<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1一堂生命在场的听评课</b></p><p class="ql-block">今年春天,按照上级工作安排,乡村工作室主办了一次数学听评课。听课室在教室后面,中间隔了一层单向透视玻璃,听课不影响孩子们的气氛,这堂课看来比较自然了。</p><p class="ql-block">一个打扮优雅的年轻女老师走了进来,化了淡妆,正符合我的审美观,这节课看来是赏心悦目了。</p><p class="ql-block">本节课讲分数,孩子们手头都有自己的手工教具,用彩笔标注的纸片。</p><p class="ql-block">由于导入部分比较巧妙,学生很快进入状态,课上得比较顺利。虽然看不到学生的眼睛,但小脑袋一直在随着老师的手势晃动,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看起来大家都非常投入。</p><p class="ql-block">在一个互动环节,那个喊得最响的小朋友XXX站起来后,忽然回答不出来问题了,老师走过去轻轻抚摸他的肩膀,以缓解他的情绪,周围一片寂静。</p><p class="ql-block">“老师,我晚一会再回答别的问题吧!”</p><p class="ql-block">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继续让其他同学回答问题。</p><p class="ql-block">“这下完了。”我想,课堂时间有限,这个小朋友晚一会回答问题的机会应该没有了。</p><p class="ql-block">课时进入后半程,教室左后方一个胖乎乎的小朋友已经举了好多次手,依然还没轮到他回答问题,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里了,担心老师再不提问他,他是不是就不举手了?</p><p class="ql-block">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是在教室里慢慢走动的,这次是边评讲边后退着到了教室最后,左手越过其他同学的头顶,触摸了一下那个小胖的头发,“这类题你擅长,你去黑板上写出计算过程。”</p><p class="ql-block">小胖勇敢地走向讲台,用很工整的字体详细地写出了计算过程,全班一阵掌声。难怪人家这么执着呢。</p><p class="ql-block">课堂任务进行完了,教学目标也得以完成,还有两分钟的总结,但我总觉的还有些缺憾。老师忽然停下来,说:“咱们是不是还有一个同学没有回答问题呀?XXX,你帮老师总结一下做题步骤吧。”XXX不慌不忙站起来,好像知道老师一定会再请他回答问题。自然孩子的总结不太完整,老师又做了补充,拖堂了两分钟。两分钟算什么呢?对于满足一个渴望回答问题的孩子的心愿才更重要呢。</p><p class="ql-block">学生退场后,董校长、教委黄主任、张老师和我一起点评。</p><p class="ql-block"> 董校长讲了老师的备课过程,一场有生机的课堂,功夫在课堂之外,一个眼里有学生的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在备课时有学生,日常更是把学生的事放在心里,难怪XXX相信老师还会让自己回答问题,他应该知道老师是个特别细心的人。</p><p class="ql-block">黄主任是个正高级教师,点评时特意提到课题上师生互动的次数、学生主动回答的次数、教师用什么样的鼓励方式,眼神、手势、语言等。</p><p class="ql-block">工作室的张老师从课堂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做了点评。</p><p class="ql-block">我则用对XXX、小胖的观察来表达我对这节课的喜欢,“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孩子们的脸色,但我相信他们眼里一定有光、脸上有笑、心里有梦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2 何谓“生命在场”</b></p><p class="ql-block">回观这次活动,我以为是一堂“生命在场”的听评课,符合以下特征:</p><p class="ql-block"><b>一是体现对生命的尊重。</b></p><p class="ql-block">整节课上,教师始终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尽力关照到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促使学生的生命状态发生变动,这种变动是朝向发展的状态,或者说,是朝向正常的成年人希望未成年发生转变的方向。要想孩子彻底地激发学习内驱力,就要在教育的过程中给予未成年人真正的尊重。这是一个生命对一群生命的尊重,也是生命之间相互尊重。这其中既包括要爱惜生命、不伤害孩子的身体,也包含尊重学生的自尊、情感。</p><p class="ql-block"><b>二是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b></p><p class="ql-block">热闹不是“生命在场”的特征,学生发生的积极的变化才是。</p><p class="ql-block">这节课上,孩子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时手举得老高。最后达到教学目标后,一个个神采飞扬。 判断学生是否处于积极的变化之中,主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紧皱眉头思考时,身体可能好长时间保持不动,但大脑没闲着,处于积极思考中。我们习惯用一些人的外在表现来描述“生命在场”:眼里闪光、嘴角微笑、两手托腮进行思考等等。假如能用脑科学测试仪器来监控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脑电波,他们随着教师的引导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时刻,定然是“大脑某一部分处于激烈的电波释放状态”。</p><p class="ql-block"><b>三是体现对教育规律的遵守</b>。要想做到真正尊敬孩子、让学生乐于学习,一定要遵守教育规律,而不是仅仅鼓励学生拼意志力、下苦功夫去学习,实施上,拼意志力、下苦功夫最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认知规律,才是“生命在场”实现的基本途径。</p><p class="ql-block">在这一堂课上,老师先展示图片、接着让学生画出来、用折纸摆出来,加上老师讲解、同学练习、学生上讲台板书,整个流程下来,巧用双通道原理,尽量使用眼睛、具身体验等来接受信息,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可视化,符合认知规律。</p><p class="ql-block">采用了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这堂课上学生学起来才轻松愉快、兴趣斐然、生命舒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3.教师如何做到课堂上“生命在场”</b></p><p class="ql-block">一堂普通的数学课、一个普通的数学老师、一群三年级的乡村学生,如何做到了“生命在场”?后面董校长讲的备课情况做了揭秘。教师课堂内外的用心是课堂上“生命在场”的保证。其实,校长能关注到教师的用心,又何尝不是教师做到“生命在场”的保证呢?</p><p class="ql-block">在听课时,我惊叹于教师的细心,坚持认为她就是一个“天选教师”。</p><p class="ql-block">事实上,每个人天赋不同,对于生命的体悟也有所差异,比如有人天生细腻,能敏锐地感悟到世界万物的生命脉动,大到星辰大海,小到虫吟鸟鸣。要是这些人做教师,尤其是低学段的老师,就特别细心,能从孩子的声音、手势、表情等细微处来得到提示从而提供响应的关照。这就是所谓的“天选教师”,由于自身的优势,在课堂上就比我们普通人更能做到“生命在场”。</p><p class="ql-block">我们普通的教师,也能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自己有意识的努力来实现。董校长所讲的备课故事,揭示的就是教师靠努力营造的精彩课堂,把对学生的关爱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命自觉之中。</p><p class="ql-block"><b>“生命在场”首先意味着教师的生命在场。</b>每次进入课堂之前,教师要做好各种准备,学情、知识、情绪和应对变化的心理。教师要倾尽全力去备课,围绕学生怎样才能学会、达到学习目标来设计和思考。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最好的状态去上课,上课时倾情投入、心无旁骛,心里只有自己的课堂、眼里只有自己和学生的生命交融。忘乎天地,只在此时此刻,只有此人此课。历览前辈,很多教师一上讲台就兴奋、一见学生就进入师生共学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怕学生出现变化,出现生成性知识要欣喜若狂地去鼓励,出现接受效果不佳或抵触情绪,要作为一次教育学生和磨炼自己的机会去应对。</p><p class="ql-block"><b>要做到“生命在场”,教师要终身“修炼”</b>。许多年轻的教师初登讲台时,别说关注师生的生命状态了,连自己所讲授的内容都感觉难以顺利讲出来。但是,多年以后,都可以做到面对知识部分如成竹在胸、面对学生有火眼金睛,课堂上他们有点变化都能观察得到。这是持续修炼的结果,在一遍遍磨课和反思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一天天陪伴学生和修炼心性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己对学生观察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听名家的课,学习名家的教育技巧和教育理念,博览群书、增加教育智慧。教育是一方神奇的世界,进来了就用一生来陪伴一群群鲜活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生命在场”的课堂,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课堂。</b>探求教育规律,既是我们作为人的本能,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义务。无数的先辈已经做出了开创性工作,比如“因材施教”,我们只需要学习并运用到课堂上去,就很好了;如果能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再来前走几步,更是了不起的成绩。这要求教师必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既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关注一些前沿科学。</p><p class="ql-block">就如顾明远先生在《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推荐时所说:“每一位教师需要重新学习、转变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教师学习的根本动力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p><p class="ql-block">或者说,我们的课堂要想真正做到“生命在场”,就需要我们日常也要把学生的需要放在心上,并为之努力。</p><p class="ql-block">课堂上的“生命在场”,这生命必定是舒展的、快乐的、朝向美好的、发展的状态,但空喊口号实现不了这些目标,我们要继续学习、耐心守候、默默陪伴、终生修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