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6年国庆假期,我们驱车从京台高速公路回建瓯。车行临近小桥、玉山出口,从右边的车窗往外远眺,只见田野河流间有一座廊桥。车速很快,容不得我细看。可就是这么一瞥,勾起我对廊桥的探寻欲望。</p><p class="ql-block">到了建瓯,我百度了一下建瓯有关廊桥文章,得知建瓯境内现有各种廊桥32座,数量在闽北列第二位。这些廊桥至今保存完好,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在建瓯许多村庄,廊桥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仍被百姓作为村里交通要道使用,附带有议事、开展宗教活动、乘凉歇息的功能。跨越溪河的木拱桥,不用钉和铆,就能把木头巧妙地搭接,简单的结构,越走越结实,坚固异常。</p><p class="ql-block">假期结束,在返回福州途中,我们特意去了小桥镇。从小桥、玉山出口下了高速便是305省道,朝建瓯方向行约1公里,在阳泽村省道边就可见到一座气势壮观的廊桥。</p> <p class="ql-block">登云桥经历代翻修重建。该桥本是一座简易搭盖的木制便桥,被称为“矮桥”。南宋时期,卜居桥南龙池的郑氏家族家道日盛,因便桥窄小不便通行,于是拆去便桥建起了厝桥,更名为“南乡桥”。</p><p class="ql-block">袁枢进京赴考足经此桥,踌躇满志,借景抒怀,为故乡此桥题诗“玉龙倒悬挂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果然于宋孝宗隆兴年间登科及第,当地文人取平步青云之意,改南乡桥为“登云桥”,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1980年重建为石拱桥。2003年建廊屋,桥为二墩三孔石拱廊桥,桥长60多米,宽5米。桥上廊屋青瓦盖顶,桥两边围半截栏杆,下置条凳。桥中央设神龛供奉真武神像。桥北建有大神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观赏登云桥时了解到,过了廊桥往里走便是阳泽村龙池自然村,该村有一座由南宋仁宗时期显祖郑君镇为教育家族后代而建的养蒙书院。探访养蒙书院,虽然不是我们计划内,但就在附近,不妨也可入村看看。</p><p class="ql-block">廊桥桥面铺的青砖,小车可以从桥面很顺利通过。车很快进了入村口,一位年轻村民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同行还有一些从外地来的游客。我们一行在这位年轻村民引导下,来到养蒙书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宋高宗皇帝亲笔诏谕一道:"忠穆后裔,官林世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郑珏(1080-1133年),建瓯小桥阳泽龙池人。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他是南宋时期辅左宋高宗的朝廷重臣,为维护巩固宋高宗帝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宋高宗擢其为监察御史,再升谏议大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签书枢密院事(位同宰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正厅廓壁绘有194名历代郑氏官员画像。一个自然村,同为一个姓氏,历史上能走出如此之多官员,实为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书院面积约300平方米,宏伟壮丽,屋顶上建有龙凤阁与竖直圣旨牌匾,内设中门(中、左、右三大门进入正厅)。</p><p class="ql-block">养蒙书院,“蒙馆”指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私塾。“养蒙书院”是培养教育人的基地。也因此由于龙池郑氏养蒙书院从小加强对孩童教育,走出了大批学者和官员,遍及全国各地。体现出教育培养人才是立国之本。</p> <p class="ql-block">出了龙池村,我们继续朝建瓯方向前行。行程大约1.5公里,便可见到省道立有指示牌:“普通村,普通廊桥”。我们穿过普通自然村,普通桥就位于村道边的一条溪河上。</p><p class="ql-block">第一眼见到这座桥,给人感觉古朴而小巧。普通桥以普道村取名,是建瓯市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伸臂木平廊桥。据网然文载,普通桥始建于南宋,屡有重建。现桥为清道光辛已六年(1821)重建,桥为双孔,长约60米,宽5.2米,桥面到桥顶高4米。</p> <p class="ql-block">写到此,顺便也写一下步月桥。在假期间,我们从巧溪村返回建瓯的途中,当时夜色渐黑,快临近吉阳镇玉溪村时,只见远处田野隐隐约约可见一排灯光闪熠,引起我们的好奇。我们朝着那排灯光处驶去。当我们走到那排灯光处,便惊喜发现这竟然是一座廊桥!而且是久负盛名,独领风骚的步月桥。在夜幕下,仍让我们感受到这座桥的气势恢宏,造型古朴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步月桥始建于正德元年(1506年),由玉溪葛氏五世祖葛公宗敬等人首捐建造。桥全长127.8米,宽5.05米,桥层42间。是闽北现存最长、净跨度最大的伸臂木梁结构的木厝桥。</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己丑年,由汀州木客张士华放木损毁出银七百两;道光三年由葛军操;光绪十九年由黄声遇、葛万邦等人先后三次募捐修建。</p><p class="ql-block">公元1999年由全国五届、八届人大代表,玉溪妇女耕山队队长葛兰妹率领全体队员维首,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历时年余,按原结构,保持原风貌进行全面翻建装饰,规模风貌依旧,而较前更为美丽壮观。</p><p class="ql-block">2019年1月步月桥被一场大火无情吞噬了。后历时一年半的重建,于2020年9月建成。以上照片均是2016年拍摄的。</p><p class="ql-block">经历千年风风雨雨的廊桥,展现了先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古老而精妙的桥梁文化,仍是当今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