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开封刘青霞故居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1号,是为了纪念我国近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志士刘青霞女士而建立的。故居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刘青霞故居是一处保留完整的四合院建筑群,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共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的典型面貌和河南民居的特色,雕饰素雅,门敞窗明,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p><p class="ql-block">刘青霞(1877-1923),原名马青霞,出身宦门巨富之家,17岁时嫁于尉氏县大地主刘耀德为妻,后执掌夫家产业。她受革命思潮影响,投身于民主革命,并加入同盟会。她一生致力于办义学、兴善举、妇女解放及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并出巨资支持革命,与秋瑾齐名,被誉为“南秋瑾,北青霞”。</p><p class="ql-block">刘青霞故居不仅展示了刘青霞的传奇人生,还成为了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通过参观故居,可以直观了解这位杰出女性的生平事迹和社会贡献。</p> <p class="ql-block">刘青霞(1877-1922),原名马青霞,河南安阳县蒋村人。清光绪年间两广巡抚马丕瑶之女,后嫁于开封尉氏县刘耀德为妻,随夫姓,改为刘青霞。我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女志士,与秋瑾齐名,当时:“南秋瑾,北青霞”响誉全国。</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前后,被选为北平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平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平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她在尉氏县创办河南省第一所女校——华英女校;捐巨资支持同盟会河南分部成立大河书社;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时她又有巨额捐助;她还拿出9000两白银在贾鲁河上修筑歇马营大石桥一座,造福乡里,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孙中山先生为她题赠“巾帼英雄”牌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青霞,1877年生于河南安阳县蒋村。原姓马,18岁时嫁与尉氏县刘耀德,故人称刘青霞。25岁时夫亡,因无兄弟子嗣,刘氏族人为争财产而与青霞发生诉讼。1905年刘青霞随兄携子赴日考察,这在刘青霞的一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那里,她接触了孙中山及同盟会人士;在那里,她了解到豫籍留日学生中的同盟会会员因缺款不能办《河南》杂志,遂慷慨捐资,使该杂志在东京出版。她与友人在东京创办《中国新女界》月刊,宣传妇女解放。不久,她加入了同盟会,成了一名社会活动家。1908年创办的公立中州女子学堂附小(今开封市二师附小)的创办人之一便有刘青霞;1909年,刘青霞在尉氏创办了华英女子学校,这是当时河南的第一所女校。又捐地2公顷,兴办蚕桑学校。以巨款先后资助过河南和北京的许多学校。她还修建桥梁,开办"孤贫院"、"平民工厂"。回国后,又捐巨款资助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的"大河书社",作为开展革命活动的经费。同盟会员张钟端由日本返国,策动起义,她设法予以掩护。民国初年举办爱国捐,被推举为河南国民捐事物所总理。积极参加京津地区妇女要求参政的运动,并被选为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刘青霞还于1911年夏天营救了一批革命党人,又捐巨资作为武装起义经费。刘青霞曾两次去上海见孙中山,表示要拿个人全部财产报效国家,作建筑铁路之用。虽然孙中山嘉纳其意,终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刘青霞的这个愿望直到1922年,冯玉祥第一次督豫时才得以实现。冯认为:“与其族人争讼,不如收归公有。”于是,刘家的大部分财产归公,移作办学之用。</p> <p class="ql-block">开封市山陕甘会馆是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徐府街北侧的一处历史建筑,由山西、陕西、甘肃三省的富商巨贾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聚资修建而成。会馆占地3870.29平方米,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包括照壁、戏楼、牌楼和正殿等,附属建筑则位于东西两侧,包括掖门、垂花门、钟楼、鼓楼、厢房和东西跨院等。</p> <p class="ql-block">山陕甘会馆是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当时商人联乡谊、结商帮以取得各阶层人士信任的经营理念。会馆的修建不仅体现了商人们的商业智慧,也展示了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努力。</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山陕甘会馆的建筑风格独特,布局严谨,建造考究,装饰华丽。其建筑艺术包括砖雕、石雕和木雕,这些雕刻作品内容丰富,技法精湛,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会馆内的砖雕、石雕和木雕作品遍布各个角落,从照壁到戏楼,再到正殿,每一处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山陕甘会馆不仅是清代商业发展的见证,也是研究当时社会民俗的重要资料。会馆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体现了商人们的商业理念和文化追求,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此外,会馆在封建科举制度末期还曾作为考生住宿场所,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增加了其历史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