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行:帕维亚(下)

野心优雅44

<p class="ql-block">本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敬重修行者,无论他/她信仰何种宗教、以何种方式修行,诀别尘嚣、追求心灵的彻悟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帕维亚的查尔特勒修道院(Certosa di Pavia)不仅是伦巴第建筑风格的代表,而且去“神秘” ,将与世隔绝的修道室开放供游人参观,引起我的兴趣。</p><p class="ql-block">从帕维亚市区乘公交车北行二十分钟,在一个不知名小镇下车,蒙蒙细雨中前往这个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道院</span>。</p><p class="ql-block">雨丝漂落在伞顶,发出沙沙声。</p><p class="ql-block">去修道院的道路笔直,右边是民居,左边是金黄色的稻田,两排高大的杨树划破时空。远离尘世的修行处在这两排杨树的尽头。</p><p class="ql-block">秋风、秋雨、秋景。</p><p class="ql-block">路旁金黄色的稻田,意味着一年接近尾声;瑟瑟秋雨,仿佛是四季更迭的“秒针”。</p> <p class="ql-block"><b>(透过稻田、杨树,修道院隐约可见。)</b></p> <p class="ql-block">去年在巴塞罗那拜访蒙特塞拉特修道院,它位于海拔1236公尺的山巅上。</p><p class="ql-block">地铁、火车、缆车。现代交通将我带到人迹罕至的“星球”。</p> <p class="ql-block"><b>(蒙特塞拉特修道院深藏在山巅之上、巨石之间。)</b></p> <p class="ql-block">来到帕维亚卡尔特修道院门前,守门人友善地说“buongiorno”(早上好),按下打印门票的机器,同时声明免费。</p><p class="ql-block">此举令我有些吃惊。</p><p class="ql-block">在欧洲观赏一幅名画、一幢著名建筑,或一件圣物,收十欧元上下的入门费是司空见惯的事情。</p><p class="ql-block">阴沉的天空衬托下,修道院内正面的大教堂晶莹剔透,如同一件巨大的象牙雕塑。厚重的墙壁、半圆形拱门、以及丰富的装饰,如浮雕和壁画,这些都是伦巴第风格。</p> <p class="ql-block"><b>(大教堂晶莹剔透,如同一组象牙雕塑。)</b></p> <p class="ql-block">走进教堂,仰望穹顶,环视立面的壁画,脚下是天蓝、红色等色彩组成的大理石地面…</p><p class="ql-block">一位修士带游客参观这座艺术圣殿,他站立的位置前,是一对参与这座教堂兴建夫妇的石雕。</p><p class="ql-block">这对夫妇是米兰公爵锡耶纳统治者Gian Galeazzo的儿子、儿媳。公爵的妻子Catherine Visconti在遗嘱中要求建造这座修道院,儿子和儿媳忠实地完成母亲的遗愿。</p><p class="ql-block">在许多西方贵族心中,教堂是他们精神的家园,渴望去世后能和这个教堂在一起。于是这些家族会请当时最有名的艺术家来进行艺术创作——建筑、绘画、雕塑。</p><p class="ql-block">把自己的财富奉献给上帝,艺术和信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教士身前是一对参与这座教堂兴建夫妇的石雕。)</b></p> <p class="ql-block">本人不懂意大利语,只能随着修士的指向眺望。幸好之前做了一点功课。</p><p class="ql-block">“石材是基督教教堂的主要建筑材料,象征永恒和神圣。中国的庙宇多为土木结构。”</p><p class="ql-block">“基督教教堂布局强调神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佛教、道教的寺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此行连续看了多座教堂、王宫,有点审美疲劳,走神了。</p><p class="ql-block">“教堂偏冷色,庙宇偏暖气。”</p><p class="ql-block">在华丽的教堂内目不暇接,暗中比较着。</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看到一幅《最后的晚餐》,它和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內达·芬奇的佳作同一个题材,画师Ottavio Semino没有达·芬奇的名气,</p><p class="ql-block">世界上约有五十余幅根据圣经故事绘制的《最后的晚餐》,其中最著名的是达·芬奇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和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那幅的区别之一是,天花板上圣母玛利亚正在金色太阳中哺乳。</p><p class="ql-block">有一个涉及帕维亚、达·芬奇,以及《最后的晚餐》的插曲。</p><p class="ql-block">1515年,法兰西国王路弗朗索瓦一世即位。同年,他发兵意大利,重新攻占米兰。法兰西军队指挥官进入米兰后,在马利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看到《最后的晚餐》,大为震惊,迫切希望法兰西也能拥有如此伟大的画作。于是,他马上修书一封送去罗马,诚敬邀请达·芬奇到米兰相会。达·芬奇略作考虑就踏上了重回米兰之路,行至帕维亚时,达·芬奇与弗朗索瓦一世相遇。第二年,达·芬奇跟随弗朗索瓦一世去了法兰西,成为王室贵客,被任命为“国王的首席画家、工程师和建筑师”,定居在距离巴黎不太远的昂布瓦斯克鲁克斯庄园。在此度过了自己的余生。</p> <p class="ql-block"><b>《最后的晚餐》是许多画家选择的题材。</b></p> <p class="ql-block"><b>(从修道院回廊看到教堂三层屋顶的全貌。)</b></p> <p class="ql-block">修士把参观者带到一个方方正正的院落,院子中间是一块廊环绕的巨大草坪,四排木门紧闭的修道室依回廊排开。</p><p class="ql-block">这是修士们的修身之处,与世隔绝、独自面壁,三餐均由外面送入。</p><p class="ql-block">修道十平方面积,一扇门通往一个独立的庭院。</p><p class="ql-block">修士闭门修行的时间依修行计划而定,短的一天,长的百日。</p> <p class="ql-block"><b>(</b><b style="font-size:18px;">院子中间是一块回廊环绕的巨大草坪。</b><b>)</b></p> <p class="ql-block"><b>(食物从右侧的窗口递入。)</b></p> <p class="ql-block"><b>(每间修道室有一个封闭的院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圣母子与两个天使》</b></p> <p class="ql-block"><b>(</b><b style="font-size:18px;">菲利波·利皮的</b><b>《圣母子与两个天使》。)</b></p> <p class="ql-block">这幅收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的名画叫《圣母子与两个天使》,作者是菲利波·利皮,背后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菲利波·利皮是一个弃儿。自小是由他的姑姑抚养长大。1421年15岁时进了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士。利皮从小就不安分也不好学,唯独在绘画上天分卓越。</p><p class="ql-block">1458年,利皮受邀在Prato的女子修道院作画,遇到美丽的见习修女卢克雷西亚,他非要人家给他当模特来画圣母。后来还成功拐跑了卢克雷西亚,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后来也是画家,人称小利皮。</p><p class="ql-block">按照教规,宗教裁判法庭将处利皮以死刑,由于利比这时的绘画水平极高,在画坛声誉鹊起,所以他在私生活上的叛逆行径,得到了美第奇家族、僭主统治者柯西莫的庇护,教皇才宽恕了他的“罪行”,令其还俗,并让他们按宗教仪式举行婚礼。</p><p class="ql-block">不过这时的利比已经病入膏肓,他没有收到这个教皇准许信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所以最终他们也没有能够有正式的婚姻。</p><p class="ql-block">人们发现,《圣母子与两个天使》中,圣母的原型是卢克蕾西亚,他的儿子菲利普·利皮是画中耶稣基督小婴儿的形象,或者是作为小天使的形象表现在画面当中。</p><p class="ql-block">他们的儿子菲利普·利皮从幼年期就开始协助父亲作画,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资,12岁时就独自完成了父亲未竞的工作,替父亲完成斯波莱托教堂绘制壁画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b>(告别修道院,回望教堂,遇到性格温顺的祂。)</b></p> <p class="ql-block"><b>(参观者离去的背影消失在高大的杨树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