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事教学工作35年,今年八月彻底走下工作岗位进入休闲状态。八月,我和老公跟好友琳夫妻去了趟贵州,回来后因搬动阳台花盆导致腰椎病复发,在床上躺了半个多月,没有了记录贵州之行的心情。十月11日,我和老公应好友香姐夫妇之约,又约上好友莉及莉的大哥大嫂——爱好摄影的田老师和阳光和善的中年少女尹姐姐,一行七人跟随快乐爸妈游江南的旅行团一起开启了为期六天的江南之行。</p> 11日中午我们乘坐的动车准时到达南京站。地导小董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约莫三十多岁,身材高挑,皮肤黝黑,额前头发微卷,眼睛亮而有神。身着一件白色短袖T恤,衬托出他阳光般的笑容和青春活力。他举着一面长方形的红色引导旗,旗上写着的“天天旅行社”五个黄色大字格外耀眼。他简单做了当天的行程介绍,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后,我们上到了早就等候着我们的旅游大巴,前往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中轴线主道两边是参天的松柏树,苍翠挺拔,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沿着中轴线跟随人群一路参观一路拍照。仿佛每一步都踏进了历史的深邃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博爱坊、墓道、陵门,每到一处,同行的摄影师田老师先选好拍摄角度和所站位置,我们在他选好的地方随意摆拍。田老师抓拍速度极快,被拍者站定后一两秒钟就可完成拍摄,绝不浪费我们的表情。 行到石阶时,炎热与疲乏让我们望着眼前的恢宏的白色阶梯却步。站在离台阶几步之遥的阴凉处,仰望台阶顶端的祭堂,金色的阳光与蓝色的琉璃瓦交相辉映,更添了几分庄严与神秘。尽管人流如织,但是我们置身中山陵,感觉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让人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想沉浸在这份宁静与庄严之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敬仰与传承。 出了中山陵,已经四点,我们驱车前往夫子庙。夫子庙,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竞相吟咏、游客络绎不绝的胜地。我们步入夫子庙时,已过五点。映入眼帘的是庄严古朴的建筑群。红墙黛瓦,飞檐翘角,镂花门窗,古色古香。我们一行人走在琳琅的文化与小吃街,边走边欣赏。这里汇集了各种传统工艺品、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南京小吃,如鸭血粉丝汤、盐水鸭、小笼包等。同时,还可以挑选到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作为纪念,如剪纸、云锦、雨花石、油纸伞等,它们都是南京文化的瑰宝,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 走到丁字路口左转有一座桥,名曰“文德桥”。桥上人流熙攘,我们几个爱拍照的女人快步走到桥上。莉问:“桥下是秦淮河吧?”“是呢!秦淮河是环绕着夫子庙的。”我说。此时夕阳映染着云霞,河水悠悠,波光粼粼,两岸垂柳依依,画舫轻摇,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河水碧绿,又如一条玉带环绕在南京的腰间,连接着古今的风情。多想乘坐一艘画舫,泛舟河上,品一壶香茗,听一曲丝竹,感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古典韵味啊!拍完照片,我们站在桥上,看着渐渐点亮的秦淮河夜市,霓虹闪烁,烟火升腾,食物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这才感觉有些饥饿,匆忙找了家小吃店,品尝了南京的鸭血粉丝和酥饼,算作晚餐。 <p class="ql-block"> 12日早上七点半,我们旅游团43人坐上了大巴,前往无锡著名的风景区太湖之眼鼋头渚。导游小董告诉我们,鼋头渚是横卧在太湖西北的一个半岛,如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而得名。一个小时的车程顺利到达鼋头渚。下得车来,阳光正好,微风不躁。虽不到九点,鼋头渚景区已是人头攒动。有与我们一样从外地组团来的,因为是周末,也有当地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群体,抑或是家庭出游、朋友相约,总之,景区内伛偻提携,往来不绝。</p> 我们跟随着董导沿着太湖边的林荫小道行进。小道旁绿树成荫,秋菊怒放。小道外,太湖的万顷碧波与远处的山峦相映成趣。约莫九点半,董导带领我们登上了游览太湖的游船。上到游船顶层,仿佛进入到仙境。远山如黛,水天相接,薄雾冥冥,帆船点点,如诗如画。游船沿着太湖行进。掉过船头,远处的山峦在阳光的照映下,如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轻纱,朦胧而神秘。四十分钟的游览结束后,我们下得游船,在湖边、在桥边、在生长着绿色藤蔓的花墙边嬉笑着打卡,田老师一刻不闲,为我们捕捉下精彩的瞬间。 下午我们驱车来到苏州,因为很多园林在搞维修,导游领着我们进入可以参观的耦园东园区。先前看过一段对于耦园的介绍视频,说是“耦”与“偶”谐音,有佳偶天成的寓意,很多年轻人选择在此拍摄婚纱照。果不其然,进入耦园,最抢眼的是一对对年轻人在此拍摄婚纱照的场景。精致典雅的古典园林配上中式婚纱,让年轻人体验一次穿越时空的浪漫之旅。 再往里走,看到园林如图画般的景致突然想到了叶圣陶笔下《苏州园林》中的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设计者)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确,耦园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是美术画而不是图案画。耦园里堆叠的假山、玲珑的石头、翘角的亭子、形状各异的雕花门窗、爬满藤条的粉墙,让我们惊叹能工巧匠的慧心,同时,也为我们几个爱美的女人拍照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田老师不厌其烦为我们选景拍摄,我们在耦园里拍照留影、欣赏美景,希望时间走得慢一点。 五点出了耦园,去往枫桥。枫桥在江南其实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桥,只因张继那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而闻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目下,诗歌中我们能看得见的意象就是枫桥和寒山寺了。我们穿过铁岭关,上得枫桥,望着桥下流淌不息的大运河河水,我脑海中浮现出落第士子张继在深秋之夜的异乡江畔忧伤地坐在船头,看着江中闪烁的渔火,听着寒山寺的钟声一记一记敲在心头,更添落寞的情景。同行的曾哥在跟香姐讲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趁人不多,莉、尹姐姐和我颇有兴致地在枫桥的亭子里、在寒山寺前留影。 12日晚我们住在周庄,根据旅行社安排,13日的行程是游周庄、上海。清晨下起了细雨,导游让我们在周庄自由活动一小时再集合前往上海。听尹姐姐说田老师一大早就起床探景去了。我们匆忙吃完旅行社打包的早餐,正踌躇出门往哪里走时,田老师冒雨返回了。于是,田老师带领我们一行七人在细雨中走向周庄景区。 细雨绵绵,雾气缭绕,周庄的烟雨仿佛让人置身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中。雨丝轻拂过青瓦白墙,沾湿在青石板上,青石板仿佛被青漆油刷过一般润泽清亮。曲折的石板路,延伸的廊檐,高高的马头墙,屋前的红灯笼,越往里走,越感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一抬头,一座小巧的石拱桥横卧在我们眼前。沿着几步石阶上桥,视野一下子显得开阔。河流如丝带在大地蜿蜒,一座座灰白的石桥横跨在小河之上,连接着两岸的民居和商铺。河边垂柳依依,河道四通八达,几乎通到每一条街巷,每一户人家。依河成街,桥街相依,临水筑阁,水阁一体。河水算不上清澈,但是幽深碧绿。既无波涛汹涌的喧嚣,亦无小溪叮咚的幽咽,一如这里人们的生活,安稳宁静。在烟雨中,水巷,楼阁,小桥,流水,一切景色,一切画面,沉沉的,稳稳的,朦朦的,似是凝固的,又似延伸的,穿越了无尽的历史时空。 烟雨中的周庄,带着淡淡的氤氲,不由让人想起戴望舒《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的丁香花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沿着古镇行走的我们,除了说“如在画中,真美啊”仿佛词穷,因为处处为景,步步皆诗,实在无法用语言表达对这里的赞美。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这次时间太短,我们春天再来。”听罢此言,“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闪现。在遐想间,田老师已经快速用相机记录了这里的诗意与美好。 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游周庄,我们几个在此流连忘返的女人实在觉得遗憾,但是又不得不跟随团队离开前往上海。到达上海,来到金茂大厦顶层观景,透过玻璃窗,俯视黄浦江、东方明珠等一众景观带来的震撼,在此不细表。 <p class="ql-block"> 下午天气晴好,我们来到上海和平饭店门口,董导让我们自由在南京步行街打卡。看着街道两旁由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以及南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丝毫提不起我们的游性,只觉得导游在周庄和上海的游览上时间分配不够科学。如果能让我们多一点时间游周庄该多好啊!随后又前往城隍庙逛街,在城隍庙我们各自解决了晚餐后,准备乘游轮夜游黄浦江。</p> 来到黄浦江畔时夜幕降临。看着彩灯辉煌、造型美观大方的各种游轮满载游客依次驶向夜幕下的茫茫江心,我们的心情也变得急切。终于等到我们登上游轮,我和老公快速跑向三楼顶层,希望在此可以看到上海最美的夜景。游轮上人很多,三楼也挤满了人。尹姐姐好不容易在一处占到栏杆,勉强可以容得下两个人站下,田老师把本属于他的位子让给了我。我在心里默默感激田老师的体贴和善解人意。尹姐姐问:“香姐他们和莉呢?”“他们大概在二楼,刚才看到二楼有空位呢!”我老公答道。 我安下心来欣赏黄埔江夜景。白天远看平静的江面,此时波涛微微起伏,远处的东方明珠塔在夜色中更显巍峨挺拔,它的塔身被灯光点缀得五彩斑斓,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浦江畔。而与之相邻的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等摩天大楼也毫不逊色,绚丽多姿,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一排排历史悠久的欧式建筑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庄重典雅,仿佛诉说着上海百年来的沧桑巨变。这些建筑与现代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时空交错感,让人似乎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此时夜空中飘起了小雨。早已上到顶楼的香姐和莉说一楼有空位。于是我随他们下到一楼继续欣赏黄浦江夜景。游船在行进,我把思绪投向了黄浦江。悠悠黄浦江,不仅是一条流淌的江水,更是一条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它见证了上海的崛起与繁荣,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而我,在游轮上,仿佛也融入了这片璀璨的夜色之中,爱上了这座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城市。 14日,我们起得很早。五点半起床,六点早餐,六点半出发前往浙江湖州市南浔古镇。到达古镇时,已过八点。一进古镇,就见窄巷纵横,石街弯弯,古舍青瓦,悬窗凭栏,碧水红桥,石桥横渡,好一幅古雅脱俗的水墨丹青。沿着河道行走,发现这里靠河的房屋一律依水而建,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里。古旧的红色门窗,碧玉般的绿色河水,水在房下柔柔静静地流着,像丝绸一样柔顺光滑,像月光一样静谧安然,像温婉娴静的江南女子一样不急不躁。这些江南人家晚上枕水而眠,一定像睡在天然的摇篮里那样悠然恬静吧。导游小董告诉我们在这里可以免费体验南浔古镇新娘装,我们几个女人抱着看看热闹的心理前往,禁不住换古装嫁衣的好奇与新意,也换上了大红滚金边的新娘服体验了一把,田老师随时跟在我们身边拍照,为我们用相机留下了在南浔独特体验的美丽。 <p class="ql-block"> 换回自己的衣服,继续往前。远远看到一个巨大的牌坊,走近一看,牌匾上写有“南祾浔曦”四个大字,左右联分别为: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阆阗鳞次烟火万家江南名镇天下难寻。这副对联概述了南浔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南浔,地处苏杭嘉湖的中心点上,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万历年间至清朝,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之所以成为江浙雄镇,主要源于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南浔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积淀著称,被誉为“中国江南的封面”。出南浔牌坊往回走时,导游安排我们乘坐改良的乌篷船,体验水上泛舟之感。</p> 出了南浔,我们旅行团根据行程安排来到茶场。此时已是午后,秋日的太阳不算毒烈。我们还是在茶场前拿了斗笠戴上,围上采茶女的专用围裙进到茶场,为的是拍几张难得的采茶照。在茶山玩了不到半小时,董导招呼我们进茶社,由茶场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茶的相关知识,并推荐相关产品。一个下午就在茶体验馆度过了。 晚餐很特别。是莉在杭州工作的侄儿——田老师二弟一家请我们在离宋城不远处的一家名叫外婆家的餐厅吃饭。同行的七个人,只有莉没有看过宋城的演出,提前几天就在董导的安排下买了票,为了聚会,现在只能作罢。出门旅游,能在异地他乡接受亲朋的宴请是一大幸事。晚餐非常丰盛,茶香鸡、松子桂鱼、蒜蓉粉丝虾、面包新秀……菜品皆为杭州美食,色香味俱全。在推杯换盏和宾主热切的交谈中,我们感受到了田家人对亲人和朋友的浓浓情意。 15日一早,我们驱车前往西湖。到达西湖边,我们抢先在立有“苏堤”的石碑前打卡。然后跟随行人沿着西湖走。只见湖面宽阔,湖水充盈。因为是阴天,湖上有一层薄雾,远处的山峦在薄雾的笼罩下仿佛害羞的少女遮着一层面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白居易所写的《钱塘湖春行》。此时,正值金秋,景致与早春大有不同。如果说有一点相似的,那就是西湖充沛的碧水和岸边袅娜的垂柳。旅行社安排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在此停留,就把细细欣赏、慢慢品味西湖的美留在下一次与西湖相约吧。 走马观花的浏览了西湖,接下来董导安排旅行团进了一家杭州丝绸博物馆参观,说是参观丝绸,其实意在让游客购买。我们一行七人还是比较理性的,仅限于参观,饱饱眼福而已。 下午下起了小雨,我们驱车来到绍兴,参观鲁迅故里。鲁迅故里位于绍兴市鲁迅中路,由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等组成。这里保留有许多清末民初的老台门,是原滋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鲁迅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根据情节被木刻艺术家赵延年雕刻成了美术工艺品,用好几个展厅展出,每一幅作品都配上了相关文字,内容详实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鲁迅故里,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是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鲁迅故里的百草园几乎完全还原了这一场景,“碧绿的菜畦”最让我们惊叹,这里有绿油油的白菜,长势喜人的韭菜和大豆,还有生命力极强的南瓜。菜畦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煞是可爱。 参观完鲁迅故里,雨越下越大,我们坐车两个小时来到柯岩古镇。因为雨大,经过商议大家一致取消了去柯岩古镇参观的行程。转而前往明天的最后一站——乌镇。 达到乌镇时刚到七点。因为较之前几天早些,匆匆吃完团体晚餐,我们几个为明天返程做了点物质准备。 16日只有一个景点参观,我们起床相对较晚。八点到达乌镇景区门口,天有点阴沉。不过烟雨江南,要的就是这个调调。董导说可以自由活动两个小时,十点在大门口集合。可能是前几天已经观赏过周庄、南浔古镇美景的缘故,走进乌镇,再看到小桥流水、白墙青瓦感觉就没有那么兴奋与震撼了。只感觉与周庄相比,周庄更雅致更文艺,乌镇更古朴更原生。 雨在江南很寻常,这不,天空又开始飘起了细雨。踏着青石板路,我们进入到乌镇的染坊。步入染坊,每匹长约十多米的蓝印花布用一根根竹竿挑晾着,一排排间隔,一列列成行,蔚为壮观。蓝花布花型各异,朴拙无华,韵味十足,仿佛瞬间将我们拽进古老的岁月。染坊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工匠们用智慧和才能,将一块块普通的布料变成艺术品,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田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在花布中间留影,希望将古雅之美永留心间。 出了染坊,又参观了民俗艺术馆后来到茅盾故居。步入茅盾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青砖黛瓦。门楣上,“茅盾故居”几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彰显着主人的不凡与坚毅。走进正厅,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内陈设简洁而不失庄重。每一件家具、每一幅字画都透露出主人的品味与追求。正厅的墙上有对茅盾及其父母的介绍图片和文字。再往里走就是对茅盾不同时期工作的照片和作品介绍展览。看到这些,我仿佛听到了茅盾先生那沙沙的书写声,感受到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体悟到他在不同的时代文字传达出的力量以及作品对时代的影响,更真正地理解了他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爱。茅盾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让我们在游览中品味文化,在思考中感悟人生。 从乌镇景区内折回大门,途径一处竹林,田老师说这是一处极美的拍摄地。我们便走了进去,下过细雨的竹林更显翠绿,雨水滋润着竹叶,使其更加丰盈润泽,每一片竹叶仿佛是被精心雕刻过的翡翠艺术品。微风轻拂,雨滴轻落,似乎在耳边轻轻低吟着大自然的诗篇。担心迟到影响旅途行程,我们在此匆匆留影。 <p class="ql-block"> 结束乌镇之行,我们踏上了归途。六天的旅程愉快而圆满。我老公信手写下《七人江南行》的藏名诗:</p><p class="ql-block"> 碧波荡漾太湖影,</p><p class="ql-block"> 纯珍绫罗西子衫;</p><p class="ql-block"> 艳莉遗看周荘美,</p><p class="ql-block"> 碧清未上铁铃关;</p><p class="ql-block"> 保哥喜谈京杭史,</p><p class="ql-block"> 香姐乐听运河篇;</p><p class="ql-block"> 彩虹无眠江南忆,</p><p class="ql-block"> 阿志梦游上海滩。</p> <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倘若再读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相信我们会放下尘世的烦恼,常忆水韵江南之行的点滴,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宁静与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