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榨油坊

筑路人

<p class="ql-block">初夏,一个炎热将至的初夏。我们下了车,尚不知晓油坊具体位置,却已被一阵浓郁的油品芬芳所吸引,不用问路,循着这诱人的香味走过一条街,拐了个弯,便找到了隐匿在乡村之中的油坊。</p><p class="ql-block">踏入这座略显老旧的厂房,仿佛穿越了时光,与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描绘的场景不期而遇,那些原本静止在书页上的画面,此刻变的生动鲜活起来。</p><p class="ql-block">那满身油腻黑乎乎的巨木榨静静横卧在角落,已过千年了也不注意减肥,还是那样胖。其大大的胸腔内部,一边是排列整齐、闪闪发亮的铁圈,另一边是大小不一、四四方方的木楔。</p><p class="ql-block">咦,为何不见有人穿汉式交领粗布大褂呢?或许这些衣物只想留在节假日或重要场合才会穿戴吧。也没有人用布束发为髻,或长辨一甩绕颈呀?可能天气入夏干活嫌热,不如留短发凉快又便捷吧。</p><p class="ql-block">包饼的铁圈和稻草还是旧日的模样,你们好,又见面了,似乎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致意。木甑不知去哪儿了,换了一口大铁锅比它好用吗?从梁上垂下的细长木榨杆,精干敏捷的身姿一点没变,桀骜不羁的性格看来是改不了了。那些“炒磨碾蒸踩撞”的招式依旧保持着原汁原味,此时感觉宋应星也在一旁笑了。</p><p class="ql-block">有人把磨碎的油籽粉进行蒸粉。蒸好的粉被蒸布提起,倒入放了稻草的铁圈中。稻草将粉紧紧包裹,经过双脚踩压,变成一块园形的油饼。随后由两人默契配合,把一块块铁圈箍的油饼依次塞进巨木榨胸腔,竖立起来,排列整齐,挤实加压待榨。</p><p class="ql-block">细长的木榨杆,象古代钟楼撞钟杆似的,被一人或多人如同荡秋千一般,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又荡了回来。当它达到最高点时积蓄了最大势能,而降到最低点时势能完全转化为最大动能。起步退步,拖后进击,沉闷的撞击声成了他们熟谙于心的韵律。受到撞击的木楔使油饼相互挤压,最终,清澈如泉的植物油欢腾而下,流淌进贮油缸内。</p><p class="ql-block">古老的榨油原理,就是通过外力挤压的方法把油从油籽中分离出来的,而这种外力的产生是基于钟摆原理来完成的,即人力和自然力的完美结合。由此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人类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应当学会顺应和利用自然力量,并从中获取智慧和形成合力。</p><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轰鸣的机器,没有繁琐的工序,只有最质朴的劳作和最真挚的情感。不要小看了这简单的榨油术,它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阐述的直接促进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十来种要素之一。它与冶铁、酿酒、建筑等诸要素共同作用,促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人类文明初期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成就,点亮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光辉。</p><p class="ql-block">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这种技艺在乡村文化中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见证了乡村生活的变迁。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们发现了更加高效的方法来实现自已的愿望,它才渐行渐杳,难觅踪迹。但请记住,这不仅仅是一般的榨油术,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责任。</p><p class="ql-block">此次探访,我们又拍摄了许多珍贵图片,收获很多。然而,我更想说,这座油坊犹如一位智慧的老者,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坚守着自已的信念。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一座油坊,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忘初心,坚守那份最纯粹的信念呢?或许,这才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