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抗日联军纪念广场落成

刑警007

<p class="ql-block">参观东北抗联第一军纪念广场</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7日,我到吉长高速公路吉林西出入口,参观今年国庆节刚刚落成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纪念广场。该广场是我市城区头一个以抗联为主题的纪念场所,由吉林中泽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捐资兴建,受赠单位是吉林市烈士陵园管理中心。10月1日,在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落成揭幕及捐赠仪式。</p><p class="ql-block"> 广场以吉林西出入口西南侧丘陵台地自然山体、林地、水体和人工草坪、道路、石阶为背景和依托,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旗雕塑为主体建筑,辅以白桦树皮原木建造的抗联第一军人物事迹和遗物展示馆、模拟抗联大戗(qiang)密营和游客中心及公厕等服务设施,总占地2.7公顷。我参观时高架照明灯、路灯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还在建设中。</p><p class="ql-block"> 我从不同视角瞻仰和拍照矗立在 “四面八方”石阶台座上的军旗雕塑,高大恢弘,震撼心灵。在半地穴式展示馆里,我观看拍照文字、图片和烈士遗物,思考着该如何写一篇有关抗联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以来,喜好文史的我对抗日联军、抗美援朝、反右、反修、文革等话题,总有种既知道、又不知道的感觉。包括自己全过程参加的“文革”,也有说不清、想不通的地方。尽管我想方设法阅读书籍资料,但是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依然很不解渴。</p><p class="ql-block"> 抗日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战斗篇章。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革命道路,其旗下早期武装力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以江西为根据地后开始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央主力红军);没参加长征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武装斗争的红军(各地方红军);在东北日本占领区反抗日伪统治的抗日联军。</p><p class="ql-block"> 东北抗联诞生的前提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不抵抗退入关内,东北军中反对张学良投降逃跑的官兵率先打响抗日的第一枪。随之,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地方和民间爱国武装力量,包括具有民族大义的旧警察、山林队中的武装力量,纷纷举起“义勇军”的大旗,用步枪等轻武器和大片刀与日伪军对抗拼杀。</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支外无指挥援军,内无后勤保障,单凭民族爱国意识,所需资源全凭作战夺取的武装力量。官兵随时面对当局弹压、枪林弹雨、饥寒交迫、无医没药、长途跋涉等各种艰难困苦的生死威胁,而能够凝聚他们人心和力量的就只有指挥员的个人魅力与人格。</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在东北的最高领导机构满洲省委,开始组织东三省人民抗日游击队,联合东北军中和民间的义勇军对抗日寇。1932年先后派中共党员杨靖宇、赵尚志、冯仲云、周保中等到南满、吉东、北满组建反日游击队,开展对日斗争。</p><p class="ql-block"> 但是,同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北方会议”,批判了满洲省委提出的“满洲特殊论”,决定在日本占领下的东北“依然要进行土地革命,成立红军,创造新苏区”。这种将阶级矛盾凌驾于民族矛盾之上的“左”倾政策,阻碍了东北抗日的势头。</p><p class="ql-block"> 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给满洲省委下达“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满洲省委总结教训,决定扩大抗日游击队,争取和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各种义勇军。</p><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杨靖宇、李红光领导的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4年3月,童长荣、王德泰领导的东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1934年夏,赵尚志、李兆麟领导的珠河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1934年秋,李延禄领导的密山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到1934年底,满洲省委已经组建五个军,开辟出七处抗日游击区。</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3日,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副团长康生共同署名给东北党组织发来“王康指示信”,亦称《六三指示信》提出实行全民反日统一战线,即不分党派、阶级、民族的反日统一战线。据此,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迎来大发展的阶段,到1937年共编成11个军, 总人数达到2.5至3万人。其中,第1至7军由中共党组织直接领导,第8至11军为统战性质的非党抗日武装。</p><p class="ql-block"> 1936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满洲省委传达了关于撤销满洲省委,建立吉东、松江、东满、南满四个省委和哈尔滨特委的指示。同年6月18日,中共满洲省委停止工作,东北相继成立中共东南满、吉东和北满省委。为适应抗日游击战争,东北抗日联军各军按活动区域,先后编成3路军,分别划归新组建的三个省委领导。</p><p class="ql-block"> 其中,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辖抗联第1、2军,于1936年7月编成,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归东南满省委领导;第二路军,辖抗联第4、5、7、8、10军,以及救世军王荫武部、义勇军姚振山部,于1937年10月编成,周保中任总指挥,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任参谋长,归吉东省委领导;第三路军,辖抗联第3、6、9、11军,于1939年5月编成,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许亨植(李熙山,朝鲜国籍)任总参谋长,归北满省委领导。</p><p class="ql-block"> 抗日联军组织上的大发展,得益于执行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日军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联各路军在辽、吉、黑广阔地域开展大规模游击战争,有力地牵制日伪军主力对关内的进攻。</p><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日本为巩固侵华战争东北基地,将关东军由20万猛增到40万,并在数万伪军和警察的配合下,对抗日军民实行疯狂的法西斯统治和围剿。为阻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日伪当局在城镇残酷镇压救国组织和爱国人士,在乡村将散居的农户强迁到控制的村屯,实行保甲制、连坐法,在游击区实行“烧、杀、抢”三光政策,断绝抗联队伍的后勤补给。在强力军事讨伐的同时加大政治诱降,迫使抗联主力化整为零,跳出游击区,开展外线作战,致战斗力弱化,部队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 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75000人,重重包围东南满地区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各部指战员在缺衣少食、冰天雪地中,吃树皮、嚼草根,与数十倍之敌频繁交战,部队伤亡减员过大。</p><p class="ql-block">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蒙江县(今靖宇县)境内保安村三道崴子只身被日伪军层层包围壮烈牺牲。3月13日至15日,副司令员魏拯民主持南满省委和第一路军领导干部会议,作出进一步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伺机歼敌的布署。至此,第一路军事实上被打散了。第二、三路军也和第一路军同样遭遇给养断绝、兵力悬殊、战斗频繁而无力回天的境遇。</p><p class="ql-block"> 1940年1月底至2月初,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领导人在苏联伯力召开吉东、北满党代会,总结经验教训,确定继续抗日游击作战的新任务。决定在各路军以下实行支队建制,支队下设大队、中队、小队,以开展机动灵活的分散的小型游击战争。同时,这次会议与苏方代表会商了远东军援抗联的关系和方式。</p><p class="ql-block"> 1940年4月上旬,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 将第7军改编为第2支队,支队长王汝起,副支队长刘雁来,政委王效明。4月中旬,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将所属部队改编为第3、6、9、12支队,同时冯仲云就任第三路军政委。1941年3月中旬,第一路军第2方面军在东宁县境内改编为抗联第1支队。</p><p class="ql-block"> 自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被撤销后,东北党组织就与中共中央失去一切联系。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战爆发,东北抗日联军已成区域局部孤军奋战。日伪当局重兵清剿的同时实行“良民证”制度,阻断抗联与民众的联系,致抗联衣食无源,内部叛变溃散不断,到1941年底,所剩骨干大部分越境苏联到远东避难。</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斯大林认为退入远东的东北抗联有使用价值。遂于1942年正式批准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国际教导旅纳入苏军编制,列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第88步兵旅,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崔庸健(朝鲜籍)任参谋长。下辖4个教导营、2个直属连(迫击炮、通讯),金日成(朝鲜籍)、王效明分别担任一、二营营长。教导旅官兵在苏军教官的指导下,全面系统地接受现代化、正规化军事训练和空降、通讯等特种技能训练。并陆续派出小分队潜回东北,侦察敌情,收集情报,为苏军对日宣战进军东北发挥先遣作用。</p><p class="ql-block"> 1945年5月8日,二战发动者德国法西斯投降。8月6日,美国向广岛空投原子弹。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8月9日,随着美国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的爆炸声,150万苏联远东军冲进东北战场。抗联教导旅的空降人员、执行侦察任务的先头部队与留守东北的抗联游击队及我地下党干部组织的武装力量,积极配合苏军作战。</p><p class="ql-block">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等抗联教导旅的领导带官兵随同苏军迅速进占长春、哈尔滨、沈阳、吉林、佳木斯等57处东北大中城市和位于交通要道的县镇。在苏军的配合下,教导旅官兵发动群众,扩建武装力量,建立临时政权,清剿日伪残余势力,维持社会治安秩序,接应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扩大和巩固东北抗战成果。</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彭真为首的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11月3日,中央决定将东北抗联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周保中任总司令。1946年1月,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至此,东北抗日联军结束历史使命,开启融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新征程。</p><p class="ql-block"> 东北抗联第一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对日伪打击最大的抗联武装。1932年春,中共满洲省委派杨君武到吉林省磐石县发展武装力量,开展反日游击战,创建了磐石工农义勇军。杨君武作战负伤后回哈尔滨治疗,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马尚德受命接替杨君武到磐石领导南满游击队。为延续“杨司令”的威名,鼓舞士气,化名张贯一的马尚德改名杨靖宇。在他的指挥下,历经数十次作战和团结各种抗日力量,到1936年7月,南满游击队历经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全军达到3000人,成为威震吉辽,惊动新京(伪满首都长春)的抗联主力军。</p><p class="ql-block">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第一军的威名与战绩令敌人闻风丧胆。日伪当局采用各种手段“围剿”,关东军出重兵“讨伐”,杨靖宇指挥部队顽强抵抗,打出了抗联的军威声威。1940年2月23日下午,在叛徒的内应下,杨靖宇只身迎众敌壮烈牺牲。敌人剖开他的遗体,胃里除无法消化的棉絮和尚未消化的草根,没有任何食物。参与“围剿”的日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赞叹到“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并为杨靖宇主持了慰灵祭。</p><p class="ql-block"> 截止1942年6月,包括杨靖宇、魏拯民、赵尚志等抗日联军牺牲的支队长以上干部有42人,第一军团以上干部全部牺牲。战斗到1945年8月光复后的抗联创始人仅剩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其中,周保中曾首任吉林省主席;冯仲云1933年春曾秘密到龙潭山南天门上传达“一二六指示”,吉林地下党负责人李维民曾现场听取传达;杨靖宇在从哈尔滨前往南满路过吉林时也曾会见过李维民;抗联国际教导旅二营长王效明光复时曾担任苏军占领下的吉林警备区副司令,为我省早期党政军建设作出无人可替代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东北抗日联军诞生和战斗在1931至1945年的日本占领时期,在没有后勤保障和支援的情况下,靠夺取敌人的装备艰苦抗战14年,并团结全民族的抗日力量,为东北人民的解放作出贡献,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员献出生命。因此,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他们战斗的历史是中共党史的重要内容,他们的主要领导人是建国功勋,他们的民族民主革命精神是祖国的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 吉林市建成东北抗联第一军纪念广场是对抗联摇篮磐石市红色教育基地的补充和加持,魏拯民、冯占海等抗日民族英雄的英灵就安卧在北山烈士陵园,他们的墓园与纪念广场联手,成为吉林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基地,势必提升我市的知名度、荣誉感,巩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p><p class="ql-block"> 作者:退休警官 王家富</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4日</p> <p class="ql-block">退休女警官画家崔宁 将自己的抗日联军人物巨幅画作,选择重点部分拍成视频,我特转载此美篇中,以增加读者的直观感知,加深对抗联英烈的形象记忆</p> <p class="ql-block">纪念广场西部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废弃的虎牛沟火化场</p> <p class="ql-block">纪念广场西门距废弃火化场约500米</p> <p class="ql-block">安装纪念广场西部高架照明灯</p> <p class="ql-block">原火化场门前道路改装新路灯</p> <p class="ql-block">纪念广场落成揭幕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纪念广场捐赠仪式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颁发捐赠证书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纪念广场落成庆典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纪念广场落成仪式现场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参加结束离开高速路口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