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武平一中于2024年新建的校门</p><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武平一中创办一百周年的华诞,武平一中的前身“武平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13年(1924年),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县立初级中学在初创时期,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至今说起来仍然令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西门考棚大门(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 我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始于隋朝,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晚清鸦片战争开始,西力东渐,帝国主义列強屡次侵略我国,强迫我国割地赔款,致使国力日益衰弱,面临国家将被列强瓜分的境地。许多爱国的有识之士认为科举制度束缚着国家的政治文化进步,纷纷倡议变法图强。</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24年(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士的辅佐下进行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同年7月,光绪皇帝颁布诏令,要求“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书院为小学”。“民间祠庙一并改为学堂”。可惜变法失败,同年9月因慈禧太后命“各书院照旧办理,停罢学堂”而废除诏令。虽然这场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只有百日便夭折,但其主张却为中国社会变革露出新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西方兴办新学。但是,我县的兴办新学 落后于周边紧邻的地方,至清光绪31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在各地奉诏兴学办学堂时,武平知县朱映清才改收考棚为学堂。翌年春,官立两等小学堂(初等、高等小学)开始招生,至清宣统3年(1911年),全县共有5所小学堂。</p><p class="ql-block">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我县新学蓬勃发展,到民国10年(1921年)全县共有47所小学。</p><p class="ql-block"> 小学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但因本县尚无中学,莘莘学子如若想要继续深造,就必须负笈到创办中学较早的长汀、上杭、漳州或江西的赣州、广东的蕉岭、梅县等地求学深造。由于路途遥远,需长途跋涉,在那以脚步丈量地球为出行主要方式的年代,个中辛苦人尽皆知。而且当年的学费高企,所需资费不菲,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得起,许多小学毕业生虽有才学而无缘升学,只能或经商、或耕种,严重阻碍了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民国11年(1922年),武平天主教堂主教欧培徒(德国人)在县城东门坝(今县应急局一带)设立唯一中学(民国十七年(1928年)停办)。</p><p class="ql-block"> 由于唯一中学是教会学校,只招天主教徒的子弟,而校名“唯一”更是对武平人民民族自尊心的挑战,激起武平各界人士的义愤。</p><p class="ql-block"> 民国13年(1924年),武平知名人士李药园(化琦),联络武平的有识之士熊大镕(铸良)、王绍菖(艾生)、林绂庭(系文)等人发出创办中学的倡议,得到县知事林邦绥的支持。经过多方努力,民国13年(1924年)8月,经省议会批准成立“武平县立初级中学”(即武平一中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初期的校门</p><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 一、参与创办县立初级中学的人大多是当年武平的社会名流。</p><p class="ql-block"> 1、创办中学的首倡人李药园。 </p><p class="ql-block"> 李药园,名化琦,字宰衡,号药园。县城北门坊人。例授州同(指朝庭按照定例授予的官爵),曾任武平县总保安团团董,县商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 李药园非常热心教育事业,常与县城的社会贤达一起兴学办校。民国3年(1914年),李药园与王绍菖(王艾生)、林绂庭(系文)、王广林(干成)等10余位热心教育的人士一起创办了"武平城区公立两等小学”;民国9年(1920年),药园担任武平城区公立初级小学董事长;还曾在集贤小学等学校任职。</p><p class="ql-block"> 李药园还是县城知名的大善人,善行义举事例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2、首任校长熊大镕。</p><p class="ql-block"> 熊大镕,字铸良,十方熊新人。毕业于福建优级师范,毕业后任武平官立两等小学堂教员。</p><p class="ql-block"> 民国2年(1913年),熊大镕与李宗涛(云初)、谢可久、袁若人等在县城南门外谢家祠成立共和实进会,开办自治学堂,大镕被推为堂长。半年后自治学堂并入县立两等小学校,熊大镕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民国5年(1916年)任上杭中学教员。民国11年(1922年),任武平唯一中学教员。民国17年(1928年),出任县教育局长,不满一年他辞职从教,先后在江西寻乌、福建厦门任教员。</p><p class="ql-block"> 民国24年(1935年)受聘回武平县立初级中学复任校长。至此时,熊大镕前后三度出任校长职务。</p><p class="ql-block"> 熊大镕知识广博,在36年的教学生涯中,承担过数学、物理、化学、国文、英文等学科的教学任务,尤以数学、物理、化学见长。</p><p class="ql-block"> 3、首任学监王绍菖。</p><p class="ql-block"> 王绍菖,号艾生,县城西门享堂上人,在浙江杭州出生[因出生时其父王本昭在杭州府任经历(相当于今办公室主任)],前清廪生。是清道光年间进士、钦点吏部主事王启图之孙。</p><p class="ql-block"> 王绍昌一生热爱教育,终身从事不辍。先后在东留、大阳、贤溪等私塾任教。民国3年(1914年)参与创办城区公立两等小学,县知事许仁寿委任其为校长,连任十年。</p><p class="ql-block"> 王绍菖治学严谨,成绩卓著,获省教育厅嘉奖。民国9年(1920年)县知事金维系奖他“成绩优良”匾牌,表彰他办学有方。</p><p class="ql-block"> 王绍菖亲自制订的“尊师长、爱同学、勤学业、尚节俭、戒谎言、行正道”校训在全县各学校长期施行。</p><p class="ql-block"> 民国10年(1921年)武平成立教育会,王绍菖被选为首任会长。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后,王绍菖被聘为学监(即后来的训育主任)兼教员,任职5年。</p><p class="ql-block"> 民国16年(1927年)新春,盘据武平的北洋军阀被赶走,武平成立县务委员会代行县政,绍菖出任委员兼秘书。</p><p class="ql-block"> 4、创办中学的操盘手林绂庭。</p><p class="ql-block"> 林绂庭,字应慈,号系文,县城兴南人,清宣统年间贡生,工诗,有捷才。是清道光年间举人、咸丰年间进士、钦点户部主事林其年之孙。曾任省参议员,民国初年任劝学所所长和教育局长,民国21年至23年(1932一一1934年)被粤军委任为武平县长。民国30年(1941年)协助丘复编纂县志,是武平县志的协纂。</p><p class="ql-block"> 创办中学时,林绂庭担任县劝学所所长。劝学所的其中一个职能就是辅佐知县推广新学,引导捐资办学。所以创办中学的具体事务都是他在负责。</p><p class="ql-block"> 5、创办中学的具体经办人谢可久。</p><p class="ql-block"> 谢可久,本县中山人,福州优级师范毕业。毕业后与李宗涛、熊大镕等人创办共和实进会,开办自治学堂并任教。曾在省立七中(长汀)任教。后任武平劝学所视学,县初级中学成立后在该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创办中学时,谢可久正在劝学所任职。劝学所工作人员不多,所以创办中学的具体事务都由谢经办完成。</p><p class="ql-block"> 6、创办中学的积极推手、时任武平县知事林邦绥。</p><p class="ql-block"> 林邦绥是福建闽清人,民国13年(1924年)由福建驻军陆军第3师师长李凤翔委任为武平县知事,在任武平仅1年。据说林邦绥到任后,有两件事是他的施政重点,一是振兴教育发展文化,二是着手重修武平县志。当李药园等社会贤达提出创办中学的建议时,林邦绥非常惊喜,当即力排众议,指示有关部门着力承办,在李药园等人的襄助下,创办了武平县立初级中学,振兴教育有亮眼的政绩。但重修武平县志在到任后虽限期5个月完成,还确定了总纂和分纂人员,并拟定篇章,还到县内各地采访搜集资料,终因其卸任而搁浅。</p><p class="ql-block"> 二、县劝学所是创办中学的具体经办部门。</p><p class="ql-block"> 武平在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科举后,撤销儒学教谕、训导的设制,改设劝学所。民国13年(1924年)下半年劝学所改设教育局。</p><p class="ql-block"> 劝学所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知县推广新学;引导捐资办学;管理公私学堂。民国13年(1924年)年起,省管中等教育,县管初等教育和成人教育。</p><p class="ql-block"> 在县知事林邦绥决定接受李药园等创办中学的建议后,便将创办中学具体事务交给了劝学所。劝学所负责向省报批、相关事务的协调联络,接收办学捐资,校址选择,教学设备筹措,学生的招生考试等事务性工作,在李药园等人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武平县立初级中学的创办,保证学校在秋季如期开学。</p><p class="ql-block"> 三、当年武平县立初级中学校址是西门的旧考棚。</p><p class="ql-block"> 这个考棚建于清同治13年(1874年)。当时因邑中试童已达千余人,原来的旧考棚地址逼仄,仅可容纳数百人,西门坊人王启图(清道光年间进士、钦点吏部主事)倡议在城内西门(今市民服务中心内)募建新考棚,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捐款捐物建起新考棚,考棚有前门、龙门、大院、正堂、左右长廊,规模弘敞,可容千人供科举考试之用。</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16年(1890年)试童日增,考棚坐号不足,知县曹文昭主持扩大了廊舍。</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31年(1905年),武平知县朱映清将考棚改造为学堂,翌年官办两等小学堂在此开学。</p><p class="ql-block"> 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后,便将学校设在西门考棚,与当时的县立两等小学共同分享校舍。民国23年(1934年),县城各小学合并为“武平县城厢中心小学”,校本部设在三官堂钟姓祠堂(今南安门往北约 20米处),原考棚的校舍全部交由县立中学管理使用。</p> <p class="ql-block"> 县立初级中学的大厅及厅前操场</p><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 四、县立初级中学实行壬戌学制。</p><p class="ql-block"> “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是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的新学制,主要特点是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初等教育规定小学教育6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可单设),高级小学2年(旧制小学教育8年,其中初级小学5年,高级小学3年)。中学教育6年,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为3年(原中学4年,不分初、高级)。</p><p class="ql-block"> 县立初级中学开办后,实行的是壬戌学制,普通科学制三年,蚕科学制二年,都执行留级制度,考试成绩不达标就留级,留级不设上限,再次考试成绩又不达标再留级。</p><p class="ql-block"> 学校起初实行春、秋两季招生,而全县各小学是夏季毕业,所以春季招生的学生寥寥无几。春季招生难以推行,几年后便自然停止。</p><p class="ql-block"> 五、县立初级中学曾经实行过校务委员会管理学校。</p><p class="ql-block"> 学校成立之初,实行校长治学制度。民国16年(1927年)2月,省政务委员会(行省政机构)通令各级学校废除校长制,改设校务委员会。3月,县政务委员会增派陈培英(字韭生,县城围子里人,集美高级师范理科毕业,曾在崇安(今武夷山市))县政府任职)、梁星拱(岩前人,集美高级师范文科毕业)、林履安(字衣冰,县城人,集美高级师范文科毕业,曾任陆军151师少校秘书)、谢肇燊(中山人,集美高级师范体育科毕业)等为校务委员,并推梁星拱为校务委员会主席。不久奉省有关部门指示,梁星拱资质不符,不得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改由原校长熊大镕以委员兼主席推行校务。后来又废除校务委员会,恢复校长制。</p><p class="ql-block"> 六、校长任期短暂,校长轮換似车轮滚动般频繁。</p><p class="ql-block"> 中学成立后的首任校长是熊大镕。任职二年半后,因设立校务委员会治校而解职。不久又任校务委员会主席。校务委员会撤除后,熊大镕二度任校长。但从此开始学潮迭起,熊大榕重新任职后不长时间便辞职。校长一职由钟叔玮接任。</p><p class="ql-block"> 钟叔玮,字懿琦,县城南门坊李屋巷人,曾先后毕业于县立小学、上杭县立中学。后于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毕业,法学士。曾任建瓯地方法院书记官长,上海禁烟督察处执法官,民国21年(1932年)由粤军委任武平县长。</p><p class="ql-block"> 钟叔玮接任校长后遭人反对,学潮未平息,不久也就辞职了。</p><p class="ql-block"> 钟叔玮辞职后学校成了群龙无首状态,县政府便于民国18年(1929年)上学期成立校务维持委员会,主任钟亮鸿(字少宽,象洞人,福州工业学校毕业),委员包括陈培英、刘益霖(先在梅县东山中学毕业,后于广州新城英文专门学校毕业)等人。校务维持委员会主持学校行政。民国18年(1929年)8月,省政府委派曾国光接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曾国光,字绍华,本县岩前人。先毕业于岩前崇正小学和梅县乐育中学,民国10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法律系,历时6年,于民国16年毕业,获法学士学位。曾任某部上校政训主任,广东翁源县县长。后在广东梅县任教,为服务桑梓,放弃原优厚待遇应邀返乡出任校长。民国19年(1930年)4月曾辞职返粤。曾卸任后,5月由林明初接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林明初,武东袁田人,福州法政学堂毕业,曾任武平县承审员(相当于今法院审判员)。林接任后不久又发生学潮,所幸不久便平息恢复正常。民国24年(1935年)熊大镕三度出任校长。不久又由王永铭接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王永铭,字植三,县城东门坝人。日本明治大学毕业。王任校长一年时间,民国25年(1936年)秋,省政府委派姜献祥为校长。</p><p class="ql-block"> 姜献祥(何地人氏待考),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到任后从引进人才开始着手教育改革,他从各地延揽优秀师资来校任教,又更新学校设施,添置教学设备,学校焕然一新。民国26年(1937年),姜以另有高就为由辞职。姜辞职后,校长一职由梁惠溥接任。</p><p class="ql-block"> 梁惠溥(何地人氏待考),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与姜献祥是同学,也是姜任内的教务主任,升任校长后驾轻就熟,承继姜的治校方略,继续充实发展。据说姜、梁任校长这段时间是县立初级中学的黄金时期,一切比以前进步,成绩蜚然。可好景不长,民国28年(1939年)7月,梁也以另有高就为由辞职。梁辞职后,陈瑞昌接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陈瑞昌,本县城厢园丁人。国立中山大学毕业,曾任陆军151师上校政训主任。陈接任校长不满三个月,当年10月省教育厅委派钟俊黎担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钟俊黎,本县县城人,先于上杭县立中学毕业,升学国立北京华北大学专门部就学,四年后毕业。曾在省教育厅任职,并曾出任武平、平潭等县教育局长。钟接任校长不足一年,省教育厅又改派赖芹芳为校长。</p><p class="ql-block"> 赖芹芳,长汀县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在民国29年(1930年)8月接任校长,因红军在长汀建立了根据地,赖牵挂家人的安危,难以安心工作,便于民国31年(1932年)1月辞职离校。</p><p class="ql-block"> 赖其劳辞职后,省教育厅复派钟俊黎接任校长,钟一直任职至武平解放,这是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后至此时任职最长的一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 武平一中搬至亭子岗后的校门</p><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15日,武平县军管会按管了县立中学。此后县立中学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得到了长足发展。</p><p class="ql-block"> 武平一中自创办一百周年以来,经历了百年风雨,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治国、治学、兴业的栋梁之材,成为一颗镶嵌在闽粤赣省际璀璨的教育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