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行(十二)——云岗石窟

美友12698930(谢绝鲜花)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4日•下午。</p> <p class="ql-block">四大石窟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犹如四颗闪耀在中华大地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特色和巨型石窟艺术景观,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历史的杰出代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应县木塔出来乘坐大巴3:45分来到云冈石窟,潞潞办好入园手续后,指点自己乘景区观光车,正好碰上几位好心的“兵哥哥”,把我扶上车,直奔景区。</p>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恩泽普武周,慈航通法岸”。十三对“骑象四棱神柱”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矗立的神柱气势雄伟、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几位好心的“兵哥哥”把我扶上车。</p> <p class="ql-block">在那绵延一公里的神奇之地,石雕群蔚为大观。佛像形态各异,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有的击鼓敲钟,有的载歌载舞,还有的怀抱琵琶,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云冈石窟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步入其中,雕像大小不一,大的可达十几米,小的仅有几公分,这些佛像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魅力,还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却无一不展现出精湛的工艺。</p><p class="ql-block">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布局设计严谨统一,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第16—20窟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p><p class="ql-block">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第1、2、3、5、6、7、8、9、10、12、13窟。)</p><p class="ql-block">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第4、14、15窟。)</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p> 第1窟俗称“石鼓洞”。 第2窟“寒泉洞” <p class="ql-block">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较为特殊。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内置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p> <p class="ql-block">第4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p> 第5窟(大佛洞) <p class="ql-block">第5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属于云冈中期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p> 第6窟(释迦佛洞) <p class="ql-block">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据初步统计,该窟现存各类佛教造像2900余尊,装饰图案穿插其中,芸芸众相、各尽风貌。讲述了古印度释迦族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出身不凡、智力超群,却深感人生的苦恼,决意出家寻求解脱,历经了种种磨难,降服了魔军外道,最后悟道成佛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第7窟(西来第一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7与第8窟为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是继早期昙曜五窟之后开凿的洞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p><p class="ql-block">第8窟(佛籁洞)</p> <p class="ql-block">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第9窟(阿閦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9、10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为一组双窟,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p><p class="ql-block">第10窟(毗卢佛洞)</p> <p class="ql-block">在第10窟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p> 第11窟(接引佛洞) <p class="ql-block">第11窟与第12、13窟为一组同时开凿的洞窟,属于北魏云冈中期石窟,都是云冈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第11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p><p class="ql-block">第12窟(离垢地菩萨洞)</p> <p class="ql-block">第12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反映出的东西方文化艺术交融以及北魏社会乐舞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中国音乐史上弥足珍贵的绝版遗存。</p><p class="ql-block">第13窟(文殊菩萨洞)</p> <p class="ql-block">第13窟内有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他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口中衔珠,脚踏莲花,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p><p class="ql-block">第14窟</p> <p class="ql-block">第14窟是昙曜五窟形成之后再度补凿的石窟,规模不大,应该是根据有限的剩余山体而设计开凿的,属晚期工程。</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四柱式洞窟形制,在云冈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第15窟(万佛洞)</p> <p class="ql-block">初步统计,第15窟现存千佛造像达13200余尊,加上其他各类造像,总数达13600余躯,人称万佛洞。整个洞窟集中表达了三世十方皆为佛国、平等众生皆可成佛的大乘佛教时空观念,这无疑是云冈石窟走向成熟时代的伟大创作。</p><p class="ql-block">第16窟(立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属于北魏“凿山石壁”、统一规建的五所洞窟。</p><p class="ql-block">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身躯高大,顶天立地,波纹状发髻,深目高鼻,面容清秀,身材修长。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p><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中,第16、17窟是一组洞窟。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的服制。</p><p class="ql-block">第17窟(弥勒三尊洞)</p> <p class="ql-block">第17窟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大像,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发缕垂肩,胸配龙形项链及珠宝璎珞,臂戴钏,上身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p><p class="ql-block">弥勒信仰的传播不仅仅用来宣扬过去、现在、未来世界的佛统相继,同时也符合皇权永固的思想。</p><p class="ql-block">第18窟(立三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8窟北壁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千佛袈裟,气宇轩昂,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东西壁的胁侍佛像对应而立,端庄肃穆,与主尊共同构成了三世佛格局。主佛与胁侍佛之间,雕有胁侍菩萨和十大弟子像。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p><p class="ql-block">第18窟窟门西侧有造像题记《大茹茹造像记》,是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柔然可汗南侵平城时,柔然族皇后前来游览武州山石窟寺所留。</p><p class="ql-block">第19窟(宝生佛洞)</p> <p class="ql-block">19窟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结跏趺坐,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着袒右肩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简洁明快。佛像右手举胸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上握法衣于膝上,以表达佛法的无畏与传承。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窟外东西耳洞中,各雕刻8米的坐像,西耳洞佛像,耳廓宽大垂肩,体魄挺拔劲健。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p><p class="ql-block">第20窟(白佛爷洞)</p> <p class="ql-block">19窟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结跏趺坐,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着袒右肩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简洁明快。佛像右手举胸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上握法衣于膝上,以表达佛法的无畏与传承。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窟外东西耳洞中,各雕刻8米的坐像,西耳洞佛像,耳廓宽大垂肩,体魄挺拔劲健。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p><p class="ql-block">第20窟(白佛爷洞)</p> <p class="ql-block">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眉间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须。</p> <p class="ql-block">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但是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p><p class="ql-block">大佛身后,雕刻火焰纹圆形头光与舟形大背光,规范而有序,丰富而华美。背光外缘上角的飞天着菩萨服装,手捧莲蕾,身段微屈,双腿并拢,两脚赤裸,姿态端庄沉稳,形象稚拙古朴,是云冈石窟早期飞天的代表;背光内外的胡跪捧物的供养菩萨,戴花冠,饰耳珰,胳膊略细,衣纹密集,表现出虔诚敬奉的姿态,具有浓厚的异域气息。</p> <p class="ql-block">大佛两侧,原本各有立佛、立菩萨,呈三世佛、五尊像布局,可惜今天仅有东壁一佛独立。东立佛高约9.5米,磨光肉髻,圆脸大耳,深目高鼻,著通肩式佛衣;右手举在胸前,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下垂,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其衣纹雕刻与造像特征,极具西域艺术神韵。西壁立佛,大约当年与东立佛相对侍立,但早已坍塌无形,现在仅残留圆形头光和赤裸的双足及其莲台。</p><p class="ql-block">第20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相差一个半月。</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一独特之处不仅为云冈石窟增添了别样的魅力,使其在众多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更是中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有力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它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静静地见证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人民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接纳来自远方的文化元素,将波斯文化的精华融入到自身的艺术创作之中,实现了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吸收与创新能力。</p> <p class="ql-block">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现象,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跨越时空的光芒,让后人得以领略到古代文化交流的辉煌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在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是艺术的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承载着无数的记忆与情感,激励着我们去探寻那遥远而辉煌的过去,也让我们对未来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它将永远屹立在那里,散发着永恒的光芒,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壁画</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补充一点,跟团旅游最大的弊端是由于行程中包含着统一固定的的景点、路线等等,导致旅游过程中很不自由。特别是在游览景区的时候,觉得这个地方确实不错,想要在待一会,结果时间不够了,要集合去下个景点了。</p><p class="ql-block">我在游览第20窟的时侯就遇上尴尬的一幕,自己滑行到了一千五六百年前的露天大佛跟前,面对着大佛的巨大身影,心里无比激动,想与古人对话,告诉他们此刻极其对他们的艺术成果表示瞻仰的时候,想用手机记录,录下可贵的一刹那,可手机在秀丽身边。</p> <p class="ql-block">我大声呼喊秀丽,但霎时被无情的人流淹没,急得自己在轮椅上差点蹦起来,反正自己看不见自己那令人心焦的一刻。不讲理的肢体言语倒是引起了一位外国友人的关注,大概是自己过于张扬了吧?她远远地发出了微笑,好像是她理解我刚才的窘境。在这无人相识的情况下,自己把她作为“知己”看待。别了,她依然对我“会心一笑”,这时手机在手记录这次“邂逅”。</p> <p class="ql-block">踏上旅途,就如同开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我们怀揣着对远方的憧憬,背上行囊,奔赴一个个陌生的地方。然而,旅游途中往往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好有坏,却给外出增添了别样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旅游,不仅仅是为了到达某个目的地,更是为了体验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那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就像旅途中的调味剂,让我们的旅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它们让我们学会了随机应变,懂得了珍惜每一个瞬间,也让我们在归来时,带着满满的故事和回忆。</p> <p class="ql-block">2024115左右</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4日•下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