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知足常乐

<p class="ql-block">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美景在河北大地上到处可见。十一假期,我们和八弟、八弟妹利用一天的时间体会了一次“这么近,这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感觉。近,确实是近,一天游了三个县,四个景点。美倒是没看出来,应该是熟视无睹了。不过这一日游的文化气息非常浓郁,可以说是震惊到了。</p> <p class="ql-block">2024.10.6日,老弟有空儿开车我们开启了快乐一日游,早晨六点多出发,一路畅通无阻,八点多就到达吴桥杂技大世界,退伍军人免票,60岁以上的老人半票元60元。</p> <p class="ql-block">小长假门票政策,景区门票包含:江湖文化城、滑稽动物园、鬼手居剧场(平时要收60元门票的)、博物馆,及演出时间。</p> <p class="ql-block">吴桥杂技大世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我国杂技发祥地之一,被国内外杂技界公认为中国杂技之乡。1993年,吴桥县政府与香港国旅合资兴建了“吴桥杂技大世界”,把杂技艺术作为一项独有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大世界占地200公顷,集游乐、人文、博物、民俗、杂技培训、比赛交流于一体,具有神奇、绝妙、新颖、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展现了杂技之乡古老的民间文化风采,成为独树一帜的世界东方杂技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景区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包装推出了“江湖八大怪”、“鬼手居”、“吹破天剧场”、“杂技小院”等民俗旅游品牌,受海内外广大游客的喜爱。2000年杂技大世界率先步入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相继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p><p class="ql-block">吴桥杂技大世界历经15年开发,已形成以京沪沿线及京、津、冀、鲁四省市为客源市场主体的市场格局,年接待游客60万人以上,国外游客达5万,截至2014年12月,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俗旅游景区和世界的杂技主题公园。</p> <p class="ql-block">江湖大剧院的门票</p> <p class="ql-block">吴桥杂技,河北省吴桥县地方传统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吴桥杂技是流传在吴桥县域的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汉、唐达到兴盛,宋代时走向了民间。吴桥杂技展示人体技能技巧,门类齐全,节目阵容庞大,包括耍弄技艺、乔装仿生、动物驯化、硬气功、魔术等七大门类,共有1100多个表演节目。吴桥杂技有自己的行业神——吕祖吕洞宾,具备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吴桥县申报的“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演员</p> <p class="ql-block">现在演出还没有开始,先看动物表演吧!</p> <p class="ql-block">小猴子表演</p> <p class="ql-block">黑熊表演个人全能项目</p> <p class="ql-block">跳马</p> <p class="ql-block">吊环</p> <p class="ql-block">会识字算术的狗狗</p> <p class="ql-block">谁说老虎屁股摸不得啊?</p> <p class="ql-block">拍照要30元一位</p> <p class="ql-block">据《史记》《汉书》记载:古冀州一带曾流行一种头戴面具进行比武、斗力的游戏,民间称之为“蚩尤戏”,也就是汉时的“角抵戏”。从春秋战国,吴桥杂技已有两千八百余年的历史。1957 年,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就发现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543年—550 年)北方望族封氏之墓,壁画上有蝎子爬、肚顶、倒立、马术等杂技表演,可见当时杂技艺术发展的一班。</p> <p class="ql-block">河北省是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中山国成王墓中已有演练杂技形象的银首人俑铜灯出现。吴桥很早就是冀州大地杂技密集的地区,晋代墓室中已有宴乐杂技表演的壁画出现。到了宋朝,杂技走向民间,出现“勾栏”、“瓦舍”等演出形式。清代和民国时期,吴桥杂技达到鼎盛阶段。</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吴桥已发展到60个大型杂技马戏团体,三、五个人结伴搭伙的杂技组有472个,傀儡戏90台,演员2500人,还有在异国<span>他</span>乡从事杂技事业的老艺人400多人。 </p><p class="ql-block">1984年11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视察吴桥时,对吴桥杂技艺术给予高度赞扬,激发起了吴桥人民弘扬杂技文化,发展吴桥经济的大热情,杂技从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繁荣阶段。 </p><p class="ql-block">1985年,吴桥创建了国内第一所省属杂技中专学校。自建校以来,已向山东、山西、江西、新疆等省、区杂技团体输送高、精、尖杂技新秀26人,在国内、国际重大比赛和表演中19次获奖。由于办学成绩突出,1990年被吸收为世界马戏学校联合会成员;1991年、1992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少年儿童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p><p class="ql-block">1987年,文化部、河北省政府在石家庄举办了以吴桥命名的第一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已成功地举办了五届,使河北省成为继巴黎、摩纳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际杂技赛场。</p> <p class="ql-block">耍猴的</p> 看看鸭子🦆本领大吗? <p class="ql-block">看明白了吗?</p> <p class="ql-block">吴桥杂技来自于当地人们的生活体验,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民俗艺术,在久远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民间特色风格的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吴桥杂技演出用的道具,大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如锅、碗、盆、勺、桌、椅、几、凳,中国武术器械中的刀、枪、棍、棒等,都被吴桥杂技艺人用来做为道具,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杂技节目。在吴桥,不少人可以潇洒地骑着独轮车走街串巷,而在饭店里骑着单车送菜已成为与众不同的风景,小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不忘打几个空翻,练一练倒立行走的基本功夫。两只吃饭的碗、三个红豆,或者三个花蕾,甚至三个汽水瓶盖就是一出叫做《三仙归洞》的拿手戏。在吴桥,杂技是平常百姓家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据统计,吴桥杂技传统节目主要有肢体技巧、道具技巧、乔装仿生、驯兽、马术、传统魔术、滑稽7大类486个单项,集中体现了尚武好义、百折不挠的吴桥杂技文化精神,为人们所传颂。</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时间段有表演</p> <p class="ql-block">买了农民的甜甘蔗,就是奶奶们小时吃的甜高粱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里面演出要单收门票的</p> <p class="ql-block">坐羊车发洋财</p> <p class="ql-block">非遗糖画</p> <p class="ql-block">吹破天剧场展绝技</p> <p class="ql-block">为买过葫芦丝的朋友签名</p> <p class="ql-block">硬气功鼻祖在休息,等待演出。</p> <p class="ql-block">江湖绝技,吞铁球、同时吞剑。</p> <p class="ql-block">剑和铁球一起下肚</p> <p class="ql-block">看着很恐怖啊</p> <p class="ql-block">82岁的老艺人属羊的,表演单手劈砖、腹部当菜板切菜,刀砍腹部。</p> <p class="ql-block">这老者硬气工绝技盖世</p> <p class="ql-block">可是真刀砍腹部啊</p> <p class="ql-block">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请看绝技表演。</p> <p class="ql-block">眼睛里居然露出来一段竹签</p> <p class="ql-block">上刀山</p> <p class="ql-block">这可是真功夫</p> <p class="ql-block">大福地变戏法</p> <p class="ql-block">离开吴桥杂技大世界,前往衡水景县<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景州塔</span>。</p> <p class="ql-block">景州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城内。该塔始建于‌北魏,具体年代约为公元452至45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景州塔最初是为了供奉佛舍利而建,因此也被称为舍利塔。塔的建筑风格为密檐楼阁式,共十三层,外形为八面棱锥体,通高63.85米,底层周长50.5米,由砖石结构而成。</p> <p class="ql-block">塔体由青砖砌成,塔内自下而上,砌有螺形阶梯数百阶,登阶盘旋而上,可达极顶。</p><p class="ql-block">塔内各层东西南北均有洞户向外,且有拱形走廊,绕行于廊内,可通过洞户远眺四方。</p> <p class="ql-block">塔顶成葫芦形,由青铜铸就,高2.05米,葫芦下有铁丝网罩,高3.3米。每有风起,铁丝网罩与洞户被天风鼓荡,如惊涛澎湃之声,故有“古塔风涛”之称。</p><p class="ql-block">须晴日,登至塔顶四望,近在脚下的县城全貌,远在三四十里的郊野村庄,均历历在目。前人曾有诗说,“绝顶静观真景象,却也身疑在蓬瀛”。</p><p class="ql-block">笔者曾有幸登临其上,果有目穷千里、心胸顿宽之感。</p> <p class="ql-block">舍利,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烧之后结成珠状的东西,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也叫舍利子。</p><p class="ql-block">相传释迦牟尼火化后,一些国家的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p><p class="ql-block">此塔既名“释迦文舍利宝塔”,想必与供奉佛舍利有关,惜无文字可考。</p><p class="ql-block">塔高十三层,外形为八面棱锥体,通高63.85米,底层周长50.5米,是一座由砖石结构而成的密檐楼阁式的古塔。</p><p class="ql-block">塔基由坚固的巨形清石铺成,塔基下有一深井,实际是地宫,供藏佛骨、佛经、佛像及金银珠宝之用。</p> <p class="ql-block">景州塔究竟创建于何时,无确切文字可考。1931年修订的《景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和分析,说是古塔上曾悬有铁匾,匾上铸有“齐、隋重修”字样,重修既在齐、隋,其创建年代应早于此,当在北魏时代。</p><p class="ql-block">佛教在汉哀帝时(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即已传入中国,在北魏初期已经兴盛起来,但是在魏太武帝时期,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事件。</p><p class="ql-block">如果景州塔修建于魏太武帝灭佛之前,则此塔也必在被毁之列,北魏高宗文成帝恢复佛教之后,则此塔也必在修复之列,但塔顶之铁匾上没有“北魏重修”字样。</p> <p class="ql-block">因此,方志史者据此分析,景州塔是根据北魏高宗文成帝恢复佛教的诏令修建的,其始建年代在北魏兴安年间,即公元452至45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也有的分析认为,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间好佛,奖励寺庙浮图之建筑,当时中国州郡共建1.3万余座寺庙。</p><p class="ql-block">景州塔如此雄伟庄严,世无其匹,所以,此项大建筑,当必在北魏永平年间,即公元508—512年建造,距今几近1500年。</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千年之久的景州古塔,由于饱经风雨侵蚀,墙檐剥损严重,历代曾数次重修。最早是齐、隋重修,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灭佛之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又重修,奠定了现存景州塔之基础,以后的多次重修,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金、元、明、清朝及民国均曾重修。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先后进行了四次维修,最后一次是1973年春进行的。从此塔重修次数之多,可见此塔历史位置之重,文物价值之高,也正由于重修次数繁多,这座高耸之塔,已非当初之貌。从现存的建筑特点、艺术造型及砖石结构等情况分析,此塔也当为北魏时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景州塔塔高十三层,外形为八面棱锥体,通高63.85米,底层周长50.5米,是一座由砖石结构而成的密檐楼阁式的古塔。塔基由坚固的巨形清石铺成,塔基下有一深井,实际是地宫,供藏佛骨、佛经、佛像及金银珠宝之用。塔体由青砖砌成,塔内自下而上,砌有螺形阶梯数百阶,登阶盘旋而上,可达极顶。塔内各层东西南北均有洞户向外,且有拱形走廊,绕行于廊内,可通过洞户远眺四方。</p> <p class="ql-block">景州民俗馆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参观游览完后面的宝殿出来后在景州县城饭店吃的饭。</p> <p class="ql-block">饭后出发路过东光谢家坝泄洪大堤,因正在维修,只能在对面看一看啦!</p> <p class="ql-block">谢家坝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连镇镇运河五街、六街交界处,南运河东岸,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谢家坝为大运河河北段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坝体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故称为“糯米大坝”。运河水势震天的年代,谢家坝对防御洪水起到了重要作用,保护了当时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那么现在这座大坝怎么样呢?正在修缮中,没能靠近,在和对面观看的。</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白部分是用糯米粘合在一坚固防洪大堤。</p> <p class="ql-block">谢家坝</p> <p class="ql-block">正巧看到河边钓鱼的后生鱼上钩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说是有六斤重</p> <p class="ql-block">前往东光铁佛寺,二乖乖开始没有睡觉,下车时困的受不了啦,就是叫不醒。</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坐落河北省东光县普照公园内,原名“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3年),距今已千余年。1929年,直系军阀吴佩孚题写了“铁佛寺”横匾挂于门上,因而普照寺又被称为铁佛寺。</p><p class="ql-block">北宋从太祖开宝到至道年间,大雨频繁,洪水泛滥,死伤者无数。人们为了乞求神力,决定铸塑铁佛,以镇天灾。吴桥镇有一位张铁匠,带领数百名工匠,支起百余盘熔炉,化开铁水,铸成铁佛。百姓又为铁佛建起庙宇,题名“普照寺”,意为铁菩萨金光普照东光。原普照寺殿后有千佛阁、钟鼓楼于两侧。</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铁佛寺的传说。据《东光县志》记载:铁佛寺后曾有一个弃置多年的铁佛基座,重数千斤,上面铸有“吴桥镇”三字。吴桥镇原隶属东光县,这里出了一个张姓铁匠,带领数十名工匠,架起小铁炉多座,每天浇铸铁佛。当铸到平肩时,头部说什么也铸不成,因为工匠端着铁水登上两丈多高的脚手架以后,铁水就冷却了。正当工匠们一筹莫展之际,来了一位白发老者,口呤“要想铁佛成,必须脖儿平”,唱罢就扬长而去。工匠们心领神会,便在佛身边围堆土成台,与肩部相平,并将化铁炉安置在台上,佛台很快便浇铸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目前是免费开放的公园</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景区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东光铁佛寺是著名的名胜古迹,素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沧州狮子景州塔,东光县的铁菩萨</span>闻名遐迩。东光县志记载,铁佛寺原名普照寺,铁佛寺始建于北宋五年,公元973年,历经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河北省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铁佛爷就是用生铁铸成的释迦牟尼的塑像。凡是进过大雄宝殿的人,有谁不认识释迦牟尼呢?但东光的释迦牟尼,是用生铁浇铸的,因为又高又大,在冀鲁交界地区很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铁佛爷坐在庙宇中间,慈眉善目,面带笑容,两眉之间有拳头大的疙瘩,上面嵌有“避乌宝珠”。左手扶着膝盖,用泥塑的曾断了的右臂朝上举起,中指和拇指对捏,食指和无名指向上伸着。据说,这是一种手印。</p><p class="ql-block">铁菩萨的两旁各有一尊泥塑陪神,跟铁菩萨的身个、模样几乎相似。在大殿的两旁,分列十八罗汉,一个个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神态各异。</p><p class="ql-block">在铁佛的面前,有俩陪神,一老一少。老的满脸皱纹,胡子老长;少的一脸孩子气。其实,这是释迦佛爷的两个童子。老的叫阿傩,少的叫迦叶,他俩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佛爷打坐,阿傩、迦叶在一旁侍候。阿傩凑上来讨好地对佛爷说:“佛祖,你掌管天下大事,天天忙得没完没了,也没人替你担担担子,也着实够累的了。”“是啊,那有什么法子呀!”佛爷说着,一动也没动,连眼皮也没抬。“我们替你分担一点儿不行吗?”阿傩刚说完,就觉得有座泰山压到背上,全身筋骨巴巴地响,黄豆粒子汗“唰”地就下来了。这时,再看他,头发白了,眉毛白了,下巴上长出的老长的胡子也白了,脸上也出现了核桃皮似的皱纹。旁观者清,迦叶吓了一大跳。这时,佛爷说话了:“阿傩,你以后不要多嘴,记住。”说完,还是那样闭目静坐,纹丝不动。“是,是。”阿傩连声答应着,小心地退到一旁。从此,他俩再也不敢在佛祖面前多嘴多舌了。</p> <p class="ql-block">门口有僧人值守,告诉访客进门左行,按顺时针方向礼佛朝拜观看。</p> <p class="ql-block">东光铁佛寺位于河北省东光县普照公园内,原名“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铁佛寺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86年重新修复。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铁铸佛像高8.24米,重48吨,是中国最大的坐式铸铁佛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光县铁佛寺的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是同年代的。‌根据历史记载,东光县铁佛寺的铁佛和沧州铁狮子都是铸造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3年),因此它们是同年代的‌。</span></p><p class="ql-block">东光县铁佛寺的铁佛以其体态硕大的生铁铸成的释迦牟尼佛像而闻名,这座寺庙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沧州铁狮子则以其雄伟的造型和象征着沧州人的坚强和刚毅而著称‌。</p><p class="ql-block">这两座历史遗迹不仅在铸造年代上相同,还在文化象征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人们对佛教文化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也叫普照公园</p> <p class="ql-block">东光铁佛寺景区还有几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观运桥上</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西北部,有一处道观,名为二郎岗。占地9100平方米,岗长140米,宽65米,岗高8米,永清观址高10米,由牌坊、山门、清源妙道真君殿、三官殿、财神殿、四个角楼组成,为一组布局严谨精巧玲珑的仿明清古建筑群。 鎏金匾额是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亲笔题写。清源妙道真君殿、三官殿、财神殿匾额出自全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之手。观内共有神像十一尊,均为泥塑金身,神态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二郎岗</p> <p class="ql-block">后修建的二郎岗占地9100亩</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景点,有点累了,看到这么高的台阶不想往上爬了,大家互相鼓励着也就这样一步一步的上来了。</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景区东北部,有一处宫殿,名唤泰山行宫, 泰山行宫是东光历史上有名的古寺观,泰山行宫的碧霞祠正中,就供奉着碧霞元君,两侧分别为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人们称碧霞元君为“泰山奶奶”。据传泰山奶奶得道成仙后,曾到处巡游,而泰山行宫就是泰山奶奶巡游到东光县时的落脚地。“传说泰山奶奶”为众生赐福,消灾免难、消除一切不平,是一位乐善好施的女神。”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三月十五、十月十五,许多善男信女就会来到碧霞祠,朝拜进香。老的泰山行宫于文革期间被毁。为了弘扬历史文化,活跃城乡人民业余文化生活,东光县政府决定重修泰山行宫,2000年4月29日破土动工,于2001年7月12日竣工向游人开放。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被世人尊称为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对每一个泰安人来说,碧霞元君是一直庇佑泰山的女神,有求必应,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 这处泰山行宫由渡仙桥、300级登山台阶、山门、碧霞祠、十二生肖殿组成,为一组清代古建筑群。泰山行宫采用移景、借景的手法,仿造泰山拔地通天的气势。“连台阶用的石料都是选用贴近泰山登山盘道的,让游客在游览泰山行宫时,有一种登临泰山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荀慧生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荀慧生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祖籍河北阜城。荀慧生(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是中国京剧演员,工旦角,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同时也是荀派艺术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一个手工业家庭,幼年家境贫寒,后来在戏曲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天赋和毅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最终在京剧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剧场里座无虚席,门外也站了不少人。</p> <p class="ql-block">四大名旦</p> <p class="ql-block">荀慧生(1900~1968),男,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白牡丹</span>。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是中国京剧荀派的创始人,与杨小楼、尚小云、潭小培一起称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小一白</span>”。1919年同杨小楼赴沪演出,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大名旦”,</span>有“无旦不荀”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三小一白</p> <p class="ql-block">中国四大名旦</p> <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荀慧生的原名,后通过编剧才子陈墨香的修改 才改为荀慧生,意喻为荀家荀慧生聪慧,荀家技艺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荀慧生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现为阜成县)一个捻售线香的手工业之家。幼年家贫无以生计。1907年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将他与兄慧荣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骂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后被卖给花旦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沦为家奴,吃尽苦头,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与毅力坚持每天练功。苦功练出了硬本领,荀慧生唱、念、做、打无一不精。</p><p class="ql-block">荀慧生演出的剧目有300多出,表演生动活泼,扮相俊俏,使上海观众耳目一新,被赞为“誉满春申”,后又与周信芳、冯子和、盖叫天、小达子等人合作,演出《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戏,名震沪上。</p><p class="ql-block">荀慧生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上海国画大师吴昌硕同知名人士严独鹤、舒舍予还曾为宣传和扩大荀慧生的艺术影响而到处奔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荀慧生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河北省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span>荀慧生一生收徒之众,不计其数,他指导和亲自传授的后人、学生、徒弟有:吴纪敏、金淑华、李薇华、荀令莱、宋德珠、毛世来、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吴素秋、赵燕侠、小王玉蓉、张正芳、尚明珠、厉慧敏、陆正梅、宋长荣、李妙春等等,还有许多人虽未拜师,但多得其亲授。</p> <p class="ql-block">马志远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曾为官,后因太子去世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在元贞年间,他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乎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p><p class="ql-block">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他的散曲创作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艺术技巧高超圆熟。他的杂剧创作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的美学特点。因一首《天净沙·秋思》而被誉为“秋思之祖”,这首作品是元散曲中脍炙人口的小令之一,展现了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p> <p class="ql-block">马致远·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天净沙·秋思》</p><p class="ql-block">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p> <p class="ql-block">马志远简介,原来曲状元就是我们沧州东光县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马志远纪念馆前的石刻曲文,三岁多的娃娃拍照的。</p> <p class="ql-block">在马致远纪念馆看到了儿时读到的《秋思》真是震撼到了,朗朗上口的诗句竟然就出自我们的家乡,忽然觉得自己那么的无知和渺小,趁着我们还算年轻,快快补课吧!</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很紧凑的游览景点,的确见识了不少,家乡的文化旅游气息很浓,深入了解了不少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文化,更爱我的家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