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策划过谁?终究是“策划”了自己

23罗时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从薄刀峰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电脑文件中看到“关于徐寿辉故乡薄刀峰景区文化主题设计的‘英雄帖’”,那是 2015年11月28日完稿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上薄刀峰,就生发出这5000多字的文化创意,我是不是有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实在是看不过眼,对其雄奇景观深感震撼,却有英雄被埋没之概。跟往常一样,我不是一般的游客,而稍有文化人应有的审美眼光。景区在人文打造方面竟然如此欠缺,大大出乎意料。如果没有宏大主题,未能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就意味着薄刀峰景区失去应有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初不是邀请各地专家“高峰论坛”了吗,怎么弄成这样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当晚就伏案,为薄刀峰的文化打造整出一揽子创意,主旨是不要搞千篇一律的“红色”文化,而要以当地的抗元英雄徐寿辉为精神原点,打造更有价值的中华英雄文化。建议把原来的广告词改成“英雄大别山,砥励薄刀峰”。(原文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此创意无缘送达,听说公司不景气,再无实力重振。那位没记得徐寿辉的首席筹划人徐基建后来也去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花了一番功夫,却没产生效果,只能莫叹奈何。</p> <p class="ql-block">2 登上我的“黄鹤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立之前我当过农民和工人,以后当编辑、记者,基本上是吃文字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且从新世纪创办新《黄鹤楼》版谈起。我立足于城市文化,提出了“文化是城市的品牌和良知”的理念,趟出了一条办报新思路。在较受好评的情况下,该版一年后扩为《黄鹤楼》城周刊,迅速成为长江日报的一大品牌。我参与过许多主题策划,如“铁与火的呼唤——汉阳工业遗产巡访”、“见证沧海桑田——东西湖50年纪念专版”等。所经营的四版“铜人像下”主打栏目,推出武汉的老家族、老字号系列,也颇受欢迎,使报纸更加平民化,为党报凝聚了人气,成为业界追逐的标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与人差别往往在本职工作之外和业余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阳江滩花园的爆破众所周知,我近水楼台先得月,由此创作了《翻身农奴把歌唱》这一中篇小说,在2002年7期《上海文学》发表后,被《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中国最佳中篇小说》转载,《文学报》和《南方周末》都发表了评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到白沙洲卢家,我就想到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很快我就完成了它,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城市“拆迁”的小说。不仅主题新颖,表现形式也颇见创意。如“0 十月十日”、“1 道光年间至同治三年”、“2 十月十一日”,单章是过去时,双章是现在进行时,交错推进直到“37 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几年”、“十二月十四日”及“尾声”,其中穿插历史和现实图片以及地方民谣等。这种搞法,古今中外倒真没见过。《白沙洲芦家》2006年出版后诚惶诚恐怕被查禁,东躲西藏,总算销光,后来居然捞得个“湖北文学奖”提名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调动积累、深入研究武汉近代史,满怀激情地着力于以“武昌首义”百年纪念为主旨、弘扬“敢为人先”城市精神的写作,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城市英雄一一武昌首义世纪读本》,主动自觉地实施了一项城市文化工程,受到武汉市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市委常委、副市长袁善腊曾说,“长江日报社罗时汉前不久为纪念辛亥百年撰写出版的《城市英雄》都没有列入市里的活动计划,仍然照样编纂出版,而且社会反响非常好。你们可以比照这种做法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跟香港《大公报》的几次合作,先后完成“思远行遐淡雅香——解读异军突起的黄鹤楼品牌”、“文化黄冈耀鄂东”、“黄金水道涌春潮——写在武汉新港赴港招商之际”专版。记得该报记者晓波开车载我到黄冈,一到就走把我甩了,好像一切都已搞定。确实,我为专版所作的采写和策划,他们是满意的,几乎一字不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是我的最后一个工作年,单位要求写年度总结,我提交的“任职以来的工作总结”,算是对《长江日报》社的告别演说了。值得欣慰的是,当年底,我被省作协通过了“文创一级”。次年《城市英雄—武昌首义世纪读本》再版,作为武汉市政府文化礼品赠送澳门青少年代表团等;该著2013年荣获湖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我策划过《黄鹤楼》,“黄鹤楼”也成就了我。</p> 3 对汉阳的“十大设想”<br><br>那时对我而言,汉口是工作,汉阳是生活,武昌是窜门。<div><br>居住汉阳望江花园的20年中,我的大小创意层出不穷。</div><div><br>“武汉素称江城,是亚洲最大的河流长江与它的最大支流汉水的交汇处,充满了行云流水的灵动之气,恰有龟蛇二山夹岸而峙,构成了无与伦比的山川形胜。在这片‘茫茫九派流中国’的中枢之地,人类自古与水相依为命,产生了最早的水崇拜,也形成了最久的水文化;而人与自然相生相克的治水史,在这里上演得最为剧烈、最为壮阔、最为持恒。生存的艰辛中展现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贯穿始终的是大禹,它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灵魂,也是江城武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蕴含。”</div><div><br>这是我“江城山川崇大禹——武汉禹文化遗存寻访记”一文的开头,刊发后反响较大。程涛平博士曾私下跟我说过,这篇文章触发了他们“大禹神话园”工程的构想。</div><div><br>——为这个创意,汉阳及武汉等待了两千年!</div><div><br>我对汉阳情有独钟。不仅两年前从马沧湖垃圾填理场找回汉阳东门敬节堂牌坊柱,发出“关注汉阳古牌坊”的报道;今年还起草“水文化”再续汉阳游——关于汉阳沿江景观的十大设想:一、打大禹牌,以治水精神为灵魂,将闲置的“计谋殿”改为“大禹殿”,并建立中国唯一的水文化博物馆;二、在南岸嘴建“江汉朝宗”牌楼;三、恢复东门码头或重建朝宗门,打开被封死的“钟码头”;四、保留“洗马长街”、“社稷坛”等景观及老地名;五、让莲花湖传承郎官湖文化;六、给共勉街牌坊以生存空间,重建东门“敬节堂”牌坊;七、保留河泊所的老房子;八、恢复鹦鹉洲上的木商会馆和祢衡墓;九、保护汉阳兵工厂遗迹;十、拆除南岸嘴混凝土堤防。</div><div><br>上述2005年的文章,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这也算创意?虽说隔空放炮,没人理睬,但可见我的拳拳之心。<br></div> 4 主编《湖北最美乡村》<br><br>退休之后发挥余热,文字策划接连不断。继2010年《超越梦想》(洪山区城市建设管理30年回眸)主编和设计排版之后,2011年开始青山“乙烯工程”大型报告文学的采写,还有江夏铁盾产业园的办报和武汉市城市规划陈列馆的前言和解说词写作,如此等等,一时应接不暇。<div><br>完成《武汉往事》(花城出版社2012)、《百年汉阳造》(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古城汉阳》(武汉出版社2017),渐渐夯实了我的文史之路,有得有失,小说笔法已丢生,再找不到感觉了。</div><div><br>从2015年开始,我承接了湖北人民出版社委托的执行主编,带人到湖北农村采访,先后完成了约30个村的文案策划。这是一趟美差,经受自然人文的洗礼,旅游采风与写作拍摄兼得,堪称大丰收。</div><div><br>2016年出版的《湖北最美乡村》目录有:樱桃沟:繁华落尽,尤见清纯;车溪村:农耕年华,梦里老家;高拱桥村:牌坊鼓楼,绿色茶园;黄柏村:古道杨梅,不老山河;龙河村:清纯质朴,定格公社年代风貌;堰河村:茶色生香的逍遥境界;同庆沟:山水灵秀,稻禾青悠;紫荆村:古今交融的园林农庄;漫云村:大山深处的神秘族群。</div><div><br>2017年出版的《湖北传统村落》目录有:小溪环绕的古道古寨\恩施盛家坝乡二官寨村;宏丽庄园的家族传奇\利川柏杨坝镇大水井村;清溪流淌的土羌故事\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土家建筑智慧的结晶\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彭家寨;石与木的不朽传说\利川市谋道镇鱼木寨村;商街风华,逝水流年\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遗落深山的文化明珠\恩施崔家坝镇滾龙坝村;大别山下的民间“故宫”\罗田县九资河镇官基坪村罗家大院。</div><div><br>看看这些标题,就有多诱惑人,每一个村的采访和策划都来之不易,并要与众不同。</div><div><br>其实还有几个村,如:聚族而居,和谐乐园——鹤峰县中营大路坪村、山之缘,水之源,人之园——五峰县采花栗子坪村、诗意笼罩乐平里——秭归县屈原屈原村、山水画中农家乐<br>——长阳县龙舟坪郑家榜村,文案和图片都打理好了,由于出版社没获得有关部门经费等原因未能刊出,非常可惜,也很对不起当地接待的朋友们。<br> <br><br></div> 5 锦里沟和凤娃古寨<br><br>那尊景观石还在。2004年,为百步亭同温层小区作赋并刻石于彼,算是揭开了我20年策划的序幕。<div><br>跟社会交往并为之服务,是以提供文化创意为基础的。</div><div><br>“说你坚韧,那是岩石的不屈;说你激情,那是水流的湍急;说你清幽,那是满山的林树;说你柔美,那是湖湾的涟漪。说你神秘,不仅仅是改土归流的传奇。<br>啊,谁在喊你,山谷回音——锦里。”</div><div><br>记得黄陂锦里沟初期开发,邀请我们参与策划。以“传奇锦里沟,激情土司寨”作广告词的折页,打出了我的半千字文,某一天出现在武汉的所有纸媒,确乎产生过广告效应。有人对我说,冲着你这篇文章我们才去锦里沟。</div><div><br>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策划”和“监制”。</div><div><br>如前所述,对薄刀峰的策划只能算自作多情。还有一次,是对新洲凤娃山寨,我也颇费一番心机。</div><div><br>“集古建展示、民俗体验、古玩交流、休闲度假、国学养生、特色美食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这样景区定位的同质化比较严重,不具唯一性或鲜明个性,并无法向纵深拓展,关键是里面缺少一个魂。也就说,尚未厘清景区究竟要展示或突出什么。不能不说,目前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令人惋惜。我的想法是,既然凤娃,又是余红梅女士的杰作,非常有条件有责任重塑景区文化之魂,将景区打造成女性文化主题的“女儿国”。</div><div> <br>那次参观后,我也做过数千字的具体设计。因为再没机会见面,也就无从知道这种策划能否被认可。往往是,有些景区一开始就设定了发展方向,生米煮成熟饭,经营多年再来重新打造,就困难重重。</div> 6 《大路朝天》穿越汉口中山大道<br><br>任何策划都希望成功,但这事可遇而不可求。<div><br>写中山大道应该是徐明庭先生提出的,可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触发了我的一番策划。</div><div><br>《大路朝天——穿越汉口中山大道》是一部堪称经典的众筹之书。具体过程不用赘述。</div><div><br>汉镇堡垣,后城马路,中山大道;高头清寂,中间繁华,底下曲折;车水马龙,活色生香,绝代风流。全书分为上中下编,切合中山大道的三段。</div><div><br>集全市民间之力,我们将此书:献给汉镇堡垣拆除暨中山大道形成110年;收回汉口(德)租界100年;汉口市及武汉市建市90年。</div><div><br>历史地完成了这一代人的文化使命。</div><div><br>2017年在汉口长春街举行首发式,群贤毕至。武汉电视台等作了报道。当年的最后一天,我在汉阳钟家村捧着《楚天都市报》整版报道留影,为这段史实定格。</div><div><br>此番策划操作,可称空前绝后,我为此付出年时间。意想不到的是,有人说我用众筹得来的钱出国挥霍;找了市里一位副市长弄到一大笔钱,自己吞了。至今还在散布这类无聊谰言。这种人不是蠢,不是无知,也不是坏,是先天性的大脑缺氧。</div><div><br>前些时去了沙市,主编之一万学工将此书赠送给当地朋友。“青铜时代”说,沙市也将启动他们的中山路文化众筹工程。<br></div> <p class="ql-block">7 《十八芳华》与武汉同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八芳华——与武汉同行》是武汉民间又一起文化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看了电影《芳华》后受启发而产生的创意,也算一次数百人参与的众筹。好在出版经费由市政协包揽了。前期付出和首发式,则由我们自掏腰包。请看举办盛大首发式那天我的致词《今天,我们致敬青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2020年9月18日。</p><p class="ql-block">今天,老天爷把眼泪擦干,对着我们破涕为笑。</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十八岁,每个人都回归自己的青春芳华。</p><p class="ql-block">十八岁,是青涩的,很少有人年少成名。因此,今天来的一视同仁,每一个人都是嘉宾,都满面春风。</p><p class="ql-block">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无知无畏,青春是无拘无束,青春不怕失败和嘲笑,青春是没有年龄界限的浪漫和冲动。</p><p class="ql-block">青春是我们的邀请函和通行证。</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的聚会,没有主题,没有策划,只有致敬青春,向我们无怨有悔的人生春天致敬。</p><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28日,我们在汉口举行《大路朝天——穿越汉口中山大道》首发式,那是一本全靠众筹撰稿出版的书,在座的多有参与,那本书的创意者徐明庭先生却永远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热爱武汉,歌颂生命,尊重历史包括每个人的成长史,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筹划这本书的初衷。</p><p class="ql-block">2017年底,我们就开始行动。2018年春节期间大年初五,我就采访了雕塑艺术家刘政德,今天是他的儿子来了。70年前的年轻人渐渐雕谢,无情的时间,夺走了他们的艺术青春。</p><p class="ql-block">这部书仍然具有众筹色彩。很多人参与写稿、供图或帮助约稿。袁厚翔、史青龙、方学鑫、朱汉昌、刘建林、蓝青等等,还有豆米先生的排版设计,都无私地为这本书作出了贡献。昌庆旭、刘华萍、黄丽娟、罗洪林、沈红等人慷慨解囊购书,表示支持。沈红来了,今天是她的生日,我们祝她青春常在。</p><p class="ql-block">最为关键的是,经高双桂等引荐,这一民间文化工程得到了武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鼎力支持,在此,我提议大家热烈鼓掌,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p><p class="ql-block">城市感谢你们!历史将感谢你们!</p><p class="ql-block">正如颇具慧眼的谭仁杰先生说的,这是一部难得的“三亲”史料文集,可读性、史料性和社会存史价值都很强。相信,未来的人们看到这部书,就像我们看到百年前清末民初的民间读物一样产生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这本书终于能够跟大家见面,历经疫情在内的艰险,一言难尽。因为满足大家的愿望征订了,书却迟迟不见,有人怀疑,此中是否有猫腻或骗局?当然,绝大多数作者都相信我们,相信长江日报的罗时汉,急迫而又淡定地等待着。</p><p class="ql-block">这一天终于来了。这一天,我也见到了熟识或素昧平生的你们。幸会!向你们敬礼。</p><p class="ql-block">有些人没有来,因为距离(地理上心理上的都有)、因为艰难的生活——上班,也因为生命的脆弱。80年代以写作特长招进武汉大学的王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洪烛,不幸于去年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是我的朋友,他要女儿邹超颖供稿,自己却于今年疫情期间因病离世。因此,我们联系不上这位美女作家,也无法通知到她来参加今天的首发式了。</p><p class="ql-block">除了表示怀念和遗憾,我还要在这里表示歉意。有人非常精彩的青春故事,被编辑在2019年4月完成的样书中,后来又补充了青春洋溢的00后两位女大学生,岂料在最后的出版环节被无故删掉了,也许是为了节约成本吧。真不近人情,令人无语。</p><p class="ql-block">今天他们仍然来了。我代表自己向你们表示道歉,请你们谅解。当然,我们会把最后的样书郑重地赠送给你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疫情尚未解除的一次冒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p> 8 难忘花乡茶谷<br>  <br>2021年初,我的汉阳望江花园住房被政府征收,处于流离失所状态,想体验乡野生活,曾寄黄陂诗人张隽篱下,前后几次,还跨年了。<div><br>花乡茶谷真是完美的所在,我在那里悠哉游哉,还发了几篇网文,以作广告。出于感激,我还为张隽设计一本《花乡茶谷传》,全书分花(自然景观)、乡(人文历史)茶(经济脉络)、 谷(文化积淀) 四大版块,二十四节,传统的手法,现代的表现,全方位反映花乡茶谷。全书图文并茂,基调以春夏秋冬敷色,扉页或辑页小引诗句(可从《野菖蒲》中选),营造诗魂。</div><div><br>实施手段:尽快从黄陂志、蔡家榨志、农业志中搜集文史资料;红岗山茶场及花乡茶谷时期历史过程资料及图片等;(含各种活动,按年代顺序分列档案。)搞清地理资料,搜集周围邻近村落的情况和当地民间传说;收集花乡茶谷建立以来的相关报道、社会评价及文人诗文、名人题词、摄影作品等。适当组织当地达人合议创作提纲,吸取建议。安排摄影师季节性进场,整体表现景区四时之美。</div><div><br>本书版本可“一鱼两吃”,即做厚点的方志本,存史,或可销售赠送用;薄点的时尚本,简明,旅游快餐式,同样可作景区宣传销售。</div><div><br> 此方案“2021年5月6日星期四草于花乡茶谷”,算是完成了一份作业。</div><div><br>一只纸飞机丢进湖里,就等着扬起白帆。</div><div><br>不久前的9月15日,前往花乡茶谷参加月亮诗会。隽兄未遇,接待我的人说,他到海南料理家事了。</div><div><br>掷下这几句诗告辞而去——<br>花乡茶谷有诗仙,张隽跃上白云间。<br>月亮诗会开八届,分享阿毛记公园。<br>云想衣裳花想容,忽来嫦娥舞蹁跹。<br>桂子芬芳湖波耀,犹忆客居君意绵。<br><br></div> 9 再说“东山蕻”<br><br>回到开头。<br>查找电脑文件,有不可承受之重。<div><br>2012年3月30日,我竟做过“东山蕻”(绿发源公司)文化设计。</div><div><br> “东山蕻”是基于“东山头”、“东山农场”的传统文化积淀之上的新名称,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可以说是完美结合。<br>东山本身就是一个固定词,它具体而真实,有明确方向感,一听到这两个字,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与东山头、东山农场联想在一起。身在此间的人,不能将它弃之不用,而要把它的无形资源用好用足。<br>《辞海》解释:蕻,蔬菜名,如雪里蕻。一株清秀玉立的越冬菜,非常可爱,这是绿色生态农业的“形象大使”、“吉祥物”。古籍中有“雪深诸菜冻损,此菜独青”之句,正好与大棚种植的特点巧妙呼应。蕻在方言中还指一些蔬菜的长茎,可以泛指所有蔬菜。<br>蕻的解释还有茂盛之意。不仅指植物,还包括人气和事业的兴盛。总的表述,“东山蕻”,含意深厚,形象鲜明,朴实不俗,读起来类似“东方红”朗朗上口,且具有“东山再起”的意蕴。它表达的是贴近泥土、奉献民间的精神理念和乡土情结。<br>“五四”大队改为“东山蕻”之后,与原为鸦渡大队改名的石榴红村相呼应,在东西湖区形成“南有石榴红,北有东山蕻”的格局,名称押韵,特色有别。石榴红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东山蕻是农业生态园的标本。</div><div><br>这份文案是否送达那位叫王松的青年农民?记不得了。最近打听,得知如此结果。(见图)</div><div><br>悲哉!<br></div> 10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br><br>十多年来,我为黄陂杨楼子榨坊博物馆付出过心血,众所周知。<div><br>从榨屋的朝向和建筑材料选取,到馆陈的添置和设计,再到文案的起草和新闻媒体的报道,我都是参与了的,杨德元也比较乐于接受我的意见。成功的是2011年策划了他与孙东林“义结金兰”,活动有声有色,效果超越预期。</div><div><br>杨德元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善于借脑,找到了“以商养文”的途径。我为酒楼取名“老榨坊炊烟”应该比较恰当,十年后新装登场,生意红火。目前正在做纪念文集《杨楼子榨坊图志》,也要耗费不少精力。</div><div><br>常青麦香园老板李亚娟经杨德元介绍而认识。我看她以自己头像为招牌,就想为她提供另一种思路,在其“亚”字上动脑筋,以碗、筷,加上其他元素设计出一种图案。她虽没采用这一方案,仍对我表示过酬谢。去年平安夜,她还热情地款待了我们。</div><div><br>承蒙委托,我筹划过鄂小华先生的民俗博物馆的开馆。后来又以这样的思路设计了它的LOGO:既然定位于民俗博物馆,就应该以民俗来表现,体现民间博物馆的个性。馆长姓鄂,鄂籍人,在“鄂州”创业,主要反映的是鄂地民俗。鄂的古字为噩,是国名也是地名。鉴于此,设计者请非遗传人、剪纸艺术家制作了“噩”形作品,中间以黄鹤楼点晴,既体现地域性,又充满浓厚的民俗气息。视觉上简明大方,除了“鄂”之寓意,还可以联想到窗户、展厅等。整体感觉是饱满、端庄、通透、开放甚至交口称誉。</div><div><br>秉持着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天性,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我尽可能提供过一些创意和帮助,如促成《老通城曾家》三部曲的问世,就是一件颇有成就感的事。</div><div><br>不知猴年马月,也许是与市民之家的城市规划馆合作时,我还设计过《雕塑大武汉》,把全市的纪念、广场、园林、校园、宗教、景观、街头等雕塑编成一本书。这个创意,也亏了我点灯熬油,夜不成寐。</div><div><br>“云彩是天空的雕塑,山河是大地的雕塑,人类是自然的雕塑,城市是人类的雕塑。</div><div><br>……这是一座由水塑造的城市,江河纵横,湖汊众多。长江流到这里似乎特别缱绻,与他的长子汉水不期而遇,于是就拥抱出许多波浪,许多故事。”</div><div><br>从电脑里还发现一些文件,如荆楚金石博物馆展陈大纲、铁盾园解说词、为源泰铝业而作、重修家谱序、信义主题公园报告、闵晏清戏剧博物馆、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成立65周年纪念报告文学创作合作协议书……这些都算是我的创意,说来话长,在此不赘。<br></div> 11 “策划”三论<br><br>有《策划学》的书吗?如果有,网上买一本。如果没有,可考虑写一本。<div><br>网搜:日本策划家和田创认为:策划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更佳效果的智慧,它是一种智慧创造行为。美国哈佛企业管理丛书认为: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策划是一种对未来采取的行为做决定的准备过程。策划是一种构思或理性思维程序。策划思维是知识密集型的高级思维,严密性和创造性以及某种意义上的灵感性是其基本的思维特质。它不同于一般的创作思维,也不同于经营管理思维,不同于经验思维、理论思维、形象思维,而是一种以创造性思维和直觉思维为精华的多种思维方式融为一体的组合思维。</div><div><br>啧啧,太深奥了。</div><div><br>以我之浅见,可列如下三条:<br>一、策划是天生的,或者说是无师自通。<br>据说,人的艺术感觉是六七岁时就形成的。出身贫寒的我,会有什么艺术素奍呢?如果说艺术感觉能产生创意的话,我倒是有话可说的。<br>“从小就是帮倒忙,竹篙害兄很象征。”说的是大约六七岁时,我听街坊说大哥二哥在河里玩水淹死了,我就约几个小伢拿着篙子去河边想打捞他们。这显然是个笑话。但被大哥认为是害他?那也太离奇了。大哥在这封绝交信中还数罗:“我以骨硬爽快好,你以谋子多为尊”,“我以撒谎为可耻,你的黄子大得很。”“点子都是他出的”,不须分辩,倒是从一个侧面说明我算是一个不乏创意的人。</div><div><br>我在小学当过中队委,中学混了个班主席,多少有点出类拔萃。同学中的有些活动是我筹划的,比如文革中大串连、徒步到林家大湾,等等。我还爱跟别人取绰号,终落得个浑名叫“麻子”,且延用到进工厂时。确有人望望我的脸问,你脸上光荡了,怎么叫麻子?旁边人说,他点子多呗。</div><div><br>二、策划是阅历丰富的强者发挥。</div><div><br>策划具有主观能动性,得有自己创造或命运提供的施展舞台。<br>80年代是最好的时代,而立之年的我们有了才情发挥的机会。当工人时就请病假独自徒步长江三峡,不能不说是一次大胆的策划。后来参与《武汉晚报》复刊,发稿不少,也算有一定的新闻感觉吧。后来进了《武钢文艺》,好像天生就会划版;在一次笔会后提出办个“小说专版”,也是前所未有的创意。</div><div><br></div><div>1993年,我客窜历时4个多月的“长江万里行”,沿途自然是少不了为团队提供创意的,甚至有点反客为主了。调进《长江日报》后,不管是在宜昌记者站,还是“江花”、“城周刊”副刊,很大程度牵涉到自己的创意发挥,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这样的例子太多,如向全国约稿的“我的处女作”专栏和“诗人不朽”追思曾卓专版。</div><div><br>人生最大之幸是兴趣和工作的结合,那会催生层出不穷的创意。</div><div><br>三、策划是源于情商的敏锐表现。</div><div><br>有一种说法是,越优秀的人拥有的交配权越多。是不是也可以说,情商和智商越高的人拥有的创意权越多。</div><div><br>有较高的情商,哪怕智商差点,总会有较好的创意。生活中也是这样。母亲的后事,侄儿的婚礼,无不由我主持或协助操办。有位夜大同学的新生儿要我取名,后来开个户外清洗公司,好由我取名(“壁虎”)。至于伴随一生的同学,我策划过很多活动。20年时在晴川饭店,30年时在江汉饭店,40年时在汉口江汉某饭店,几十年几十次,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主要由我促成,并大量付出,尽心尽责。无论是对同学、对朋友,还是对亲人,总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供他们分享。</div><div><br>新闻需要敏感,写作需要灵感,生活需要美感。</div><div><br>陈放《策划学》认为:策划是指运用人的智能,对未来所做的事情进行预测、分析,使之有效完成。</div><div><br>“是以功名终申,策画复得。(《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可惜的是,我不少策划没有实施即“有效完成”,如同我的人生有着许多遗憾和未尽人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