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世界现存古天文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久的天文台,再加上仪器配套齐全、台体和附属建筑完整,因此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因此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北京古观象台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10.23)</p> <p class="ql-block">玑衡抚辰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主要用于测定真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p> <p class="ql-block">赤道经纬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真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p> <p class="ql-block">纪限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车)。可用来测定60°以内任意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p> <p class="ql-block">地平经纬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方位角和地平高度。</p> <p class="ql-block">地平经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方位角。</p> <p class="ql-block">黄道经纬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黄经差,黄纬和二十四节气。</p> <p class="ql-block">天体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丰)。主要用于测定天体出没的时间和方位,以及求任何时刻天体的地平高度和方位角。</p> <p class="ql-block">象限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地平高度或天顶距。</p> <p class="ql-block">沈括(公元1031-1095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宋代科学家、天文学家。创作了北宋时期重要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在司天监工作期间,改制了浑仪、浮漏、圭表等天文仪器,开创了简化浑仪的方向,根据二十四节气制定了一种纯阳历。即《十二气历》,便于指导农业生产。</p> <p class="ql-block">明代浑仪</p><p class="ql-block">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古代天文测量天体的仪器。浑仪的制造始于汉落下闳,到了唐代,由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了一架比较精密完善的浑天黄道仪。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将其简化,创制了简仪。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明代简仪</p> <p class="ql-block">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p><p class="ql-block">元代科学家、天文学家。参与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元司天台,创制了简仪、仰仪、高表等十几种天文仪器,并主持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天文大地测量,精确测算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编撰的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一部历法《授时历》代表了中国古典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玲珑仪</p><p class="ql-block">玲珑仪,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用于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玲珑仪,是封闭球体上面钻了十万多个小孔,这些小孔表示星宫的位置,人在里面观看,演示天体的运行情况。玲珑仪在水力驱动下,绕着极轴自动旋转。</p> <p class="ql-block">地平式日晷</p><p class="ql-block">地平式日晷,利用太阳的影子测定时间的仪器,既有圭针,也有时刻度盘,两部分组成。地平日晷的圭面要求非常严格,必须严格达到水平状态。这个必须使用其它的计时工具,进行精确计时,然后根据表影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刻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日晷</p> <p class="ql-block">圭表,</p><p class="ql-block">圭表,竖着的是表,横的是圭,底座是明代仿照元代郭守敬所制,根据正午时分投射到圭面上的日影长度,用于推算冬至,夏至的时刻,从而推算回归年的长度。上面的铜圭表是1983年复制的,原件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佛典北斗、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星神图,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与中国二十八宿同在民间流传。明清以来由于西方天文星象传入之影响,佛教星神图像几乎被遗忘。现据《大藏经图》所载,把与天文相关的佛教文化星象图重新刻绘,并标有中文名与梵文名,展示于此,反映出古代天文学在宗教文化中所占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石匾额“观象台”。</p> <p class="ql-block">正方案</p><p class="ql-block">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主要是用天文等高方法定方位,也可以当测角器使用。这件仪器是依据《元史》记载,于一九八三年复原的。</p> <p class="ql-block">张衡(公元78-139年)</p><p class="ql-block">汉代天文学家,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著作,集汉代天文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浑天说理论,创制了用于演示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和用于测量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在理论、观测和仪器制造等方面对中国天文学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p><p class="ql-block">明末天文学家、科学家。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主持历局聘请西方传教士翻译、编撰了《崇祯历书》,将欧洲古典天文学融入中国传统的历书形式中,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明末的改历,对中国天文学乃至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汤若望 (公元1592~1666年)</p><p class="ql-block">德国耶稣会传教士,1619 年来华,参加翻译、编纂《崇祯历书》,顺治元年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制造了浑天星球、地平日晷、望远镜等天文仪器,著作有《远镜说》一书。</p> <p class="ql-block">简仪</p><p class="ql-block">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铸造。原为我国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创造,该仪器在构造和使用上都比浑仪来得简单,原存北京,于1933年运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月晷</p><p class="ql-block">月晷又名太阴晷,是通过观测月球方位的变化来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两个同心园盘和中心游表三部分组成。其中一盘标有农历初一至三十日的日期,称为日盘,另一盘标有十二时辰,称为时盘,游表用来对准月亮指示时刻。</p> <p class="ql-block">星晷</p><p class="ql-block">星晷又称勾陈晷,是在夜间利用观测恒星以定时刻的一种计时工具,最早在唐代开始使用。</p><p class="ql-block">星晷由两个同心圆盘及基座组成。外盘刻有时刻;内盘刻有周天度数,列十二宫以分节气,中间有一条缝,用以窥星。将内盘节气对准外盘子正初刻(即午夜);转移内盘北望帝星-(即小熊座β)与勾陈大星(即小熊座α或北极星),使两星同现缝中,盘面锐表所指即为时刻。</p> <p class="ql-block">南怀仁 (公元1623~1688年)</p><p class="ql-block">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1659年来华,康熙亲政后被任命为“治理历法臣”,主持钦天监工作,监制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等六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后主编了《新制灵台仪象志》。</p> <p class="ql-block">一行(公元683-727年)</p><p class="ql-block">唐代天文学家、佛学家。创制黄道游仪,并编撰了《大衍历》,认识到太阳周年视运动不均匀的规律,根据太阳的实际运行将黄道等分二十四份,即采用“定气”的方法划分二十四节气。于公元724年主持天文大地测量,实测出了子午线一度的长度。</p> <p class="ql-block">祖冲之(公元429-500年)</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最著名的成就是推算出圆周率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在他编制的《大明历》中,首次将岁差改正引入历法,他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等数据都相当精确。</p> <p class="ql-block">中国海关博物馆(2024.10.23)</p> <p class="ql-block">中国海关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为古典园林式建筑,整个建筑的外立面采用同样疏密度竖向纹理,北立面西侧顶部斜面采用与下部立面相同的开窗方式 。2014年3月30日,中国海关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 。</p> <p class="ql-block">漫漫雄关道--中国海关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中国设关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西周关卡“讥而不征”,具有军事防卫功能;东周实行“关市之征”,关津承担检查进出境行旅及货物、征收税赋、查禁走私的任务; 唐至明代在东南沿海港口设立市舶机构,集海关、外贸和外事职能于一体; 清康熙朝开海设关,始启“海关”之名; 鸦片战争后,洋人把持海关近百年,形成新关与常关并存的局面; 新中国收回海关主权,建立独立自主的人民海关,大力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p><p class="ql-block">国强则关兴、国弱则关衰。三千年世事变幻, 百余载风雨沧桑,六十年开拓进取,中国海关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中国海关博物馆将引领您探寻海关历史、品读海关文化、透视民族命运、见证国家兴衰。</p> <p class="ql-block">与国偕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红色海关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接收旧海关</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接管、领导东海关(今烟台)和旅大海关(今大连),其后相继设立了满洲里、绥芬河、图们、辑安、安东、营口、瓦房店海关。1949一1950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相继解放或接管了津海关(今天津)、江汉关、江海关(今上海)、胶海关(今青岛)、闽海关(今福州)、迪化关(今乌鲁木齐)、粤海关(今广州)、厦门关、九龙海关(今深圳)、江门关、潮海关(今汕头)、拱北关、龙州关、北海海关、昆明关、腾冲关、雷州关、琼海关(今海南)等旧海关。</p> <p class="ql-block">创建新海关</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成立,负责统一领导全国27处独立关,其中接管旧海关18个,老解放区海关9个,并裁革洋员,颁布《暂行海关法》、实施独立自主的《进出口税则》,调整全国海关机构、更订关名,至1952年底全国共设有沈阳关、满洲里关、绥芬河关、图们关、辑安关、安东海关、大连关、天津海关、北京关、青岛海关、上海海关、福州海关、武汉关、厦门海关、汕头海关、广州海关、九龙海关、江门海关、湛江海关、海口海关、梧州关、南宁关、北海海关、昆明关、迪化关等25个直属海关。</p> <p class="ql-block">缉私成果</p> <p class="ql-block">海关业务</p> <p class="ql-block">孔子鸟化石</p><p class="ql-block">2002年7月,沈阳海关一举侦破韩国人李哉勋等走私古生物化石案件,查扣、追缴古生物化石2364件,其中二级化石22件、三级化石107件。孔子鸟是一种白垩纪的古鸟属,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这是中国海关的缉私成果。沈阳海关提供。</p> <p class="ql-block">海关业务之出入境动植物检疫</p> <p class="ql-block">知识产权 . 海关保护</p> <p class="ql-block">关服集萃--新中国海关制服标识</p> <p class="ql-block">国盛关兴--海关改革</p> <p class="ql-block">左一:贝壳挂钟</p><p class="ql-block">2019年,菲律宾海关赠送中国海关的纪念品。海关总署国际司提供。</p><p class="ql-block">左三:独木舟摆件</p><p class="ql-block">2014年,新西兰海关赠送中国海关的纪念品。海关总署国际司提供。</p> <p class="ql-block">左一:紫水晶摆件</p><p class="ql-block">2018年,乌拉圭总统赠送中国海关的纪念品。海关总署国际司提供。</p><p class="ql-block">左二:俄罗斯陶瓷骑士摆件</p><p class="ql-block">2009年,俄罗斯海关赠送中国海关的纪念品。海关总署国际司提供。</p><p class="ql-block">左三:蒙古骑士</p><p class="ql-block">2006年,蒙古国海关赠送中国海关的纪念品。海关总署国际司提供。</p> <p class="ql-block">部分国家(地区)海关徽章</p> <p class="ql-block">早白垩世鹦鹉嘴龙化石 . 中国海关博物馆馆藏</p><p class="ql-block">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一类主要发现于西伯利亚南部至中国北部早白垩世地层的小型鸟臀类恐龙,和角龙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拥有由角质包裹的类似鹦鹉的喙状嘴,因头骨前端的喙部形状酷似鹦鹉喙嘴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鳞齿鱼化石 . 中国海关博物馆馆藏</p><p class="ql-block">鳞齿鱼,生存于三叠纪至白垩纪已经灭绝的古鱼类,主要生活在湖泊、泻湖或浅海里。科学家们曾在恐龙的的胃部发现过鳞齿鱼的鳞片与骨骼。鳞齿鱼通常个体较大,最长可达2米,从外表体型看,鳞齿鱼呈纺锤形,颅骨有结状突出物,鳃覆盖厚实的鳃盖骨,嘴长,牙齿呈半球形,具有研磨功能,可以捕食具有厚壳的无脊椎动物。它的鳞片较大而厚,表面光滑或富纹饰,成纵向排列。</p> <p class="ql-block">“琼海关1893”石碑 </p><p class="ql-block">是年琼海关在海南岛临高角海边建造临高灯塔。此为建塔划地时所立的界碑,2000年4月在灯塔附近出土。2002年临高灯塔被世界航标学会认定为“世界100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 海口海关提供</p> <p class="ql-block">望远镜,海关巡缉舰配备的望远镜。20世纪30~40年代。</p> <p class="ql-block">“潮海关税务司放行货物专用关防”印章</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 . 汕头海关提供</p> <p class="ql-block">近代海关查验复原场景</p><p class="ql-block">表现民国时期海关外班人员使用钎子检查米类货物、使用铁锤和螺丝刀开箱查验的工作场景。</p> <p class="ql-block">右一:铁良(1863-1939年)</p><p class="ql-block">曾任户部尚书兼督办税务大臣,主持税务处,直接管理总税务司署。右二:庆亲王奕劻(1838-1917年)</p><p class="ql-block">曾任领班军机大臣及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直接管理总税务司署。</p><p class="ql-block">右三:恭亲王奕訢(1832-1898年)</p><p class="ql-block">曾执掌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并直接管理总税务司署。</p> <p class="ql-block">厦门关华洋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4年江汉关华洋职员合影。其中第一排多为洋员,华员则位于后三排,反映出近代海关华、洋职员在身份、待遇的不平等。</p> <p class="ql-block">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系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1861年1月20日成立,1901年改为外务部。图为总理衙门大门。</p> <p class="ql-block">“津海新关”匾 </p><p class="ql-block">是年津海新关办公楼竣工,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应邀题写“津海新关”四个大字,制成此匾额。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 天津海关提供</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又称为友谊之路,是对历史上中国与西方贸易来往通道的统称。陆上丝绸之路起始于我国古都长安(今西安),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经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洋、南洋和西洋三条航线,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舰线。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p> <p class="ql-block">千秋古关(公元前11世纪-1840年)</p><p class="ql-block">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已出现军事关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水陆要道没置关津,承担检查进出境行旅及货物、征收税赋、查禁走私任务。西汉至唐代,关津制度趋于完善。唐、宋、元、明设市舶(使)司,履行进出境监督管理职能。清初统一台湾后,开海设关,“海关”之名初定。</p> <p class="ql-block">三彩划花小罐</p><p class="ql-block">外销陶瓷器皿,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的证物。</p><p class="ql-block">辽代 . 上海海关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