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卫校历史沿革

霜天红叶24747511

<h1><b> 1950年12月26日,信阳卫校在豫风楚韵人杰地灵的信阳市创办。信阳市位于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被誉为“山水茶都”,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半个多世纪来,信阳卫校人在信阳这个钟灵毓秀的茶乡书写出了医学教育的锦绣华章。<br>  信阳卫校最初的名称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卫生厅护士学校第三分校。她由省卫生厅投资,在原信阳公立人民医院后院创办。当时占地20亩,有平房五排。信阳公立人民医院的前身是1920年创建的豫南大同医院,1922年11月豫南大同医院附设了“私立豫南大同医院高级护理职业学校”该院的医学教育一直延续到了50年代初。新成立的护校仅设有护理专业,学校教学由原信阳公立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承担。1956年7月学校迁往郑州市,改称为“郑州助产学校”。信阳政府在原址上成立了“信阳地区初级卫生人员训练班”。1958年,信阳地区投资成立了“信阳医学专科学校”,并迁至信阳市大拱桥。学校有教职工15名 ,38间平房,因办学条件简陋,1959年调整为“中等卫生学校”。1960年5月,经省人委批准,学校再次升格为“信阳医学专科学校”。随后,在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中再次改为中专。同年八月,信阳医专和信阳地区卫生干部学校合并,学校命名“信阳卫生学校”迁入赵家桥。<br>  </b></h1> 河南省第三护校开学典礼合影 六十年代位于赵家桥的卫校大门 <h1> <b>赵家桥位于信阳火车站东南2公里左右,是城市的郊区,学校新址虽然十分荒芜但是有东、中、西三栋教学楼和东西两片共计16排平房,教学条件空前的好。至此,学校有了一个稳定的家园。<br>  1962年,郑州医专和前身是信阳护校的郑州助产学校撤销,两校的部分教师以及撤销后的助产学校的部分校产充实到了信阳卫校,学校有教职工78人,在校生443人,信阳卫校迎来了她建校以来第一个稳定快速的发展期。<br>  </b></h1> <h1>  <b>1966年夏,文革开始。学校停止了办学的步伐。 1969年12月,学校奉命解散。学校的教职工被遣散到信阳各县、乡。其中,一部分人员充实到了建设中的商城鲶鱼山水库的水利医院。1972年9月,学校恢复办学,绝大多数教师又陆续调回到了学校,一批下放到各县的信阳医务界知名人士也调进学校。信阳卫校如同凤凰涅盘,浴火重生,重新扬帆起航,开始了艰难地恢复与发展。</b></h1><h1><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信阳卫校人紧跟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秉承救死扶伤、性命相托的办学初心;艰苦创业、自立更生的办学精神;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使学校发展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1980年学校荣获国家重点中专称号,是全国卫校中获此殊荣的十六所学校之一。1986年学校党委提出学校发展五年规划,全校师生心情舒畅,干群团结齐心协力地为“创办一流中专,建设一流师资,实现一流管理,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勤奋工作。到了2004年,学校有实验室66个,实验设备870万元,实验开出率达到了98%。截止2004年,学校开办过十九个专业、十二类培训班,从信阳卫校走出的毕业生来自全国8个省、达2万5千余人。</b></h1><h1><b> 信阳卫校经过几代人薪火相传,一支厚德尚医、团结奋进、勇于开拓的医学教育队伍在信阳卫校这片热土上展现。</b></h1><h1><b> </b></h1> 八十年代学校大门 九十年代学校大门 1996年全校教职工合影 <h1>  <b>2004年5月信阳卫校的建制撤销,并归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从此,信阳卫校成为豫南大地教育发展履程中的一段历史。</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