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真实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p><p class="ql-block">该项目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同时期分等级的墓地(含祭坛)。此外,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p> <p class="ql-block">施昕更 (1912-1939),浙江余杭人,原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职员。1936年在杭县(今余杭)良渚镇发现一批以黑陶为特征的史前遗存;1938年出版 《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還址初步报告》,是良渚文化研究史上的第一部考古发掘报告。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谓民国时期的青年才俊,可惜抗战暴发,27岁病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