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时候,久困于现实的樊笼,常常生出一种无力感。人生一世,仿佛独自行走于茫茫荒原,如一棵小草,命不由己。</p><p class="ql-block">从青云农庄向前走去,一条小河婉娫而下,河床近乎干涸,岸边长着很多一丛丛的丝毛芦苇。这种芦苇很漂亮,不似东流江边的那种长叶芦苇,它的茎秆直立,叶鞘圆筒形有细毛,顶上有穗,风一吹摇曳生姿。</p><p class="ql-block">站在河边,向着远处的山谷呐喊“哎,大山我来了...”山不见我,我自见山。</p><p class="ql-block">人生是孤独的,理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既便如此也该活的像野草一样坚韧,不屈不挠。</p><p class="ql-block">山谷并未回音,却惊动了河里几只悠闲的鸭子。它们扭头朝我“嘎嘎嘎”的叫起,我无声的笑了,或许它们向我示好,或许警告我扰民。</p><p class="ql-block">这是通往三条岭的乡道。多年前,三条岭刚刚开发,春暖花开时,漫山遍野的梨花,玉兰花、映山红、着实让三条岭火了一把,三条岭由此被誉为东至县城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正是那年,我与超市几个同事,第一次来三条岭打卡。就是从这条路去了高岭、低岭、蔡岭,沿途领略了三条岭上秀美的风光。</p><p class="ql-block">三条岭位于东至尧渡镇尚合村和高岭村境内。分布着高岭古道、低岭古道、蔡岭古道,宽度在1.2~1.5米左右,青石板铺就。</p><p class="ql-block">古道沿途散落着一些古祠、古桥、古民居等。海拔均在200米以上,有民谣曰:“高岭不高,低岭不低,上蔡岭爬楼梯。”</p><p class="ql-block">从前三条岭地处深山,交通闭塞,民间传诵:“养女莫把低岭塘,饭瓢讨水日子长,养女莫把高岭头,吃了上顿下顿愁,养女莫把蔡家岭,半边蒸菜半边粉...”民谣生动的唱出了三条岭人的辛酸过往。</p><p class="ql-block">三条岭古徽道是皖南东部重要的交通要道,东可连接石埭,南能通祁门、浮梁、景德镇,西连至德县至长江。</p><p class="ql-block">山区盛产的茶叶、竹、木、柴、炭等物产通过古徽道由人力挑运到长江岸边转运,同时,来自长江沿岸及下游的粮食、布匹、食盐、铁器以及生活用品也通过古徽道运往山区各县。挑夫们沿着古徽道南来北往,岁月悠悠,青石板被踩踏得光滑如玉。</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河边高岭村形成了“半边街”,有饭店、酒馆、客栈、骡马店,服务于沿途客商。</p><p class="ql-block">三条岭地区,是抗战时期新四军驻至德部队的根据地。共产党在高岭建立了区委会,成立了高岭游击队。三条岭人民抗击日寇,平叛顽敌。</p><p class="ql-block">彼时施村宗祠前大晒场是新四军操武练兵的地方。迎春洞,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是工农红军的联络站,抗战期间,是区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一条历史悠久的古徽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沿着这条古徽道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p><p class="ql-block">山门未打开之前,三条岭“养在深闺人未识”闭塞的交通艰苦的环境,让人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打开山门后,人们发现这里不仅有一条保存完好的古徽道,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神秘的溶洞,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心魄的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如今,三条岭已修通了公路,进出十分便捷,山村也发生了变化。大片的梨园和美丽的翡翠湖,梨花盛开梨子成熟时都是观赏的好时机。喀斯特地貌、溶洞、石林,这些自然奇观也为游客提供了探索的乐趣。稍作开发,就是陶公笔下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二上三条岭,是一帮同学开车上去,中午在尚合村农家乐就餐,河边有风车,亭台,成片成片的金黄色油菜花...</p><p class="ql-block">山里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晴空万里,忽就下了小雨,忙进农庄躲雨,几个厨师正在忙碌着,柴火灶飘着饭香,两个垂钓的人带着鱼进来,蹲在地上处理。</p><p class="ql-block">站在农庄眺望,对面儿童乐园还有不少家长带孩子在玩,河边原有的风车亭台已不见踪影。</p><p class="ql-block">见时候不早了,打电话让出租车来接。司机回,又接了一单生意,让我再玩下。</p><p class="ql-block">继续溜达。桥对面有一个徽园,门楼很大很高,里面是采摘中心,还有一个小鱼塘。时令已到霜降,这个季节里面都是荒的,但能看出当初开园时的热闹。</p><p class="ql-block">沿着村道漫步,这一块的老屋像是重新翻修过,但门前蒿草有人高。路边还有一个偌大的院子,门楼很气派,上写“民间文化博览园”。院内有几处空荡荡的房子,荒草丛生。很疑惑,记忆中这些老屋几乎是断瓦残垣,是谁开发了又弃之?</p><p class="ql-block">带着这个疑问上了接我的出租车。司机是个40多岁的女司机,家就在高岭上。</p><p class="ql-block">一路闲聊,司机妹子说她清早起来就把午饭做好了,两个孩子上学,老公出去做事,家里还有一个偏瘫的母亲,整天忙忙碌碌。并说前几年有上海人来投资开发,买了沿河一带的老屋,后种种原因中止合同黯然离开,故这些“新房子”成了“弃楼”。</p><p class="ql-block">说话间车站到了,我看了看车上的工号和名字“陈秋菊”,对妹子笑道“我存了你的电话号码,以后来东至办事就找你”,妹子也笑“好好”。</p><p class="ql-block">她是我在车站几个招揽的出租车司机中选的,朴实憨厚,如同她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