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古埃及文明展”出来,大概是4:00多钟。因为是周五,上海回南京的高铁比较紧张,只能买到较晚的20:26--22:19的G7064,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在上海吃顿晚饭,再找个地方逛逛。</p> <p class="ql-block">喜欢上海各式各样的建筑。特别是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后,外国机构、商人、商品和外资纷纷涌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饭店、教堂、娱乐场......所有这些五花八门的建筑都喜欢的。上海是个万国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今天选看的建筑不在南京路、不在外滩、不在租界,也不是银行、饭店、教堂,而是宰牲场。它在虹口区溧阳路611号。</p> <p class="ql-block">和帅葛在人民广场附近乘坐123路公交车,经外滩、过<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外白渡桥</span>,在吴淞路海宁路下车步行700米到达溧阳路611号—-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旧址”,即19叁III 上海老场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忍不住加塞一段</span><font color="#b06fbb">“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外白渡桥”</fon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说法叫“上海人的记忆中始终保留着一座桥---外白渡桥。”而我对外白渡桥的认识,源于娄烨2000年导演的电影《苏州河》,主演:周迅、贾宏声。每次到上海,只要可能都会去看一眼外白渡桥。</p> “外白渡桥”这个名字很上海。“白渡"的意思是过河不要钱。“外”是指桥处于苏州河的下游河口。人们习惯将一条河的上游称“里”,下游称“外”。<br> <p class="ql-block">“外白渡桥”的名字是这样来的:从前苏州河口没有桥,过河靠摆渡,摆渡要交钱,不能白渡。后来在1856年,一个叫威尔斯的英国人在渡口修了一座木桥,名为"威尔斯桥"。市民俗称“摆渡桥”,又因过桥不收费,市民喜大普奔,直接叫它“外白渡桥”,到现在叫了168年,还会一直叫下去。<br></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外白渡桥,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修建的第四座桥梁,它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即成为上海外滩的北部标志。外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p> <p class="ql-block">由于外白渡桥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是连接黄浦区与虹口区的重要交通要道,每天有近3万辆次的车从它身上驶过,一百年的城市地标不再硬朗。2008年4月,外白渡桥除桥墩以外,全部从原处拆下,送往上海船厂进行大修,到2009年3月大桥以原貌回到原地。外白渡桥仍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言归正传,回到“19叁III 上海老场坊”。</span></p> <p class="ql-block">上海号称“魔都",看这幢楼的名牌,19 →阿拉伯数字;叁→汉字大写;III →罗马数字;shanghai →汉语拼音;老场坊的埸是繁体字。不愧为魔都!</p> <p class="ql-block">百度1:阿拉伯数字在唐代由阿拉伯商贾和契丹人传入中国,当时影响甚小。到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被商贾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百度2:汉字大写数字在武则天时代被发明,但盛行在明朝。朱元璋为了防止贪污腐败,规定朝廷各部门和地方之间往来的会计账册必须使用大写数字,以防止数字被篡改。</p> <p class="ql-block">【老场坊的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p> <p class="ql-block">有介绍说这座内圆外方的钢筋混凝土水泥原色建筑,是巴西利卡风格。</p><p class="ql-block">Ai解释:在古希腊“巴西利卡”是对君主或者最高执政官办公建筑的称呼,意为“王者之厅”,而不是一个建筑结构的名称。古罗马人在建造公共建筑时,沿用了“王者之厅”的建筑特点,即平<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把“巴西利卡”</span>作为建筑结构使用的是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堂,但主入口改放在短边。</p> <p class="ql-block">确实,1933老场坊是长方形,主入口设在长边,每层外侧都有一圈柱廊。有意思的是“巴西利卡”·“王者之厅”,在这里成为宰牲场。</p> <p class="ql-block">这个建筑最显眼的是一根根“伞柱”,分八角形和四边形两款。一层伞柱带有几何形状的纹饰。整栋楼是无梁楼盖设计,全靠300多根伞柱支撑。</p> <p class="ql-block">主楼的内圈为“中心圆”,共三层,是屠宰牲口的车间。这里有24条宽窄各不相同的的廊桥,可供大小不同体型的牲口从这里通过。</p> <p class="ql-block">廊桥边有小弧度的旋转楼梯,是工人的逃生通道。当动物走向屠宰场,有时会惊慌失措。这些狭窄的通道,仅供人逃生,牲口是进不去的。</p> <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最亮眼的是正立面的镂空水泥花格窗,窗格由方格和圆圈相间排列,除了造型美观外,更具备通风的功能。这些花格窗朝向西方,如果有夕阳射进格窗,光影一定很美。</p> <p class="ql-block">“牛道”是老场坊的特色通道。当时生产流程和工艺已经跟国际接轨,实行人畜分离。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路面粗糙。</p> <p class="ql-block">牛道是宰牲场里最让人唏嘘的坡道,想那牛在坡道上一步步走向廊桥、走向通往死亡的“中心圆”,它一定是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记得在苏北上小学时,羡慕同学放学可以去田野挑猪草,就回家央求外婆养猪,外婆成全了我。她在春天领回了一只小猪仔,全家总动员地喂养它。春节前的某一天,家里请了杀猪匠和厨师(做杀猪宴)。杀猪的那天早上,外婆喂食时对猪说:要杀你了,最后吃一顿吧。猪没有吃,它在流泪!外婆又说:供养你一年了,每天给你叩两个头,也对得起你了。</p><p class="ql-block">【过去的猪圈有个齐人腰高的栅栏,每次喂食时人都要弯下腰,像叩头似的把食盆送进去。猪每天吃两顿,所以说每天叩两个头。】</p><p class="ql-block">笨猪尚且如此,何况聪明的牛。它死前该有多难过。</p><p class="ql-block">注意到老场坊朝西的镂空花格窗,想它除与上海常年的风向一致,可以更好地通风外,可能还有朝向西方极乐世界,让动物死后更好的轮回和超度的意思吧。</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由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出资,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上海余洪记营造厂施工。是具有租界官方、国际力量、国内背景的三方联手作品。</p><p class="ql-block">宰牲场在建筑和设备上花费白银三百三十多万元,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3.17万平方米,整个建筑为三层(局部四层),墙体厚约50公分,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p><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的工艺设计,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其生产工艺流畅,房屋结构精密,建筑设计卓越,在近百年前的上海,可谓超一流的惊世之作。当时全世界这样格局和规模的现代化宰牲场只有三座,另外两座在英国和印度,而1933老场坊是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其他两座都无从可寻了。</p><p class="ql-block">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于1933年开工,1935年建成。场址原地名:上海虹口区沙泾路10号。</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1933老场坊是创意园,但没有几个商家入驻,冷静得很,总觉得有一种煞气。</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一楼免强有点人气的餐厅吃了顿粤餐。7:00之前离开老场坊,步行800米乘坐4号地铁到火车站,高铁回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