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北书院行,百年求知路

许环球

<p class="ql-block">  <b>溪北书院,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占地面积20多亩,是海南清末著名书院之一,也是海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大规模清代建筑群之一。该书院由清末铺前籍书法家潘存发起筹资建造,获得了两广总督张之洞和雷琼兵备道朱采的支持,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落成。于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历史沿革</b></p> <p class="ql-block">  <b>溪北书院自建成以来,直至清宣统三年间(1909-1911年),一直作为学术交流的殿堂,聘任了众多学者在此讲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b></p> <h5><b style="font-size:18px;">  辛亥革命后,它顺应时代潮流,转型为现代学校,继续发挥着教育育人的功能。1916年,经官方批准,书院更名为“溪北两等书院”,在潘为渊先生的主持下,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尽管当时入学者仍以富家子弟为主。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和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书院再次更名为“溪北第一高等学校”,由潘为渊、黄闻定等主持教务,不仅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还开创了招收女生的新篇章。</b></h5> <h5><b style="font-size:18px;">  1921年,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经正楼在台风中不幸坍塌,但在潘氏族人和华侨的慷慨捐款支持下,经潘为渊主持维修,将走廊改建为坚固的水泥结构,这一建筑至今仍屹立在文昌市文北中学内,见证着书院到学校的沧桑巨变,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书院解说</b></p> <p class="ql-block">  <b>步入文北中学,溪北书院以其古朴典雅的风貌迎接每一位来访者。书院占地20多亩,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的围合结构,尽显传统韵味。山门南开,俗称头门,引领着人们步入书院的核心区域。讲堂作为书院的核心建筑,规模宏大,采用抬梁式木构架,面阔五开间,彰显出庄严与大气。经正楼,原为书院的建筑主体,后改建为中西合璧的二层楼建筑,楼内木柱支撑,古朴中透着现代气息。东西两廊相连,将各建筑巧妙串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书院内,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廊每一柱都诉说着文化的传承。溪北书院,不仅是文北中学的文化地标,更是学子们心灵的精神家园。</b></p> <p class="ql-block"><b>(一)半月塘:笔墨与哲思的起点</b></p> <b>  踏入文北中学,驻足于书院门前,首先进入视线的是历史悠久的泮池。这不仅是依照古制精心设计的风水之池,更深藏着寓意深远的哲理。其半圆形的水域,巧妙地传达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告诫学子们在求知与修身的道路上应常怀谦卑之心,不断自省。此池不仅是一处景致,更是文北中学精神风貌与文化传承的象征。</b> <h3><b>(二)正门:谦逊与教化的象征</b></h3> <p class="ql-block"><b>  踏入文北中学溪北书院正门便庄重地迎接每一位来访者。正门之上,隶书匾额“溪北书院”赫然在目,这是潘存弟子杨守敬于1893年亲笔题写。其中繁体的“書”字,特意少了一横,寓意着读不完的书,即书籍无穷,学海无涯,提醒我们永远保持谦虚向学的态度。正门两侧,一副对联“维持风俗,教育人才”映入眼帘,它不仅是溪北书院的办学理念,更承载着文北中学对培养优秀人才、传承文化风俗的坚定使命。站在这里,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与教育的神圣使命。</b></p> <b>(三)大叶榄仁:时间的见证和坚韧的象征</b> <p class="ql-block"><b>  溪北书院庭内,矗立着两株百年古树——大叶榄仁。它们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坚韧精神的象征。近十年来,这两株古树先后经历了超强台风“威马逊”和“摩羯”的肆虐,却依然屹立不倒,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每当狂风暴雨来袭,它们就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溪北书院和文北中学这片知识的沃土。这两株大叶榄仁古树,见证了书院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文北中学师生们的坚韧与希望。它们用顽强的生命力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只要根基深厚,心怀坚韧,就能战胜一切挑战,茁壮成长。</b></p> <h3><b>(四)讲堂:智慧与交流的空间</b></h3> <h3><b>  步入溪北书院,讲堂以其开敞式的怀抱迎接我们。正厅居中,三开间设计,前后通透,无墙阻隔,仿佛智慧之门永远敞开。这里是讲学传道之所,也是书院集会之地。潘存题写的“讲堂”牌匾,繁体“講”字独具匠心,缺一笔寓意讲学无尽,提醒师者言辞需谨慎。讲堂内两侧的仲文堂与捧日堂,作为学者休息和教学准备之用</b><b style="color: inherit;">。东西两廊连接后部建筑,形成书院独有的格局。而讲堂外侧的三进式院落,则是书院人员的生活居所,工作与生活的和谐交融,在这里得以完美体现。溪北书院的讲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b></h3> <b>镌刻于溪北书院讲堂墙壁上的《潘公孺初学行事实》记载:“潘存,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清嘉庆戊寅年(1818)出生于文昌县铺前港头村。七岁就塾读书,一目数行,塾师异之。年十二三,操笔为文,滔滔不竭,号为神童。咸丰元年(1851)三十四岁中式本省(广东)五十五名举人,后任户部候补主事等职。<br> 潘公居京师,公务余暇,研究经史,治学严谨,淹贯百家,终成一代硕儒。潘公尤其尊崇孔孟之道,注重儒家学说研究,从今存其亲笔著述之《论学说十则》《克己集》及《赏花有感》中可见一斑。晚清学者梁鼎芬《赠孺初先生三首》中更明确称誉:“孺初先生,当代硕儒。”<br> 潘公居京为官30载,虽诸公卿知其贤,与其交谊甚挚,但因公性耿直忠介,疾恶如仇,不倚权贵,不苟同异,竟不升迁,于光绪九年(1883),辞官归故里。时值法帝国主义滋事,中法战火燃烧,清廷开始动员“保家卫国”,两广“团练”始兴。两广总督张树声知潘存其才德,深孚众望,而奏举其筹办雷(州)、琼(州)两郡团练,以加强地方防卫力量。 <br> 于是潘公文官当起武将,与“镇南关—谅山大捷”之英雄冯子材成了受命举办团练的领军人物。张树声于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883年12月25日)之《粤督文高廉雷琼团练折》曰:“琼州孤悬海外,设守最难,昨已与兵部尚书臣彭玉麟遵旨派兵前往布置。查该郡文昌籍户部主事潘存,学识闳通,年德俱茂,冠绝一时,而忠义之诚,尤老而弥笃,海南士庶无不敬而爱之。臣已手书谆劝,恳其出任团防,并属镇道各官虚衷延访,冀使官绅一气,固结人心,能弥补外患于将来。”张树声亲笔手书《与潘存书》,诚恳敦请,表露心声:“闻阁下谈及贵处阻山滨海,民风强梗,渔人习水,远过江南,海门扼波,足称天险。若能加以训练,辅以地势,当可自存。今者事变方殷,用敬虔请高贤,起膺匡救,办理乡团,招练渔户。德望所及,能使苍屹山前海波不作,则田子春之节义,唐荆川之将略将复见于兹矣。”<br> 潘公亲赴省城,谒见张树声,多方洽谈操办事宜。备受鼓舞,爱国抗敌,热情高涨,激励众志,固结人心,同矢共仇,靖内御外,经营守卫,地方得以安宁,一时传为佳话。张树声卸任后,张之洞1884年7月接任两广总督,对潘公尤为倚重,继续举荐其办理雷琼团练,抵御外侮,并将其功绩禀报朝廷,皇上论功加赐四品官衔。<br> 潘公卸任后,深感琼州西北与越南近邻,东北与粤闽海域相接,为战略要地,系两广屏障,为南疆门户,宜改制建省,从事建设,使其发展繁荣,充实国力。于是最先献议“琼州改建行省”,撰拟《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分地位、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教六大类洋洋近十万言,呈报张之洞。张氏对此建议十分重视,但因国事纷乱,未予处理,“琼州改建行省”未能实施。近年史学界多有考证,确认潘存系提出海南建省之第一人士。</b> <b> 自1886年起,年逾古稀的潘公离开官场后,一心一意致力于兴学育才活动。最先应广东督学张湘涛之聘请,于惠州丰湖书院任教将近两年。由于怀念家乡,返回乡里,曾坐任府城苏泉书院、文昌蔚文书院掌教。由于“崇实学,黜浮伪,重躬行”,屡获学子、家长及社会人士敬佩和爱戴。光绪十六年(1890),得到两广总督张之洞和雷琼兵备道、观察使朱采(亮生)两位风云人物的鼎力相助,潘公筹得巨款,创建溪北书院,购置图书,教化后代,实现了其毕生的夙愿,为文昌乃至海南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b> <b> </b><div><div> <b>为了建造书院,潘公呕沥心血,殚精竭虑。令人遗憾的是,光绪十九年(1893),在潘公的亲自督办下,经过将近三年紧张繁忙的采购、备料、施工,就在书院即将举行落成典礼之际,潘公因长期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铺前港头村家中,享寿76岁。</b></div></div> <b>1.文北中学之精神灯塔和文北学子之学行楷模</b> <p class="ql-block">  <b>潘公孺如以其卓越的学行事实,成为了永恒的传奇。他自幼被誉为“神童”,7岁入私塾,12岁便能写就一手好文章。潘孺如不仅学识渊博,更以书法大家身份名扬东瀛,其《楷法溯源》更是书法界的瑰宝;他一生坚守孝道,为父守孝九年,孝行感天动地;筹建溪北书院,为地方教育发展倾注心血。他与两广总督张之洞交情深厚,共同为民众福祉努力。潘孺如的一生,是追求学识、传承文化、造福乡梓的典范,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文北中学的师生们不断前行。</b></p> <b>2.楹联:历史与文化的守望</b><div> <b> 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b></div><div><b> 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b></div><div><b> 以上对联以书院兴起与衰败的历史为背景,感叹人才流失,却又寄望于前贤之道能启迪后学,传递出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担当。这副对联同样悬挂在海南五公祠中,见证了溪北书院与海南文化的紧密联系。</b></div> <b>(五)经正楼:书香与岁月的融合</b> <p class="ql-block"><b>  经正楼,文北中学内一颗璀璨的藏书明珠,静谧地坐落于书院后部,远离喧嚣。它原以传统木构架构建,历经风雨洗礼,不幸在台风中倾颓。民国十年(1921年),它迎来了新生,改建为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外观西式典雅,内里中式温馨,成为书院建筑中的一大亮点。这里,经正楼以其独特的风貌,诉说着书院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空间与时间的文化交融。</b></p> (六)东西厢房 <b>  </b> <b>(七)日晷:时间的见证者与鞭策者</b> <b> 日晷碑,文北131周年校庆标识,由归侨教师吴力行设计。吴力行,上海交大毕业,曾任溪北一高(1947年后改名为孺初中学,文北中学的前身)教师,1946年毅然助文昌中学复办,并任教务主任。此碑铭记其于学校艰难时期之卓越贡献。</b> <b>日晷,它静静地伫立,自民国二十年便开始见证着这里的岁月流转。日晷顶面镌刻着“东经二十度零三分”,仿佛在诉说着它所屹立的这片土地的地理坐标。而正面那“寸阴如金”四个大字,更是对每一位文北学子的深情寄语,它提醒我们,时间如同黄金般宝贵,应当珍惜在校的每一刻,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日晷不仅是一个时间的象征,更是激励我们珍惜光阴、奋发向前的精神标杆。在日晷的见证下,文北中学的学子们将不负韶华,勇攀知识的高峰,早日学成,回报社会。</b> <h1><b>三、其他:工艺精湛,古韵悠长</b></h1> (一)木雕 (二)飞檐 (三)门窗 (四)台阶 <h3><b>  溪北书院,我们的书院。在这里,总有一处景观令你驻足凝望,总有一故事让你侧耳倾听,总有一个字符让你由衷称叹。在这里我们诚邀大家走进这扇历史的大门,相信您一定会不虚此行。我们在这里等你。</b></h3> <p class="ql-block">文字:许环球</p><p class="ql-block">摄影:黄天舒 林书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