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用了将近三周时间,挤时间断断续续把李飞飞写的《我看见的世界》读完,说是自传嘛,我觉得更类似于科普读物和自传体混合的一种作品,具有文学和科普的双重属性,阅读起来还是很艰难的,因为读者不仅对李飞飞传奇的奋斗史有兴趣,也想弄清楚人工智能发展的脉络和趋势。书中有很多专业知识的说明,由于接受教育程度有限,有些专业知识很难理解,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弄明白粗浅的道理,总之我是没有完全看懂,就了解个大慨,不过对我来说已经算大开眼界了,感谢这部著作带给人们对人类未来的畅想。</p><p class="ql-block"> 如果单从文学角度来评价这部自传,算不上一部很优秀的作品,毕竟李飞飞是闻名全球的科学家,而不是专业的作家。值得惊奇的正是这点,我没想到的是,原则性很强的、木讷的研究计算机的科学家,也能写出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也能把内心复杂的思考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的确值得钦佩,从这个标准来衡量,作者已经非常了不起了。</p> <p class="ql-block"> 李飞飞从小在国内长大,1992年才前往美国念高中。然后就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长大成人,从不适应到很纯熟,反过来说,对中文反而陌生了,这部著作李飞飞是用英语来写的,然后赵灿翻译成中文版本,可见作者已经完全适应了英语的语境,而国内的读者读起来就比较生涩,跟中文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演绎思路可能都有所区别。</p><p class="ql-block"> 李飞飞的母亲是个了不起的中国知识女性,具有勤劳、坚韧不拔、意志坚定这些优秀的传统品质,这位伟大的母亲自始至终都是李飞飞从事科学研究的坚定支持者,或者说就是道路指引者,那怕在家庭经济陷入崩溃边缘、自己心脏需要动大手术这样的极端艰难时刻,她也具有长远的眼界,让女儿坚定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去寻找高薪的金融岗位,在母亲的影响下,李飞飞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教书育人的岗位。</p><p class="ql-block"> 情感无国界。1992年,李飞飞进入新泽西州帕西帕尼高中就学,数学老师萨贝拉成了她的启蒙老师,萨贝拉也是意大利移民,他怀着深厚的情谊,不但给与李飞飞学业上的指导,在李飞飞家庭遭遇困境时也给予无私的帮助,李飞飞把他当做了自己的亲人,从此真挚的师生情谊延续了一辈子,这个故事特别感人,对萨贝拉一家的记叙也是贯穿整部自传的一条主线。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态来阅读这个最感动人的故事的,至少让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还是存在着真挚的、无需利益交换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一词诞生于五十年代后期,1958年发明的一种机械神经元,又称为“感知机”,当时的光传感器已经让机器获得了形状识别能力。而我从各种渠道获取到的、跟人工智能有关的信息应该就是近十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型计算机在与人类的围棋比赛中打败了世界第一号选手,明白机器具备学习能力这样的信息就是近两三年的事了,可见我的认知距离世界前沿科学的距离有多遥远。</p><p class="ql-block"> 人类研究人工智能是从模仿人类自己感官系统开始的,最主要就是先模仿视觉系统。李飞飞教授早先的成就就是完成了lmageNet标识图片集系统,收集了1500万张图片,涵盖了2.2万个不同的类别,并举办了lmageNet大型视觉挑战赛,测试哪种算法对图片的辨识度最高、视觉处理速度最快。这个图片大数据库就是用来训练计算机的视觉系统的,最后一种古老的神经网络算法横空出世,这种算法让机器识别图像的速度和准确率均高于人类,证明李飞飞教授原来的设想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居然得益于商业开发。由于大型游戏的蓬勃发展,英伟达公司开发出图形芯片GPU,让机器在图像处理运算上如虎添翼,无形助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高速发展。前面说过了,计算机进行深度学习就是通过模仿人类的视觉系统进行的,对图像识别的要求非常高,高速运算的图像微处理器是人工智能必不可少的硬件。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道理,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发生产力的变革创新,这是水到渠成的事,人为的干预可能于事无补。</p> <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发展集合了许许多多科学家的智慧,也得益于很多科学家的无私奉献,他们乐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的科学家共享,才能让这一项伟大的工程在七十年间持续接力发展。七十年间,人工智能的发展集合了许许多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如果都形成信息壁垒,没有一个科学的共享机制,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不可能如此迅捷。</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末,人工智能从“符号人工智能”进入“机器学习”时代,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指的是机器从只能识别简单的图形和符号、文字,到了能对环境进行识别,这是了不起的进展,随着最新的神经网络算法AlexNet的出现,再与大规模数据集、高速图形处理器相结合,计算机进入“深度学习”时代。这个节点从2012年开始,随后几年,出现了“通用人工智能”,已经能完成翻译、语音转换文字、汽车自动驾驶等较为复杂的任务,计算机已经可以模拟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断的训练过实践过程中,能独立分析,创造性生成新的程序。李飞飞教授断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不过我真的还没理解什么是生成式的人工智能,我能了解到的是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开始跟不上节奏了,美国已经有了AI战斗机,2025年有可能形成战力,2028年装备1000架。这是种可怕的战斗力,我们都知道战斗机的机动性受限于驾驶员的抗过载能力,目前人类穿着抗荷服的情况下承受重力过载差不多是8-9个G,而AI战斗机只要结构足够牢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机动性存在无限的可能,如果计算机经过深度学习对环境识别能力快于人类的话,人类驾驶的战斗机恐将完败。</p> <p class="ql-block"> 科学家也必须具备良知。随着人工智能爆炸式发展,人类开始隐约感到担忧,真的可以像科幻电影描述的那样吗?“人工智能”终将超越人类的智慧并统治人类?我们不得而知。李飞飞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最伟大的胜利不仅仅是在科学上的,还应该在人文上也取得胜利。李飞飞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应该是用来帮助人类的,而不应该对人类形成伤害。“人工智能”有可能在个人隐私、人类就业、战争等等问题上对人类形成干扰或者说影响,因此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人工智能伦理”,倡议所有科学家在研究人工智能的时候就要考虑限制它的某些功能,不要伤害到人类。由此我联想到“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租车投放在武汉引发的争议,看来国内的企业还没开始重视人工智能伦理建设。</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未来会是怎样的?或许我在杞人忧天,如果我的命够长,还能再活三十年,我预想将会见证“人工智能”的智慧超越人类。这是好事还是坏事?留给科学家去探索吧。更加可怕的是有人提出最新概念:“硅基生命”,这种对氧气、温度、气候、照明度都没什么苛刻要求的机器智慧,这种只要有能量就能生存的机器智慧,这种理论上有无限寿命的机器智慧,人类的生命力无法与其比拟,“硅基生命”会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吗?不得而知!唯一能相信的,就是希望“硅基生命”能帮助人类探索外太空,为我们后代寻找另一个美丽的地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