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里江山(山西篇)上篇

周国新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城西的五洲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延绵约1公里,窟区分为东、中、西三个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佛龛约1100多个,造像59000余尊。</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昙矅五窟“,气势磅礴,具有雄厚淳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消瘦俊美,是中国北方石刻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起源。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生活社会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型风格,在云岗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p> <p class="ql-block">昙矅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矅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剖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照像,本尊坐佛高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是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是云冈早期洞窟中造像组合最为完备的洞窟。该窟的设计严谨,北𤩹主佛像高15.5米,具有高肉髻、面颊丰润、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主佛两侧分别配置了斜侍佛、斜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他们姿态各异,雕刻技艺精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七窟和第八窟是云冈石窟中最早的双窟,开凿于471-494年。石窟有前后室,主室呈横长方形。第七窟明窗两壁为丘树下参禅思维像,北壁上层大龙正中为交脚弥勒。第八窟西侧,雕刻有骑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五头六臂,面若童子。</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艺术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大同善化寺俗称南寺,是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现存大部分为辽金建筑,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圆满和尚主持重修重建,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赐名善化寺,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朵殿,东侧为文殊阁,西侧为普贤阁。</p> <p class="ql-block">寺内保存金代塑像34尊,清代壁画190平方米,明代塑像9尊,金碑2通,明清重修碑3通,都是属于绝世精品。</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梁思成、林徽因盛赞善化寺: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善化寺的主殿,同时也是善化寺的地标式建筑。这座大殿幸运的躲过了辽末战火的浩劫,成为善化寺最古老的辽代建筑。大殿立于高3.3米的台阶之上,单檐庑殿顶。在我国现存辽金建筑中,以单体面积1200多平方米名列全国第三。</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部空间开阔、得益于减柱造的精湛技艺,减少了梁架结构中的柱子,使得殿内空间更加宽敞。高大的佛坛与佛座,金黄的背光,使正中央一字排开的金身五方佛尽显高大肃穆。这些佛像是金代的原作,法相庄严,衣纹流畅,雕技高超。</p> <p class="ql-block">大殿两侧的二十四诸天。人物刻画生动,动作舒展,神态自然,服饰雕工精湛,浮雕彩绘精美异常。整体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派恢宏气象。</p> <p class="ql-block">殿内柱网规整,减去两排八根柱子后,形成了类似《营造法式》中的金厢斗底槽布局。其中内槽偏后,给前部留下了很大的礼佛空间。“减柱法”的使用,为辽金建筑一大特色与成就。</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为金代建筑,建于金天会六年(1128年)。前有砖砌月台,单檐庑殿顶。三圣殿的补间斗拱非常有特点,形似怒放的花朵,学名斜拱,且是目前所知最大的斜拱。梁思成曾盛赞三圣殿的斜拱:斗拱与屋顶爭抢着视线。</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华严三圣:释迦摩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两尊胁侍菩萨,均为金代彩塑。释迦牟尼通体贴金,其余的四尊塑像彩绘,清代民国均有过重妆。</p> <p class="ql-block">文殊阁的文殊菩萨塑像,展现了高超的雕塑技艺,形体规整肃穆,眼睛温柔平和,面带神秘微笑,仅凭面部微表情塑造,堪称大同古城内传神塑像的绝佳之作,被誉为“彩塑版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殿内西𤩹和南壁绘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人物生动,线条流畅,虽为清初作品,但仍能看出元代的画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贤阁普贤菩萨造型端庄,比例匀称,体态端庄,衣带自然飘垂,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威严的气质。面目表情宁静而慈祥,身着华丽服饰,佩带精美饰品,体现了菩萨的尊贵。在佛教中普贤菩萨象征着实践和行动力,是修行者追求实践和行动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贤阁的壁画主要描绘了佛教的故事,具体内容为佛教故事壁画,以一堵墙为一幅,中间画1至3尊大佛,结跏趺坐莲台上,周围画的许多罗汉、菩萨、善男信女。这些壁画线条流畅,人物生动,虽然创作与清初,但仍能看出元代的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五龙壁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壁长19.9米。正面通体用五彩琉璃镶砌,中部壁面用硫璃砖拼砌成五条巨龙和山石与云海,雕刻精细。龙爪子、眼睛、睫毛、双须、竖发等细节栩栩如生,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的园林设计独特,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园林特色。园林不大,但包含了水、桥、廊、石、树、花、草等元素,整体风格类似于江南园林。园内曲径通幽,非常适合穿着汉服拍照,效果非常出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岁月无声,时光不语,斗转星移中便是沧海桑田。在大同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仅有蓝天绿地般的草原风光,还被誉为“东方古人类文化摇篮”的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遗址,更是见证历史沧桑的神奇地质地貌,它就是位于云州区杜庄乡杜庄村的大同土林。</p> <p class="ql-block">大同土林,是经过数万年第四系以上更新统马兰组和第四系下更新统泥河湾组共同演变形成的奇特地质地貌,有上百个几十米高的土柱、土𤩹组成,当地人称“石板沟”。</p> <p class="ql-block">大同土林既不同于云南元谋土林,也不同于西藏阿里扎达土林,是黄土高原上的奇迹,也是目前华北地区唯一的土林景观,是山西省著名旅游景点。在距今200多万年到10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古湖泊,湖泊的沉积物叫泥河湾组地层。在土林东部有第四纪火山喷发,是我国著名的火山群。</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远古人类聚居繁衍地,在杜庄遗址开掘剖面下的“泥河湾层”,远古人类的痕迹就隐藏在这漫长的时间旷野里。据统计,在杜庄遗址发掘点共发掘出近千件打制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而在杜庄遗址所在的石板沟两岸以及附近的土林景区,就发现了十余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及化石点,对探索远古人类发展及其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置身土林,那种古朴沧桑之感扑面而来,让人内心震撼而又无比亲切。放眼望去,那挺拔的土柱、那延绵的土墙,虽然历经风雨,但神韵依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土林这里,只见褶皱、沟壑、洞穴、断崖、高柱、长墙无序地排列组合:或如城堡孤悬、或如将军列阵、或如大漠孤驼、或如猛虎卧岗……形成一个梦幻多变的世界。旁边一片宁静的水域,在蓝天白云、波光倒影中,土林更是亦真亦幻,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由于具备了这样的特殊地质背景,细沟在水、风等作用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被不断侵蚀、剥蚀,逐渐扩散为宽沟、在宽沟边缘形成高数十米至十余米的土柱或土壁。数百个土柱、土壁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土林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土林上、下部颜色呈棕色和黄棕色,代表古湖水浅时的沉积物。土柱由沙石和黏质土交互组成,内含较多的钙质和铁质化学元素,土质坚硬。特别是顶部还有几厘米比泥河湾组年轻的含铁硬沙土层,保护着土林不致崩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聆听动人故事,体会岁月长歌,土林的美是诗意的。这种诗意不仅体现在千变万化的独特外形上,而且表现在历经岁月洗礼美的呈现上。走进土林,就是走进历史,那些褶皱纹理似乎在诉说着历史长河里的风霜雪雨。这种美是经过岁月积淀的古朴厚重之美,在蓝天白云、草原花海、碧波浩渺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让人陶醉、流连。</p> <p class="ql-block">纯阳宫又称呂祖观,地处大同古城中心闹市区,大同市现存的唯一一座道教全真教宫观。是山西三大纯阳宫的“北宫”,芮城永乐宫为“南宫”,太原纯阳宫为“中宫”。三宫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南北呼应,各有千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纯阳宫因供奉纯阳吕祖而得名,始建于金末元初,明代洪武四年重修,在大同和晋北地区影响较大。纯阳宫坐北朝南,完全按全真教仪轨建造,平面为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灵官殿、祖师殿、三清殿,内有精美塑像和壁画,主院的西跨院为园林式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灵官殿是进入道观的第一个重要建筑,坐北朝南,采用悬山顶设计,并饰以悬鱼惹草的装饰。灵官殿不仅是进入道观的门户,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王灵官作为道教五百灵官之首,称号为“都天大灵官”,在道家宫观中通常位于第一大殿,负责镇守山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店内正中供奉着镇守山门的护法神王灵官,亦称“隆恩真君”,象征着道教中最崇高的护法尊神。殿内后壁上绘有温琼、马晟、赵公明和岳飞四大元帅,左右两侧壁则绘有青龙和白虎两大护法。</p> <p class="ql-block">祖师殿位于纯阳宫的第二进院中央,是宫内最壮观的建筑之一。该殿成正方形,四面再出以正方形回廊,形成了一个“回”字型的结构,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也使得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而典雅。祖师殿不仅是供奉神像的地方,也是信徒们进行朝拜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祖师殿供奉着吕洞宾、王重阳和邱处机。吕洞宾是道教八仙之一,世称“纯阳祖师”,因其道号“纯阳子”而得名。王重阳是道教三丰派的创立者,而邱机处则是王重阳的弟子,三者均在道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是供奉道教最高神祗的地方,主要供奉三清,即原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三清殿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是信徒们朝拜和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三淸殿内的壁画以道教三清尊神为主题,壁画上分布众多人物,包括青龙、白虎、天帝等。这些人物主次分明,疏密有致,整体气质恢宏,色彩依然鲜艳。壁画不仅继承了唐、宋优秀的绘画技法,还融合了元代的独特绘画元素,被认为是当时壁画艺术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休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组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为五层六檐,实为明四暗四九层塔。</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是由“重楼”发展而来,它不同于一般楼阁之处,仅只结顶一层屋面用攒尖顶,并于其上建塔刹。这种楼阁式,每一层均有组成单层殿堂的三个部分,即阶基、屋身和屋面。五层塔即将这三部分重复五次,因此这一形式构成了全部立面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木塔六层檐,四层平坐,由于适应每一层的不同高度、开间、进深和出檐等不同情况,使用了几十种斗拱,充分显示出斗拱在此种木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在应用上的灵活性。全塔斗拱众多,是中国古典高层木结构的典型实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的”峻极神工”匾额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北征途中提写的,旨在赞美应县木塔的高大与精湛工艺。,该匾额字体端庄秀丽,笔锋遒劲,展现了明成祖对木塔的赞叹之情。</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天下奇观”匾额是由明武宗朱厚照御题。朱厚照在正德十三年亲临木塔,即兴写下了“天下奇观”四字,以赞美木塔的胜景并抒发自己的豪情。匾额上的“观”字繁体写法中,占半部分上部应为写二横后封口,而排牌匾上写成三横或封口。这种现象在木塔的多处中出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见时梁思成对木塔做了一个“拜见礼”。因为当你站在塔底向上看,一丛一丛的斗拱,宛如佛陀的坐莲在天际绽放,很难不令人激动。古人说,那叫百尺莲开。这54种斗拱,480朵,被日本伊东忠太说“这与日本千篇一律、每一层都使用相同斗拱的手法相比,孰优孰劣自不待论。”</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木塔不易保存,要么毁于火灾,要么塌于地震,要么人为摧毁。应县木塔却在经历40多次地震,200次炮弹袭击和长年大风后,还稳稳走到968年。梁思成深情地说:“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全塔每根柱子承重110吨,且没有用一根钉子建到65米多高,相当于现在的23层高楼。</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同市鼓楼中街的关帝庙,因专祀关羽而得名,又俗称大庙。清《大同府志》记有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修缮碑记,清乾隆、康熙时均有修葺。从建筑手法和特色看,当为元代遗构,是大同地区仅存的一处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建筑坐北朝南,庙前广场上,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座庄重而典雅的戏台,平面呈“凸”字形,上有清代“演真楼”的排匾。这座戏台彰显着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逢关翔生辰和庙会,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典,上演戏剧。</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的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有致,渐次有山门、过殿、主殿、春秋楼四座主体建筑,两侧配有名将祠和极具特色的财神殿、奶奶殿,中轴线的西侧为结义园和邀月园。山门前分别竖立着高耸入云的旗杆一对及两尊威武凶猛的铁狮子。</p> <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的雕塑内容非常丰富,东侧塑有关羽入曹前后的两匹坐骑,西侧则是著名的“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赤兔马,此外,山门东西两壁绘有精美的壁画,东壁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西壁是“玉泉山关公显圣迹”,展示了关羽的英勇形象。</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建筑风格独特,门楣上方悬挂着“气贯长虹”匾额,殿顶为单檐九脊歇山顶,上履盖琉璃瓦,光彩熠熠。殿内装饰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壁画,主要描绘的是人们熟悉的三国故事。</p> <p class="ql-block">崇圣殿又称过殿,是关帝庙中的重要建筑,位于山门之后。殿内正中塑有一尊高达3.3米的关公骑马铜像,重达两吨,展现出关羽的威武风采。两侧有赤兔马和黄骠马的塑像,墙上绘有三英战吕布和玉泉山显灵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武圣殿俗称“大殿”,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的多次修缮与扩建,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建筑群。殿前有抱厦,是清代为扩大祭祠活动面积而增建的。殿内后端置有两根内柱,柱间各置雕刻精细的木质神龛一个,结构均为重檐。</p> <p class="ql-block">武圣殿内供奉着关羽的塑像,威严而庄重,体现了“忠、义、仁、勇”的精神,展现出关羽的英勇气概。殿内清代增置的平棋藻井上绘有龙形图案,多姿多彩,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名将祠供奉的人物包括张飞、赵云、马超和黄盖,他们是蜀国五虎上将的其他四位。这些人物在三国时期都有着显著的军事成就和地位。这些人物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关帝庙中得到了供奉,成为了关帝庙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张飞,蜀汉名将,以勇猛著称,与关羽刘备桃园三结义,是刘备的重要部下,以长坂坡一声吼退敌军而闻名;赵云,蜀汉名将,常山赵子龙,以勇猛和忠诚著称,曾在长坂救岀刘备的儿子刘禅,并在许多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卷棚顶。两侧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p> <p class="ql-block">殿内塑有诸葛亮雕像,正襟端坐,手持羽扇,两侧的书童安然而立。殿内壁上绘制极及精美的的三幅壁画:《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义堂位于西侧跨院的最北侧,卷棚歇山顶建筑,外建回廊。正面廊檐挂有宋代苏轼的“结义堂”匾额,廊柱上的楹联是北宋黄庭坚的墨迹;“三人三姓三兄弟,共生共死共天下。”反映了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时的誓言,强调他们兄弟情谊和共同目标。</p> <p class="ql-block">结义堂内塑有刘备、关羽和张飞的塑像。刘备居中,双手高举,左手中捧一方酒杯,关羽在左、张飞在右,两人都将方形酒杯举于胸前,显示出三人正对天誓盟的场景。这些塑像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结义情节。</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采用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度达到33米。楼阁上下两层均设有回廊,四周的勾栏相联,为游客提供了凭依之处。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如上屋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的垂莲柱上,悬空设计给人以楼阁悬空之感,这种结构在国内现存建筑中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的关公雕像是关帝庙中的一大亮点,这座雕像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备受瞩目。关公雕像神态逼真,右手伏案,左手捧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关羽夜读《春秋》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大同圆通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距今已有近400余年的历史。圆通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坐南朝北,与大多数寺庙的坐西朝东截然不同。寺庙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两侧有配殿、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清代遗构,建在1.3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架构。殿内供奉着精美的金碧塑像,彰显了佛教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圆通是不仅是大同香火旺盛的地方之一,还在清朝时期相当于驿站,是十方游僧及时蒙古佛教徒每年朝拜五台山经过大同的首选住宿之地。圆通寺经常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如“放生”活动和“腊八”施粥等,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观音殿是寺院主要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清军多尔衮亲征大同,由于城墙坚固久攻不下,最终因城粮绝,大同失陷。多尔衮恼羞成怒,大开杀戒,导致10多万大同人血流成河,几乎成了一座空城。15年后,康熙皇帝为大同被屠城深表同情,下令建造圆通寺,专门超度这次屠城冤死的亡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市浑源县城东恒山磁窑峡翠屏峰西侧,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历代皆有修缮,其中金、元时期,南楼、北楼及悬空栈桥已大致形成现今的空间格局,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修建。</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寺门向南,以西为正,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呈南北走向多层次的横向布局,总体布局为“一院二楼”,南端为一悬空寺院,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其中悬空寺包括了大雄宝殿等,南楼有纯阳宫等,北楼有三教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建筑群主要以凹入悬壁的𠄘台为承重基础,其外部回廊及外挑结构以插入岩石的悬臂梁为基,该悬臂梁端部同时辅之以立木撑杆共同形成承重结构体系。全寺由立木和横木支撑着,以横木为梁者称作“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进岩石里去的。</p> <p class="ql-block">南楼是悬空寺的主要建筑之一,内高三层。建筑风格独特,巧妙的利用了峭壁结构,整个建筑群仿佛悬挂在悬崖上,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南楼包含雷音殿等多个殿堂,分布合理、结构紧凑,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成为了恒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南楼的雷音殿是佛教殿堂,位于南楼最高处。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弘扬佛法,声音如雷鸣般响亮,故称雷音殿。雷音殿的文化特色在于它是唯一将道教、佛教和儒家放在一起供奉的地方,这种宗教文化融合不仅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还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栈道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与外界相连的重要通道,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修建。栈道直接开凿在悬崖峭壁上,建造工艺复杂,没有地面支撑。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堂院采用木质框架式结构,由佛堂、大雄宝殿和钟、鼓楼等建筑物围着合而成的“凹”字形院落。佛堂的上层的是大雄宝殿,南北两端是钟楼和鼓楼,最南侧是伽蓝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以其惊险的建筑风格著称,被誉为“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展示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筑技艺。悬空寺还因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文人墨客。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更是称赞为“天下巨观”。</p> <p class="ql-block">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悬空寺,并被其壮观的景象所震撼,于是挥笔写下“壮观”二字。然而细心的人们发现,“壮”比正确的写法多了一个点,关于这一点有以下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李白酒醉后所写,因为悬空寺比壮观还要多一点;另一种解释是李白故意写错,以表达悬空寺的独特和不可复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年冰洞在山西宁武县城西春景畦乡麻地沟村,海拔2300米。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洞穴专家现场考察认定;此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故名万年冰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专家们称,该冰洞位列全国一万多个洞穴中仅有的九个冰洞之首。洞内制冷机制最强、冰储量最多。洞内分成上下五层,通过钻冰洞、下冰雹楼梯、过冰𢫨,可到各层观光。由冰形成的冰柱、冰帘、冰瀑、冰佛等千奇百怪。大大小小的景致或玲珑剔透,或晶莹夺目,或婀娜多姿,无不令人惊叹,堪称一个冰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冰洞的奇妙之处在于以本地的气候条件,根本构不成结冰的环境,可洞内却四季冰封。即使三伏炎夏,洞外绿草如茵、百花盛开,洞內却寒气逼人,冰雕玉砌。且愈往地层深处冰层愈厚,与越往深处气温越高的常规地质情形形成强烈的反差。</p> <p class="ql-block">冰洞应该还有一个下口与外界相通,冬天内部温度高于外部温度,冷空气从下口进入,使凋内温度下降,水气凝结,冰冻成长。更是人们奇叹不已的是:与冰冻相距不到200米处,有一处千年不息的地火,当地人称为千年火山。这一火一冰奇妙的共存与同一山上,可谓世界奇观,中华一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悬空村是指位于山西省的一种特殊地理现象,即村庄建在悬崖峭壁上,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悬空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人们选择在悬崖上建村,以便躲避战乱和保护自身安全。时间推移,村落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悬空村为晋西北宁武县管涔山深处,为芦芽山风景区的一个景点。浓密葱茏的林诲之中,古老神奇的王化沟村建在悬崖峭壁间,运望好似空中楼阁、天上人家。</p> <p class="ql-block">沿着村落的栈道前行,远眺峡谷绵延、百里云海;俯瞰松涛绿浪、万倾苍翠。悬空而见的村落在云雾中隐现,好似空中楼阁,形成一个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人讲,明末崇祯一朝败落,其四皇子躲避清兵追捕逃到管涔山的普应寺中出家。当地驻守三关总兵周遇吉派兵暗中保护,在与世隔绝的管涔山中安营扎寨,后来四皇子坐化于山顶的寺庙中,隐居于此的士兵在王化沟等村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的悬空村。</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瑰宝,其并非单一的关隘,而是由“双关四口十八隘”和长城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最为庞大、完整、严密、复杂的军事防御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雁塔是天险门北坡重要建筑。雁塔原建于唐代,毁于1937年日寇侵华战争中。现存主体为重建,雁塔高达21米,为四边九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是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雁塔在古代为军事防御设施,主要用于嘹望和传递军情,与烽火台构成传警系统。</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雄伟壮观。台基上有三个门洞,正中上方嵌有“雁门寨”石额。作为古代边疆关隘的常见建筑,明月楼见证了卫士们守护边关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宁远楼原为历史名将杨六郎祠,现为古代历史博物馆,展示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沙盘模型和近代各种兵器,构成了完整的军事教材,宁运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宁远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承载了多个朝代的荣耀与悲壮。赵武炅王时期的胡服骑射改革,秦始皇时期的蒙恬收复河套,汉武帝时期的卫青和霍去病击败匈奴等历史事件,都与这里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古代边防历史的重要遗址。</p> <p class="ql-block">天险楼是雁门关的南门,高大雄伟。武则天曾在此题名“天险”二字,使得天险楼更加闻名。城楼上可以巡查嘹望,以便发现敌情。南面可以俯瞰关南古道全景,北面可以纵观关城地势,东面可以看到雁塔、城楼和敌楼,西边可以攀登至山脊制高点俯视古代屯兵、囤粮设施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长城,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之一,它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历史上曾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防线。</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率兵从雁门出塞,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明代,雁门关成为万里长城的关键枢纽,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北通大同,南达太原,进可攻辽阔草原,退可守千里关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一座。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长城广武段位于山西山阴县,是明代洪武七年(1734年)修筑的内长城的一部分,全长约20华里,现存土墙约13公里,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长城。</p> <p class="ql-block">广武段长城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建和修缮,其中著名的“月亮门”景观在2016年因自然坍塌后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并于2020年重新对外开放。这个景观不仅是广武长城的标志建筑,也是朔州市文化旅游的重要标志。(网图)</p> <p class="ql-block">广武长城属于内长城的一部分,全程约40华里。这段长城最早是北齐所筑的夯土长城,明洪武年间重建,夯土外包砖,明万历年间又有重建。广武段长城全程约10公里,城墙高6.8米,城墙、敌楼、烽火台俱全,保存了最为质朴的长城原貌,是明代长城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广武长城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他和它雁门关长城一起,组成中原防卫的北大门。广武长城的作用等同于北大门上的一把锁,因而有“北门锁钥”之称,展现了三晋大地上一段蜿蜒的巨龙,是北国边塞文化中极为浓重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广武段长城属于成熟的旅行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驴友及摄影者前来采访。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的重要目的地,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广武段长城始于山阴县新广武村,终到代县白草口村。沿山脊缓行,随山势起伏,宛如首尾不见的巨龙。这段长城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还见证了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位于山西忻州市老牛湾镇和内蒙古自治区清河水县老牛湾镇的交界处,以黄河为界。这个地方南依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是一个“鸡鸣三市”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很久以前天下大雨,大地一片汪洋。太上老君有感而动,遂牵牛犁地让大水改道。当青牛架犂犂地之间,忽见山上不灭明灯,受惊转头就跑,神犁在大地上被留下了一道大弯,这便是后来的老牛湾。这就是老牛湾形成的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西窄东宽,尾部圆满,形似葫芦。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建成的老牛湾古堡是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黄河从老牛湾流入山西,内外长城从这里交汇,晋陕蒙大峡谷也以此为开端,展现了中国黄土高原沧桑的地貌特征和大河奔流的壮丽景观。</p> <p class="ql-block">山西老牛湾村位于忻州市偏关县,是黄河入晋的第一村。老牛湾村不仅是黄河与长城的交汇点,还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并且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名单。</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村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它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的边缘地位,北部紧依长城,与内蒙清水河县相邻;西部濒临黄河,与内蒙准噶尔族隔河相望。老牛湾村是黄河从内蒙古高原流入山西省的第一个村庄,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村不仅其地理位置独特而闻名,还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这里不仅有壮观的黄河景观和古老的长城遗址,还有“石头民俗博物馆”式的古村落和昔日的黄金水道货运集散码头。</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村处于晋北地区,到处都是错落有致的窑洞,但这里的窑洞却与陕北的大有不同。陕北的窑洞都是土窑洞,但是老牛湾的窑洞都是石头砌成,别有一番韵味。在景区的古村落,几百年的窑洞到处都是,置身进去一种古朴扑画而来。</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村的望河楼,又名老牛湾墩,位于老牛湾堡北200米处,是明朝万里二十五年(1579年)所建。该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采用砖石结构为空心二层楼建筑。南门匾额上刻有“老牛湾墩”四字,顶部设有碟口,是研究明代边防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村的石头房屋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和布局上。房屋全部由当地的石头、石片堆砌而成,造型各异的民居古院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落中。这些石头房屋不仅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黄土高原的沧桑地貌。</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村不仅自然景观独特、其历史文化也非常丰富。这里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属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长城与黄河在此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握手”景观,老牛湾𡌅和老牛湾墩等历史遗迹,见证了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地处山西忻州五台县东北部,由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组成,有68座寺院,宝塔150余座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五台山被冠之“佛教名山之首”“世界瞩目的佛教圣地”等称号,是中国唯一汉传、藏传佛教并存的名山。</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于每年农历腊月十八至次年正月十八举办佛俗民情节,来山游客可与广大僧尼民众撞古钟、做法会等,共度新春佳节。还有奉旨道场、放焰口等佛事活动。奉旨道场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日举行,主要包括“跳布扎”活动,意即驱除邪恶。放焰囗活动是以救济熖口饿鬼,超生天界,使生人延年益寿的一项重要佛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坐落在塔院寺内。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此塔其规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规模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几倍。北海的白塔塔高35.9米左右,而五台山的这座白塔高达75米。</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明帝时期,当时已有宝塔的雏形,现存的白塔是元代尼泊尔匠师阿尼哥的作品。塔身四周雕刻着精美的佛教图案和经文。大白塔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尼泊尔等多种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位于殿阇之间,雄伟挺拔,直指蓝天,由气概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圆盘上面是风魔铜宝瓶,望去似北方的草帽,南方的斗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因历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可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857年)。佛光寺内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梁思成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是一个单檐悬山顶建筑,内部结构宽敞,梁架结构独特。文殊殿是专为供奉文殊菩萨而建,殿内供奉的文殊菩萨骑狮塑像高达10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许多信徒前来朝拜,祈求智慧和学业上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清朝由于皇帝祟信喇嘛教,由青庙改为黄庙,是五台山最大的黄教寺院。寺前迎面是一个木牌坊,上书“灵峰胜境”。菩萨顶在清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皇帝朝拜五台山的行宫,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望海寺的名称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站在东台顶,可以远眺广阔的云海,仿佛是大海的边际,因此得名望海峰,而建在峰顶的寺庙被称为“望海寺”。这种命名方式不仅体现了五台山自然环境的壮丽,也蕴含了佛教文化中“海纳百川”的深刻寓意。</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清末民国初年又重建,现存建筑多属民国初期建筑。龙泉寺原为杨家将的家庙,寺内的杨业瘗古塔是重要的历史遗迹。龙泉寺的石雕艺术尤为出色,影壁、牌坊、墓塔等石雕作品实属罕见,被誉为石雕艺术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是位于龙泉寺的一座巨型汉白玉石雕牌坊,以其独特的造型风格和精湛的雕刻艺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该石牌坊高耸入云,气势磅礴,雕刻图案精美绝伦,充满了传统的韵味。牌坊的柱子雕刻着龙、凤、狮子等吉祥图案,寓意着祈福和庇护。</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照壁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佛教文化的缩影。这座照壁雕刻了五台山的文物、建筑、寺庙及人物,全面展示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照壁上的图案和雕刻象征种佛教的教义和故事,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给游客和信徒。</p> <p class="ql-block">镇海寺始建于明代,因寺旁海底泉上建有镇海塔而得名,清代至民国时期是章嘉活佛的住地,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院分上下两院,上院为十五世、十六世章嘉活佛肉身舍利殿;下院为寺院的主体建筑,包括天王殿等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镇海寺壁画的绘制手法独特,采用藏传民间艺术热贡派的画法。壁画不仅在技术上精湛,而且在内容上也极具深度,包括阿弥陀佛,药剂师,文殊菩萨等做个主题。这些壁画用贵重的黄金,白银和各种矿物色彩颜料绘制,手法细腻,色彩丰富。</p> <p class="ql-block">章嘉活佛舍利塔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内有三世章嘉活佛贝多吉肉身舍利。塔高9米,状如藻瓶,白身铜顶。塔基八角,每角塑有一金刚力士,基层八面浮雕为释迦牟尼的行化事迹,并雕饰山水鸟兽,精细华丽。塔身正中雕有三世佛,两侧围有密宗八大菩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西忻州偏关县的乾坤湾,是黄河入晋第一湾,因形似太极故名。极目远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黄河在流经此地拐了一个“S”型大湾,形成了河抱山 、山抱河,河中有山,山中有河的壮丽奇观。</p> <p class="ql-block">乾塔是一个八角塔,仿明代风格建筑,配有八卦图案。登上塔顶放眼望去,远近风光一览无余,特别是鸟瞰乾坤弯全景,居然高临下,美丽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偏关乾坤湾是黄河之魂,黄河在这里流速减慢,水色澄清,形成了如诗如画的景色。乾坤湾得名源于《易经》文化,象征着阴阳调和、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这里山环水抱,山因水动,水因山活,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太极八卦的意义,是偏关县乃至山西省的重要文化象征,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然风光的壮丽。</p> <p class="ql-block">汾河源头,山西之母,黄河之臂膀,源自宁武官涔山,滋养三晋大地,孕育五千年文明。据《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所以后人认为这里就是汾水河的源头。汾水河全长约716公里,流经山西29个县市,是山西人心目中慈爱而博大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这个汉白玉龙口就是千里汾河的出水口,汾河从这里开始“薄一溪灌注千里”,孕育了三晋文明和无数辈山西人民。</p> <p class="ql-block">汾源阁是一座三层建筑,之上而下依次为广济菩萨殿、汾神殿和水母殿。水母殿内塑有水母像,并与汾源湖相通,殿壁石缝有水溢出,汇入前圆后方之水池,这就是三晋母亲河之正源。</p> <p class="ql-block">“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大约是三晋大地上最清澈透明的一泓泉水了,静的就像一面明镜。古人云“方位池,圆为沼”,这个小小的池塘,接纳了从水母洞中流出的汾源泉水,不涨不益,冬暖夏凉,沼中之水清心肺,被称为“汾源灵沼”。</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悬翁山下,是后人为纪念唐叔虞所建的祠宇。以其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的古建筑群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而著称于世。唐叔虞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始祖和三晋文化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泉是晋祠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善利泉、圣母泉和难老泉,这些清泉为晋祠增添了小桥流水的情趣和曲径通幽的意境。此外,位于水镜台二层檐下的“三晋名泉”匾额,由清康熙武举杨廷翰题写,字体清秀雄劲,最晋祠最著名的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内的圣母殿前,有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这些木雕盘龙由殿前八根廊柱和廊柱上的八条木雕盘龙组成,雕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这些木雕盘龙栩栩如生,虽历经千年,但鳞片层层、纹理清晰,展现出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它是一座十字型桥梁,位于鱼沼之上,西依圣母殷,东邻献殿。鱼沼飞梁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孤例石桥,被誉为史上第一座立交桥。它的设计精巧美观,与周围建筑和谐映衬,展示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位于晋祠北部的智泊渠北岸、南临锁虹桥,西距东岳祠,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文昌宮是一座传统结构的清代建筑、规模宏大。正殿两层,下层洞穴三间、名为七贤祠,祭词与晋词有关的历史人物豫让,李白等。洞上飞阁,祠文昌帝君。</p> <p class="ql-block">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历史最长、最具有代表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远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男与柳林县黄河名镇孟门镇相接,西与陕西吴堡镇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碛口是黄河边一座古镇,山西临县的一个古渡口。古时候,黄河下游凶险,上游来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古镇有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和黄土高原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碛口古为军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远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碛口的繁荣源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质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舶有150艘之多,由此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p> <p class="ql-block">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式,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p> <p class="ql-block">黑龙庙是碛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位于碛口卧虎山半山腰,始建于明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站在庙门前,可以俯瞰古镇全貌,远眺黄河。乐楼的音响效果很奇特,万人看戏声音清脆,因此有“黄涛共呜,湫水助唱”之说,也有“山西唱戏,陕西听戏”之说。</p> <p class="ql-block">碛口客栈原名四和堂,居于古镇核心地段,依吕梁山,面黄河水,紧靠碛口码头,系清乾隆年间所建,因其创建之初由四家共同经营,故取此名。四和堂创建之后,依“天时、地利、人和”,一直经营麻油,且生意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古镇古香古色,脚下是石板路,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门对门、窗对窗,夜间屋里说话,这边总能听清楚。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文化,遍地见艺术。</p> <p class="ql-block">“碛”的意思是沙石积成的浅滩,湫水河与黄河在晋陕交界大山夹缝的会合,日积月累冲积出一片浅滩。这片浅滩先有码头,然后成长为一个繁华的商贸重镇。</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街道依地形而建,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从东开始,沿秋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更有趣的是,古镇后街只有200余米,却转了十八道湾。这些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都用石头铺砌,店铺都是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p> <p class="ql-block">西湾村距离碛口镇1公里左右,临河而建。村中古宅院在河边的山坡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古宅精致华美,造工考究,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这处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三百年的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东财主院属于木巷,是陈家大院的一部分,是晋商巨贾陈家修建的家族住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经历三百多年的修缮和完善。东财主院的大门外观简朴,但内部却极为奢华,体现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西湾村是一个单姓村,村里的几十户人家几乎都姓陈。他们的迁居始祖是西湾村的创建者陈师范。明朝末年陈师范利用碛口的商贸条件在当地做搬运工起家,后来开店经营各种物质发达起来成为富商,在紧邻碛口建起了拥有几十座宅院的地堡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西湾村依山面水,背凤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涛浪卷,层次感强,村内有两横五重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连起来,保存完好的有40多处院落。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与周围环境十分的和谐,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位于临县碛口古缜南五华里处,隐于大山深处,环境幽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窑洞从远处看如同小布达拉宫、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是碛口水旱码头商贸经济辐射形成的周边村落之一。村内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建筑、包括九十八院住宅群,砖雕木刻做工精细,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是著名画家吴冠中一生的三大发现之一。1989年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个座荒凉的汉墓,进去看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在李家山等地看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说那支离破碎的黄土山峁,酷似沉睡的雄虎。后来创作的《群虎图》被认为是他的得意之作,拍卖价应在数百万元以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也是插足于商业。李家山有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德合店”;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三和厚”。此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银,在碛口可以与西湾陈氏比富。</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背北朝南,“两沟四面坡”,相对高度不过百余米,绝对面积并不大,有二百余户人家,也算得上一个大村落。李家山形似凤凰,两沟外侧为凤翼,夹在两沟之间的山峁为凤凰头,故名凤凰山。</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四面山坡斜角都在六七十度,主体建筑以明清时期窑洞为主,从山底呈阶梯状分布一直到山顶,叠置达到十一层,层次极为丰富。错落层叠而上,看似随意的步局,其实完美的结合了山势的的坡度与走向,凝固成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是黄土高坡与人居建筑的完美结合,丰厚的民族风情和黄河文化,已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如今的李家山村,随处都能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和摄影人,通过艺术家的宣传,这座身居黄河边得古村落已名声远扬。</p> <p class="ql-block">山西洪洞红军八路军纪念馆位于洪洞县白石村,是辛亥革命山西起义领导人之一、国民政府山西副都督温寿泉先生的故居。红军八路军纪念馆由抗战初期八路军总部驻洪洞县马牧村旧址和总部随菅学校、343旅部驻洪洞县白石村温家大院旧址两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洪洞县红军八路军纪念馆广场前的朱德塑像,是为了纪念朱德总司令在抗战时期的卓越贡献而建立的。朱德总司令在抗战期间担任八路军总司令,领导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进行艰苦卓越的抗日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战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6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此时日寇染指华北,中华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生死攸关时刻,毛泽东雄迈千古再度出招,红一军团等部跨越黄河东进山西,击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如意算盘,打破了国内黑暗的腐朽格局,红一军团就驻扎在白石村。</p> <p class="ql-block">东渡黄河之红军,鏖战兑九峪,毛泽东率中路军辗转吕梁山,左路军北上晋中,右路军在林彪、聂荣臻、左权、罗荣恒、邓小平等率领下挥戈南下,攻克襄陵,仅在临汾扩红3千余人。邓小平在洪洞双昌、罗荣恒在洪洞白石都亲自领导了扩军工作。</p> <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刚刚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115师南撤到临汾一带。在山西取得四次大战胜利平型关大捷、广阳伏击站、午城大㨗、汾离公路三战三㨗的343旅就驻扎在白石村,旅部设在温家大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年12月,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也在邓小平率领下从晋北转移到洪洞,驻扎在白石地,学校校部也设在温家大院。朱德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在洪洞马牧一带,为提高随营学校师生的理论水平,朱德、彭德怀等也经常住在白石,为学校师生讲授时事、军事。</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总部转移前,还专门为白石村小学送去风琴与蓝球架,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故事至今仍在白石村广为流传,还让白石村自豪的是著名的《游击队之歌》就是贺绿汀在这里的八路军115师体验生活时创作的,并在随营学校开始首唱,一直唱响全国。</p> <p class="ql-block">1937年底至1938年初,王洛宾随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白石。当时正是抗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危难关头,历史在这里给王洛宾重重的记下了一笔。他在这里写下了他的第一首抗战歌曲《老乡,上战场》,这首开山之作给白石村带来了让后世感到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山西临汾壶口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号声“黄河奇观”。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滚滚黄河水至此,5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p> <p class="ql-block">在壶口瀑布下游5公里处,有两块梭形巨石,巍然䇄立在巨流之中,这就是在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大孟门岛长约300米,岛上有一巨型祌龟雕像,龟背上立有大禹雕像。河水至此分成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后又合流为一。</p> <p class="ql-block">壶口至孟门约5公里,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故取名“十里龙槽”。</p> <p class="ql-block">龙宫水帘洞是龙洞中的一个重要景观。瀑布从岩洞前方飞流直下,水瀑闪闪烁烁,银珠四溅,水雾弥漫。在阳光照射下,瀑布激起的水花形成一道彩虹,景象壮观而美丽。瀑布冲入深潭,激起水浪,腾起水雾,形成一道壮观的瀑布景观。</p> <p class="ql-block">群龙掀浪是壶口瀑布最为壮观的景象之一。滔滔黄河水由300多米骤然收束为50米,倾泻在落差30米的石槽中,犹如群龙腾云覆雨,直奔龙门。瀑布飞流直下,注入龙槽后,水珠飞溅,云雾腾升,形成“彩桥通天”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龙洞“水底生烟”是壶口瀑布的独特景观之一,形成原因是黄河水在壶口的巨大落差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形成弥漫在空中的大雾,如同水里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仍可见其壮观景象。这种景象在春秋两季尤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壶口所在地为古农贸市场,过去从壶口上游顺水下行的船只,因为壶口瀑布落差大,只得在壶口上游3公里处停靠,将货物全部卸下船来,换用人担、畜驮运到瀑布下游的码头;同时靠人力将空船拉出水面,铺设圆木在岸上滚动到下游码头,再装上货物前行。</p> <p class="ql-block">“山飞海立”是对壶口瀑布磅礴气势的形容。黄河穿千里长峡,滔滔激流在逼壶囗,突然束流归槽,形成极为壮观的瀑布。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构成壶口瀑布的又一核心景观。</p> <p class="ql-block">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漂浮升空、在瀑布附近虽然烈日当空,水雾却犹如细雨湿人衣衫,这也是水底冒烟所产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观。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因而在水底冒烟时,岸边观瀑难免衣服湿漉漉,似晴空下的细雨蒙蒙,游人如在雨中轻洗。</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是一条金黄色干流大瀑布,流经秦晋峡谷宜川段。涛涛黄河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的涌来,骤然归于二三十米宽的“龙槽”倾注如壶口,形成极为壮观的瀑布群。</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四季景色各异,八大自然景观各具特色。波涛汹涌激荡民族之音,勇往直前彰显中华气节,光辉夺目熠熠生辉,素被国人誉为“黄河之心,民族之魂”。</p> <p class="ql-block">九曲十八弯,绵延五千里,回归沧溟东海的黄河,滋养了华夏民族,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管,染就了中国人的肤色。黄河是一条龙,壶口便是巨龙的心脏;黄河是先祖记事的历史长索,壶口就是典索之纽结。《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便是壶口瀑布想象。</p> <p class="ql-block">黄河之水天上来。高原浓烈的阳光,被黄土染成金黄,与壶口的黄色瀑布交融在一起,水天一色,飞扬起千万点金光。上游,黄河在众多的峡谷间巨龙般恣意穿行;下游,黄河汇集万千河流一泻千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仅仅只有窄窄的一个壶口,奔流到海不复回。壶口瀑布跨越历史的时空,年复一年爆发出野性的狂吼,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把它扼制,它的精神蕴藏在奔腾不息的黄涛中。</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p> <p class="ql-block">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建并全面包砖。以后各代进行过十次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加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雷履泰故居,位于古城内书院街。雷履泰平遥细窑村人,出身经商世家、善于经营。清道光三年(1823年),力劝平遥著名的“裕成”颜料庄财东李大全,将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分离,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以异地银两汇兑为主营的私人金融机构日昇昌票号。</p> <p class="ql-block">日昇昌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成立于清道光初年。日昇昌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上的明珠。它以“汇通天下”而著名,曾操纵了十九世纪整个清新王朝的经济命脉,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票号博物馆的建筑布局紧凑,功能分明,共有八个院落三十二个展室。博物馆现有藏823件,包括一级藏品1件等。此外还有大量文献类藏品录入国家档案遗产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民居博物馆,建于清康熙年间,是“蔚丰厚”票号旧址,为南北两套院连在一起的大宅院。居所结构富有平遥四合院特色,开设有主要介绍明清时期富商大贾豪华的居住环境,宅院布局、雕刻饰品等生活方式和昂贵用具为主要陈展内容的博览苑。</p> <p class="ql-block">崔氏行古玩文化博物馆,是平遥古城众多博物馆之一,展示了丰富的古玩和历史文化。该博物馆由崔氏家族创办,致力于收集、保护和展示各种古玩艺术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位于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与元明清时期,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平遥县衙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整个建筑群遵循轴线对称的传统格局,符合前朝后寝室的礼制特征,是封建王朝最基层统治机构的完整再现。</p> <p class="ql-block">平遥市楼位于古城南大街中部,是平遥古城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市楼为砖木结构,三重檐歇山顶,屋顶覆盖着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并饰有琉璃脊饰和宝刹。市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遗存。楼高18米,是平遥古城的中心,也是古代报时和监督商肆活动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墙蕴含有传统文化,城墙上设置的3000个垛口,72座堞楼,象征着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时的3000弟子,70而贤人。一座军用城墙,点缀以文道设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左祖右社、文武交相辉映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古城城楼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城楼位于城墙之上,是“城”的标志,显示了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城楼不仅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还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城池的典型特点。</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的瓮城均为方形,瓮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四面抵御来敌。瓮城上的重门设计,不仅增强了城池的防守能力,还使得守军能够在敌人攻破第一道防线后,迅速关闭两道门,形成“瓮中捉鳖”的态势。</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的敌楼是古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隔40-60米就建有一座、共有72座。这些敌楼不仅在平日共士兵休息避雨,战时还存放烟火设备和雷石等武器,借助凌空的建筑,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街道格局由四大街、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组成,形成了龟曱上的八卦图案,井井有条。这些街道不仅展示了明清时期的街区布局和建筑风貌,还保存了许多传统工艺品店铺、古董商行和地方特色的手工品展馆,可体验到浓厚的地方风情和地方美食。</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古城,许多学校、医院和政府机构已经搬离古城,许多传统庭院也被改造商业用房。街道上挤满了各式各的商家,包括摄影旅拍、餐馆、宾馆以及销售当地特产的商店。尽管如此,古城依然保持完好的明清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古城被一盏盏红灯笼照亮,古香古色的建筑在灯光映衬下更显韵味。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古代。</p> <p class="ql-block">人们可以站在城墙上俯瞰整个古城的夜色,看到那些错落有致的古建筑,在夜色中静静伫立。城墙上的灯光与古城内的灯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王莽岭位于山西晋城陵川县古郊乡,是南太行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莽岭主峰海拔1665米,是南太行的第二高峰。山势巍峨挺拔,险峰幻迭出,云海浩瀚,景色壮丽。</p> <p class="ql-block">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时曾在此安营扎寨,因此得名王莽岭。山顶有一平地,据传是莽兵的跑马场。山南有太子窑,内有石床、石桌,传说王莽之妻曾于此生下太子。此外,王莽岭周围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山间树木种类繁多,四季变换出不同色彩。</p> <p class="ql-block">王莽岭属于喀斯特地形,地势险峻,群峰连绵,绝壁千仞,群峰林立,峡谷纵横,植被茂盛。千姿百态奇峰石林和酷似各种人物与动物造型的石山,在云海雾霭中争奇竞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莽岭由高低错落的五十余个山峰组成,最高海拔1700米,最低处跌入河南辉县境内仅300米左右。由于海拔高差悬殊,山上山下温差大,冷暖气流经常相互支汇,形成壮美的云海气象景观。置身王莽岭,人如在天上行走,故有太行云顶之称。</p> <p class="ql-block">山西锡崖沟挂壁公路,位于晋城凌川县锡崖沟村,全程7.5公里,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奇险公路,是锡崖沟人历经30年艰苦奋斗的成果。锡崖沟挂壁公路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也是一处旅游胜地,行驶在这条公路上,感受山水相宜的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锡崖沟地处太行山腹地,位于临川县境最东端,晋豫两省交界处。由于地势险要,锡崖沟与外界交通不便,村民们只能自给自足的生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62年起开始修路,经过多次失败和探索,历时30年,终于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这条挂壁公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昆山挂壁公路位于山西凌川县王莽岭,南起王莽岭景区的营盘村,北至昆山村,全长约7.1公里。这条公路修建在500多米高的悬崖上,于1995年建成通车,是南太行七条挂壁公路中最年轻、最惊险的一条。</p> <p class="ql-block">昆山挂壁公路建设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地村民的出行问题。由于施工条件及其艰苦,最终在1995年建成通车。昆山挂壁公路以其低矮狭窄、仅容一辆小型车通过而著称。公路的许多地方非常陡峭,给驾驶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共有藏品50余万件,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主馆四层方正规矩,逐层向外斜挑,体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审美取向。主馆的主题形象,被赋予了“斗”和“鼎”的寓意。“斗”象征风收喜悦,“鼎”象征安定吉祥。</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基本陈列以“晋魂”的为主题,有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七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中央大厅仿自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文明摇篮”展厅是该博物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山西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历史和文化。展厅主要分为“人类远祖”和“华夏直根”两部分,通过展示山西境内500余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4500万前的垣曲“世纪曙猿”,是人类的远祖,是以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山西已发现的旧世纪时代文化遗址存达500余处,其中许家窑遗址地处桑干河中游晋冀交界处,出土了丰富的人类化石、石制品等,是山西古人类化石发现最多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彩陶罐,高45厘米,泥质红陶,器表磨光。侈口、圆唇、短径、宽肩、上腹突出,下腹内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绘以弧形和圆点等组成花卉图案。体积硕大,器形完整无缺,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记入文明时代。“父传子、家天下”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山西南部古有“夏墟”之称。继夏而起的商朝,是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的开端,国家体制趋于完备,文明程度更高。夏商时期山西中西部各部落“方国”与华夏民族长期交往深受影响。</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方鼎(商),饪食器。圆拱形耳,口沿外折,腹部直壁平底成方形,四周饰带乳钉纹,上部夹饰带状兽面纹。整体造型壮硕古朴,饰纹简洁,具有商代前期的典型特征,是山西迄今为止所见时代最早的大型商代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陶瓮(夏),又称蛋形瓮,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类陶器。多为泥质灰陶,卵形腹,器下部是乳状矮袋足。主要用于盛贮器使用,用的也用作瓮棺葬和墓葬随葬品。其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晋中地区,并一直沿用至春秋时期。</p> <p class="ql-block">“晋国霸业”专题展览,是山西博物院“晋魂”的支撑和精华。3000多年前武王克商,西周建立,分封诸侯,屏潘王室。成王时,叔虞封唐,其子夑父改唐为晋,从此开创了辉煌八百年的晋。晋国的兴衰,对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代晋候励精图治,开疆拓土,逐渐强盛,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大败楚国,晋襄公又大败秦因为中原霸主。晋国称霸百年,鼎盛时地跨今晋、陕、豫、冀、鲁等广大地区。春秋晚期,晋室衰微,终致三家分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国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周成王与弟弟叔叔虞在御花园里玩耍时,成王用桐叶剪成圭状,声称要将叔虞封为诸侯。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周成王的童言无忌,也成为了“君无戏言”这一成语的来源。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复原长度约158厘米,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等组成,共有204件。</p> <p class="ql-block">山西北通塞外,东接幽燕,南临中原,西望长安,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是农耕与草原游牧文明交汇的前沿地带,成为了各种政权角逐聚合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各民族碰撞、交往与融合的中心舞台,山西成为了华夏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熔炉。</p> <p class="ql-block">胡人吃饼骑驼俑。胡人是中国古代汉人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在先秦时期,中国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北狄,而秦汉以后则称为“胡人”。古代胡人所包含的民族众多,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部落。</p> <p class="ql-block">雁鱼铜灯构思巧妙、整体造型为一支鸿雁位立,回首衔鱼。鱼腹下方连接两块弧形屏板和带曲的灯盘,可自由转动调节灯光亮度及方向,也可以防御来风。灯光燃烧时产生的烟气可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盛水的雁腹,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功效。雁鱼铜灯制作精美,代表了汉代青铜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进入南北朝逐渐成为百姓的精神依托,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极盛。佛教艺术如石雕和彩塑佛像、金铜造像等得到了蓬勃发展。早期的佛教雕塑艺术带有明显的外来风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佛家风韵。</p> <p class="ql-block">“佛风遗韵”展厅展线260米,展出石刻造像、金铜造像、经卷、水陆画和佛经木刻版等文物144建(组),其中40件为新增重量级展品,浓缩了北朝至明清1500余年间山西地区的佛教艺术,见证了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贴金彩绘菩萨立像,高62厘米。砂岩质,身体呈“ S”形微倾立于座上。菩萨束冲天髻,细眉凤目,端庄秀美,颈有凹浅。身体窈窕,丰肌秀骨,上身祖露,腹部有明朗弧线,肩圆臂润,左肩披搭帛带,下身裙裙轻薄柔滑,线条顺畅如流云,极富时代特点,惜贴金与彩绘已大部脱落。</p> <p class="ql-block">皮影画《纣王宠妲》是山西皮影戏中的经典作品之一。这幅皮影画展示了商纣王与妲己的故事,通过细腻的雕刻和鲜艳的色彩,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场景。山西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分支,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手段,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菩萨头像高33.5厘米,头挽高发髻,脸庞圆润,弯眉细长,眼帘下垂,口鼻小巧,全然没有宗教造像神的意味,而是现实生活中一位可爱的少妇形象。</p> <p class="ql-block">青釉龙柄鸡首壶是一种具有独特造型和历史背景的瓷器,主要流行于南朝和北齐时期。这种瓷器的特点是壶嘴装饰有鸡首,壶柄则为龙形,整体造型别致,工艺精湛。鸡首壶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还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鸡首和龙柄的装饰不仅美观,还象征着吉祥和权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虞弘墓石棺,是一座来自隋代的石棺,通体由汉白玉制成,造型精美,外壁布满浮雕装饰,描绘了神秘的画面,墓主人是外国人,墓志揭示了他的身份和经历,墓主虞弘原为鱼国尉纥驎城人,石棺展现了波斯袄教文化内涵,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铜牺立人擎盘,高14.5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此为战国时期的金属器,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p> <p class="ql-block">晋侯臣斤壶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器,其造型别致雄浑,纹饰华美流畅。壶盖上有波带状捉手,壶身是双层沿设计,曲长颈,垂腹,大圈足。腹四面各以一高浮雕突出的龙首为中心,两旁分出龙身,各面龙尾相交。壶盖内铸有铭文:“唯九月初吉庚午,晋侯臣斤作尊壶,用享于文祖皇考万亿永宝用。”表示对先祖和亡父的尊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虎形匕形器是一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宽4.6厘米。这件匕形器的匕面上雕刻着一只大头长尾的虎,虎目中嵌有绿松石,整体造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鸟盖人族盉,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重要青铜器,整体造型独特。器体扁圆,顶部设有长方形口,上有圆雕的振翅鸟形盖。器前有昂首曲颈的龙首形流,后为兽首形鋬。器足由两个裸体半蹲人形组成,身前倾,背负器身,生动的展现了两人负重时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胡傅温酒樽,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通体鎏金,盖中央有提环,四周有三个凤形钮,熊形三足。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是汉代青铜艺术和技术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杂剧壁画(金)。壁画高1.2米,宽1.29米,共绘五人。其中一人击鼓伴奏,四人化妆演出。画面人物配合默契,有趣传神,让人忍俊不禁。</p> <p class="ql-block">兽形觥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整体形状如蹲兽。器体椭圆、高雕粗脚尖耳、眉目突出、盖中两侧各置一尖耳状纽。兽形觥不仅是一件实用器,也是一件艺术品、展示了殷商铜器神秘狞厉的时代风格,其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繁缛,显示出商代晚期的特征和北方青铜文化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铙是一种打击乐器,因外形酷似古代的鼓而得名,是用铜锤击打的乐器,因此也被称为古钟。在古代,铙是军队出征时鸣鼓进军的用具,也是举行祭祀或宴会时的礼器。这件兽面纹铙铸造精美,造型生动逼真,这种纹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非常常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鸮卣,又称“猫头鹰造型的酒器”,是商代晚期的一种青铜酒器。其设计独特,整体成椭圆形,大腹,有四足,通体纹饰精美,融合了线雕、平雕、凸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鸮卣的盖子设计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眼后空白处饰有雷纹,显得威严庄重。</p> <p class="ql-block">虎头匜是先秦时代的一种礼器,主要用于沃盥之礼,体现了丰富的虎元素。器身椭圆形,平沿外折成方形,浅腹、有虎头;底的后半部接一直立的小虎;在匜的口沿上,有伏虎形提梁。山西先民将虎视为神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虎文化。</p> <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漆画屏风板,绘有多幅人物故事画,色彩艳丽,线条清晰。这一漆屏既是魏晋时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绘画内容大部采用《列女传》故事,人物旁多有榜题和题记,文字字体秀丽遒健,是不可多见的北魏书法真迹。漆屏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兔尊的造型独特,呈现为一只匍匐状的兔子形象,背部有喇叭形口,腹部中空,下有矮足,兔子的双耳向后并拢,四腿蜷曲。兔尊的通体磨挲成黄、红色,显得鲜艳亮丽。兔尊作为西周时期的酒器,其罕见之处在于以兔子为造型,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西周晋候鸟尊高39厘米,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题造型,头微昂,高冠之立。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凤尾下设一象首,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中国国宝重器。</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犹如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华夏文明的辉煌篇章。从巍峨壮丽的古建筑群到精妙绝伦的石窟艺术,从流传千古的戏曲唱腔到匠心独运的民间工艺,无不彰显着这里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自然相融,每一步行走都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深情回望,每一次凝视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震撼。</p><p class="ql-block">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缘,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由于山西在春秋时期几乎全部为晋国领地,简称“晋”。山西东立千里太行雄伟屏障,西伏吕梁缠绕汹涌九曲黄河通途,北临内蒙古苍茫塞外大漠,南距汾河两岸富庶田野沃土。这一方夹持于黄河峡谷和太行丛山呈桑叶状的沃土,山河壮丽,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陈旧的黄土地,孕育了山西博大精深的陈旧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装饰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佛教文化。山西有这么多丰富的文化,难怪有人戏言,到山西旅行脚一落地便踩着文化了。山西从北到南,到处都是文化的锦绣在相连:晋北五台山佛国圣域的佛教文化,晋中晋商院落群的民俗文化,晋南洪洞大槐树等根祖文化,大同石窟的摩崖石刻文化。山西既有古代遗址,佛教胜地,又有众多的红色革命史迹,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风光秀丽的北岳恒山,景色如画的北武当山,排山倒海的黄河壶口瀑布,自然景观引人入胜。只有走进山西,才能感到别有天地。奢华气派的乔家大院,气概恢弘的平遥古城,挺拔险峻的雁门关,惊险奇绝的悬空寺,雄伟壮观的云岗石窟,规模宏大的五台山佛教寺院,巨龙腾飞的万里长城山西段……人们在这里经受了悠久历史的熏陶,沉醉在历史文化的氛围中,在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近距离接触,耳闻目睹了其历史的兴衰与现实,思想凝聚在久远而深邃的历史天空。鬼斧神工的非凡创造力,晋商敢为天下的聪慧才智和辉煌业绩,悲壮抗击入寇英勇不屈的精神,使人们深感敬佩与震动。</p><p class="ql-block">山西是多姿的,它有着多种多样的符号。如果山西是一幅彩绘,那么黑色的是煤炭和醋,黄色的是壶口瀑布、黄土高原上画着的人,或许还有贾樟柯电影里的那个被锁在路边的落寞青年小武,或许是能做出七十二种不同滋味面食的主妇。如果想要去探访这里的建筑及风光,那必定会是一段充满惊喜的旅途。</p><p class="ql-block">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7处,古建筑、古石窟、古壁画和古彩绘等登记注册地面文物达3万多处。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未经重修装饰的古建木材开裂,壁画颜色脱落,大殿上的彩塑落满尘埃,看起来甚至有些破旧。但只要乐于了解它们的背后,这里的古建一定足够震撼。令人惊叹的黄土地带,广及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四省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时异常肥沃,为黄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多孔表土层,是许多世纪以来被中亚细亚的大风从蒙古和西方吹过来的,在景色上造就了无穷奇特、森严的现象:有的山丘像是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是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是被巨手撕裂的冈峦、上面还留有粗暴的指纹。黄土高原给人们留下印象的是窑洞和千山万壑及裹着头巾脸上皱巴巴的老农,山西古建彰显着这片黄土地低调的精致。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从年代跨度上看,陕西不愧为“地上文物看山西”中国古建筑的王者。山西目前已发现的宋、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建筑106座,其中唐代4座,也是国内仅存的4座,五代3座,宋、辽、金时期99座。全国已知的宋、辽、金(包括南宋)以前的木结构建筑一共有146座,这其中山西的106座就占了 72.6% 。如果将历史的时针向后拨动,山西现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有350多座,明清两代的建筑更是不计其数。大量古建筑的留存,不仅源于山西灿烂的历史,也因为这里的地势易守难攻,很大程度上免受战爭的影响。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十分干燥,少有雨雪天气和灾害,自然条件为保护木质建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里地势山多,较为封闭,自唐代以来一直远离政治经济中心,也就难以入侵。到了近代军阀割据时期,盘踞山西的军阀为了控制自己的领地,把山西的铁路修成窄轨,山西的古建筑由使逃离了被战火摧毁的命运。这些历经风霜仍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勾勒出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辉煌。</p><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黄土高坡弓着沉重的脊梁,托举起一条横卧千年的石山。云冈石窟位于大同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建,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大同善化寺这座千年古刹,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每当夕阳西下时,在金色余晖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和庄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被誉为“东方古人类文化摇篮“的大同土林,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遗址,经过土壤钙化层的叠压与水和风的侵蚀,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美丽形态;山西三大纯阳宫的大同纯阳宫,承载着全真教的文化精髓。步入宫门,一股庄重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先贤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且唯一的座木构塔式建筑,那54种斗拱飞檐设计之精湛,被梁思成称之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博物馆”;大同关帝庙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更是传承“忠义仁勇”文化的圣地。庙宇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的多次修缮与扩建,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建筑群;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一处让人心灵得到慰藉的大同圆通寺,是康熙年间为纪念多尔衮屠城伤亡的十万军民和百姓亡灵而重修。每年七月十五,全城满汉官员都会来寺拜祭;恒山脚下远运可看到悬在半山腰陡峭崖壁上的悬空寺,利用峭壁的凸凹巧妙地依山而建,显得格外错落有致,是国内现存最早、保存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的宁武万年冰洞,距今300万年,位列全国一万多个洞穴中仅有的九个冰洞之首;晋西北管涔山深处的王化沟“悬空村”,房屋大多建在百米高的悬崖上,远望如空中楼阁;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蜿蜒巍峨,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演绎着无数传奇;有“北门锁钥”之称的广武长城,等同于北大门上的一把锁,与雁门关长城一起组成中原防卫的内长城;黄河入晋、内外长城在这里交汇的老牛湾,是一处“鸡鸣三市”的地方,是长城沿线上的重要军事要塞、有许多历史遗迹;古码头、古村落、古栈道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佛教中心,此后历朝不衰;黄河九曲十八弯中最为壮观的一处景观乾坤湾,因黄河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S”型弯曲,形似太极,被誉为“天下第一湾”;被誉为山西“母亲河”的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滋养了三晋大地,源头处的龙湖喷出一股清泉,终年流淌不绝;为纪念西周时期晋国的始祖唐叔虞而建的太原晋祠,以其艺术价值很高的建筑群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而著称于世,其鱼沼飞梁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孤例,被称为史上第一座立交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临县碛口古镇为军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枢纽;距碛口古镇1公里左右临河而建的西湾村,已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位于碛口古镇五华里处于大山深处依山而建的李家山村,著名画家吴冠中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但走进去看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辛亥革命山西起义领导人之一、国民政府山西副都督温寿泉先生的故居白石温家大院,是洪洞红军八路军纪念馆在白石村的所在地。红军东征山西时的红一军团部,由抗战初期八路军总部驻马牧村旧址和总部随营学校、343旅部驻都曾驻扎白石村温家大院;河水如一股激流,奔腾呼啸跌入深潭,溅起浪淘翻滚,形式巨壶內黄水沸腾的临汾壶口瀑布,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晋中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曾是晚清时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昇昌” ,古城南大街控制着全国一半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华尔街”;挂壁公路是人民艰苦奋斗、开创的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奇迹,被誉为世界奇观,山西有五条这样的公路:锡崖沟、昆山、陈家园、虹梯关、井底;因西汉时期王莽追赶刘秀至此而得名的王莽岭,是南太行的最高峰,地处黄土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带最险要处,为典型的嶂石岩地貌,被誉为“避暑天堂”和“太行至尊”。</p><p class="ql-block">当历史的硝烟散尽,三晋大地的光辉战争遗址,仍在讲述那段革命的往事:山西是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八路军前方总部所在地,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心,中国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山西红色的历史被人民永远怀念: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黎城县黄崖洞革命纪念地,左权县麻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灵丘县平型关战役遗址,五台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黑石头沟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徐向前故居纪念馆,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兴县“四八”烈士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山西省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太原台骀山抗战纪念馆,代县阳明堡机场战遗址,临汾市战役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外观空间生成“太极中央、四面八方”之势,融天、地、人时空为一体,像一个倒置金字塔的山西博物院 属国家一级博物院,全国的一个文物收藏及展示中心,藏品多达40万件。其中的青铜器、雕塑及壁画,都十分的珍贵,分别有5件文物禁止出国展览。晋国霸业展厅的晋侯鸟尊、组玉佩、晋侯稣钟为三件镇馆之宝,尤其是晋候鸟尊为镇馆之首。晋候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是西周中期一件用来盛酒的祭祀礼器。晋候鸟尊如一只昂首挺立的凤鸟,全身布满精美的花纹,在凤鸟背上还有一只小鸟静静相依。鸟尊在凤尾位置下段设一个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凤鸟的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身上了的九字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象征着鸟尊的非凡身份。晋候鸟尊不仅是西周青铜器艺术杰作,更是见证了大国沧桑的国之瑰宝。它曾陪着第一代晋候燮父长眠地下3000年,目睹了一场又一场盛大的王室祭祀,也见证了一个个新生国家欣欣向荣的景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