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榆林红石峡

火 鳥

<h3><font color="#010101">位于榆林市城北的红石峡——红岩对峙,杨柳成荫,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奔腾不息,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br>我在一个爽朗的清晨到达此处,没有太多繁琐的手续,买好票径直进入景区。</font></h3> <h3>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区约北5公里,在明长城口红山脚下的榆溪河谷,也称为“雄石峡”,因为山上都是红色石头,所以得名红石峡。峡谷内山奇水秀,石窟古刹林立,还有陕西省最大的摩岩石刻群。红石峡的摩岩石刻分为东、西两部分,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作品,虽然年代不十分久远,但也有不少名人的墨宝。</h3> <h3><font color="#010101">红石峡东崖高约12米,长250米,西崖高18米,长284米,两壁双峰对峙,峡内玉溪河水流湍急,穿峡直达城西。依壁凿石成窟,据史料记载,有44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据记多为明清民国初所创,“文革” 中尽遭破坏,所存无几。原有摩崖石刻160多幅,现仅存大小题刻120余幅、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但已面目皆非,今非昔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代驻守九边重镇榆林的文人墨客包括武将都喜爱题刻挥毫红石峡,借以抒发固守边塞的豪情壮志,为后人留下了今天的红石峡——书法艺术的宝库。石刻内容丰富,有题诗,有纪功,有记游,更有蒙文题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沿东壁坡路往下走,听导游讲东壁原建有红山寺,寺内有隧道可通“天门”、“地门”。据石窟内1487年碑刻《创建石佛殿记》记载,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成化年间维修后,改为雄山寺。到清康熙年间又重修,更名镇远寺。现在寺庙石窟大多为明成化年间至嘉靖间开凿修建的。1673年,因洪水冲毁翠然阁而重建,复称“雄山寺”。后经多次维修。解放后,红石峡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曾多次加固修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东崖看西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崖上的中外一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看对面西崖的大字石刻 ,因为太大了真正到西崖下反而看不清楚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现在寺庙石窟大多为明成化年间至嘉靖间开凿修建的。石窟有圣母殿、三教殿等,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全无,只有窟顶还保留有一些绘画和浮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窟顶浮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沿榆溪河往普渡桥方向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经过普渡桥到西崖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崖石窟毁坏更严重,摩崖题刻幅面较大,剥蚀较重。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回望普渡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东崖那个凌空修建的阁楼便是翠然阁,晚清时又称 “凌云阁”。历代文人雅士在这里把酒临风,品茗赏酒,即席赋诗,别有情趣。经翠然阁出天门达崖顶,崖顶原建有罗汉殿,清末时坍毁。翠然阁曾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榆林河上的吊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沿西崖往南走,经过吊桥才能回到景区出口,站在吊桥上再看红石峡,榆溪河在脚下奔腾不息,两岸红岩对峙,峭拔宏伟,杨柳成荫,群花生艳,红石映日,景色优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榆林府志》上说:红石峡“山皆红石,环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 ” “红山夕照”这也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font></h3>

石峡

西崖

石窟

榆林

东崖

题刻

普渡

石刻

山寺

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