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的追寻——清华校友艺术实践作品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言</p><p class="ql-block"> 2017年秋天,第二次北美清华校友大会在西雅图召开期间,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校友总会组织了一次校友的开放讨论,会议地点选择在西雅图郊区一个叫作“惠碧”的小岛上,大家戏称为“惠碧会议”。那次会议开得很热烈,校友们提出了很多有趣有意义的想法。在那次会议上,邓锋学长提出了“校友终身”的理念并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p><p class="ql-block"> 清华而言,“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意味着教育理念的扩展。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呈现出若干新的特征,其中至少有两方面值得大学重视。一方面,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大众普及阶段,社会民众由上大学的渴望转变到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这个因技术发展而引发变革的时代,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技术的涵现让人们目不暇接,人们的生活也因此不断被能响和改变。面对这一个新的时代,为校友持续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就成为清华新的教育理念。我们注意到,清华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表现为大学所设定的教育目标,成为刻在学生身上的文化印迹,转变为他们的一生追求,这种有信念支撑的坚持不懈的长期追求,促成清华学生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促成他们事业上的成功,也为清华赢得更多的社会声望。清华要为校友这种持续的人生追求提供终身支持。而清华的教育目标包含着对学生这类长期追求的期待和要求。例如,清华的教育目标中,包含着建立“中西、古今、文理”会通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长期要求,因为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仅仅四年或更长时间的大学学习,还不能够让他们建立起教育目标所要求的这类知识体系。再有,将运动作为终身的生活习惯也是清华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在学生毕业之后,支持他们通过持续的系统性学习,逐步建立起清华所婴求的完善的知识体系,达成大学所要求的教育目标,以此支持他们的事业发展和健康生活,是清华教育理念的拓展和社会发展对清华提出的新的使命要求。</p><p class="ql-block"> 在“惠碧会议”之后,校友总会秘书处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深入讨论,系统梳理出“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所包含的教育理念,“系统性学习”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一理念也被贯穿到每一个学习班的制订和实施方案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已经看到了初步的成果。“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之“中国哲学”学习班结课之后,“艺术研究与实践”学习班也顺利结课。对参加学习班的各位校友来说,这是一次系统的艺术学习机会。校友们学习艺术史及艺术理论,并且尝试进行素描、色彩、版画、水墨创作以及陶瓷制作等一系列艺术创作实践,通过系统性学习,既实现了对艺术理论的理解认识,也实现了绘画创作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各位校友充分体验到艺术创作的妙趣以及艺术世界给大家带来的美的陶冶。负责艺术研究与实践学习班的李睦教授告诉我,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惊喜地发现,理工科校友其实也具有很好的艺术潜质,经过老师们的专业点拨,他们的艺术创作能迅速提高。这些绘画创作成果的结集出版和展出,反映着这个学习班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喜可贺。</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继续提炼“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的教育理念,使清华教育更好地适应这个伟大时代变革和发展的需要,支持各位校友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追求,支持校友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史宗恺2024年1月</p> <p class="ql-block">美的追寻</p><p class="ql-block">清华校友艺术实践作品展</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绘画是一种情怀</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画画的情结;随时随地拿起画笔,涂抹那些好看的事物,描绘那些喜欢的事情,这种涂抹和描绘既是我们的天性,也是生命的神奇。这些天性与记忆相关,这些神奇与幻想相连,留恋在记忆和幻想之间,人生的许多快乐就会相继而来。正因如此,童年的无畏才备受珍惜,年少的率真才倍感珍贵,能够延续这种无畏、重现这样的率真,就成为了人们心底永久的惦念。毕竟,岁月的流逝,生活的煎熬,使我们画得越来越少。画得少,故事就少。故事少,幻想就少。渐渐的我们变得不再好奇,也不再珍惜神奇。在一个缺少神奇的环境里,愿望被抑制、情感被隐藏,也就在所难免。原本属于每个人的绘画愿望成为了少数人才能涉足的领域,并且附加了太多的“门槛”和相应的“规则”。我们开始害怕绘画,也开始回避自己,直至我们把绘画连同自己一起忘记。为此,我们心有不甘。</p><p class="ql-block">通常人们对于绘画的判断是关于它的“好与不好”“美与不美”,抑或是“对与不对”并对这种“功利性”的判断习以为常。我们常说的“懂不懂”“会不会”都是建立这样的判断基础之上。不知道这样的认知桎梏了多少纯真,屏蔽了多少天性,这是许多人一生的缺憾。如今我们有必要做一些思路上的梳理,以便能重新认识绘画,认识绘画、艺术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许我们还来得及做些补偿,用绘画创作的方式来追寻我们曾经的愿望。</p><p class="ql-block">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画作,超越了人们对于绘画的一般理解。首先,画作的作者都不是美术行业中人,他们对绘画的喜爱与行业无关,他们对绘画的需要与自己有关,他们的作品更接近记忆和幻想,所以也更接近神奇。这就是我喜欢这些作品的理由,因为它们特别有趣。其次,他们对于绘画的理解倾向于体验,而不是判断。判断多指向结论,体验多指向过程,而过程的体验更接近情怀的追寻,通过绘画完成的情怀追寻恰恰是每个人此生都应该去做的事情,无关得失和利益的判断。这也是我之所以尊重这些作品的理由,因为它们非常值得。</p><p class="ql-block">长久以来,我一直期待着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期待我们能够一起参与寻找曾经属于我们的绘画体验,体验那些只有通过绘画才能感受到的、珍贵的生命的瞬间。此次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的艺术班课程,带给我太多不同于以往,且难以忘怀的切身感受,提示了我,唤醒了我。可以说这是过去几十年来我讲过的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愉快的绘画课程。这个课程促使我认真地思考,对于我们所有人的生命来说,艺术究竟意味着什么?仅仅是缘于大家的兴趣和爱好吗?校友们对于绘画的热情、执着、勇气,以及他们在不经意之中呈现出来的灵性,都远超我先前对于他们的预期,也拓展了我原先对于专业和生活的理解。或许,我们正在做着的这些事情能对大学未来的教育提供有意义的参照。这是我们的故事,我们正在故事当中。</p><p class="ql-block">李睦2024年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