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莫言小说《红高梁》内容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高粱》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北高密乡为背景,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高密东北乡人民的一段抗战史。它赞美了高密东北乡百姓顽强的生命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小说中对“人性”和“性爱”的刻画,颠覆了以往军事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戴凤莲的出嫁与反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戴凤莲十六岁时,父亲为了一头黑骡子,将她嫁给了高密东北乡财主单廷秀的独生子单扁郎,而单扁郎患有麻风病。出嫁路上,迎亲队遇上土匪劫道,土匪抢了钱后还想强奸戴凤莲,轿夫余占鳌飞身上前将土匪踢出去,其余轿夫一拥而上打死了土匪。新婚之夜,戴凤莲用剪刀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防止单扁郎靠近。回门时,余占鳌将她劫至高粱地,两人进行了野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余占鳌的转变与结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余占鳌杀死了单家父子,戴凤莲继承了单家的高粱酒坊,经营得越来越好。余占鳌则当了土匪,但也顺理成章地占有了戴凤莲,两人生下了一个儿子豆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刘罗汉之死与复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豆官十四岁时,日本人来了。为了修筑胶平公路,日军到附近的村里抓民夫拉骡马,酒坊的工人刘罗汉和两头黑骡子都被带走。刘罗汉本来想趁夜色逃走,但舍不得东家的骡子,为免它们被日军役使,他打断了骡子的腿,最终自己失去了逃脱机会。几天后,日军将村民赶到河岸的西边,戴凤莲和豆官看着刘罗汉被日军剥皮碎肉,折磨致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戴凤莲之死与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余占鳌为了给刘罗汉报仇,率领部下去高粱地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戴凤莲去给伏击队送饭的路上被日寇发现,中弹倒地。悲愤交加的余占鳌向日军进行了惨烈的反击,杀死了十余个日寇。关键时刻,国民党军官冷支队带援军赶到,击败了这支日本军队,随后,冷支队的队伍带走了日军武器、军衣等,余占鳌和豆官守着戴凤莲的尸体,默默垂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莫言小说《红高粱》的创作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社会大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改革开放的推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初级阶段,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换,文艺方面回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策略方针。文学创作呈现多元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作家们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多的表达机会,大量的文学作品涌现。这种开放的氛围为莫言创作《红高粱》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他能够突破传统的创作模式和主题,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来展现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军事文学创作的倡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在 1982 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就提到“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强调要重视和提倡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并提出要克服公式化概念,引导年轻人的欣赏趣味,培养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红高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融入了民间武装抗日的情节,符合当时对军事文学创作的倡导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个人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童年的乡村生活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莫言童年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他从村里的老人口中听到了各种神秘又迷人的故事,这些民间传说、家族故事等丰富的素材,为他日后写作《红高粱》提供了大量的创作源泉。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元素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使小说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军艺学习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 世纪 80 年代,莫言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感受到了不同老师的教学方式,学习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和艺术作品,文学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欧洲印象派画家的画作中强烈的颜色对比对莫言此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红高粱》中大量的色彩描写便与此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创作契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莫言曾受邀去参加一个军事题材小说研讨会,很多老作家对中国的军事文学创作表示忧心。但莫言认为,新一代军旅作家即使没有战争经历,也可以通过查资料来写出自己心里的战争。这次会议引发了他对军事文学创作的深入思考,回去之后,他便开始着手创作《红高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历史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红高粱》中的一些情节片段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比如,余占鳌带领部队在高粱地伏击日本汽车队是以“公婆庙大屠杀”为原型。1938 年 3 月,游击队在孙家口村埋下连环铁耙,伏击了日本汽车队,杀死了不少日寇。几天后,日寇大部队前来报复,但因为走错了方向,意外包围了公婆庙,整个村子几乎被夷为平地。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莫言创作《红高粱》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灵感,使小说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和厚重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莫言小说《红高粱》赏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高粱》是一部表现高密东北乡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主题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命意识:小说中对红高粱的描写极具象征意义,红高粱那蓬勃生长、充满野性的姿态象征着生命的原始力量与活力,即使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生命的力量依然不可遏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族精神:通过描写民间力量对抗日军侵略,展现了高密东北乡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时的血性、骨气与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不是来自于刻板的口号,而是来自于民间的、朴素的对家园的守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反思:在讲述那段抗日历史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进行了反思,展现了民间视角下真实而又复杂的历史场景,让读者看到历史不仅仅是由英雄和伟人书写的,普通民众也是历史的创造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叙事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独特视角:采用“我”这一后辈的视角来讲述先辈们的传奇故事,在时空交错中穿梭,既拉开了与故事的距离,又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与传承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碎片化叙事:情节并非按传统的线性顺序展开,而是通过一个个片段、场景的拼接,如余占鳌的经历、奶奶的故事等,这种碎片化方式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与张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人物塑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个性鲜明:像“我奶奶”戴凤莲,她美丽、勇敢、叛逆,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在面对日军侵略时又表现出坚韧不屈。余占鳌则是个充满野性、豪爽又带有草莽气息的人物,他们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小说中单一、刻板的人物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群像展现:除了主要人物,小说还刻画了众多有血有肉的配角,如罗汉大爷等,通过他们共同展现了高密东北乡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众生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语言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色彩浓烈:莫言运用大量富有色彩感的词汇,如对红高粱那“血海”般的红色描写,营造出热烈、奔放且带有悲壮色彩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富有乡土气息:融入了高密东北乡的方言土语,使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味道,读来亲切又生动,仿佛能让人置身于那片高粱地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