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滇藏行~巴松措篇

猪姥姥

<p class="ql-block"><b>  位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境内的巴松措,是藏族人心中的圣湖。绿宝石般的湖水,倒映着雪山、森林、冰川、草场,也滋养着这里的一方水土和芸芸众生。</b></p> <p class="ql-block"><b>  除了一如澄澈天空中的蓝,皑皑雪山上的白,以及经幡飘扬的彩,在巴松措还会让你看到了这里的主打色~绿,所及之处巴松措绿色的水都会温柔溢进你的眼里。</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下榻的松赞巴松措林卡位于错高乡结巴村,在藏语中,“结巴”意为“遗忘”。如画般的美景以及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足以让人暂时遗忘尘世的纷扰。</b></p> <p class="ql-block"><b>  抵达巴松措林卡当即,便受到家人般的欢迎。虽然是舟车劳顿我们还是迫不及待的欲去解锁秘境,穿行于林卡小道,流连于楼座和房屋之间,感官被自然温柔的包裹,看景人也成了画中人。</b></p> <p class="ql-block"><b>  巴松措林卡座落在巴松湖畔,拥有观瞻圣湖与神山的视野,依山傍水在这里的解读是依着古老的雪山和傍着如绿宝石的高原湖水。</b></p> <p class="ql-block"><b>  湖心岛~小岛名为扎西岛,据说是“空心岛”,与湖底不相连而是漂浮在湖水上。</b></p> <p class="ql-block"><b>  在前往波密的途中,我们曾经遇见一截彩虹。座骑的小师傅007告诉我们:巴松措是彩虹的批发部,也就是说巴松措是彩虹之乡。</b></p><p class="ql-block"><b> 登上湖心岛观景台,如约而至的彩虹悄然横跨在湖心岛上空,真是太幸运了,因为在藏族人心中彩虹是连接天空与大地,播撒平和与喜乐的桥。</b></p> <p class="ql-block"><b>  游友们欢喜雀跃,纷纷欲与彩虹同框,定格美好瞬间。</b></p> <p class="ql-block"><b>  巴松措湖,我们来了!大家伙儿登上游艇船饱览圣湖的圣洁和美丽。</b></p> <p class="ql-block"><b>  两岸风景如画,层林尽染。</b></p> <p class="ql-block"><b>  游艇行至遗忘码头,让我们下船游览。</b></p> <p class="ql-block"><b>  一眼望不穿的绿,如玉石般的通透,没有一丝杂质,清澈的湖水里鱼儿在悠游。</b></p> <p class="ql-block"><b>  湖中央有一座宁玛派寺庙——措宗寺,建于唐朝末年,由宁玛派著名高僧桑杰林巴主持兴建。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是转湖节(萨噶达娃节),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会身穿盛装,带着各自的心愿转湖烧香,措宗寺的僧尼也会做一天的法事。</b></p> <p class="ql-block"><b>  措宗寺之闻名,缘于它的镇寺之宝,一块盖有吐蕃藏王松赞干布印章的布片。上面写著:经数朝代保存,由吐蕃王赤松德赞亲手转送给古茹大师的一件极为重要的伏藏(伏藏指的是从地下发挖出的佛教经文)。</b></p> <p class="ql-block"><b>  沿顺时针方向转岛,可以看到莲花生大师洗脸的神泉,格萨尔王挥剑于石头上斩下的剑痕、所骑战马留下的蹄印,以及桃抱松、水葬台、树叶上自然形成藏文字母的“字母树”,还有被誉为三大奇观之一的青岗树,走到近处观看,会发现树叶上有天然形成的动物生肖图案。</b></p> <p class="ql-block"><b>  次日清晨游友张吟在微信滇藏群里一句:号外,下大雪了。拉开窗帘只见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间 一片苍茫。</b></p> <p class="ql-block"><b>  隔窗看景、雾里看花还不过瘾,我们干脆披挂上阵,往户外院子里细细品赏林卡雪中美景。</b></p> <p class="ql-block"><b>  只是这积雪倾刻消融,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一片。</b></p> <p class="ql-block"><b>  穿过草地来到巴松错湖畔,晨雾朦胧,轻纱薄云,真是半湖烟雨半湖晴,几分朦胧几分清…。</b></p> <p class="ql-block"><b>  早餐后,管家汪堆引领我们到附近错高村参观。错高古村落位林芝地区工布达江县错高乡,在藏语中,“错”是“湖”的意思,“高”是“头”的意思,错高村就是指隐藏在湖之尽头的村庄。</b></p> <p class="ql-block"><b>  村庄与巴松措湖以及喜马拉雅山脉交相辉映,湖水宛如镜面,倒映着雪山,大自然把最好的山水都给了这里。</b></p> <p class="ql-block"><b> 错高村是一座完整保留了半木半石以及全石结构藏式传统民居的村落,村子里的民居营建就地取用当地木材、石材,采用榫卯结构,不用一钉一锯,并且几乎都拥有了百年甚至数百年以上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现在这里的村民几乎都搬到了新村,而这里的旧村人去楼空,遗落下来的火塘等仿佛将这房子和主人的故事暂停了下来。</b></p> <p class="ql-block"><b>  容纳火塘的客厅是整个家中面积最大的空间,让人不免遐想那些围炉夜话的晚上,火苗照红了家人的脸庞。</b></p> <p class="ql-block"><b>  木制图腾的花纹仍清晰可见,下图1据管家汪堆介绍是这里的藏民信奉自然天地诸神,门板上所绘的图案即月亮和太阳。</b></p> <p class="ql-block"><b>  又见独木梯。</b></p> <p class="ql-block"><b>  猜得到吗?这石木房后面突出部分是厕所。走到房屋看一看,这厕所设计的既通风透气,还有一个侧窗可以观景。</b></p> <p class="ql-block"><b>  村落前的大面积湿地又成为村民们生活排放最强大、天然的净化系统。水磨转经轮在吟唱,小黄鸭在水面嬉戏,牛儿在悠闲的吃草…,千百年的时光,这个大自然的系统仍运转如常,人们的生活也随之运转如常。</b></p> <p class="ql-block"><b>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的是巴松错林卡的雨链,林卡内到处可见的悬挂着的铃铛,真是一道独特而漂亮的风景线。它既是疏导水流的渠道,想象着在风中叮当叮当的铃声又会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愜意。</b></p><p class="ql-block"><b> 适逢雨天,屋顶的雨水顺着雨链汇集流下,让环境增添了一丝丝的禅意。</b></p> <p class="ql-block"><b>  雨淋铃,又名“雨霖铃”,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此情此景不由得人感慨:让我们在天地间重拾自我,不作一个过客,而成为一位归人。</b></p> <p class="ql-block"><b>  一段段浪迹天涯的漂泊,更能感悟莫里·施瓦茨在《最好的年纪》中一段话:人老了,会变得更加通透。不仅看清了自己和身边的人,还体悟到人性及人类的境遇。你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充盈,清楚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当你与衰老达成和解,晚年生活将成为人生的新阶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