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在五十岁左右所作的《葫芦》中,葫芦、叶子、蔓子造型准确,是在观察的基础上,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葫芦。他曾说过自己曾见天畸翁院落有一藤一本,其瓜形不一,始知天工自有更变,这更进一步说明他画葫芦源于生活,对葫芦的形态、生长环境等有着深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画葫芦在用笔方面经历了由细致变粗犷的过程。早期画葫芦时,线条细,叶筋也一丝不苟,然后用色渲染,形似有余,神韵不足。后来他进行“衰年变法”,画葫芦只用粗笔画轮廓,中间平涂数笔;叶子只用三笔表现,再用三笔表示叶筋;蔓子采用狂草笔法,一挥而就。这种变法后的画法,使葫芦形神兼备,有笔有墨。齐白石画葫芦的造型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五十岁左右为上尖下圆形;六十岁左右出现了上尖、中小圆、下大圆形(“8”字形)的葫芦造型;晚年所画葫芦皆为上尖下圆型。这种对葫芦造型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他的葫芦画更加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先生晚年画葫芦,用笔极简,但却能表现出葫芦的气势。如他八十多岁作的《好模好样(葫芦)》,仅二十多笔就画出了葫芦的生长空间和独特韵味。四片叶子有深浅,以示层次;两个葫芦一前一后,一隐一现,空白处的蔓子既丰富了画面,又增加了立体感。齐白石曾说“因喜葫芦能解笑”,他画葫芦不仅是对葫芦形态的描绘,更是传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作品具有浓厚的情感和意境。</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的葫芦画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画法跳出了前人的樊篱,为葫芦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世的花鸟画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