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夕阳‍ ‍

刘景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哈三中校友(上海)历次聚会汇总(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总 序 </p><p class="ql-block"> 一群古稀老人,由于各种原因,常来、长住上海(或周边的江、浙城市)。他们的经历是共和国历史的缩影,之前人生的大部分都是在奉献中渡过的!而如今,他们早已告别了充满希望的过去,也自知现今于社会不可能再有实质性的贡献。但这也是一个不愿沉寂于喧嚣人世之外的群体,更不甘心就此虚度人生这最后的时光。追求晚年的精神生活 ,几乎成了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何时起,“群”,这一交流的理想平台应运而生。人们在亦真亦幻之中,充分交流,籍以充实各自的内心世界,丰富彼此的精神生活!</p><p class="ql-block"> 哈三中校友(上海)建群已经九个年头了,期间举行过十一次聚会。在这个开心的驿站里,或自娱自乐, 或为远道而来的校友接风(已达15人)。群内生活高潮迭起、其乐融融!现今把这些活动汇集起来,付诸美篇,成就一段美好的回忆。可悦己 ,可飨友!</p><p class="ql-block"> 田广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聚会并建群</p><p class="ql-block">时间:2016年</p><p class="ql-block">地点:浦东一家东北饭店</p><p class="ql-block">执笔:田广德</p><p class="ql-block"> 2016年的一天,初3.4班的王子新同学告诉大家:高2.4班牟维旭同学现在上海,可能的话,大家见见面。</p><p class="ql-block">当天傍晚,牟维旭、刘宝长、原福茂、陈安荣、刘健航、章晴、田广德等七人,相聚在浦东一家东北饭店。</p><p class="ql-block">席间,大家决定搭建今后交流的平台,约定每年聚会1~2次。从此,开启了日后数次相聚交流的活动。</p><p class="ql-block">在上海居住的同学、校友日渐增多,往返上海的同学、校友见面也日渐增多。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代人,离开学校,下乡到边疆农村,与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并肩战斗。他们在黑龙江畔相识、相爱。返城后,跟随爱人调进上海工作生活,一批哈尔滨人变成了“阿拉上海人”。</p><p class="ql-block">继而,一些同学、校友通过高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工作,又有一批哈尔滨人来到上海定居。</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上海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各种优秀人才,又一批哈尔滨人通过招聘应聘成为上海的建设者,来到浦江两岸。</p><p class="ql-block">再后来,哈三中校友在上海工作的子女长大,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恰好,哈三中校友也到了退休年龄,他们便追随子女来到上海,担负起照顾小辈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在上海生活的哈三中校友,努力融入新的家乡,同时,故乡依然是他们的牵挂。因此,每当得知同学、校友来到上海,他们便渴望与之见面,交流。于是,类似哈三中校友会(上海)这样的民间组织应运而生。微信普及后,微信群成为这个组织的载体。我们这个群的成员,由最初的7人增至现在的20多人。</p><p class="ql-block">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人在这里表达对校友的关怀与问候。特别是抗疫的三年里,大家不能见面,但是,微信群上的每一声问候,就是校友们平安的报告,犹如“家书抵万金”一般,让人放心,给人温暖。</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该群目前(截止到2024.2.20)成员:</p><p class="ql-block"> 刘振宇(高3.1)、赵秋香(高3.1)、田广德(高3.1)、苏洪杰(高3.2)、荣剑英(高3.2)、伊范(高3.2)、周宪南(高3.4)、刘宝长(高2.2)、高惠滨(高2.2)、陈安荣(高2.3)、牟维旭(高2.4)、薛伟光(高2.4)、刘健航(高1.1)刘力(高1.1)、郭世如(高1.2)、游明(高1.4)、宋国育(初3.2)、原福茂(初3.4)、王子新(初3.4)章晴(初2.1)戴明(初2.4)、韩晓元(初2.4)、翟晓真(初1.1)</p><p class="ql-block"> 时常参加本群活动的几位同学的爱人:李威(刘健航爱人)、陈肖苓(刘宝长爱人)、刘云(田广德爱人)、孙晶岩(郭世如爱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聚会</p><p class="ql-block">时间:2017年2月15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徐家汇路杭州新开元大酒店</p><p class="ql-block">参加者:田广德,刘宝长,牟维旭,陈安荣,刘健航,原福茂,章晴,高惠滨,王子新</p><p class="ql-block">执笔:王子新 </p><p class="ql-block">哈三中校友(上海)的第二次聚会,是田广德和刘宝长发起并筹办的。那是2017年2月15日,相聚于徐家汇路560号杭州新开元大酒店。参加者,除了田广德、刘宝长,还有陈安荣、刘健航、原福茂、章晴、高惠滨、王子新,牟维旭专程从南京赶来。</p><p class="ql-block">中国民间有很多描写亲情的俗语,比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还有,写军民关系的,“见了你们格外亲“。然而,哈三中校友,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哈尔滨,经历过60年代后半期那场风雨的洗礼,我们是同学,可是又不纯粹是同学。我们很多人,上学时是同学,甚至是同桌;下乡,在同一个团场,同一个连队,甚至睡过同一铺火炕;之后,考大学,返城,再就业;再后来,退休,回家照顾子女和子女的子女。子女在上海工作,我们又在上海滩相聚。如此繁复的经历,一句话岂能说得清我们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田广德还记得,1995年在省燃料总公司工作期间,对清债讨回的几百吨白糖急需出手。高2.2的杨琦璋同学知道后,帮助联系了市糖果糕点公司的牟经理,同时告诉田广德,这是他们班同学高惠滨的爱人。接下来的事情果然顺利。</p><p class="ql-block">如今回忆起来,田广德一面感慨世界如此之小 ,一面感慨同学的情谊之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聚会 </p><p class="ql-block">时间:2017年5月</p><p class="ql-block">地点:浦东和记小菜酒店</p><p class="ql-block"> 欢迎王春梅、孙莉、邢治岚、姜丽娟、张广兴、徐国成6位同学来沪</p><p class="ql-block"> 执笔:陈安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刚刚结束了高二三班上海至日本游轮行的部分同学,又和在沪的三中同学见面了!几十年未见的老同学相见分外亲切,欢迎的聚会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场面热烈,气氛欢快!大家按年级、农场荒友、校速滑队、邻居等各种组合拍照,这都是满满的回忆啊!“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心儿是年轻的太阳,真诚也活泼”,老同学眼里的你我他,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同学分别几十年后再见,让我们拥抱,让我们欢呼,让我们记住此时此刻的“疯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孙莉张广兴夫妇(中)离开学校已经有五十年了,孙莉依然年轻靓丽,张广兴还是那么沉稳帅气,岁月的痕迹在哪里?刘健航李威夫妇(左)都是大医生,每次同学聚会,只要有他们参加,身心健康方面的话题少不了。刘宝长陈肖苓夫妇(右)是群里元老级成员,无论是群里同学聚会旅游,还是迎来送往来沪游玩的同学,他们都提供了很多帮助。</span></p> <p class="ql-block">孙莉、戴明和陈安荣当年都是学校速滑队的,冬季学校课间操时间,冰球队的同学在冰球场内训练,速滑队的同学围着冰球场滑,场外很多同学围观,这个场面定格在很多三中同学脑子里。</p> 王春梅夫妇与田广德夫妇。 张广兴夫妇与田广德夫妇。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聚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间:2017年9月9日 </p><p class="ql-block"> 地点:七宝镇农家乐</p><p class="ql-block"> 执笔:原福茂 </p><p class="ql-block"> 欢迎王仁超同学来沪</p><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 ,初3.3班王仁超同学受同行邀请来沪 ,交流文学创作、切磋书法。当问到这次想见咱校哪些同学时,他表示不太熟悉高中同学,那就只约上初中的吧。我们相聚在七宝镇的一农家乐:原福茂(初3.4)、王子新(初3.4)、章晴(初2.1)、戴明(初2.4)、田广德(高3.1)及夫人刘云</p><p class="ql-block"> 王仁超,1978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系黑龙江省作协会员、省老年书画协会会员,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杂文等多部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见面后的印象是,还是当年那个王仁超:儒雅大方、谈吐得体。分别前 ,他赠送我们每人一副墨宝、一本自己的著作《王仁超文学作品集》,大家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左起:原福茂、戴明、田广德、王仁超、王子新、刘云、章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次聚会</p><p class="ql-block">时间:2017年12月</p><p class="ql-block">地点:上海火车站附近淮扬人家</p><p class="ql-block"> 执笔:牟维旭 </p><p class="ql-block">参加者:翟晓真、刘健航、高惠滨、王子新、游 明、戴 明、宋丽茹、田广德、薛伟光、苏洪杰、宋国育、原福茂、刘宝长、牟维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次聚会,缘起于四位校友莅临上海。他们是:高三二的苏洪杰、高二四的薛伟光、初三二的宋国育和初一一的翟晓真。</p><p class="ql-block">苏洪杰在学校时,是宣传队的骨干。1968年国庆期间,尚在学校的20名宣传队校友,到照相馆拍了一张造型照《烽火雄鹰》,寄给下乡的校友。宣传队的大旗下,队员们做出各种表现昂扬、奋进的姿态。苏洪杰的造型给人印象非常深刻。苏洪杰下乡后,担任所在团的宣传队队长。那个团以芭蕾舞剧《白毛女》闻名兵团内外,而苏洪杰就是赵大叔的扮演者。至今,他在微信群里仍把“杨各庄赵大叔”用做自己的名字,可见,他是多么看重那段经历。</p><p class="ql-block">薛伟光是哈三中老三届大规模下乡开始后的第一批下乡者。他们的行动被载入百年校史。遗憾的是,校史里短短的一句话,竟然表述不完整。2023年,为百年校庆编辑的《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志(大事记)》1968年条下写道:5月8日,我市第一批知识青年下乡赴饶河,其中有我校某某等8名学生。</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前半句表述是正确的,“1968年5月8日,哈尔滨市第一批知识青年下乡“,但是后半句则是错误的,校史称,其中8名三中学生。事实是,在哈尔滨市第一批下乡知识青年中,有16名三中学生。这16名三中学生中,有8名到黑龙江省饶河县插队落户,另外8名到黑龙江省瑷珲县红色边疆农场,后更名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p><p class="ql-block">到饶河插队落户的8名学生是:王显声(高三四)、全为民(高三四)、陈向东(高二三)、张爱华(高二三)、李金荣(高一一)、王秀芳(高一四)、庄唯(初二一)、曹汝光(初二四)。</p><p class="ql-block">到兵团的8名学生是:罗大鈞(高三四)、薛伟光(高二四)、牟维旭(高二四)、韩根吉(高一四)、刘力(高一一)、柳兰芳(初三三)、晁强(初三四)、赵平经(初二二)。</p><p class="ql-block">其实,从1966年开始,三中就先后有高二四班的庄静华、冯云翔和李婵华、金国环分别到兵团二师和四师去了。副校长孙凤林还曾带领同学去四师慰问过。</p><p class="ql-block">宋国育从学校直接参军,现在长住苏州。</p><p class="ql-block">翟晓真儿子在上海工作,经常往返于哈沪线上。</p><p class="ql-block">这样几位重量级同学和校友来到上海,是难得的见面机会。其实,吃什么不重要,说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见个面,让我们把记忆的宝库打开来,让往日的故事活起来,把珍藏的友情续起来,使我们的老年生活更有温度,更有色彩。</p> <p class="ql-block">高惠滨、王子新、宋国育三人,当年同在宣传队。</p> <p class="ql-block">宋国育从学校参军前,特意跑到牟维旭家,送给他一张照片,是他和母亲、姐姐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苏洪杰、牟维旭、薛伟光、田广德,老高三、老高二,哪能没磕唠呢?</p> <p class="ql-block">这四位女同胞,平日在上海持家并不轻松,难得今日一聚。</p> <p class="ql-block">这老哥仨,当年在学校,有节目了。现在又要整啥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