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上午,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拜祖活动在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的世界客家祖根地纪念公园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客家宗亲代表回到根亲祖地,在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下,隆重举行拜祖活动,共拜客家先祖,探寻精神家园,感受血脉深情。<div> 当天上午,世界客家祖根地纪念公园旗幡猎猎、庄严肃穆。南门广场上,鼓声震天、龙腾虎跃。来自全球各地的客家宗亲整肃衣冠,缓步来到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下,端详四周叙事浮雕,了解客家先民迁徙的历史渊源。<br></div><div> (本篇有关拜祖活动的文字资料均来自偃师融媒)</div> 上午9时,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拜祖活动正式开始。偃师区客亲代表杨建乐致欢迎词,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属亲人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问候,诚挚邀请全球客家乡亲共赴一场向新图强、高质发展的时代奋进之约,共赴一场前程锦绣、宏图大展的砥砺前行之约,携手再奋进、同心谱华章、共创新辉煌。 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总执行长曾观涛致辞,向家乡父老表达最衷心的感谢,希望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搭建起对接沟通的桥梁,常回来走走,常回家看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与家乡人民携手再奋进、同心谱华章,共赢美好未来,共创河洛辉煌。 随后,现场全体人员凝神肃立,鸣炮奏乐。客家宗亲代表团代表向客家南迁纪念碑敬献花篮、整理缎带,主拜嘉宾向客家南迁圣地纪念碑敬香、献爵。客家宗亲代表黄雄祥恭读拜祖文,颂扬客家先祖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客家品质,共同感怀列祖列宗的深恩厚德,传承千年灿烂的客家文化,弘扬薪火永续的客家精神。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全体嘉宾面向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行鞠躬礼。99名学生代表现场表演《客家颂歌》,客家代表接受了故土赠送。 归来的客卿无不心情激动,合影留念。 <p class="ql-block"> 来自澳洲纽省的96岁的老先生面对中央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禁不住呜咽成声,和同来的客卿们用客家话唱起了客家民谣。</p> 为什么称“客家”、“客家人”<br>关 于客家或客家人,来源有很多说法,有两种解释比较可靠与符合逻辑:<br> 一是:外来者说历史上,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地区多次向南方迁徙,到达闽、粤、赣等地区。相对于当地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外来的群体。这些迁移而来的汉人在新的地方定居生活,被当地人视为“客人”,时间久了,便有了客家和客家人的称呼。这是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一种说法。<br>唐代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br> 二是:客户制度说在宋户籍中,有“主户”和“客户”之分。中原人南迁到闽、粤、赣地区后,在当地的户籍中被编入了“客籍”,所以被称为“客籍人”,后来简称“客家人”。<br>史料《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南兖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br>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Ⅱ第26题)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答案 B:土地政策调整 )<div> (相关客家介绍资料均来自律师维钦的公众号)</div> 客家从哪里来-客家的迁徙史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口被动迁移史,从西晋末年(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历经1700多年,历经多次大规模迁徙。<br>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末-东晋 )<br>背景:西晋永康元年,发生 “八王之乱”,随后北方少数民族趁机侵扰,中原陷入 “五胡乱华” 的动荡局面。东晋初年,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br>路线:从中原到江淮、赣南等地。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次迁徙持续了约 170 年,迁移人口达百万之多。<br> 第二次大迁徙(唐末-五代十国)<br>背景:唐朝 “安史之乱” 后,国势衰落,藩镇割据,加上中原灾荒连年,官府剥削,民不聊生。不久,又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乱所及地区的百姓纷纷南迁。<br>路线:这批汉人最终定居在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这次迁徙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 90 余年。<br> 第三次大迁徙(两宋末期)背景: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众多。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再次渡江南迁。同时,文天祥起兵抗元,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br>路线: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br>第四次大迁徙(清朝时期)背景:主要有三个事件影响客家人比较大规模的迁徙。一是,清朝推行的“湖广填四川”二是,“太平天国的失败”三是,“广东西路械斗事件”<br>路线:广西、湖南、福建等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四川;客家人漂洋过海到达东南亚南洋等地。<br> 04客家迁徙的10个历史事件正是这些事件,才在中国的历史上慢慢形成客家和客家文化。<br>通过这些事件,可以感受和窥探客家文化和精神的形成,比如客家独特的方言体系、客家围屋建筑意义。<br>客家人应当了解这些事件:<br>1.八王之乱(291年-306年)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因皇族争夺中央政权引发的内乱。公元265年,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却种下了祸根。<br>八王之乱,共历时十六年,参与其中的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br><br>2.永嘉之乱(307年-317年)公元307-317年间匈奴灭亡西晋的战争。<br><br>八王之乱是内乱,永嘉之乱便是内乱之后的外患。<br>永嘉之乱,是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在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鹿邑)歼灭晋军10余万人,俘杀太尉王衍等人。之后派刘曜在六月攻陷洛阳,俘虏怀帝,再杀王公士民3万余人。八月,刘粲攻陷长安,杀掉了西晋太尉司马模。这一系列动乱史称“永嘉之乱”。<br><br>3.五胡乱华(304年-439年)五胡乱华,又称五胡入华,是指316年西晋灭亡到439年鲜卑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十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br><br>永安元年(304年),南匈奴左贤王刘渊举兵反晋,自称“汉王”。匈奴大军在此之后大举进入中原,五胡乱华的序幕也由此被正式拉开。而五胡乱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分裂阶段。<br><br>4.安史之乱(755年至763年)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而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br>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北方生产凋敝,北民南迁。诗人杜甫是安史之乱的亲历者,期间留下了《三吏三别》《春望》《北征》等。<br>杜甫在《春望》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br>杜甫在《北征》写到: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br><br>5.黄巢起义(878年-884年)黄巢起义,还是黄巢领导的唐末民变。因长期流动作战,无稳定后方,缺乏经济保障和群众基础,最终失败。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史最久、遍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br> 在山东爆发了王仙芝、黄巢之乱,战乱波及了今日中国的11个省份,死伤达数百万人。<br>6.靖康之乱(1127年)靖康之乱,北宋亡,南宋始。<br>靖康之乱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近万人北上金国,金人将开封洗劫一空,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变、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br>赵构1127年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后建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br>7.德祐之乱(1279年)德祐之乱,南宋亡。<br>南宋末年,北方蒙元大军大举南侵,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俘虏南宋太皇太后谢氏和宋恭帝赵㬎(年号德祐),不甘投降的南宋大臣们又相继拥立赵昰、赵昺两个小皇帝,在东南一带继续对抗元军,最终在崖山海战中被消灭,十万军民义不降元,跳海殉国。<br>在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江西庐陵(吉安)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将,也是客家人的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元军俘,押到船上,1279年,写下悲壮《过零丁洋》:<br>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r>8.湖广填四川(1659年-1795年)明末清初, 因为战乱、瘟疫、饥馑,四川土著人口不足20%,导致千顷田地荒芜四十余年,物产枯竭,整个天府之国呈一片杂草从生、虎豹横行的景象。<br>为了恢复生产,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下令从湖广、江西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向四川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br>9.广东土客械斗事件(1854年-1867年)“广东西路械斗事件”,是指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广东省西部台山、开平、恩平等地的客家人和当地土著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械斗事件。<br>土著,就是居住于当地土著人, 主要指广府人,也是由中原南迁,只不过是南迁的比较早,主要居住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古代隶属于广州府,所以称广府。广府人主要讲粤语。<br>为了活命,争夺有限的资源,土客之间相互械斗的事儿便时常发生。这场械斗在同治年间达到了高潮,尤以广东西部的五邑最为惨烈,死伤百余万。<br>这场械斗规模之大,死伤之众,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但因它被当时的政府及后来的学者视为“民间私斗”而不予重视,加上当时有太平军、洪兵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关系国家社稷的事件和战争,使得这场械斗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死角。<br>10.太平天国失败(1864)清末,各种宗教,社会团伙,土匪盛行,大家都抱团取暖嘛。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开始悄悄酝酿。<br>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现在的广州市花都区,客家人。是由于洪秀全及太平军的大部分参加者出身客家人。<br>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失败。大批客家人在战后遭到满清政府的清算。为躲避杀身之祸,梅州一带的客家人开始四散奔逃,他们先是逃到广东省南部以及海南、台湾、香港等地,后来又下南洋逃往印尼、大马以及北美、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客家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