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介休赵家堡地处介休城区之中,已是名符其实的城中村。在村内主街的北端尽头,悄然隐藏着一座规模相当的佛寺,它就是介休双福专,该寺原为海潮庵,惜早已颓废且荡然无存,双福厅在其原址涅盘重生,且更气宇轩昂,恢宏大气,其雕塑之精湛,令人叹为观之,或观赏,或游览,或证心,或辩因果听法会,均较咸宜。</p> <p class="ql-block">史公塔,也称北坛塔,或北坛史公塔,位于晋中市介休城西北,坐落在北坛公园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塔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系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原高三十五米、占地面积八十平方米。史公名记事,字义伯,陕西渭南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任介休县令。他在四年任期内,督导当地百姓凿井修渠,整顿水规;抑制豪强,怜悯贫苦百姓;在文庙一旁创立育才馆,亲自授课培育人才;大旱之年,带头捐献俸金,又动员富户出粮,以赈济灾荒;其善迹流传闾里,一直为当地人民所传颂。清乾隆十三年(1748),介休百姓怀念史县令德善,遂集资建塔以资纪念。</p><p class="ql-block">此塔平面为八角形,塔底周长32米,高44.12米,塔座用石块砌筑;底座以上七层外部砖砌,内部木结构建筑;每层四面分设神龛,其余四面开砖券窗户;每层塔檐均为砖雕仿木结构,各角悬挂风铃;塔顶饰以黄、绿两色琉璃瓦,塔刹和覆钵为黄色琉璃,配以绿琉璃垂脊,显得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塔内部一、二层为砖砌台阶,三层以上为木梯,每层四面开砖券窗户,设有木栏,游人可登临。其作四面设有龛制细瓷观音像27尊。塔内底层,顶层分别供设弥勒佛,送子观音。</p><p class="ql-block">近年,史公塔与北坛公园融为一体,成为介休市的一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介休后土文院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土庙西侧,占地面积6600㎡,主体建筑面积2400㎡,院落景观面积4200㎡。与介休市内后土庙、袄神楼、城隍庙、明清一条街等古建群融为一体,是介休市的文化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介休后土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庙底街,是一处道教全真派庙堂建筑,历史上有“道家地”之称。</p><p class="ql-block">介休后土庙坐北朝南,呈纵向双轴、南北合围布局,占地面积9196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三清楼、后土庙、吕祖庙、关帝庙、土神殿等。主体建筑三清楼、献楼、戏楼联结成一体,十字歇山琉璃顶,结构精巧,为明清楼阁式建筑中难得一见的精品,而庙西区之吕祖、关帝、土神三庙和三连台之建筑形制,更为国内所罕见。三清观内保存有明代“万圣朝元”千尊彩塑,是立雕、壁塑结合的道教神祇群像。</p> <p class="ql-block">祆神楼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侧,民间俗称玄神楼,创建于北宋。</p><p class="ql-block">祆神楼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它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建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祆神楼与万荣县秋风楼、飞云楼相颉颃,有三晋三大名楼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祆(xian)神</p><p class="ql-block">当地俗称玄神楼</p><p class="ql-block">位于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端</p><p class="ql-block">是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彦博所建造的</p><p class="ql-block">全部以琉璃瓦覆顶的祆神楼</p><p class="ql-block">特别彰显了介休琉璃艺术的光彩</p><p class="ql-block">其工艺复杂、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其与蒲州的鹳雀楼</p><p class="ql-block">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p><p class="ql-block">并称为"山西四大名楼"</p><p class="ql-block">据考证为中国唯一仅存的祆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太和岩牌楼,被当地人称为“琉璃牌坊”,</p><p class="ql-block">原为真武庙(已毁)门前牌楼,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东,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p><p class="ql-block">太和岩牌楼占地面积约48平方米,牌楼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门三楼式,建于石砌束腰须弥座上,歇山黄琉璃瓦顶。</p><p class="ql-block">明间设七踩三翘斗拱七攒,次间置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五攒,明、次间额枋斗拱、门楣牌匾、勾滴瓦垄、吻兽脊饰及各种花卉图案、文字等全用黄、绿、蓝琉璃构件搭套安装而成。</p><p class="ql-block">太和岩牌楼饰件内容丰富,无论龙纹瑞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或楹联匾额,尤其是文字措辞,既有道教的隐喻,更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美好祈愿的内涵,充分体。</p> <p class="ql-block">太和岩琉璃牌坊的琉璃色彩以孔雀蓝为主调,这在古代琉璃建筑中并不多见。这种颜色不仅显得沉稳庄重,更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让人不禁为之倾倒。而牌坊上的琉璃构件种类繁多,从脊饰到吻兽、从勾滴到瓦垄,几乎涵盖了所有琉璃建筑构件的形式,真可谓是琉璃建筑的大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1</p><p class="ql-block">,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作为“一城两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林寺则以彩塑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p><p class="ql-block">双林寺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双林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年)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5</p><p class="ql-block">双林寺坐北朝南,寺的外围是一圈高大的夯土包砖墙。寺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有十座殿堂、三进院落。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天王殿组成前院;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组成中院;娘娘殿、贞义祠组成后院。东部主要是禅院和经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