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十五年前六月上旬的一个下午,在上海重庆南路的一个宅子里,我第一次拜访了钱君匋先生。知道我喜欢宋词,老先生便谈笑风生地和我说起了海宁的路仲古镇,说那里有南宋著名女词人朱淑真的故居,也是他的祖居地。</p><p class="ql-block"> 三十五年弹指一挥间,老先生也已经仙逝二十多年了,经历了今年人生最严酷的酷暑,静极思动,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路仲。</p> <p class="ql-block"> 路仲古镇位于浙江海宁,旧称亭溪,俗称路仲里,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如南宋的女词人朱淑真、明代礼部侍郎吴太冲、现代中国著名植物学家钱崇澍、书画篆刻家钱君匋等。此外,著名的德风桥、德义桥和钱君匋祖居是海宁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与古镇外公路桥并列的纪念东吴名将陆逊屯兵处的遗存——营里桥。</p> <p class="ql-block"> 路仲古镇四面环水,渟溪穿镇而过,店铺、房屋临水而筑,住家枕河而居。德义桥当仁不让地雄踞于路仲古镇的C位,横跨南北向的渟溪港,桥东是主街——直大街。</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德义桥,又名大风桥(亦称大枫桥),南去的渟溪把古镇隔为东西两岸,而德义桥就是交通渟溪东西两岸的必经之地。据桥下石碑介绍,德义桥是一座三孔梁式平桥,柱石上刻有“大明永乐十二年甲午(1414 年)秋建”等字,后来在清乾隆年间曾重修,嘉庆乙亥(1805 年)、道光甲辰(1844 年)又有增修。据同济大学著名学者阮仪三教授考证,此桥具有元代建设风格,桥面有卷纹饰,两侧护栏望柱为武康石。桥上有二公二母四只石狮,有一只已经面目全非。桥西是枕河水阁,还有一个古意盎然的河埠。桥堍东北就是占地甚广的钱君匋祖居。</p> <p class="ql-block"> 心心念念想来瞻仰的钱君匋祖居大门紧闭,东面紧邻的钱氏私塾正在大规模整修,所以只能绕宅走了一大圈,以示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钱君匋(1907 - 1998 年)出生于桐乡屠甸,但祖籍是海宁路仲,是中国近代集书籍装帧、金石篆刻、书画艺术于一体的名家。据资料记载,钱氏一族,系吴越王钱镠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入路仲,逐渐繁衍成路仲有名的大望族,世代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 钱君匋祖居外面西、北面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从河对岸看钱君匋祖居</p> <p class="ql-block"> 张子相宅,原为明代太师张从故居,故又称“明厅”,是路仲现保存最古老的建筑。别看门面如此破败简陋,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可惜门挂铁锁不能如愿入内欣赏,只能肃立门前遥想当年太师府邸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介于钱君匋祖居和张子相宅之间的钱氏私塾正在大规模整修。</p> <p class="ql-block"> 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惠长厅,是海宁市保存最完整的厅堂之一。惠长厅是管氏故居,管氏一族是路仲的名门望族。作为一座三进深的前后宅院,惠长厅拥有精雕细琢的翻杆门楼。可惜这个厅堂曾被当做化肥仓库,直到如今最后一进里面仍然叠放着一些化肥袋。除此之外整个厅堂空荡荡的,楼梯也不能上去,好在惠长厅里面还出售一些农用小器具,偏屋里还有人办公,不至于空无人影让蛇鼠做窝。</p> <p class="ql-block"> 路仲主街:直大街,东西走向,没有任何的商业化,原始传统的店铺透露出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这是美篇里面偶然发现的一个老人和她的毛孩子三年前的照片(第一张,感谢原作者),第二张是如今我拍的照片,同一个人,两相比对,真的是岁月催人老。</p> <p class="ql-block"> 直大街上的李仁和盐号。大门上面那个特殊年代的标语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直大街上老旧的鞋匠铺内,七十六岁的老板正认真修鞋。老人家十岁时做学徒,迄今已有六十六个年头,据说远在杭州的人也慕名前来修鞋。一件凡间小事,能用几十年时间做到极致,不也是一种从古传承至今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p> <p class="ql-block"> 旧时的陆长丰米号,现在的杂货店,地面上铺设的依然是以前的木地板。</p> <p class="ql-block"> 直大街南面古朴厚重的石柱门:渟溪门。</p> <p class="ql-block"> 德义桥西侧古色古香的河埠,曾看到美篇文章里很多人在此打卡的照片,很不错。但我还是觉得静静地欣赏它,别去打扰它的古老之梦为好。</p> <p class="ql-block"> 朱淑真故居隐在民居深处。找了很久也没找到,问了幽栖亭附近的一位大嫂(图三照片中电瓶车的主人,远处就是幽栖亭),她歉意地说她也不知道是具体哪一处。但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阴差阳错地找到了在附近的德风桥(也称“小枫桥”、“小桥”),很多人未必知道这座路仲三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古桥会隐居在古镇最西边的“荒郊野外”。</p> <p class="ql-block"> 德风桥,又名小枫桥、小风桥、小桥,建于清道光二年,这座古石桥至今保存完整,逶迤的青翠之中显示出沉穆之气。桥上有四只雄风犹存的石狮,桥柱两面各有楹联,一副是“西接彩虹云蒸霞蔚,东连德义璧合珠联”;另一副则是一个典故:“何须司马方题柱,但遇留侯便授书”。想起了那句“人迹板桥霜”,想起了圯上老人与张良的故事……仿佛眼前这座古色古香的小桥就是张良为圯上老人穿鞋的本来无名却千古传诵的那座小桥。</p><p class="ql-block"> 照片左上角的亭子就是路仲人纪念朱淑真所建的幽栖亭。</p> <p class="ql-block"> 桥柱上的楹联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刚拍摄完德风桥,那位古道热肠的大嫂匆匆找到了我,说她找到了朱淑真故居,并直接把我领到了故居前。实在感动莫名!这和我后来在附近的长安古镇遇到的一些冷漠、刻薄之人简直有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 真是:路仲古风存千年,源远流长遗美德。</p> <p class="ql-block">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是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她的故居坐西朝东,五间木屋,东西厢均为二层楼房,现在已经成为了出租屋,荒草侵路,藤蔓遮屋,残破景象令人不胜感慨。</p><p class="ql-block"> 你可能不知道朱淑真,但你一定听到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两句传诵千年的词,它就是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中的两句。她的词风既哀怨凄婉,也有明快清新,情志悱恻缠绵,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站在荒凉朱淑真故居前,心中顿时涌起无尽感慨。曾经的才女留下了无数动人篇章,但如今,沐浴着阳光,丝瓜长藤从残破不堪的二楼窗檐垂下,随风轻轻晃动,仿佛是她流传千古的浅吟低唱。岁月流转,繁华不再,只余这一方寂寥之地。朱淑真的才情与命运令人叹息,她勇敢追寻自我,却饱受磨难。看着眼前的荒寂情景,更觉得这个幽栖居士不甘命运的摆布、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之可贵。</p> <p class="ql-block"> 渟溪之东是一条长长的沿河廊棚,明代著名学者渟溪人陆嘉淑曾作诗曰:“泛艇过渟溪,两岸人家齐,到门才咫尺,水涨板桥低。”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水乡路仲的情景。渟溪静静的泊着一艘垂着竹帘的游船,沐浴着初秋的阳光,好像在对我无言地诠释陆嘉淑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紧挨沿河廊棚的,是一幢濒临拆除的昔日华屋,荒草无主,杂树丛生,蚊蝇袭人。胆颤心惊地走上嘎吱嘎吱作响的楼梯,来到了楼上,看着眼前的一片荒芜,脑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辛稼轩那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p> <p class="ql-block"> 废楼后面的废园,杂木参天,荒草遮地,可以想见这个宅子昔日有多么辉煌。</p> <p class="ql-block"> 废园之前是桥上有凉亭的德恩桥,有的文章称为“德思桥”,放大照片再三辨别,认为应该是德恩桥。</p> <p class="ql-block"> 路仲古镇除了著名的大小枫桥,还有不少老桥。老桥,有别于古桥:有年份,但不古。有的是五六十年代的,有的是七八十年代的,但都是石桥,同样的“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 河边小景</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座桥虽不大,但桥面比较宽,有点斑驳,桥上长了一些藤蔓,但河边的老人说,这是一座新桥。唉,面对千年历史,几十年、上百年的桥,当然是“新桥”。</p> <p class="ql-block"> 路仲还有一个传说:范蠡去给吴王夫差贡献西施时经过路仲,在此短暂停留过,留下了一些传说,但这也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史藉记载,也当不得真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历史悠久、原汁原味的路仲古镇,没有任何的红尘侵蚀,历经千年岁月风云,仍然保持着淳朴善良的古风,任何的雨打风吹都不能把它消磨掉,也会永远留存在我这个古镇控的心灵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