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物化空間:保羅·魯道夫的建築》特別展

安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篇圖文來自阿誠哥的精心拍摄及分享。</p> <p class="ql-block">大都會博物館首次舉辦大型展覽,探討20 世紀頗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保羅·魯道夫(Paul Rudolph) 的職業生涯,他是第二代現代主義者,在1950 年代和1960 年代與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 和貝聿銘(I.M. Pei) 等同行一起嶄露頭角。</p><p class="ql-block">''物化空間:保羅·魯道夫的建築''全面展示了魯道夫對建築的重要貢獻——從他在佛羅裡達州的早期實驗住宅到他用混凝土呈現的公民委員會,從他對城市巨型結構和混合用途摩天大樓的烏托邦願景到他非凡的建築身臨其境的紐約室內設計。該展覽讓參觀者有機會體驗魯道夫遺產的演變和多樣性,並更好地了解他的作品如何繼續激發世界各地城市更新和再開發的想法。展覽展示了 80 多件不同規模的文物,從他一生中收集的小物品到他辦公室生成的各種材料,包括圖紙、模型、家具、材料樣品和照片</p> <p class="ql-block">保羅·魯道夫(1918-1997)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他留下了耐人尋味的遺產。作爲第二代現代主義者,魯道夫在20世紀60年代聲名鵲起,他的作品在鼎盛時期登上了無數建築雜誌的封面。然而,到20世紀60年代末,隨着粗野主義一-他最密切聯繫的肌肉發達、氣勢恢宏的建築運動--與時代興起的後現代主義批評和反文化態度脫節,他的聲譽迅速下降。</p><p class="ql-block">魯道夫幾乎從主流建築界消失,在20世紀 70 年代轉向實驗性室內設計,並在20世紀80年代以雄心勃勃的東亞商業項目重新出現。雖然他以混凝土規模的公民殘酷主義項目而聞名,但他的產出非常多樣化。他將自己的作品描述爲“從聖誕燈飾到巨型結構”。魯道夫的豐富細節的圖紙以其精湛的繪圖技巧而聞名,捕捉了他未建成但具有前瞻性的設計,並保留了後來被摧毀或不可逆轉地改變的項目最初的願景。</p><p class="ql-block">這是魯道夫作品的第一場大型展覽,這裡的許多繪畫和物品都是首次展出。重新審視這位迷人而受低估的建築師的遺產,是一個探索關鍵社會問題(如城市重建、公共住房和建築在塑造社區中的作用)的機會一,這些問題在魯道夫時代和今天一樣緊迫。</p> <p class="ql-block">感謝阿誠哥的精彩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