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性的夕阳时光(二)

徐祖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补: 《夕阳时光》概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代自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凡鸟"飞歌之四一一随性的夕阳时光》是早就计划要写的,甚至已草写了部分篇章。只因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胎儿"尚未等足月便想"早产"面世了。原因一,我之前的《凡一》《凡二》《凡三》都是回忆人生的过往,想通过"微史实的再现,小命运的诉说"这"一滴水",让读者慢慢去透视时代的光影。为了帮助读者快速理解、消化进而认可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只好通过夹叙夹议的形式,适当地作些"真性情的流露"和"纯草根的思考"。但从实际情形来看,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因为宥于写作生态,我想"折射的时代光影"只能点到为止,一般读者咂巴不出什么味道来,甚至很有可能直接跳行"追剧"。而这《凡四》我可能会对前三书的性情、思考之类再作些解读。原因二,因本部分是写《随性的夕阳时光》,不像前三部份,总受到一些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限制,不可能"随性"。而这部分基本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比如从人物来讲,我可以写底层百姓,也可以写上层领导,从地点来讲,我可以写本省本市,也可以写异域风情,从内容上看,我可以写家庭琐事,也可以写国家大事等等,只要是反映"夕阳时光"的都可写。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不顾及故事情节,不顾及人物的延续性,甚至连时间顺序都可不顾及,总之,一切都可呈跳跃式状态,相对于前三部来讲写作的范围、空间都很大,"随性"给了它比较充分的自由,它自然也想早点出来"表演"。原因三,近二十年来(我是2005年8月内退的),尤其最近十余年来,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一直关心时事、政治的人来讲,思想的倾诉欲、表达欲不仅很强,也很广,而我又身患重疾(慢阻肺晚期),自感时日不多,思想内的东西总想尽可能较全面地表达出来,或许对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有点作用。不说别的,经过这么七、八年的积累(我是从2017年开始重操旧业,写、发长篇的,尤其从2022年开始,还进入美篇连载),到目前为止,基本读者群已有五千,多时过万甚至逼近两万。如我的文章能得到这批读者的认可甚至在一定程度引发共鸣的话,从宣传的角度看,我是比较知足的,毕竟我只是个不入流的作者,有人称我是景德镇的知青作家那完全是鼓励我抬举我,我并不敢愧领。当然,这并不影响我宣传群众的决心和信心。我能尽力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种好,经营好,也是一种价值至少是残存价值的体现。"早产"的最后一个原因则是自己对即将面临形势的分析判断。任何事物,总有极限,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可能物极必反。近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进,我预估近段时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在创作上将会愈益放活宽松,作为"有话想说"的人来讲,只要实事求是,且目的是积极向上的,完全可以也应该抓住有利时机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并且可畅所欲言说深说细说透。当然,这种预判也可能有误,但只要自己用心尽力了也无怨无悔,至少不留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上可知,本部分将涉及的题材内容很广,甚至已到了无法事先列出提纲目录的程度,只有等出书时再来考虑。这除了已基本草就的篇章并未归之一处外,关键还有很多篇章尚在脑海里散藏着,只能随机蹦出时随机再写。但即便如此"形散",心里还是有点谱(力争"神不散"),要写的大致是晚年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之类,只不过这《凡四》很可能更侧重于后两句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 做保险也想着"改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琐事记忆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来有点搞笑,我入职中国人寿还是祝经理从"垃圾堆”里"捡"进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6年夏秋季某日,我正陪母亲说话聊天,一个陌生女人的电话打给我,声音还挺亲美的:"是凡志彬先生吗?您好!我是中国人寿的祝丽萍,您有一张投保的红利通知书在我这里,请您近期内到公司来一趟好吗?我在南门头营销二部,来之前请拨打这个电话,谢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利通知书一一?"我有点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哦,应是您单位帮您投保的,您可能忘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这么一说我有点信了。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惊喜和想知详情的欲望促使我很快就答应了近期过去一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因我母亲洗澡不小心摔坏了股骨,腿脚已不方便,虽请了保姆伺候,但我还得在家配合照料,即使有事外出也得挑时间,并尽快能回。于是我特意安排了一个下午前去,因此时母亲一般在睡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祝丽萍大约四十岁左右,长得挺精神,身材也保持得挺好,尤其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和得体的语言让人感觉很有些亲和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喏,这是您的红利通知书。"我接过一看,原来上面除了注明什么险种、多少金额外,我的所有个人信息也都记载在案,难怪她能找到我。看过以后,我终于想起来了,这大概是几年前,行里为了加强与中国人寿合作并相互支持业务发展,便用员工福利费为每个员工买了一份2000元的分红(存款)型保险,因数额不大,并一直忙,故早就忘了,甚至连保单放在哪里都要回去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可以取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完全可以,你拿保单及身份证过来,我帮你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怎么好意思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没事,我们就是为客户服务的,再说,我办肯定比你方便。”这倒也是,谁不想办事方便快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取得我的好感后她便与我聊起了家常。当得知我仍赋闲在家,她竟突然激动起来:"凡大哥,我们还真是有缘!我是前几天看到门口垃圾中有两张红利通知书,便顺手捡了起来,然后就下意识地给你打了一个电话,谁知一打就通了!……以你的背景、资历、能力,不如来试着做做保险吧,保证你既能体现价值,又能开心快乐。"说着她就从抽屉里拿出近几个月的工资条和一沓到处旅游的照片给我看,你别说,还真是挺诱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对于保险,因过去老听到一些负面反映,故一直不太认可。但自妻子患重疾后我就有点后悔没给她买一份保险。妻子去世不久,恰好有一个平安保险的业务经理经常到我们办公室转悠,而且他也很知趣,见我忙时打一声招呼便走了,见我闲乎便会自己端个凳子过来坐,而且也很善聊,这一来二往很快就熟了。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保险人的敬业精神,便有了好感,进而也就与他聊起了保险。他话术确实很到位,聊了几次便完全使我对保险有了新的认识。后得知我家的情况又顺理成章地建议我为儿子买点保险。我基于之前的后悔、教训,就欣然接受了,由此算是正式与保险结了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祝丽萍力邀我加盟中国人寿自然就有点心动,但考虑到家事,尤其考虑还要照顾母亲,便说过段时间再说,祝也没再坚持,反而说:"啊,那是,应该以孝为大,你啥时方便再联系我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腿脚不方便后就睡得多,而老人一旦粘床活力就越发差了,免疫力也明显下降,2007年初的隆冬时节便一病不起,很快就心肺衰竭驾鹤西去。自此,我基本闲下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概这年3月,祝丽萍突然又打电话给我,问我母亲的情况,并说想过来看看老母亲。她这么一说又让我想起加盟之事,便当即告诉她前一阵子母亲刚过,并说过几天会去公司找她。就这样,我成了她营销团队的一名"党代表"(第一个男士)营销员。在开欢迎会的时候,她开玩笑地与伙伴们说:"凡大哥是我从垃圾堆里捡来的……"逗得大家哄堂大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刚进去那年还颇有些业绩,基本每月都有进单,因为都是熟人圈子,加上祝丽萍真心带我帮我。当时营销二部在我之前已有个男的做得很火爆,故有人曾放言"凡志彬将是营销二部男名星第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记得当时做得较好的有两个险种,一个是"美满一生"(分红险),一个是"康宁终身”(大病险),这也是我自己比较认可的,尤其是后一种,我家人全都买了。我当时的理念和话术是:"买保险是以防万一,如被保险人一生无病无灾无意外,就当是花钱买了平安,并顺便为他人、为社会做了好事、善事。商业保险的要义就是用大家暂时不用的钱来帮少数遇病遇灾的人。"此话术也确实是我发自内心的,估计也打动了一些人。当然,能在我手上买单投保,至少有一半因素是相信我、支持我,因此,我也感觉欠了不少人情债。借此机会,我要挚诚感谢这些亲友,是他们让我在中国人寿头尾坚持了3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说,保险公司是骗人的,并且专骗熟人。天地良心,我一辈子没骗过人,当初进中国人寿以及动员别人买单,至少有一个起码的信念,即共产党办的国字号保险公司能骗到哪里去,顶多也就和诸多机关一样有点衙门作风而已,不然我自己乃至全家也不会全都买单。当然,这也就是当时的基本理念,现在就不好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有人说,在保险公司肯定赚了不少钱,此话算是说对了一半。少数精英确实赚到了钱,但他们的钱赚得也不易。我亲眼看到祝丽萍为了发展业务、维护客户,经常是早出晚归、跑腿磨牙、绞尽脑汁、想尽办法,甚至忍辱负重、陪尽笑脸、请客送礼…这与其他职场上的精英有何二异?说实在的,至少我做不到(极少数坑蒙拐骗者则另当别论,相信这类人也做不得长久)。我觉得他们赚钱完全合情合理合法,是他们价值的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我究竟赚了多少钱,甚至到底赚没赚到钱,还真没算过细账,因我从来不分口袋装钱,看起来每月工资条上都有进账,但与没做保险时相比,也没多攒下什么钱。主要原因是我做单并不多,平均下来每月所得佣金不到1000元,而有时开拓新业务又不计成本,一心只想着业绩,尤其后来做组经理期间,花了不少冤枉钱。更有一点是,但凡客户有一点损失,我都要掏钱弥补,因我本身就觉得欠别人的,不能再欠上加欠。甚至还出现过替客户垫钱买保险,最后客户不认账的情况。总体上看,精英们赚钱不假,而我们这些凑数的、垫底的基本没赚到什么钱,这也是大多数人不愿坚持长期做的主要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从入司第二年开始,因熟人圈基本做完了,业绩也就慢慢不行了。陌生人的单实在难做,后两年中我不知打了多少电话,跑了多少路,磨了多少牙,更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可以说基本没做成一单。这除了大多数人还不十分认可保险外,关键我实在没有祝丽萍那样的技巧和韧劲,说穿了我根本就不是做营销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无庸讳言,保险公司自身也是存在问题的,除了买单容易理赔难之外,还有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此略)。于是,做单高潮过后,我便开始认真思考为什么"好事”(保险)却很难做好的问题(前面也有所考虑,只是无暇深入、系统地思考)。祝丽萍很支持我的想法,并在空余时间与我一起讨论,不久我便写成了《关于中国人寿景德镇市分公司良性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可惜找不到原稿了),并由祝丽萍交由公司老总秘书转交公司老总。因祝丽萍在中国人寿还是很有些理想、抱负的,她当然想留住我,也希望公司在工作上能有所改进、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章交上去不久,听老总秘书反馈说,公司对我的《思考和建议》很重视,准备忙过这一阵专门抽时间来研究。我和祝丽萍听了自然很高兴,祝丽萍甚至还对我说:"这样看来,你很有可能进公司机关,我觉得公司应该需要你这样的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此事过了两个多月就再也没有了下文。其间,祝丽萍还催问过秘书几次,而秘书却由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后来的推脱躲闪,最后变成了支支吾吾。祝丽萍有点火了,准备直接去找公司老总,我拦住了:"还是算了吧,既然是这样肯定有不得已的苦衷,这类情况我在中行机关见得多了,甚至在我自己手上也曾发生过一一原先答应过的事情遭阻,别人追问时就只好`王顾左右而言它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概2008年9月,公司传达学习某地刘彩霞团队先进经验,其中提到刘彩霞不仅自己是做单高手,而且把整个团队也带出来了,光是秘书(助手)就十几个。其时我正在考虑如何退出,因为长期没什么业绩,自己也觉得很难受。在我之前已有不少伙伴陆续不来了,包括我发展来的几个同学。后经过学习这一先进经验受到启发: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朝阳团队也打造成一个先进典型呢?于是我又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写成《"朝阳"应打造成一支什么样的团队?(讨论稿)》一文。我当时是这么想的:大家来中国人寿肯定都想做单,但多数人和我一样不具备优秀营销员的特质,如果把团队做成集体品牌,情况肯定会大不一样。而恰好祝丽萍有此能力、水平,关键她还有理想抱负,有牺牲奉献精神,有利润之上的追求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想法自然又与祝丽萍一拍即合,她不但答应每月拿出个人佣金的10%作为团队费用,而且还决心去游说上级领导,争取得到上面的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随后的一次团队早会上,我声情并茂地宣读了此文(实际上也是团队改革方案)。文章开头是这么说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亲爱的伙伴,如果您所在的团队是一个在全市叫得响的团队,如果您所在的团队是一个被众人艳羡、景仰并希望加盟的团队,如果您所在的团队是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四射的团队,如果您所在的团队是一个色彩斑斓纷呈、让人流连忘返的团队,您还会舍得离开这个团队吗?并进而自觉自愿地维护好这个团队吗?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后我从三方面具体展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问题的由来一一现实给我们的深深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问题的症结一一我们果真做到了"朝气蓬勃……"吗?(朝阳团队当时的口号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充满爱心,潜力无限!这也是我入司后祝丽萍要我给她团队取个名并配上相应口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问题的答案一一可以设计的一种团队模式。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此我又分别从团队文化先进(文化设计)、业绩全市一流(绩效设计)、工作井然有序(制度设计)、生活丰富多彩(生活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可谓目标明确,设计精良,热情洋溢,充满理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这一方案主要是调动广大营销人员积极性、打造团队整体品牌而设计的,故宣读完毕后大多数团队成员一致鼓掌叫好,甚至有些打算离司的人还纷纷表态要继续在此"战斗"下去,因他(她)们明显感觉到,这样做能得到团队力量的帮助和品牌效应的支持,再也不是"孤军奋战"、难有作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也意外地遭到极少数"精英"的反对,其理由是:她们个人巳经做出了品牌,不需要团队品牌,更不赞成拿10%佣金出来做二次分配。不仅如此,据说她们还到二部经理和公司老总那儿告状,说祝丽萍和凡志彬为了个人出名,破坏公司制度规定,在团队另搞一套云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不知是真的有人"告准了状"还是其他原因,总之方案交上去不久,二部经理答复我们说:"你们的改革方案很好,但二部和市公司没有经费支持你们,你们可以在团队商讨一致的前提下逐步实施、推行……”实际上,这就等于是否了,而且还让你没有话说。最后祝丽萍对我说:"凡大哥,是我对不住你……如你还想坚持,我一定继续帮你,如想走,我也不再拦你……"恰好到2009年上半年,公司进一步加大了考核力度,我就更无颜每天到团队点到、开会了,最后没等公司"约谈”,我便主动一纸辞呈宣告了自己保险营销员的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我对自己在公司的诸多改革、改造想法始终认为没有错,有时甚至反而想:如果碰上中行杨行长那样喜欢改革创新的领导,我绝对会有所成功!说不定还会成为一个中国人寿基层的又一个典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