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沈阳仲秋的早晨,清新怡人。目标景点:无垢净光舍利塔,走起。</p> <p class="ql-block">沈阳无垢净光舍利塔,建于辽代重熙十三年(1044年),由北方契丹人修筑,1640年(清崇德五年)重修。因佛塔内供藏1548颗"舍利子",所以又称无垢净光舍利塔。 </p><p class="ql-block">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行前从网上得知,舍利塔正在维修,但是从舍利塔滩地公园这边进去能看见塔。于是早早的赶来,还不到八点,听守门大爷热情介绍,多少了解了一些舍利塔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大辽时期,佛教信徒众多,如今辽代留下的古建中,几乎全部都是佛教建筑,尤以佛塔最具标志性。作为辽国统治时期的腹地,辽宁的辽塔数量最多。而修建沈阳塔湾这座舍利塔,当时沈阳自发的民间出资人竟有1500人,领头人不仅有来自沈州李氏大族的李弘遂,还有时任沈州(即沈阳)昭德军节度使的辽国皇族耶律庶几参与其中。虽属民间自发建塔,但当时的盛况与轰动可想而知。就在古辽河流经过的地方,人们在那湾头的高台建造了舍利塔,并把这个地方称为“塔湾”。遂"塔湾夕照"成为盛京古八景之一。辽河一度改道。1877年后,清政府开渠引浑河水灌溉农田,新开河水流经舍利塔,“塔湾”之名重新起用。清人张百龄有诗咏道:“一湾塔影水流春,寒食烟生树树新,疑是雨余青到眼,十三山色欲留人。” </p> <p class="ql-block">沈阳回龙寺,旧称舍利寺,始建于唐代。据《沈阳县志》记载:"舍利寺塔在县城西十二里塔湾舍利寺,清崇德二年(1637年)敕工部重修,赐名回龙寺,邑中八景塔湾夕照即以此得名,传唐时建。" 乾隆皇帝回老家沈阳时,还亲自为舍利塔、回龙寺题词“万福之源”。</p>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舍利塔与回龙寺曾一度被毁。民国时修复。<br>1985年维修舍利塔时,发现塔身为空心,这在全国同类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塔内出土有鎏金佛、舍利子、经卷、瓷器等大批珍罕文物,地宫四壁尚有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画,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大型石函,盖上刻有"维南赡部洲大契丹国辽东沈州西北丰稔村东重熙十三年次甲申四月大壬辰朔冥生十五叶藏"及建塔人姓名、职务等,是研究建塔和辽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p class="ql-block">回龙寺现存建筑是2008年重建后而成,占地1.2万平方米,寺院建筑群及附属设施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主,主殿高度为舍利塔高度的二分之一。以舍利塔为中心点,在其西侧并列轴线上建设了寺庙建筑群及附属设施。这次去的时候,不巧遇上舍利塔在维修中,根本无法接近,幸好带了长焦,才得了几张照片。回龙寺也在维修中,局部开放。</p> 再来一张无垢净光舍利塔的近照。<div>该塔为13层密檐八角形砖塔,高约33米。整体可分地宫、塔座、塔身、塔檐、塔刹5部分。地宫在塔座下,乃埋舍利之处;塔座为八角形仰伏莲须弥座,通体砖砌,高1.7米,每面宽5.5米,(该照片上塔座因被树荫遮蔽,故未显示)。塔身每面都辟佛龛,龛上雕有卷草、海棠花纹图案及造型美观的伞盖、飞天等,龛内凸起的莲座上有身披袈裟的坐佛,龛两侧立有协侍。塔檐下有砖雕斗拱,上有瓦垄,角脊有套兽、坐兽,13层塔檐层层内收,最后成八角攒尖的塔顶。塔顶立前金属刹杆,串有葫芦形宝珠,以8条铁索连着角脊。全塔挺拔壮观。<div>试想亲自站在塔前,仰望,该是怎样的震撼。</div></div> 再见了。若有机会,希望再来一次,千万别又赶上维修啊。 接下来去了舍利塔邻近的新乐遗址,一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聚落遗址。沈阳市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新乐遗址距今已有7200多年历史。</div> 1973年,考古人员在沈阳新乐电工厂的宿舍区附近发现了该遗址,因此得名新乐。自1973年首次发掘以来,考古人员在此进行了多次田野考古发掘,确定了遗址的分布面积约为17.8万平方米,发现了44处新乐下层房址遗迹,并出土了3000余件各类遗物。 走进大门迎面是一块介绍新乐遗址情况的石碑。<div>1984年国家在原址建成展览馆;1985年对外开放;1986年改为新乐遗址博物馆。<br></div> 太阳鸟广场中央耸立着一个21米高、内为金属骨架外贴金箔的太阳鸟。这是按照1978年新乐遗址出土的一件珍贵的木雕艺术品——木雕鸟为原型而制作的大型雕塑。这只出土的木雕鸟做工精细,线条流畅,经史学家考证是人们传说中的大鹏鸟,也有说是凤凰,距今已有七千多年历史,为古代先民的图腾。<div>没想到我们的老祖宗七千年前就有了那么抽象的艺术设计,不禁联想起了三星堆。</div> <p class="ql-block">遗址存在着上、中、下三层文化堆积,上层文化以磨制石器和素面陶器、鬲、甗等为主要代表,距今约3000—4000年;中层文化以磨制石斧、细石器和附加堆纹陶罐、壶、钵为主要代表,距今约5000年;下层文化以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煤精制品等为主要代表,距今约7200年。新乐下层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新乐文化的典型代表。</p> 新乐遗址博物馆分陈列展厅和遗址展示区。为保护遗址,1993年底在遗址东部复原建起近十座原始社会时期半地穴建筑,仿真出沈阳人先祖们生活和生产场面。 屋子中间的大坑叫做“火塘”,当时在火塘里面发现有大量被燃烧过的炭灰。所以说明当时火塘里的火是常年不息的。人们就是用火塘里的火来照明、取暖和烹煮食物。 新乐遗址博物馆。内设陈列展厅,呈现出古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 老祖宗故居是这样子的 插着标签的地方是曾经出土文物之处。几千年之前,沈阳人的祖宗就在这里生活。 一组雕塑 雕塑局部放大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示牌 打卡沈阳博物馆。 盛京是清朝的开国之都。明末清初,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城沈阳,凭借天赐良机,孕育了紫气东来的王朝奇迹,成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 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努尔哈赤龙虎将军剑 大明王朝给与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的敕封 沈阳故宫图片 辽代黄金面具:穿越千年的文化瑰宝<div>它不仅是“镇馆之宝”,还曾被评为沈阳博物馆“百姓最喜爱的三件宝贝”之一。<br></div> <p class="ql-block">辽白釉黑彩梅瓶 这件辽代梅瓶是沈阳博物馆的镇馆藏品之一,它不仅将釉下黑彩瓷器出现的年代提前至辽代,更重要的是首次将秋捺钵的场景表现在器物之上。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意为辽代皇帝的行营,后被引申为皇帝的渔猎活动,主要是猎虎和射鹿,秋捺钵就是秋天打猎的意思。</p> 辽白釉褐彩梅瓶,有五朵盛开的牡丹花,整体绘画细致精美。 <p class="ql-block">釉陶盆 辽</p> 铜鎏金面具 舍利 辽沈阳皇姑区无垢净光舍利塔出土 盛放舍利的瓶子 <p class="ql-block">无垢净光舍利塔石函 青石石质,前宽后窄,呈棺状,盝顶式。函盖呈9面,共13面,通体阴刻楷书,竖式,全文4959字,镌刻于辽重熙13年(1044年)。</p><p class="ql-block">在目前已知的史料记载中,“沈州”称谓第一次出现于此函。</p> <p class="ql-block">砖雕大日如来佛像 辽</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造像 辽</p> 铜菩萨像 辽 <p class="ql-block">狮形石茵镇 辽 </p><p class="ql-block">这对石狮雕刻非常精美,神态表情非常生动。</p> <p class="ql-block">龟座石砚 辽</p> 沈阳博物馆对面就是辽宁大剧院艺术中心,走过路过打个卡 <p class="ql-block">来到沈阳,自然要去辽宁省博物馆,这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成立于1949年7月7日,建馆之初名为东北博物馆,1959年改称辽宁省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辽博现有馆藏文物近十二万件,其中珍贵文物数万件,馆藏量之大,藏品之精美,在国内博物馆中名列前茅,特别是辽博的历代书画收藏在国内外都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区南面,距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很近,地铁二号线两站即达。这对于刚下飞机或是当日要去机场并有意愿去博物馆的,无疑是莫大的方便。博物馆内可以免费寄存行李。</p> 辽博的镇馆之宝包括商代兽面饕餮纹大鼎、西周鸭形尊、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国宝文物,以及不少末代皇帝溥仪当年从紫禁城带出并散佚到东北的书画珍品,比如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等。只是这些宝贝均为重点珍藏,有些偶尔才能看到。 <p class="ql-block">下图为辽宁建平出土的玉猪龙,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文物,国家一级文物。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龙体蜷曲如玉玦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细看, 还露出獠牙了呢。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p><p class="ql-block">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这件玉猪龙是目前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它还是辽宁省博物馆馆徽的原型。玉猪龙不仅是“龙出辽河,礼出红山”传说的实物证明,更对后世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下图:鸭形玻璃注 北票冯素弗墓出土 北燕时期玻璃制品文物,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p><p class="ql-block">鸭形玻璃注是当时从古罗马帝国输入的玻璃制品,它是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出土玻璃资料寥寥可数的情况下,鸭形玻璃注不愧是中外现存罗马玻璃器中的瑰宝。鸭形玻璃注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之中。</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饕餮纹圆鼎,商晚期文物。高86厘米,口径61厘米。辽宁省喀左县小波汰沟出土。直耳,深腹,柱足中空,胎壁微薄,口沿下及足上端分别饰单层兽面纹,足有扉棱,耳、腹、足皆有炱痕。重达百余斤,是国内出土最大的商代圆鼎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商王畿以外最大的铜鼎。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下图:耀州窑摩羯形水盂 五代 1971年出土于辽宁省北票市水泉1号辽墓 </p><p class="ql-block">此器属于输入辽地的中原瓷器。高9.3厘米,长14厘米,宽7.4厘米;整体设计成龙鱼形。白瓷胎,胎质细腻坚硬。内外满施润泽晶莹的青釉,采用浮雕工艺,鱼鳞和羽翼雕刻逼真,双翅和鱼尾由水中跃然而出起,姿态优美,活泼生动。器内隔成前后两室。这件五代时期耀州窑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巧的设计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p><p class="ql-block">2013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之中。</p> <p class="ql-block">下图:花树状金步摇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房身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金步摇饰是由匈奴从西域传入中国北方的一种发饰,慕容鲜卑创新了步摇风格,制作出“树状步摇”:以花树状枝干上缠绕桃形金叶而成,随着主人的细步,金枝颤动,叶片起舞,仿佛一树花开,万束光来。以金步摇为代表的慕容鲜卑金器制品,突出反映了三世纪至五世纪草原丝绸之路的商贸繁荣,及东亚西亚文化间紧密的交流融合。<br></p> <p class="ql-block">下图:红山女神彩塑头像 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女神庙,距今5000多年。头像的顶部和左耳残缺,头存高22.5、脸面宽16.5厘米,相当于真人大小。眼内嵌圆形玉片为睛,炯炯有神,面涂红彩,出土时仍很鲜艳。头像表现出蒙古人种的特征,为一女性。其面部的艺术刻画,既强调外形轮廓的健美柔和,又追求内蕴神态的情感流露。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艺术的变形、夸张。它的出土不仅标志着新石器时代彩塑技术的成熟发展,而且还填补了我国面具彩塑史上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勾云形玉佩 玉环 新石器时代 凌源牛河梁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下图:鸟纹附耳浅腹鼎 西周 辽宁喀左出土</p> <p class="ql-block">下图:卷体夔纹蟠龙盖罍 西周早期文物。通高44.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6.5厘米。辽宁省喀左县平房子乡北洞村出土</p><p class="ql-block">此器造型玲珑,工艺精美,盖上有半浮雕龙纹,通体作蟠龙状,盖面及周沿以三个长尾夔龙纹盘绕,中心一蝉纹,龙身腹底对应于盖面中心处也饰一阴线简化蝉纹。器身上腹饰对相变形卷体夔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及圈足饰夔纹,通体以雷纹衬地。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卷体夔纹蟠龙盖罍是一件耗材极多、制造工艺极高、留存极少的青铜酒器,这类贵族专用的青铜酒器,于酒风鼎盛的商代出现,至官方禁酒的西周开始衰落,到战国晚期趋于消亡。</p> <p class="ql-block">下图:牛纹罍 西周文物 辽宁喀左出土</p> <p class="ql-block">下图:“鱼”尊 西周 辽宁喀左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钫 战国 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鎏金镂空铜鞍桥包片 晋 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高鞍桥和马镫在鲜卑墓中多有出土。这表明鲜卑慕容部的骑兵在当时是很先进的。</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木芯鞍桥 晋 辽宁朝阳十二台砖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下图:刘贤墓志 北魏 辽宁朝阳出土 碑全高103.5、宽30.3、厚12厘米</p><p class="ql-block">碑额刻四螭,阳面碑额题“刘戍主之墓志”三行六字,字体近篆书,兼具隶书韵味。碑文隶书,四面连文环刻,界以棋子格,总计194字。志主刘贤是北魏营州临泉戍主(古代驻守一地的长官),是品位不高的下级地方官吏。刘贤很可能死在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期间,如果推断无误,则刘贤墓志应是北魏前期的遗物,迄今各地所出北魏诸志,以它为最早,因此极为难得。此墓志为研究辽宁地区的民族关系和北魏早期的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下图:石雕翁仲头像 唐 辽宁朝阳中山营子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代就被汉人引入关内,当作宫殿的装饰物。初为铜制,号曰"金人"、"铜人"等,后来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p> <p class="ql-block">下图:武士像 北魏 辽宁朝阳北塔出土</p> <p class="ql-block">下图:石雕佛造像 北魏 辽宁喀左出土</p> <p class="ql-block">下图:石雕佛造像 北魏 辽宁喀左出土</p> <p class="ql-block">下图:唐三彩三足罐 唐 辽宁朝阳出土</p> <p class="ql-block">下图:釉陶舞马俑 唐 辽宁朝阳出土</p> <p class="ql-block">下图:虎纹石棺板 唐 辽宁朝阳出土</p> <p class="ql-block">下图:彩绘骑骆驼俑 唐 辽宁朝阳出土</p> <p class="ql-block">下图:釉陶羊尊 晋 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下图:铜虎子 十六国 辽宁北票冯素弗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虎子为古代溺器,一半都作伏虎状。常见于东汉晚期至三国两晋时期的江南地区墓葬中,北方较少见。此器则为铜铸,造型虽四足伏地,而形态威猛,周身除铸出花纹外,在颈、背、胸、尾又用细线划毛、须等,于雄浑中表现细致,为难得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下图:五言诗绿釉枕 金代</p> <p class="ql-block">下图:白地黑花小罐 北宋</p> <p class="ql-block">尽管不舍离开,但还是得去赶飞机了。在沈阳短暂的两天时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若有可能,还会再来。</p><p class="ql-block">以上有涉及景点介绍均摘自网络及有关部门。</p><p class="ql-block">下一站:海拉尔</p> 下集:远方的召唤 · 向北 向北 向北(D3:满洲里 拴马桩 国门 套娃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