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前指”所见所思

陆廷荣

<p class="ql-block">  天堂寨所在的金寨县是鄂豫皖根据地的核心区,也是“将军的故乡,红军的摇篮”。带着崇敬,带着景仰,我们来到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天堂寨镇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前指”)旧址,追寻那段光辉足迹。</p> <p class="ql-block">  天堂寨景区大门西侧的山脚下,一汪清碧的池水倒映青砖鱼鳞瓦院落,大门一侧挂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牌子。门前广场上耸立着刘伯承、邓小平的雕像,俩人一身戎装,气宇轩昂,目光坚定刚毅,身后是峰峦叠翠、巍峨壮丽的大别山。</p> <p class="ql-block">  总有一些年份,注定会在时间的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77年前,毛泽东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做出了“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的战略部署。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邓小平,令他们率部采取跃进的进攻形式,“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建立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前指”的展览厅,展览分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厅、作战会议厅和金寨籍开国将军厅。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展现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波澜壮阔的历史。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率部队分三路挺进。8月7日开始,突破黄河天险,越过黄泛区,强渡沙河、汝河和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立刻开展扎根大别山动员,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好充分准备,并训练部队迅速熟悉南方作战条件和生活环境。他们发动群众,加强各级民主政权建设,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取得了张家店、高山铺等战役胜利,解放了大批县城和乡镇,吸引、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敌军。</p> <p class="ql-block">  展览区还展现了邓小平、李先念等在大别山期间的卧室,陈设简陋。1947年底至1948年初,将近2个月时间里,在敌军重兵包围下,邓小平、李先念率领不到1000人的前方指挥部驻扎于此,圆满完成了战斗、土改、筹款借粮三大任务,牢牢站稳了脚跟。</p> <p class="ql-block">  端详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示意图”,我清晰地看到,从鲁西南到大别山相隔千里,前有阻敌、后有追兵……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毫不迟疑,坚决执行党中央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答案,就在“听党指挥、勇担大责、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精神中。</p> <p class="ql-block">  一幅幅泛黄的历史图片、一个个复原当年战斗场景的沙盘,共同组成了在解放战争的紧要关头,刘邓大军以忠诚和担当、胆量和勇气,披荆斩棘、浴血奋战,直出大别山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  凝视着陈列在玻璃展柜里毛泽东同志《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的论述,我默然深思,在风雨如磐的漫长革命道路上,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听党指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别山上旌旗舞,挺进中原开新局。在大别山站住脚的刘邓大军,与陈毅粟裕大军、陈赓谢富治大军构成“品”字形阵势驰骋于广阔的中原战场,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把战线从黄河两岸推进到长江之滨,对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至武汉的江南广大地区构成严重威胁。有力地策应了人民解放军最后挫败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打开了解放战争胜利之门的枢纽。</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漫步在天堂寨这片用烈士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上,当我们眺望英雄的大别山的时候,当我们重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壮举的时候,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军事行动,是政治理想,更是人类不朽精神的锻造。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撑,一个民族的历史才会有向前迈进的持久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