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 月 14 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信息,2024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Diabetes and well-being)。倡导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糖尿病健康服务的核心,促进患者享有健康生活。</p><p class="ql-block">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呼吁,将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糖尿病护理的核心,推动改变,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调查显示,36%的患者表示正在深受糖尿病困扰,63%的患者担心将来发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28%的患者很难对自己的病情保持积极的态度。所以今年的主题就是要提升糖尿病患者的幸福感,让糖友们的生活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糖尿病中的中医幸福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糖尿病来扰,气血失衡扰安康,</p><p class="ql-block">中医智慧光,调和阴阳寻妙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草药芬芳里,经脉通畅心不慌,</p><p class="ql-block">针灸穴位间,气血运行身自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饮食调理重,五味调和养五脏,</p><p class="ql-block">情志舒畅时,心宽病去福满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虽有消渴患,中医相伴路途长,</p><p class="ql-block">遵循自然道,幸福之花仍绽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阴阳和谐处,病去身轻笑意扬,</p><p class="ql-block">中医佑健康,幸福永在岁月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span></p> <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糖尿病?</p><p class="ql-block">糖尿病是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p> <p class="ql-block">二、糖尿病有什么危害?</p><p class="ql-block">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因急性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二是因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心力衰竭,其中ASCVD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上述血管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是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三、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p><p class="ql-block">(一)高风险人群</p><p class="ql-block">具备以下因素之一者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1.年龄≥40岁</p><p class="ql-block">;2.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p><p class="ql-block">3.有糖尿病家族史;</p><p class="ql-block">4.缺乏体力活动;</p><p class="ql-block">5.高血压;</p><p class="ql-block">6.血脂异常;</p><p class="ql-block">7.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p><p class="ql-block">8.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p><p class="ql-block">(二)糖尿病前期人群</p><p class="ql-block">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前期人群:1.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p><p class="ql-block">2.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如何预防糖尿病?</p><p class="ql-block">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p><p class="ql-block">五、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p><p class="ql-block">(一)健康生活</p><p class="ql-block">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p> <p class="ql-block">(二)配合诊治</p><p class="ql-block">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p><p class="ql-block">(三)主动管理</p><p class="ql-block">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p><p class="ql-block">(四)平和心态</p><p class="ql-block">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五)寻求支持</p><p class="ql-block">当血糖控制遇到困难时,可与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寻求理解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糖尿病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紧密关联,以下从几个维度为你详细阐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生理维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血糖控制良好时: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处于稳定水平,身体的不适症状会相应减少。比如,血糖稳定可降低高血糖引发的头晕、乏力等症状,以及长期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像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的发病风险。患者能够精力充沛地进行日常活动,如散步、做家务等,这是获得幸福感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血糖控制不佳时:频繁的高血糖或低血糖发作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痛苦。低血糖可能导致心慌、手抖、出汗甚至昏迷等症状,而长期高血糖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可能发展为肾衰竭,需要透析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大地降低了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心理维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积极心理方面:如果患者对糖尿病有正确认知,并且能有效管理疾病,那么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例如,当患者学会了如何通过合理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控制血糖,并看到自己的血糖指标逐渐改善时,会增强自信心,内心感到满足,进而提升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消极心理方面: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一方面,对疾病发展和并发症的担忧始终萦绕在患者心头,这种长期的焦虑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幸福感。另一方面,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而感到自卑,比如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在学校因为自己的特殊饮食和治疗需求而感到与他人不同,从而产生心理压力,降低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社会维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家庭支持良好时:来自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例如,家庭成员可以帮助患者准备适合的饮食,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和监测血糖,陪伴患者进行运动等。这种家庭支持能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提升他们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社会融入方面:当糖尿病患者能够正常参与社交活动时,他们的幸福感会增强。然而,如果因为疾病导致身体受限,或者在社交场合中因为饮食、治疗等问题受到限制,患者可能会感到被孤立,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些糖尿病患者管理血糖的经验和建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饮食管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合理规划主食:</p><p class="ql-block">- 主食的选择上,优先考虑全谷物、杂豆类和薯类。例如,将白米饭换成糙米饭,或者在煮饭时加入一些燕麦、红豆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较慢,有助于稳定血糖。</p><p class="ql-block">- 控制主食的量也很关键,每餐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活动量,合理确定主食的摄入量,避免过量进食导致血糖快速上升。</p><p class="ql-block">-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p><p class="ql-block">- 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且多数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对血糖影响小。糖尿病患者应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蔬菜量,绿叶蔬菜如菠菜、生菜等可多吃,烹饪方式尽量以清蒸、水煮为主。</p><p class="ql-block">- 水果的选择需谨慎,应优先选择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草莓等。并且要注意食用时间,最好在两餐之间吃,同时控制每次的食用量。</p><p class="ql-block">- 控制脂肪和糖分摄入:</p><p class="ql-block">- 少吃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这些食物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容易引起体重增加,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影响血糖控制。</p><p class="ql-block">- 限制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糕点等。这些食物会迅速升高血糖,加重病情。</p><p class="ql-block">- 规律进餐:</p><p class="ql-block">- 保持固定的进餐时间和食量,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定时定量的饮食有助于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使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更规律,有利于血糖的稳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运动管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p><p class="ql-block">- 有氧运动对血糖控制很有帮助,常见的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一般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p><p class="ql-block">- 除了有氧运动,也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力量练习,或进行深蹲、平板支撑等训练。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而肌肉可以摄取更多的葡萄糖,帮助稳定血糖。</p><p class="ql-block">- 注意运动时间和频率:</p><p class="ql-block">- 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餐后1 - 2小时,这个时间段血糖水平较高,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每次运动持续30分钟以上,但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避免过度疲劳或受伤。</p><p class="ql-block">- 保持规律的运动频率,尽量不要间断。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进行常规运动,可以在室内进行简单的活动,如原地踏步、伸展身体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药物治疗管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严格遵医嘱服药:</p><p class="ql-block">- 糖尿病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不同类型的降糖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服用要求,例如,磺酰脲类药物通常需要在饭前半小时服用,而二甲双胍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一般在餐中或餐后服用。</p><p class="ql-block">- 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如果对药物有疑问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p><p class="ql-block">- 了解药物副作用:</p><p class="ql-block">- 每种降糖药物都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α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能会导致腹胀、排气增多等胃肠道反应;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引起低血糖、体重增加等。患者要了解自己所服药物的副作用,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血糖监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定期监测血糖:</p><p class="ql-block">- 定期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是了解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手段。一般建议患者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睡前血糖。监测频率可以根据病情的稳定程度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病情不稳定时可能需要每天多次监测,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p><p class="ql-block">- 除了血糖仪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是重要的监测指标,它反映了过去2 - 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患者应定期检查HbA1c,一般每3 - 6个月检查一次。</p><p class="ql-block">- 做好记录和分析:</p><p class="ql-block">- 准备一个血糖记录本,记录每次的血糖监测结果、饮食情况、运动情况和药物使用情况。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影响血糖的因素,如吃了某种食物后血糖升高,或运动后血糖下降等,从而调整管理策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心理调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保持积极心态:</p><p class="ql-block">-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接受这个事实,并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对血糖控制有益。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听音乐等来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p><p class="ql-block">- 寻求支持:</p><p class="ql-block">- 患者可以参加糖尿病病友俱乐部或支持小组,在那里与其他病友交流经验、分享感受,互相支持和鼓励。同时,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理解也非常重要,他们可以在患者情绪低落时给予安慰,在生活上给予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糖尿病健康管理吟》</p><p class="ql-block">糖魔虽恶管能防,饮食均衡岁月长。</p><p class="ql-block">运动常行身健壮,心宽体泰自安</p> <p class="ql-block">糖尿病诊断标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如果你出现了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同时只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当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被确诊糖尿病了。</p><p class="ql-block">1)空腹血糖≥7.0mmol/L</p><p class="ql-block">2)随机血糖≥11.1mmol/L</p><p class="ql-block">3)喝75克糖水后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p><p class="ql-block">4)糖化血红蛋白≥6.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如果你没有我们前面说的糖尿病症状,那单个血糖指标就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需要满足其中至少2项才可以。比如在同一天内检测出空腹血糖≥ 7.0 mmol/L、餐后2 小时血糖 ≥ 11.1 mmol/L 和 糖化血红蛋白 ≥ 6.5% ,满足其中2项就可以确诊。如果不是在同一天检测的,就需要2次同一个指标都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才可以确诊。举个例子,如果你今天只是单单做了一个空腹血糖,那就需要过两天再做一个空腹血糖,当两次空腹血糖都大于等于7,就能确诊糖尿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强调的是: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p><p class="ql-block">《探糖之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血糖波动悄无息,诊断之途细探秘。</p><p class="ql-block">指标高低明迹象,血糖检测作前依。</p><p class="ql-block">糖化蛋白藏真意,胰岛功能察细微。</p><p class="ql-block">空腹餐后皆关注,早识病魔早疗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糖尿病中幸与福》</p><p class="ql-block">罹患糖疴心莫忧,幸逢良策解烦愁。</p><p class="ql-block">安康自守福相伴,笑对人生乐不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笔停,轻轻摇头吟诵,神色从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