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 传统村落柯门道

邓琮

<p class="ql-block">  去年的这个时候,一位资深摄影家建议我深秋季节到位于大山深处的柯门道走一走,说那里“有故事、有看头、也有拍头”。 为了一探究竟,不久前怀着好奇的心情,约了一位退休老同事一同前往。崭新而马力强劲的四驱车离开县城沿212国道行驶半个多小时,在庙下村上侧离开国道过了桥,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山爬行3.2公里,就到了柯门道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柯门道村(此图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传统村落标牌</span></p> <p class="ql-block">  柯门道村,位于宕昌县两河口镇大山深处。以前不通公路,信息不通,落后闭塞。历经250多年的岁月洗礼和风霜雨雪,仍保留着丰富而深厚的古老文化,这座古老的村落如一段悠长的记忆,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青石小巷旁静静伫立的老屋,装载着昔日的故事。村中的石阶小道,蜿蜒延伸而四通八达,拾阶而上,石阶两旁长着苔藓类植物,没有狗吠鸡鸣,宁静而不寂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急待维修的房屋</span></p> <p class="ql-block">  柯门道,也叫柯木头,目前有住户67户230人,据村里老人回忆,柯门道建村大致在清朝中晚期,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250多年,是一部珍贵的历史长卷,岁月悠长,风貌依旧,每个角落都凝固着历史与文化的记忆。老房古树、青石台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时代的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  宕昌籍学者陈启生先生《宕昌历史研究:关于古代宕昌羌人最终去向的几点思考》写到:宕昌地区东南部汉民中的主体即土著家族,都是宕昌羌的后裔,房屋“垒石为碉以居,如浮屠数重,门内以辑木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圈其下,高两三丈为之鸡笼(意即民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戏 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风干烟叶 </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没有水泥砂浆的年代,这种房屋一般用块石、条石、片石、木料、粘土相筑而成。基础用块石砌筑,咬码错缝,丁顺砌筑,条块结合,用粘土座浆作为结合料,尽显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墙基完成后,用夹板作模,粘土分层夯筑成墙,用水平尺和吊线检测平顺度和垂直度,房顶用椽子、薄木板盖顶,最上面用塑性指数在20以上的粘土,在面层再配上一定比例的砂子夯筑而成,砂子是起到增加强度和雨天不粘脚的作用。然后在四边压上薄片石,薄片石同时兼有挡土和流檐水的用途。这样的房顶坚硬不漏雨、隔热保暖,冬暖夏凉不变型,成型后可在上面晒物、堆放杂物和打场,相当于各地的农家小院,同时兼有打麦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屋檐压的薄片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屋顶的木架</span></p> <p class="ql-block">  房屋一般只留一个大门进出。进了大门一层为牲畜圈舍、农具杂物放置处,上下二楼的木楼梯。一楼一般少有窗户,光线较差。从二楼进入厅房,左右数间为卧房和橱房,还有上楼顶的楼梯。有些还有棚子(不封闭,相当于现在的露天阳台),二楼屋顶开有1-1.5米的天窗,用于采光和排气。房顶上可以晾晒粮食,没有棚子的人家,人们日常做针线活、冬天晒太阳、夏天乘凉聊天都在屋顶。一般屋顶上都有架麦的木架,用于夏季架麦,秋冬季串包谷和挂辣椒、烟叶子等。二楼的厅房、厢房、厨房都留有窗户,厅房一般有二到三间,中间为正堂,墙上挂有家神图案或中堂字画。下边摆有装粮食和面粉的板柜,柜前是八仙桌,也就是坛桌或叫祭桌,桌面上放有香炉,用以供奉家神、祭祀祖先;桌子两面有与八仙桌相配套的木椅或条凳。侧面有火盆,用于日常熬罐罐茶、罐罐酒、烧水和三两个人的简单做饭,有街坊邻居谝传或客人来访,围在火盆周围,品着茗茶喝着罐罐酒,天南地北吹牛聊天,好不温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成熟的柿子</span></p> <p class="ql-block">  厢房主要是卧室,设施比较简陋,一般只有炕及装衣服的板箱,而被褥只是叠整齐码在炕上。厨房除正常用的灶头、面柜、酸菜缸、臊子缸、碗架等日用的东西外,还有水桶、水缸及酒缸。传统的农村老房子一般没有饭厅,平时在棚顶吃饭,冬天、雨雪天及有重要客人时客厅与餐厅共用。现在,村子里通了公路,不需人背畜驮,人们很少养牲畜、也不养猪了,一楼也因此干净整洁空气好了。农村调整了产业结构,以中药材为主也很少种粮食作物了,因此碾麦场不用了,牛槽、猪槽也下岗了,同时下岗的还有碌碡、铡刀和耕作打碾农具。村子里原始而古色古香的石板路,见证和诉说着这个村子的前世今生,延续着这个村子的人间烟火。步步登高的石板台阶,预示着柯门道人的生活日新月异,步步上升。</p> <p class="ql-block">  柯门道村原来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老百姓生活困难,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外,当地群众居在高山,山高路远,地势陡峭,生产生活全靠人背畜驮,老百姓下一趟山,至少要行山路2小时,才能到国道线。村里通公路早就成为祖祖辈辈人的梦想,近年来地方政府和帮扶单位大抓交通建设,积极破解发展难题。随着通村公路建设工程、通畅工程的实施,柯门道通公路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柯门道村群众的田地与狮子乡阴山沟村接壤,近年来不仅打通了212国道到柯门道村的3.2公里道路,改变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还修通了从柯门道村后翻山到狮子乡的道路。这样从212国道到柯门道翻山,可直达狮子、新寨两乡,再出新寨沟到角弓上兰海高速,可大大缩短了宕昌到狮子、新寨两乡的里程,且一路风光秀丽。而柯门道和狮子乡部分村的中药材、柯门道村的党参、红葱、花椒、核桃、柿子等经济作物,都可通过公路流通。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方便了群众生活,催生了当地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屋 顶</span></p> <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9日,柯门道村入选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柯门道村整洁的青石板路、斑驳的墙壁、古朴的木质门楣,每一个角落都诉说着一段历史,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淳朴与自然,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俗专家、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涌向这里,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自然美景,更是为了沉浸在文化氛围中,追寻历史的足迹,感受文化的魅力。热情好客的柯门道人也以乡土之美、古老之韵为傲,用心为每一位来访者讲述着柯门道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村庄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记录了千百年来的变化。傍晩,炊烟袅袅升起,与天空中的云朵交织在一起,绘出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夕阳西下,古村落被染上了一层金黄,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让人陶醉其中。溪水潺潺,唱着古老的歌谣,流淌过岁月的长河,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的岁月长河中。那些斑驳的墙壁、青石板路、古井古树,以及袅袅炊烟,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古村落画卷。构成了古村落独特的风景线,让人陶醉。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每一道门楣、每一扇窗棂,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土屋的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风干的辣椒和烟叶,那是时间的味道,也是生活的诗篇。漫步在古村落的小巷中,望着一排排木架杆和挂着风干的一串串玉米,仿佛能够感受到那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和蜿蜒的小巷,都充满了古老村落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走进柯门道,就像翻开了一本尘封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未知和惊喜。岁月流转,古村落的风貌依旧,它是时间的见证者,也是守护者。古村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叶子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每一扇木门背后,都藏着古村落的喜怒哀乐。古老的村落如同一本翻开的历史书,每一砖每一瓦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和纯粹。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回那份内心的平静和淡然,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