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陈歌辛:民国音乐家,词曲作家,中国流行乐坛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被誉为一代“歌仙”。《永远的微笑》陈歌辛1940年完成词曲创作,专门献给妻子的礼物,由大歌星周璇首唱。这首歌距今已经八十多年了,仍然被许多著名歌手翻唱。</p> <p class="ql-block"> 陈歌辛,被誉为“一代歌仙”,是20世纪初期中国流行乐坛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陈歌辛这一时代的作品有《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苏州河边》、《春之梦》、《永远的微笑》等。陈歌辛的作品捧红了许多歌星,如周璇、龚秋霞、李丽华、白光、姚利等。他的这些音乐作品还被后来的音乐人如罗大佑 和王家卫等视为灵感来源。陈歌辛的作品融合了爵士、舞曲、艺术歌曲等多种风格,展现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多元才华和国际视野。他的代表作《夜上海》更是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 陈歌辛先生与夫人金娇丽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段佳话,他俩是师生恋,家境相差悬殊,尽管这样,这对情侣还是跨越了艰难险阻,终成眷属。</p> <p class="ql-block"> “永远的微笑”是陈歌辛为妻子勾画的一副音乐素描,他说金娇丽像蒙娜丽莎,她有蒙娜丽莎似的笑的脸庞,她有那望不到底的蒙娜丽莎似的新的宝藏,她是深秋的春光和黑夜的太阳,它曾在深秋给我春光,心上的人,有多少宝藏,给我太阳,我不能让谁夺去我仅有的我胸中的太阳,心上的人儿,愿你的笑容,永远那样,心上的人儿,你不要悲伤,愿你的笑容,永远那样。</p> <p class="ql-block"> 陈歌辛,人称“歌仙”。其祖父为印度人,祖母是杭州人,祖父婚后便定居上海。本姓吴,后被其母过继给一户陈姓人家。</p><p class="ql-block"> 陈歌辛毕业于格致中学,曾短暂跟随犹太籍音乐家弗兰克尔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声乐、钢琴、作曲、指挥。其后在上海一些中学教授音乐,并创作歌曲。1934年,陈歌辛与金娇丽结婚。</p><p class="ql-block"> 1938年,陈歌辛任中法剧专音乐教授,与张昊、铁铮、郑守燕等组办“歌咏指挥训练班”,谱写了一些抗战歌曲。。</p> <p class="ql-block"> 1946年,陈歌辛和妻子金娇丽一起前往香港投奔夏衍,同年,他创作了《夜上海》。</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上海刚解放,陈歌辛将年仅14岁的儿子陈钢送去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p><p class="ql-block"> 1950年陈歌辛回到上海,任昆仑电影制片厂作曲。</p><p class="ql-block">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打倒,送往安徽白茅岭农场劳动,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死于当地。1979年获得平反。</p> <p class="ql-block"> 陈歌辛是一个把心交给音乐的人。他创造了中国音乐史上的许多第一。他创作、指挥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剧《西施》,又与知交吴晓邦一同合作,创作排演中国首部系列抗日爱国舞剧《罂粟花》《丑表功》《传递情报者》和《春之消息》,社会反响强烈。</p><p class="ql-block"> 陈歌辛是一位爱国正直的热血青年,在上海“孤岛”时期,他组办“实验音乐社”,积极传播苏联歌曲和抗日救亡歌曲,并谱写了《渡过这冷的冬天》《不准敌人通过》等抗日歌曲,在新四军中很流行。</p><p class="ql-block"> 陈歌辛一生创作歌曲近200首,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恭喜,恭喜》《夜上海》《小小洞房》《初恋女》《凤凰于飞》等歌曲,仍在海外及港、台、澳等地盛唱不衰,而他的《春之消息》组歌及《渡过这冷的冬天》《不准敌人通过》等歌,则在抗日战争时期风行一时,起过振聋发聩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陈歌辛19岁的时候,进入女中当音乐老师他才华横溢、俊朗挺拔,学校中不乏有女学生爱慕于他,而其中就有一个女学生爱得最主动,她就是女中校花——金娇丽。</p><p class="ql-block"> 金娇丽的父亲是上海吴宫大饭店的经理,她不仅家境优渥、天生丽质,学习成绩也很好,还喜欢文艺,经常参演话剧。这样的女子,周围自然也不乏追求者,但她单单喜欢上了老师陈歌辛。</p><p class="ql-block"> 其实,两人虽是师生关系,年龄就只相差3岁,在金娇丽的主动接触下,陈歌辛与她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他们就这样恋爱了。但是,很快,两人的恋情遭到了金娇丽父母的强烈反对,陈歌辛家境普通,金家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因此让女儿与陈歌辛尽早分开。</p><p class="ql-block"> 但金娇丽执着且勇敢,并不放弃与陈歌辛的感情,在被父母禁足在家的时候,她设法与陈歌辛通信,陈歌辛寄来一张贺卡,上面只有四个字——“无法无天”,以向金家父母表明自己的决心。后来,金娇丽在同学的帮助下,与陈歌辛私奔到了杭州,直到她怀上陈歌辛的孩子,父母才无奈答应二人的婚事。</p><p class="ql-block"> 1934年,陈歌辛与金娇丽如愿结婚,那一年,陈歌辛20岁,金娇丽17岁。</p> <p class="ql-block"> 兴许是受爱情滋润,《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一首首情歌从陈歌辛的心底汩汩流出,而金娇丽永远是丈夫作品的第一读者。两人蛰居逼仄旧屋,但心怀大爱,相互激励。</p><p class="ql-block">没过多久,陈歌辛“歌仙”的雅号便不胫而走。一时间,上海流行歌手,如周璇、姚莉、李香兰等,均以演唱陈歌辛作品为荣。</p><p class="ql-block"> 而在陈歌辛众多的作品中,《永远的微笑》便是他献给一生挚爱的金娇丽最好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心上的人儿,有笑的脸庞</p><p class="ql-block"> 他曾在深秋,给我春光</p><p class="ql-block"> 心上的人儿,有多少宝藏,</p><p class="ql-block"> 他能在黑夜,给我太阳</p><p class="ql-block"> 我不能够给谁夺走,我仅有的春光</p><p class="ql-block"> 我不能够让谁吹熄,胸中的太阳</p><p class="ql-block"> 心上的人儿,你不要悲伤</p><p class="ql-block"> 愿你的笑容,永远那样。</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旋律简洁优美,情感真挚浓厚,有疼爱,有怜惜,这是陈歌辛送给爱妻的音乐素描。</p><p class="ql-block"> 1957年,陈歌辛不幸成为“右派”,被发配至白茅岭农场。</p><p class="ql-block"> 作为妻子,金娇丽不离不弃,每年春节都不辞辛劳,独自一人,冒着风雪,跟踉跄跄行走于崎岖山路去看望丈夫。</p><p class="ql-block"> 漫漫40公里长路,耳边尽是凄厉风声,心里却涌动着《永远的微笑》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她曾在一封家书中记叙当时与丈夫相见的难忘时光:“相聚一夜,诉不尽的情。没条件像在家里时那样对饮红茶,谈天说地,只能苦中作乐,用刚洗过套鞋的泥水放在小铅桶里煮滚而饮,也就够满足了。茶未喝完,队里的哨子吹响了,让家属乘汽车去赶火车。此时此刻难分难离,但必须走呀,我一路哭到家。”</p><p class="ql-block"> 但回到家里,作为母亲,她又必须抹干眼泪,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职责。她没日没夜抄谱挣来72元救命钱,维持全家最低生活线。</p><p class="ql-block"> 原本想着终有等待丈夫回来的那一天,但陈歌辛仅留下一盏煤油灯和一句“你要保重”的叮咛,长眠异乡。</p><p class="ql-block"> 闻听噩耗,金娇丽不省人事,但她仍坚强地只身前往白茅岭,接回陈歌辛的遗骨。</p> <p class="ql-block"> 90年代,上海东方电视台有一档非常著名的节目《共度好时光》,当时年轻的主持人曹可凡和袁鸣邀请已经80高龄的金娇丽和儿女们一同去电视台说说《永远的微笑》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舞台上的金娇丽淡定而优雅,经历的苦难、走过的逆境,在她的表述中全都变成力量和精神财富,成为支撑全家人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金娇丽在家人们的陪伴下在节目中唱响《永远的微笑》,金娇丽在微笑中流下热泪,她说,自己早已走过悲伤,生命航船正驶向圆满彼岸,这是充满幸福与感恩之泪。</p><p class="ql-block"> 人生固然转瞬即逝,但艺术可使之获得永恒;生活难免会遇到困顿与挫折,但微笑能让我们在风雨里战胜苦难,从黑暗中寻到光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