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文】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1)</span>者,夫子同狴执之<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2)</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狴,狱牢也</span>。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焉。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3)</span>告余曰:‘为国家者,必先以孝’,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之,何哉?”孔子喟<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4)</span>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5)</span>也。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6)</span>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7)</span>,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诫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则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8)</span>之。<span style="font-size:15px;">(则废至惮之七字,作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十三字。)</span>若是,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9)</span>知罪矣。是以威厉而不诫<span style="font-size:15px;">(10)(诫作试)</span>,刑措而不用也。今世不然,乱其教,烦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罪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11)</span>也。世俗之陵迟<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12)</span>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释】(注1)讼:控告。《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注2)同狴执之:狴,关在同一监牢。旧注:狴,狱牢也。本为兽名,因常画狴于狱门上,故用作牢狱的代称。此记载又见于《荀子·宥坐》、《韩诗外传》卷三、《说苑·政理》。(注3)曩:以往,从前,过去。(注4)喟:叹息;叹声。(注5)不辜:没有罪的人。(注6)狱犴:古代乡亭的牢狱,引申为狱讼之事,亦作“犴狱”或“岸狱”。(注7)慢令谨诛:法令松弛,却处罚严厉。慢,《说文》:“慢,惰也。”这里是松弛之意。谨,严格,严谨,这里是严厉之意。诛,四库本讹为“昧”。法令松弛而刑杀甚严。(注8)惮:畏难;畏惧。《诗.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9)咸:皆;都。《易.乾》:“首出庶物,万国咸宁。”(10)诫:警告;告诫。(注11)刑弥繁而盗不胜:刑罚繁多而盗贼也越来越多。(注12)陵迟:衰败、败坏。比喻事物逐渐发生变化,尤其向坏的或差的方向逐渐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有父子俩前来打官司,孔子就把他们逮起来,关进了同一间牢房,三个月过去了都没判决。后来,做父亲的请求撤诉,孔子就赦免了他们。季孙听说了这件事,不太高兴,说:“司寇欺骗了我。他以前告诉我说:‘治理国家必须把孝道放在第一位’现在杀一个不孝之子,以教导百姓尽孝,不也可以吗?可他却将他们父子全部赦免了,这是为什么?”孔子感慨地叹息说:“身居上位不能恪行其道,没有教化好百姓,却要滥杀他们,这是不合情理的。不教百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官只知道判案定罪,这是杀害无辜。全军大败,不可因此而责杀兵士;司法混乱,就不能轻易对犯人实施刑罚。为什么?因为在上位的没有进行教育,所以罪不在百姓。法令松弛而诛杀甚严,那是对百姓的残害;随意征收赋税而没有定时,这也是欺凌百姓的暴政;不教化百姓却苛求其守礼守法,这是虐待百姓。国家朝政没有了这三种弊害,才可以施用刑罚。为政者应提倡伦理道德,并以身作则,使人民信服;如果还不行,就通过表彰树立道德模范来规劝大众,积极向善;若还是不行,就放逐、罢黜一些品行不端的人,以震慑他们。照这样做下去,百姓自然就会遵纪守法,民风也就良善了。若还有奸邪之徒顽固不化,最后才用刑罚制裁他们。如此民众就能明理而知耻,羞于犯罪。于是,就不须使用严厉、苛责的政令,刑罚也可以搁置不用了。当今社会却不是这样,教育失当,刑罚繁多,使民众迷惑颠倒、不明道理,很容易陷他们于犯罪的境地,却又要严厉惩治他们,所以刑罚愈来愈多而盗贼却屡除不尽。社会风气的衰颓已经很久了,虽有刑法,百姓能不越轨犯法吗?”</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群书治要译注》卷十,【孔子家语.始诛】的原文、注释、译文;以下是读后的真实感悟。古今中外圣人们都在讲同一个道理,即:规律。无论是中国的孔子、老子,还是西方的哲学家,他们的理论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件事,那就是“规律”。现代人抓住规律,讲好中国故事,把古代的故事,用现代人的观点讲通讲透。</p> <p class="ql-block">孔子把父子俩逮捕起来关在一起,孔子在处理父子争讼案件时,采取了特殊的处理方式。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处理了一起父子争讼案件。这对父子因为争讼来到孔子面前告状,孔子并没有立即进行判决,而是将他们逮捕起来关在同一间监牢里,长达三个月之久,其间没有进行任何判决。这种做法的背景目的是了通过长时间的隔离,让这对父子有机会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孔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自己意识到争讼的无意义,从而达到和解的目的。最终,这对父子中的父亲主动撤诉,案件得以解决。</p> <p class="ql-block">孔子智断父子讼的真实意义,在于通过教化而非单纯的法律制裁来解决社会矛盾,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时,处理了一起父子争吵案。具体案情是:一对父子发生争吵,父亲将儿子告到孔子那里,指责儿子懒惰和不孝。孔子将儿子关进牢房,三个月后父亲申请撤诉,孔子便释放了儿子。这一案例反映了孔子处理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教化优先:孔子认为,政府官员平时应该注重教育百姓,让他们明白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而不是在发生争议时直接用刑杀手段解决。法律与教化的结合:孔子强调法律和教化的结合,认为法律制裁应该是最后的手段,只有在教化无效的情况下才使用。他主张先通过道德教化使百姓自觉遵守礼仪规范,从而达到“无讼”的理想状态。社会和谐:孔子的“无讼”理念不仅指民事方面,也包含刑事方面。他希望通过教化使得百姓明理有德,自觉遵守礼仪规范,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孔子的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案件处理上,还贯穿于他的整体思想中。他强调“仁”的概念,并通过“以仁释礼”的方式将礼与司法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无讼”理念。这一理念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所体现,诉讼有“狱”和“讼”之分,孔子将“无讼”理念应用于更广泛的司法实践中。总之,孔子智断父子讼的真实意义在于通过教化而非单纯的法律制裁来解决社会矛盾,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案件处理上,还贯穿于他的整体思想中,强调法律和教化的结合,以实现理想的社会状态。</p> <p class="ql-block">孔子把诉状的父子关起来不是无为而治。孔子在鲁国司寇任上处理父子诉讼案件时,采用了拖延战术,将父子二人拘押三个月迟迟不裁决。后来父亲主动请求撤诉,孔子才释放了儿子。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为了通过教化和拖延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的是君主或管理者不强行干预,让事情自然发展,而孔子的做法更倾向于通过教育和拖延来达到和解的目的。无为而治的概念在儒家和道家中有不同的解释。儒家认为无为而治是通过举贤任能,让贤臣管理具体事务,君主则总体掌控大局,不过多干涉。道家则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让事物自行发展。孔子的做法更接近于通过教育和拖延来达到和谐,而不是放任不管。</p> <p class="ql-block">现代父子讼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赡养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如果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而父母又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因此,未履行赡养职责可能会引发矛盾纠纷;二、财产纠纷:父子之间可能因为财产分配、继承或管理等问题产生纠纷。例如,在父亲去世后,子女可能因为遗嘱的执行或财产的分配问题而产生争议。此外,子女侵犯老年人财产权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三、情感隔阂:一些有老人的家庭因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导致家庭矛盾。情感和财产是产生家庭矛盾的主要因素。亲子关系确认诉讼:亲子关系确认诉讼主要是确认生父,包括非婚生子女要求确认生父,母亲再婚后一定时间内所生子女的生父确认等。这些诉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要求抚养费或者确定抚养权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解决父子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协商和调解,双方应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寻求妥善解决。协商和调解可以避免矛盾升级,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法律途径:如果协商和调解无效,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法律诉讼可以提供明确的裁决,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保护。通过以上方法和途径,可以有效解决现代父子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维护家庭和谐。无论是在古代或者说是现代,解决父子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向老祖宗学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老祖宗传下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伦就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四维四个字:礼义廉耻;八德八个字: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何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融为一体本土化。其实质是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中国千万年老祖宗传下来的精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举一反三,古为今用,效仿孔子断案智慧,使父子和睦如初、父子有亲。</p> <p class="ql-block">特别声明:图片来源于百度,感谢原创作者。原创作品具有独特性,贯穿古今通达未来。本人创作与众不同的思维,把读者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投稿“读书笔记分享会”,主要是让读者开卷有益,不忘记老祖宗,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欢迎热心读者评论,好与坏都不会反驳。评论信息量太大,截至现在145029条评论,无法回复,恳请谅解。</p> <p class="ql-block">回馈社会:说诚实言,讲老实话,作者对社会没有特别贡献,为此必须采用写作的方法帮助社会大众,愿望实现社会大众增长智慧离苦得乐。感恩读者点赞,给足作者创作的动力。截至现在:614245人点赞,阅读量5000万。祈求中国老祖宗护佑所有人所愿辄得。</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6日(星期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