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鹧鸪天.游太湖清明上河图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谭百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英山大巴文博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十游客心下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子天下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走马观花景景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画家,张择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著名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街市三百六十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宋汴梁太湖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甲辰10月26日,英山喜洋洋等几家旅游社组织中老年近50游客的我们,去安徽省太湖县打造的旅游景区《中华五千年文博园》打卡进行一日游,《寻根问祖》《三道并流》《三教合一》《龙行天下》《老子天下第一》《秦始皇兵马俑》《艺术根雕园》《徽州文化村》《金佛塔》《六尺巷》等多个景区景点,都让我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之深厚、灿烂之辉煌、历史之悠久、百家姓氏根系之渊源流长,文化之根、博学之根、史学之根、历史之根等都在这里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行得到……</p><p class="ql-block"> 说到中华之名人上古有盘古、夸父、后羿、老子、孔子等;封建时代帝王将相应有尽有的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近代的伟人毛泽东、孙中山,连中国四大美女杨玉环、西施、王昭君、貂蝉,四大名著中《水浒传》108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什么的来着,都以根雕、石刻雕像形象排列在不同的景区景点之中,实在是让我们游客穿越着五千年的时空,感受着五千年博大的文化魅力,享受着文化饕餮盛宴,也等同于在太湖县的文博园中我们在翻阅着五千年的文化宝典着啦!太博大!太震撼!太令人感叹激动!太了不起了!这真是个浩大的文化工程呀!</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感慨万千的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以原图的风貌、街市风景、店铺、酒肆等用实物展现于游容眼中,连画中360行的好几百个人物,都做得维肖维妙,活灵活现,看起来就像注入了灵魂一般!</p><p class="ql-block"> 点赞!太湖的能人实在是太能做事了!点赞!太湖的能工巧匠的手太能匠心独运啦!点赞!太湖县的旅游事业定会蒸蒸日上的!太湖的百姓个个都亚克西!</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可爱的《中华五千年文博园》!再见了,可亲的太湖县!</p><p class="ql-block"> 然,您能让我找到文化的根呀!过两年,等孙子孙女长大了,知事儿,我再会领着她们一道来寻根问底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小学三年级课文《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著名的画——《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早已名扬中外,现在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撞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天下第一由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老子和孔子这两位中国最伟大的人物,老子是道家的开山鼻祖,孔子奠定了儒家的基础,但是从古到今关于老子和孔子思想高下的讨论却一直都很激烈。凡支持老子学说的就抬高老子贬低孔子,反之亦然。</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争执不下、不分伯仲的情况呢?我们不妨从老子和孔子的核心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人生经历去探秘寻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熟悉《易经》的朋友都知道,历史上易有三易,就是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连山易也称之为神农易,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故以山为首。归藏易又称黄帝易,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也!故以地为首。周易即周代的文王易,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崇尚天,以天为首。</p><p class="ql-block"> 由于连山易时代最久远,失传也最早。后来归藏易也基本失传,至今只留下一鳞半爪,已难窥其全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易经只是周易,其卦爻辞是文王和周公所著。至于连山和归藏卦爻辞是谁所著,已无人知晓。推理应是神农时代和黄帝时代所著,故应该和周易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目前所知的公开资料来看老子和孔子都是生活在春秋末期的人。</p><p class="ql-block">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或说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人(故里存在争议。一说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另一说位于安徽省涡阳县郑店村)。</p><p class="ql-block"> 孔子,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p><p class="ql-block"> 他们生活的时代都是春秋末期的周王朝,当时的社会应该是把周易和周礼当作通行版本推行的,因为是他们的老祖宗写的卦爻辞,而且又是周天下的统治,文化和制度规则方面应该会一脉相承。而连山、归藏可能均不再公开流通,但是老子由于当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个有利条件使他能够阅读到当时所有的书籍,推测可能除了周易之外也包括连山、归藏以及其他的礼仪、制度方面的书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天下第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书亦记载曰: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p><p class="ql-block"> 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商容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曰:“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p><p class="ql-block"> 后经商容推荐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p><p class="ql-block">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p><p class="ql-block"> 因此,按现在正常的逻辑猜想,当时老子一定是对包含易经和周礼在内的所有相关的古典书籍和资料都认真加以研究,进而形成了他整体而全面的哲学思想的发端,那就是包含世间万物的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只是目前看来最合理的一种推理猜测,这种推理猜测是不是事实真相,考古界也许能给出最终的解答,因为也许随着科学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幸使连山易、归藏易及其他相关古典书籍重见天日,就能对连山易、归藏易及其他相关古典书籍的内容和核心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比对其与《周易》和老子《道德经》的区别和联系。</p><p class="ql-block"> 但,就目前仅存的资料来看,老子跟《易学》的思想非常密切,道德经有许多话和思想是出自《易经》,老子书中的思想很可能都是由易经而来。比如《道德经》中很多章节如第一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二章等的论述和易经的思想是一致的。比如:《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同一个意思,这等于是讲万物生成始于太极。</p><p class="ql-block"> 整个“太极”观与“道”在本质上其实具有很多相似性,其经典论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亦与孔子根据《周易》总结出来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哲学原理一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