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远方并不远》,是老同学孙延生最近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我读完了。合上书,那些亲情、友情、乡情,那些生活、学习、工作、成长经历,那些感人的真实故事,那些不凡的历程,历历在目,令我动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节: 黑土深情。写童年往事,写故乡、写第二故乡、写冰城哈尔滨,写龙江大地……从内心深处抒发情感,情真意切,亲切感人。从中可以读出作者热爱生活,热恋故土那份浓浓的乡情。</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同为故乡人缘故吧,引发了我对童年、对故乡、对过往的怀念,对往昔的追忆。</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章节: 血脉相连</p><p class="ql-block"> 写亲情。父亲、母亲,姐姐、妻子,女儿、外孙。生命中最亲最亲最重要的人。读着读,我眼里饱含着泪水。</p><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我们正处于建国初期,国家还很困难,特别是边远农村。种田的祖辈父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牛耕地,马拉车,一付犁,一把锄头,一把镰,年复一年,默默地耕耘在广袤的大地上。劳作很原始,劳动很辛苦,收获却很微薄、很有限。但是那一代农民却无怨无悔。不仅养一大家子人口,还创造价值为国家交粮纳税。</p><p class="ql-block"> 而那时的母亲们则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上有老,下有小,人口多。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养猪养鸡,种园子采野菜,推碾子磨面,一天忙到晚,一年忙到头,年复年就从来看不着有个闲的时候。真累呀,让人心疼!</p><p class="ql-block"> 很多同龄人在回忆起往事时都深深地感受到,父亲母亲的的人生很平凡,但他们确确实实是最伟大的。他们不仅是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还给了我们坚强性格,生存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生在农村的女孩很少上学读书。文中像姐姐这样的女孩,小小年龄便早早不上学了,回家帮衬着家里。农忙时参加农村生产队的劳动,农闲时帮着母亲做家务,带弟弟妹妹。看了让人怜惜!</p><p class="ql-block"> 《牵手走过三十年》,讲述了立业成家娶媳妇。艰苦岁月,刚刚立业成家没房子住,只好以办公室为家。同事们下了班,支起一张单人床,一套行李,一只简易木箱,便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家。那年月,人简单,生活也简单,朴实厚道,不攀不比,情投意合就是幸福。之后生娃育子,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虽苦虽累心里也甜。那真是执子之手,与子携老。</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娶一个好媳妇,幸福三代人。不仅自己幸福,老少三代都幸福,或不只三代人!</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章节,往事如歌。</p><p class="ql-block"> 《我的人生第一次考试》《那年,我十八岁》《首届高考,那渐行渐远的记忆》。作者人生的第一次小学新生入学考试,是数一百个数,当时却没能数到一百个数。“不合格,明年再来吧!”主考老师很严格。后来在自己的大胆争取下,老师放宽标准,数五十个数,才得以入学。也许是这第一次考试,之后上小学,念初中,读高中,数学成绩都一直很好。梦想成为像华罗庚、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大队学校招考民办教师,一考得中,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p><p class="ql-block"> 国家恢复高考那年,又金榜提名,成为一名乡下人人人羡慕的大学生。有耕耘才有收获。“弯道是可以超车的。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人生旅途,那一条通向你成功的路,实际就在自己的脚下。”“我相信,只要有努力、有拼搏就会赢。你努力了、你拼了,蟾宫折桂、金榜题名就一定不会让你缺席……”这是作者最深刻感受。这也是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和收获。正可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p><p class="ql-block"> 很喜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其中有一段说: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p><p class="ql-block"> 老同学孙延生无疑是用自己的努力行动诠释了人生是不断出发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章节: 朝花夕拾</p><p class="ql-block"> 《一辈子的偶像》中的主人公王积深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和学生家尊重的师长。他是我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我从小身体不好,人也很单薄。那些年学校学农劳动特别多,一到农忙时节,学校就组织学生们到生产队去帮忙春种、夏锄、或秋收。每次劳动时,王老师就让干活快的同学(农家子弟干起农活来,个个都是一把好手)回头来帮我。有时老师干脆把我留在教室里打扫班级的卫生,扫扫地、擦擦桌椅,擦擦玻璃。这样就减轻了我的许多劳动强度。使我能顺利完成学业。王老师多才多艺,知识面广,文学功底厚实,特别是语文课,讲得生动形象,听他的课,没有一个学生泛困的,个个都听得入神。到了作文课,把写好的作文交上去,就特别盼着老师把作文本发回来,看看老师怎么给评的分。每每看到小小的作文本用红墨计给出的圈圈点点和评语,心里总是泛起层层涟漪。那时刻就想,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像王积深老师这样的教师。</p><p class="ql-block"> 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成长过程中的恩师。</p><p class="ql-block"> 秦汉升,我们的老校长,说来是亲属,我叫他姑父,我姑姑周玉芹是奶奶的亲外甥女。姑姑父母过世的早,姑姑在我奶奶家长大,所以格外亲近。</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家的同事深情》将老校长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真真切切。</p><p class="ql-block"> 2011年初冬,我代着父亲的遗愿回老家,那是阔别三十七年后第一次回家乡。那年老校长身体还好,还是那样,笑咪咪的,陪着我和我老伴一家一家的拜访村里的老亲少友,讲述那么多年过往的人和事……让我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2017年秋,我再回老家,老校长患病在床,生活已经不能自理,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p><p class="ql-block"> 人生相遇,说声再见。可是有的人却再也见不到了。老校长走了,他却一直活在我们的记忆里,删不除,抹不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张医生,他是一棵大树》,文中的张医生是大队卫生所的一位年轻医生,当年称为“赤脚医生”,全大队五六个生产小队千八百口人的医生。张大夫就是山头大队的“赤脚医生”,他不仅为本大队的村民看病治病,还为邻队的村民看病治病,十里八村的患者也慕名而来,找他求医问药。他医术高,医德好,是百姓中口碑最好的医生。他一直工作在医疗战线。算来也有八十高龄了,听故乡人们说前几年张医生还奔波于县乡之间,用他那高超的医术为患者瞧病治病。</p><p class="ql-block"> 书中那些人物,老师、同学、同事、领导,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读起来都那么亲切、生动、感人。</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章节: 心灵畅想</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感动的是《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人生,充满挑战。强者,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 对于多年以来一直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者来说,调换工作到一个陌生的领导岗位,无疑是接受一项重大的挑战。一切都要从头再来、从头学起。</p><p class="ql-block"> 统计局,统计工作,为国家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统计数据、统计信息,统计资料,还有重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普查项目,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上坡路难走,力行则将至;顶风船难开,笃志则必达。只要是重要的工作,就难不倒有心人。</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回望以往时写到: “我们这一班人用默默奉献、敢打敢拼和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书写了富拉尔基统计史一个又一个辉煌篇章。”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精神硕果。</p><p class="ql-block">人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p><p class="ql-block"> 人生有梦想,就有了强大的驱动力,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通往成功的路,光彩照人。作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上学读书时的梦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数学家。虽说没能成为数学家,但多年之后,在领导岗位上退休的他,谢绝了返聘,一边帮着女儿女婿带外孙,一边努力学习,在文学的田园里深耕细作,十年,十年磨一剑,成了一名作家。而且有很多粉丝,令人十分佩服。</p><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读孙延生老同学的作品。希望作者能再接再励,在文学的园地里出更多的好作品,再创辉煌!</p><p class="ql-block"> —— 2024年10月20日 完稿于湖南长沙。</p> <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渺筱</p><p class="ql-block">文字/苏叶子</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致谢原作者)后再加工</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10•26发表于鸡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