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新诗格律理论(86)论“半格律体”三种“现实存在”;再说古今格律的异同

重庆美友会—李云飞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论“半格律体”三种“现实存在”</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再说古今格律的异同</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程文(卓韦)</span></h5> <h5><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核心提示】</span>此文根据格律体新诗网“程文专栏” 、东方诗风旧坛理论争鸣 “程文专栏”、中诗网程文先生的诗论、程文著的《汉语新诗格律学》《网上诗话》(71、10)《中国新诗格律大观》和新浪和网易博客( 卓韦bloghttp://cwzw2143</h5><h5>9.blog.163.com )相关内容编辑而成。</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 王雨芃 成龙 张金沫 </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李艳艳 <span style="color:inherit;">孔天骄 陈腾 阿列克</span></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键词]</span>格律 完全限步说 音步和顿 </h5> <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网上诗话(71)</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半格律体”也是值得珍重的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原题)</span></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一、“半格律体”是客观存在的</b></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除夭折者外,事物一般都有产生、成长以及成熟的过程。与旧体诗词相比,语言基础及其格律条件已经产生根本嬗变的新格律诗,自然同样要经历这样初具格律(呈半格律状态)以及格律逐步成熟的过程。环顾当今诗坛半格律体俯拾即是的事实,如果不是天外来客,不能不承认半格律体的存在。</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世纪20年代首先打起新格律诗大旗的新月诗派,应该说确有开创之功的。因为无视古今语言基础及其格律条件与环境的变化,盲目抄起古典诗歌传统限字说的表象,以“字”为节奏基本单位,实行单纯限字说,结果大多数诗作出现了“诗行字数整齐步数乱”的弊病。当时被讥为“豆腐干体”,成了否定新格律诗的口实。</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到了50年代,针对新月诗派的要害,又举起现代格律诗大旗的何其芳,结合现代汉语的特点,进一步把节奏的基本单位定位在“顿”上。这显然是一大进步,一个质的飞跃。然而,由于他对已经有所发现的新诗的四种音步缺乏足够的重视,漠视长短音步配合对新诗强化节奏的重大作用,无视各国格律诗都讲究诗行音节数量的整齐或规律化的传统,居然提出“不讲究字数的整齐”,只要诗行“顿数”的整齐,结果形成了表征为“单纯限‘顿’(步)字数乱”的单纯限顿说。其代表作《回答》、《听歌》都是如此。他自己也感到 “好象读起来有些参差不齐,节奏不大鲜明”,并怀疑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这是又一个挫折,也是新格律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进步。</span></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新格律诗,是它们从正反两个方面为“音尺说”——“完全限步说”的发现、形成与提出,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等全面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可以说这些表征为“单纯限字步数乱”与“单纯限顿字数乱”的处于半格律状态的诗歌,是值得我们珍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半格律体与格律体是相对而存在的。从半格律状态到成熟的格律状态,是要有个不能逾越的发展过程的。没有半格律诗,怎么会一下子就有成熟的格律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事实上,最早出现的成熟的格律诗,是提出了“音尺说”的闻一多所创作的“四步九言诗”《死水》、《夜歌》及《也许》等。然而应当明白,正是单纯限字说的藩篱与桎梏使闻先生觉悟了,他发现了音尺,而且比较全面地驾御了音尺,在限定诗行音尺数量的同时又有机限定音尺的种类,使诗行的音尺数量与字数构成了统一,使节奏与造型构成了和谐,以便最大程度体现内容的精神,进而求得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种音节方式其实就是以音尺为节奏基本单位,以既限定音尺数量又兼顾音尺种类为具体途径的完全限步说。两相对比,可以看出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半格律体”产生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基本格律思想是否符合时代需求、是否符合语言基础及其格律条件与格律环境。如果作者格律思想不是清晰的,出现半格律体诗作就很自然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二、“半格律体”的三种状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拙著《中国新诗格律大观——现代格律诗鉴赏创作辞典》一方面在列举154位诗人357首各种成熟格律诗例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以三位名人的三首名诗(闻一多的《静夜》、何其芳的《听歌》和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为例,分析了半格律体的三种格律思想及其作品的格律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闻一多创作《静夜》时,显然还没有突破单纯限字说的藩篱。你看这四行诗是否属于“单纯限字步数乱”的“豆腐干体”?</span></p><h5><br></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1, 51, 51);">(五步十二言)</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1, 51, 51);">(五步十二言)</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1, 51, 51);">(四步十二言)</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1, 51, 51);">(六步十二言)</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高举新格律诗大旗的新月诗派,正是用这类诗体开创我国新格律诗的先河,立下了不朽的开创之功;然而正是这样“字数整齐步数乱”的“豆腐干体”成了当时人们反对的证据和口实。</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二)何其芳结合白话文的特点,针对新月诗派单纯限字的要害与教训,力主限“顿”,进一步明确地把节奏的基本单位由“字”转移到“顿”(音步)上来,初步完成了一步质的飞跃。因此,这也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由于忽视了四种长短音步的有机配合,既有强化节奏和谐,又有破坏节奏和谐的特殊作用,他只是单一地追求诗行“顿”数一致,结果形成了“单纯限‘顿’(步)字数乱”的弊病。他的“五顿诗”《回答》尤其严重,而“四顿诗”《听歌》也颇明显地影响了节奏的和谐:</span></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呵,│它是│这样│迷人,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1, 51, 51);">(四步七言)</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1, 51, 51);">(四步九言)</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这│该不是│梦中│听见,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1, 51, 51);">(四步八言)</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腾!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1, 51, 51);">(四步十言)</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三)郭小川十分重视新诗形式的探索。《青纱帐——甘蔗林》凡12个四行诗节,其中第二、三、五、六、八、九、十一等7个诗节都是格律上浑然一体、参差对应的成熟诗节。陶保玺对这首诗进行过全面的艺术分析,认为“在郭小川所创造的‘新辞赋体’中,堪称佼佼者”;然而另外五节诗(第一、第七、第十、第四和第十二节)的格律安排,没有坚持始终,失之混乱,功亏一篑。令人惋惜。</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今诗坛或网站上,即便明文标示着“格律体”字样或旗号的诗作或栏目,只要你认真看一看、读一读,就会觉得面貌全非,多是各种状态的“半格律体”,甚至还裹夹着自由诗、非诗。而真正的成熟格律诗,微乎其微。这种状态说明格律体新诗需要尽快成熟,基本格律思想需要尽快普及。</span></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三、“半格律体”是值得珍重的</b></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新诗格律大观——现代格律诗鉴赏创作辞典》是以大量成熟的创作实践来配合理论论证的《汉语新诗格律学》,两姊妹篇旨在共同论证和说明现代的完全限字说是新格律诗的核心与灵魂。仅选用的各种各类成熟的格律体诗例多达154位诗人357首,而半格律体例子只选用3位名人的3首名篇,代表了“半格律体”涵盖的三个方面典型的实例。 这三类半格律体都各有自己的是非功过,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发现和特色,也各有自己的短处、要害与症结,这些对于我们后来者,都是宝贵的前车之鉴,值得珍重。学术史上,任何发明往往都是既有自己的特殊贡献,又暴露了自己的要害;既给后人提供了经验,又为后来者留下了沉痛的教训。——半格律状态的诗歌,作为不应该因为有缺点而受到歧视或讥笑,它们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功勋是应该永远被记取的。用科学发展观来看,没有它们——这些新诗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诗体的宝贵的经验教训,就不会有效地促进新格律诗的成熟。从理论上看,如果不把成熟的格律诗与半成熟的格律诗区别开来,就无法找到成熟的榜样和范例,就会延缓新格律诗的成熟与新诗的繁荣。</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只有全面深入地总结和吸取前人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正反两方面的教益,我们才会上正路走捷径,才不犯或少犯失之片面的错误。这对普及格律知识,明确格律思想,提高格律诗的创作水平以及新格律诗的成熟、发展与繁荣,是具有普遍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的。</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研究格律体与半格律体的差别,不是整体评介诗作的优劣,而是为了研究诗歌形式问题之一格律的成熟。这是两类性质不同的事物,不能采用同一标准,不能混为一谈。事实上,每种诗体都各有好诗,正像都有一般的诗和劣诗一样。格律体与半格律体的根本差别,主要应在基本格律思想的本质上区别,诸如形成节奏、构成诗节乃至诗体的基本单位以及落实格律目标的渠道与方式等方面,才是差异的关键部位。因此,应当提倡诗人学习一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创作,是有助于克服创作的盲目性的。提醒编辑格律体新诗选集时,最好不要把自由诗与格律诗、半格律诗凌乱地混为一庐,一定要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地科学安排,使读者厘清诗体、层次清楚,避免导致基本格律思想的混乱。这对新格律诗的成熟,是有益无害的。</span></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2009年5月24日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化综合楼书房</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楼主马上 收藏2011-1-30 09:45:40</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本帖最后由 卓韦 于 2009-11-17 06:46 编辑)</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沙发马上</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1-1-30 09:46:14</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过河兵发表于 2009-5-28 16:47</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文在现阶段,值得重视.有如指路明灯.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网上诗话(10)</font></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古今汉诗格律的异同</font></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程 文(卓韦)</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键词]</span>整齐体与参差体 完全限步说</h5> <h5>  读讨论格律体新诗的文章,发现相当多的人,在理念上往往忽视古今汉诗格律的本质差异,将古诗和新诗的语言基础及其格律条件混淆在一起,造成思路的缠绕。根本问题在于我们面对的古诗和新诗是“五四”前后不同时代、不同语言基础及其格律条件下产生的诗歌,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格律思想是传统的限字说,而“五四”后到现在这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又先后产生过多种影响诗歌创作的基本格律思想:</h5><h5> (一)上世纪 20年代,首先出现了以新月诗派为代表的“单纯限字说”,作品的特点是诗行的字数是整齐的,而音步的数量却是混乱的,这就是当时所说的“豆腐干诗”。</h5><h5> (二)针对“豆腐干诗”的要害,20年代闻一多迅速提出了“音尺说”。</h5><h5> (三)到50年代何其芳提出了“限顿说”。</h5><h5> (四)到80年代,程文深入总结了前人的创作和理念,在闻一多“音尺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现代的完全限步说”。</h5><h5> 可见由于理念的错综纷纭,彼此对话往往没有个统一的前提,自然说不到一起。而基本格律思想这个根本问题又往往不为更多人所重视,所以今天只好再次提及。</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一</b></h5><h5><br></h5><h5> 我国汉语诗歌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以格律诗为主体的历史。周代民歌《诗经》首先为我国诗歌开辟了先河,奠定了格律基础。其中四言的“诗经体”,其实就是一种最早的整齐体的两步四言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影响极大,绵延不绝,流行至今。在此基础上,其后才有汉代五七言古诗的起来;发现四声以后,便开始引进五七言古诗,于是又有五七言律诗的起来;律诗的兴旺又相继连锁引发了“诗余”(词,又名“长短句”)和“词余”(曲)的出现。——就这样古代诗歌在古汉语及其格律条件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民族诗歌格律思想的理论核心——传统的限字说。这种格律思想已经在我们古代诗歌根深蒂固,成了左右诗歌创作的灵魂和脊骨。要注意,那时的词汇是以单音词为主,基本没有轻音,虚词很少入诗。这样的语言基础就决定了它特定的格律条件,比如音步只有两种。</h5><h5> 格律不是任何诗人个人的凭空想象,而是根据长期诗歌创作实践和本民族语言语音的特点逐渐产生的。格律是什么?有人说是节奏,因为节奏是诗歌形式的核心;又有人说是写诗的规矩,没有规矩就记不住,唱不来,就失去诗歌的本质属性和品牌,就容易为别人所取代。简言之,诗歌格律就是为抒发思情而对节奏所采取的各种规范手段。这就涉及到形成各种诗体格律形式的基本格律因素:不仅有音节(汉语的“字”)、音步与顿、诗行(古诗不分行)与诗句,还有韵律、音律以及具有格律性的修辞(对偶、排比、复唱以及重章叠句)等。</h5><h5> 由五七言古体诗进化到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就是音律(平仄律)与修辞(对偶)进入的结果;没有平仄律和对偶的加入,就没有律诗的成熟。这种格律修辞的成熟,与诗经是有渊源关系的。至于平仄律的运用,从发现四声到成功用到诗中,成为必备的格律内容之一,诗人们历经了三百年的摸索实验,到唐初才算成熟。</h5><h5> 这样,四言的诗经体——五七言古体诗——五七言律诗,这就形成了我国诗歌讲究诗行字数整齐划一的整齐体传统,也就同时形成了以“字”为着眼点的传统限字说。四言诗只能四个字,五言诗(五古五律)只能五个字,七言诗(七古七律)只能七个字,无一例外。对此,没人怀疑;相反,对格律体新诗,有人就认为:“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无所谓喽!”这还是我们民族诗歌的传统吗?</h5><h5> 宋词,又叫“诗余”或“长短句”。可见这是对律诗之类整齐体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其实“诗经体”盛行时《诗经·木瓜》《诗经·伐檀》之类参差体就出现了,可见宋词、元曲这类参差体也是由这些诗的奠基而发展起来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不仅需要诗行字数整齐划一的整齐体,也同时需要有诗行字数规律参差的参差体。——这就是我国古代诗歌整齐体与参差体双轨并进的传统。</h5><h5> 事实上,“诗三百”里除了多数的“诗经体”和一些《木瓜》《伐檀》之类参差体之外,不甚讲究字数整齐或规律化的诗例也是有的,这就算我国早期的自由诗吧。当然,各种诗体都有好诗,包括半格律体或自由体,这与研究格律诗是两回事。细看宋词的诸多词牌里,也有不讲究诗节对称的情况,并非都是一律讲究长短句的规律化或者各阕一律对称。但应当看到的是,讲究长短句的规律化或者各阕对称的诗歌形式是对节奏最有规范能力,最能体现格律诗本质属性的特点,所以受到比较普遍的青睐,有的甚至提出对称是诗的一种规律,名之曰“对称律”。回过头来,这样不讲究长短句规律化和各阕对称的词牌还必须叫它格律诗,因为它的形式是固定的,作词是依声按字填词,与今天的写格律体新诗不同。</h5><h5> 宋词是由唐末的民间曲子词发展而来的,属于歌唱文学,某种意义上比律诗更适于歌唱。为此,宋词诗句除了继承和借用了诗经和五七律的四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之外,还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加头”、“插腰”等种种改造而又出现了六字句、九字句之类;至于平仄律一方面是借用律句,另一方面也进行改造,使之更适于歌唱。当然,原则上与律诗一样大都讲究平仄交替、相对等原则。</h5><h5> 这样,由《诗经》《木瓜》《伐檀》之类参差体——宋词——元曲,同时又形成了讲究长短句规律化的参差体传统。总而言之,整齐体和参差体不是绝缘的,而是属于同一种民族社会生活、语言基础及其格律条件的产物,因此两者相反相成,在互相促进又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发展和繁荣这我国的民族诗歌。</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二</b></h5><h5><br></h5><h5> “五四”是我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分水岭,也是古代诗歌与新诗的分界线。诗经、五七言古体诗、律诗、宋词和元曲的语言基础是文言文。文言文的词汇是以单音词为主,无轻音,虚词很少入诗。因此音步只有为主的两音音步和为辅的单音音步两种。在这种语言基础及其格律条件下所形成的格律环境里,四言的“诗经体”只能是“两步四言诗”(“2|2”),五言律诗只能是“三步四言诗”(“2|2|1”),七言律诗只能是“四步七言诗”(“2|2‖2|1”)。由 此可见,古代诗歌传统限字说的实质是一限音步数量二限音步种类三限音步排列次序的一种原始、机械的完全限步说。这种特殊的格律环境自然造就了诗行的步数与字数的无矛盾性。</h5><h5> 而新诗的语言基础及其格律条件,与之正好相反,错综复杂的矛盾都集中在诗行的步数与字数上。邹绛把“五四”以来的新格律诗的表征分做三类:一是“只是字数整齐,顿数却不整齐”,“所谓‘豆腐干诗’,就是指的这种作品”;二是“顿数整齐,但字数不整齐”;三是“顿数整齐,字数也整齐”。这三种诗体所以有三类表征,是因为它们的基本格律思想不同所致。第一种“豆腐干诗”的出现,是因为作者把“字”当成了组织诗行形成节奏的基本单位,实行了单纯限字凑字的结果。连闻一多《静夜》也属此类。第二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只是把“音步数量”当成了组织诗行形成节奏的基本单位,没有同时兼顾不同长短音步的有机配合,实行的是单纯的限步说,而不是完全的限步说。何其芳《听歌》就是典型的例子。至于第三种情况,是因为作者全面地把音步当成了组织诗行形成节奏的基本单位,既限定音步数量又同时兼顾不同长短音步的有机配合,实行的是现代的全面的限步说。如闻一多《死水》《夜歌》《也许》,何其芳《我要》都属于此例。</h5><h5> 这是因为新诗的语言基础不再是文言文,而是白话文,词汇不再是以单音词为主,而是双音词取代了单音词的地位,同时又有多音词和轻音虚词的大量出现,无法一律拒之诗门之外。因此音步不再只有两种,而又新生了三音音步和四音音步;一般分工是以为主的两音音步和为辅的三音音步为常用音步,以退化的单音音步和新生的四音音步为不常用的特殊辅助音步。新格律诗的作者只要全面掌握和熟练驾御了各种基本格律因素,实行现代的完全限步说,在格律形式上自然也就使新诗与古代诗歌衔接起来,使之成为表现今天社会生活和抒发思情的有力武器。</h5><h5>因此,把握新旧诗两者语言基础及其格律条件乃至基本格律思想的根本区别,这是必须重视和掌握的的根本问题。</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2007·7·9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化综合楼书房</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 楼主马上收藏2011-1-30 16:19:17 </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本帖最后由卓韦 于 2009-12-15 06:03 编辑 )</span></h5> <h5><b>作者简介</b></h5><h5> 程文,笔名:卓韦(1941.8—2017.11),汉语格律体新诗重要理论家、诗人。高级讲师 ,原哈尔滨铁路中专校长,黒龙江作协会员。曾为世界汉诗协会格律体新诗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程文先生的主要新诗格律理论为“完全限步”说,其理论的形成得到王力、臧克家、卞之琳、冯牧和李瑛等文学大家关注和支持。2003年,程文具有“填补诗歌研究空白”(光明日报书评)的专著《汉语新诗格律学》,获黑龙江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16年,程文获中国格律体新诗研究“理论成就奖”。</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