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13国道福堂隧道修建开通后,原先的老国道成为附近几处村庄民众出行取用的道路。我们离开彻底关后,沿着老国道继续向北出发,不一会儿就抵达皂角林。皂角林位于太平驿水电站西北方向的岷江西岸,目前是一处小型居民点。下图为在老国道上拍摄的皂角林一带。 皂角林向北为福堂坝,此地有福堂坝水电站。福堂坝是岷江河谷中一块平坝,当地有少量的人口和房屋。下图为福堂坝南部的水电站。 离开福堂坝,我们向北来到桃关。桃关是松茂大道上一处较为重要的站点,其位于岷江东岸一处峡口,当地聚落规模较大,人口和建筑数量较多。下图为在岷江东岸老国道上远拍的桃关。 我们从桃关北部一座桥梁过江来到岷江东岸,随后继续向北出发。下图为桃关附近湍急的岷江,这段岷江河道风貌较为原始。 桃关下一站为羊店。我们首先根据地图指引来到羊店村村委会所在地,此处的小地名为大雁坪,地势较为平坦。道路笔直而宽阔,两侧各有整齐的房屋。下图为大雁坪的羊店村村委会办公楼。 最早的羊店在地图上标注为“羊店街”,目前已无传统建筑留存,公路西侧有一排房屋,是一处小型居民点。下图为老羊店一带街景。 下图为羊店街北部的羊店2号大桥。 离开羊店街后,我们继续向北出发,不久后抵达飞沙关。飞沙关目前是一处中等规模的村庄,国道从村东穿过。古代飞沙关的遗迹早已无处可寻。下图为飞沙关一带。 离开飞沙关后,我们逐渐靠近绵虒镇。在绵虒镇南部,有一处名为“大禹村”的村庄。下图为经过大禹村时拍摄的照片。 大禹村向北又经过高店子,下图为高店岷江大桥,不远处为绵虒镇。 绵虒镇在清代时曾作为汶川县治,古代松茂大道必经之地,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场镇。近年来,汶川县将绵虒镇打造为一处大禹文化主题古镇,复原了古城门、城墙和老街等设施,下图为绵虒古镇街景。 下图为汶川县复原的绵虒古镇古城门、城墙及大禹雕塑。 绵虒古镇老街曾在汶川大地震中损毁严重,灾后重建中绵虒老街得以原址恢复。下图为在绵虒老街与一位羌族阿姨交流古镇历史变迁。 为吸引游客驻足参观,绵虒镇当地在复原的古城墙外侧使用许多时下流行的旅游元素装饰,使之成为一处旅游文化墙,以此来吸引游客拍照,提高景区知名度。 绵虒镇美食以豆腐宴为主。下图为绵虒镇一家当地人开设的饭馆内对“绵虒豆腐宴”的介绍。 我们在绵虒镇吃过午饭,之后继续向北考察松茂大道。绵虒镇下一站为白鱼落。我们首先来到则桑,穿过岷江上的中坝大桥来到岷江东岸,发现东侧山坡上有清晰的古道痕迹,于是我们下车对这段古道进行航拍。下图为在则桑东北部一户人家采访。 下图为无人机航拍则桑东北部山坡上的古道。 询问当地民众得知,白鱼落在则桑南部,于是我们又向南出发,再次穿过中坝大桥与则桑大桥,抵达白鱼落新街。白鱼落新街位于岷江东岸、213国道西侧,地处一片平坝之中,是大地震之后移民搬迁居住点。恰逢当天白鱼落新街有一对新人举行婚礼,此地聚集了较多的车辆和民众。下图为白鱼落南北向的主街道。 下图为白鱼落新街举办婚礼的人家。 在白鱼落新街,我们询问当地民众白鱼落老街的位置,得知老街与新街仅有一街之隔,位于国道东侧。于是我们步行横穿国道,来到白鱼落老街,发现其南部有一座停用的公路桥。该桥应当是老国道上的桥梁,随着单坎梁子隧道和玉龙大桥修通,老公路桥遂停止使用。下图为公路桥现状。 白鱼落老街已无传统建筑留存,当地房屋外墙均使用白色涂料粉刷。下图为白鱼落老街的街景。 结束对白鱼落的考察后,我们前往玉龙村。玉龙村是213国道沿线的一处小村庄,房屋沿国道呈带状分布。下图为玉龙村街景。 玉龙村往北为板桥,板桥是松茂大道沿线站点之一,如今是一处小型居民点。下图为板桥附近的板子沟大桥。 穿过板桥后,我们抵达今磨刀溪附近的冤家坝(音)。此地国道从中穿过,公路两侧为二层新式建筑,一层多为门面房。磨刀溪位于冤家坝东侧,下图为站在冤家坝向东拍摄磨刀溪一带。 磨刀溪下一站为七盘沟,七盘沟位于岷江东岸,是一条东西向的山沟,汶川县特警训练基地就位于此处。下图为七盘沟街景。 七盘沟距离汶川城区仅有咫尺之遥,离开七盘沟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汶川城区。今天的汶川县治位于威州镇,是岷江上游峡谷中一处规模较大的城镇。受东西两边地形限制,汶川县城呈南北狭长的带状分布。下图为汶川城南的汶川汽车站,小地名是沙窝子。 汶川县治所在的威州镇,地处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与干流交汇处。下图为汶川城区街景。 在杂谷脑河汇入岷江处修建有汶川红军桥,这座红军桥从杂谷脑河西岸一直修到岷江东岸,中间与两河交汇形成的半岛相接,是汶川城区较有特色的一座桥梁。行人通过汶川红军桥,可快速从河西到达河东,并避免横穿马路造成的危险。下图为站在红军桥西桥头拍摄的红军桥。 我们沿红军桥从杂谷脑河西岸来到岷江东岸,询问当地民众关于保子关与坡底关的信息,得知两处关隘都在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处以北的小山坡区域。下图为站在岷江东岸拍摄的保子关一带。 下图为汶川红军桥中央的一座桥亭。 下图为站在红军桥杂谷脑河一侧朝上游拍摄的照片。 结束对汶川城区的考察后,我们暂时离开岷江干流,进入杂谷脑河流域,沿着317国道向西出发,对历史时期的西山南路进行补充考察。首先来到东门口,目前是汶川县灞州镇联合村所在地。当地保存有许多羌族风格碉寨,现已被打造为一处羌文化景区。村中随处可见对羌族特色文化的介绍,村中的羌戏楼也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时值旅游淡季,联合村游人稀少,我们在此地考察期间仅见到几位游客在此打卡拍照。下图为联合村街景。 下图为站在联合村国道旁边拍摄拓荒牛雕塑,远处即为当地著名的碉楼。 结束对联合村的考察后,我们沿317国道继续向西出发。不一会儿就离开汶川县进入理县境内。首先经过理县古城村,当地有广柔县遗址。2020年8月,我跟随蓝老师曾来过此地考察。如今时隔四年,再次来到此地,心中不由感慨时间流逝。下图为经过古城村时拍摄的国道。 穿过古城村后,我们又经过桃坪羌寨所在的桃坪镇。桃坪羌寨同样是2020年8月来过的景点,因此我们并未在此停留,继续向西出发。下图为桃坪羌寨一带的羌族碉楼。 桃坪镇向西不一会儿就抵达通化乡,317国道自西向东从通化乡穿过,此地位于杂谷脑河南岸,受地形限制,其聚落规模沿公路呈带状分布。下图为通化乡街景。 离开通化乡后,我们向西经过卡子村。卡子村位于杂谷脑河北岸,因此从国道去往该村须经过一座小桥。下图为卡子村村口的羌族牌坊式建筑。 我们并未进入卡子村,而是继续向西出发,不一会儿就抵达甘溪村。甘溪村地处杂谷脑河南岸,317国道从此地穿过。下图为甘溪村街景。 甘溪村向西为木卡村,该村地处杂谷脑河北岸的坡底,地势北高南低,有少量的民居建筑。在木卡村西侧杂谷脑河畔,至今仍保留有古道遗迹,下图为在木卡村蓝老师与一位羌族老奶奶交流古道走向。 下图为木卡村通往木卡羌寨的古道。 结束对木卡村古道的考察后,我们回到国道继续向西出发,不一会儿就抵达薛城镇。薛城镇是杂谷脑河流域一处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隋唐时期这里就已经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历代都将此地视为边防重镇,著名的筹边楼就位于薛城古镇内。下图为在薛城镇西侧远拍全镇。 离开薛城镇后,我们又经过木堆藏寨。木堆藏寨位于杂谷脑河北岸山坡上,远远望去如同一块块的方形巨石镶嵌于山间。木堆藏寨与国道之间还有高速公路相隔,因此在经过木堆藏寨时,我们未能完整清晰看到这座藏寨的全貌。下图为在国道上拍摄的木堆藏寨。 木堆藏寨向西不远处即为甘堡乡,甘堡乡西南部有著名的甘堡藏寨。甘堡乡是一处规模较大的聚落,其位于杂谷脑河南岸,而甘堡藏寨所在的甘堡村位于杂谷脑河北岸。下图为在公路远拍甘堡藏寨。 甘堡乡向西下一站为危关,一些文献中又称“维关”,此地山高谷深,河流湍急,壁立千仞,地势十分险要,在冷兵器时代实属冲要之地。危关至今保留有一座碉楼河较为完整的古道遗迹,其位于杂谷脑河南岸的半山腰处。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危关碉楼河古道遗迹。 离开危关后,我们继续向西行进,之后地势有些许的宽阔,不一会儿抵达关口。关口位于杂谷脑河北岸河坝地带,地势较为平坦。下图为在国道上远拍关口一带。 离开关口后,理县城区出现在我们前方。在理县城区入口,我们看到当地树立的旅游宣传栏,据此得知“藏羌走廊、吉祥理县”是当地的旅游宣传标语。下图为写有理县旅游标语的宣传栏。 理县城区坐落于杂谷脑河南岸,是一处山间小县城。理县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祥和的感觉,街道十分干净,这里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下图为理县街景。 在理县城区,我们主要任务是寻找朴头山隋唐石碑。然而,我们询问当地许多民众,都无法得到答案。之后又去往文物部门,尝试询问相关工作人员,但也无果。于是我们只好先前往朴头镇。朴头镇位于理县城西,杂谷脑河南岸,国道从此地穿过,此地距离毕棚沟景区较近,公路两侧开设有大量饭店宾馆。下图为朴头镇街景。 在朴头镇,我们尝试询问朴头梁子隋唐石碑信息,但同样无果。于是只好继续向西,来到甲司口。甲司口是一条南北向的山沟,古代曾有一条古道经由甲司口通往理县南部的小金县。下图为站在杂谷脑河南岸拍摄的甲司口。 我们并未深入甲司口,之后沿国道向西来到毕棚沟。毕棚沟与甲司口一样,也是一条南北向的山沟,古代亦有一条连接理县与小金县的古道。因时间关系,我们进入毕棚沟后不一会儿就原路返回,前往理县住宿休息,决定次日再寻找朴头梁子隋唐石碑。下图为毕棚沟。 再次来到理县城区后,我们寻找一家酒店住下,并在附近一家饭店吃过晚饭。我之前并未来过理县城里,因此晚饭后开启了城内散步模式。夜晚的理县城,人烟稀少,路灯明亮,城内主干道上随处可见当地旅游宣传标语。由此可见,旅游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下图为理县城区夜景。 10月21日上午,经过蓝老师与文物部门取得联系后,得知朴头梁子大概位置,理县文物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正忙于文物普查工作,并声称朴头梁子一带道路艰难,具有危险性,不建议我们前往。但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们还是根据理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的线索来到朴头梁子附近的山脚坝。在山脚坝,我们询问当地民众,确认朴头梁子就是当地南面的大山,并且隋唐石碑就位于此地南部半山腰处。下图为站在山脚坝拍摄的朴头梁子。 在山脚坝,我们邀请一位78岁的韩姓羌族爷爷担任向导,带领我们寻找隋唐石碑。在韩爷爷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古道遗迹向山腰处进发。此地风光无限,但也危险无限。通往朴头梁子古碑的道路许多路段已经被山间滚落的碎石掩盖,我们只好手脚并用,匍匐前进。下图为前往朴头梁子途中拍摄的杂谷脑河峡谷风光。 下图为前往朴头梁子古碑途中。 幸好古道遗迹隐约可寻,并且有韩爷爷担任向导的加持,我们能够顺利走过许多危险的路段。下图为行走在朴头梁子古道上。 从山脚坝到朴头梁子隋唐古碑距离只有1千米多,但是我们来回却走了两个多小时,许多路段都无比艰险,此次朴头梁子考察是我历年来跟随蓝老师考察最为危险的一次。下图为我们前往朴头梁子古碑途中,蓝老师与韩爷爷交流日常生计。我们得知韩爷爷承包了很大的一片土地种植蔬菜,因此平常吃菜都可以自给,甚至还拿去对外销售。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危险跋涉后,我们终于抵达朴头梁子隋唐石碑所在地,发现是摩崖石刻。首先看到隋代开皇九年(589年)的修路碑,虽然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这通隋代摩崖石刻依然字迹清晰。隋代修路碑的存在,证实朴头梁子古道早在隋代时就已经被取用,成为联系中原与吐蕃的重要通道。下图为隋代修路碑。 下图为隋代修路碑局部。 在隋代修路碑旁边几米处,还有一通唐代摩崖石碑,刊刻于开元十五年(727年),距今已有近一千三百年历史。下图为朴头梁子唐碑。 下图为朴头梁子唐代摩崖石碑局部。 朴头梁子隋唐摩崖石碑是本次补充考察最大的收获,特别是隋代摩崖石碑,是我在西南地区目前为止所见到的最早的摩崖石碑,对于复原此地在隋唐时期的交通路线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欣喜之余,我们在隋代摩崖石碑旁边合影留念,下图为与隋碑合影。 结束对朴头梁子隋唐摩崖石碑的考察后,我们在韩爷爷的带领下,沿着另外一条小路下山。穿过一片近七十度的山坡密林后,我们返回至古道上。下图为下山途中远拍山脚坝一带。 从朴头梁子隋唐石碑步行一个多小时后,我们顺利下山,回到山脚坝,下图为下山后在山脚坝回拍朴头梁子。 在山脚坝,我们与韩爷爷告别,之后前往汶川县,继续考察历史上的松茂大道。从朴头梁子前往理县城区途中,我们在杂谷脑河北岸山坡上发现有断断续续的古道遗迹,下图为靠近理县城区的一段古道。 到达理县城区后,我们驶入高速公路,朝汶川方向进发,下图为驶高速公路上的甘堡隧道。 穿过甘堡隧道后,杂谷脑河北岸山坡上的木堆藏寨清晰地出现在我们前方,下图即为在高速公路上拍摄的木堆藏寨。 我们从距离汶川县城最近的克枯收费站驶出高速,回到317国道,沿国道前往汶川城区。下图为驶出克枯收费站后在布瓦羌寨附近拍摄的古道遗迹。 抵达汶川城区后,我们沿着213国道向北出发,继续考察松茂大道。首先来到汶川城北的姜射坝。姜射坝是汶川城北一处面积较大的平坝。下图为姜射坝电站附近。 姜射坝之后为过街楼,此地位于平坝的边缘,之后我们再次进入岷江大峡谷之中。下图为过街楼一带街景。 过街楼之后为雁门关,古代雁门关曾是松茂大道上的一处险要关隘,如今汶川县将此地打造为一处旅游景点,修建了大量的旅游设施。下图为雁门关街景。 下图为在雁门关看到的一座仿古建筑。 下图为雁门关北部213国道上的雁门明洞。 雁门关下一站为青坡村。青坡村地处岷江东岸山坡上,是一处小型村庄,我们并未进入村内,在国道上对青坡村进行拍照后离开。下图为在国道上拍摄的青坡村。 青坡村内下一站为文镇村。文镇村地处岷江东岸,与牟托村隔江相望。牟托村有著名的牟托羌寨,是汶川羌族文化旅游区内知名度较高的景点,2020年8月我曾来过此地进行参观。下图为在文镇南部国道上远拍牟托村。 与岷江西岸的牟托村相比,东岸的文镇村聚落规模稍逊一筹,下图为远拍文镇村。 文镇村下一站为凤毛坪。凤毛坪位于岷江东岸台地上,地势较为平坦。213国道从凤毛坪西侧穿过,在公路两侧分布有少量的川菜饭店。下图为凤毛坪街景。 离开凤毛坪后,我们穿过羊毛坪大桥来到岷江西岸。下图为羊毛坪大桥。 进入岷江西岸后,我们很快就抵达斗簇村。斗簇村在传统时代是松茂大道沿线站点之一,如今是一处小型村庄,国道从中穿过。为扩大当地农产品销售,在国道旁边设立有农产品售卖点。不过我们经过时,并未见到当地民众售卖。下图为斗簇特色农产品售卖点。 离开斗簇村后,我们沿213国道继续向北出发,在穿过铜钟隧道后,向南折返进入隧道东侧的老国道。老国道沿江修筑,穿过三场村。三场村附近有一座岷江大桥,我们经由此桥来到岷江东岸。下图为在岷江东岸远拍河西岸的三场村一带。 在三场村对岸,我们采访当地民众七星关的具体位置,得知七星关在今天南新镇北面水电站一带。下图为站在岷江东岸远拍七星关和南新镇。 随后我们从岷江东岸前往南新镇,下图前往南新镇途中远拍七星关一带。 南新镇地处岷江东岸,其聚落规模不大,老国道从镇中穿过,如今国道改线至岷江西岸,对此地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下图为南新镇街景。 离开南新镇后,我们从岷江大桥来到岷江西岸。下图为在岷江大桥上向北拍摄的水电站,七星关原址就位于此地。 七星关以北的松茂大道位于岷江东岸,不过为了拍得站点全貌,我们选择走岷江西岸国道。下图为七星关北部岷江东岸的白水寨村,是历史上松茂大道途经站点之一。 白水寨村往北下一站为石鼓村,石鼓村同样地处岷江东岸。下图为在岷江西岸远拍河东岸的石鼓村。 石鼓村往北下一站为小宗渠。小宗渠位于岷江东岸,213国道在小宗渠南部设有岷江大桥,我们得以从河西来到河东。小宗渠是一处小型村庄,国道从中穿过。下图为在国道拍摄的小宗渠。 小宗渠往北下一站为宗渠村。宗渠村聚落规模略大,当地人口和建筑数量较为密集,国道同样从村中穿过。在公路两侧能够看到一些超市、饭店。下图为宗渠村。 离开宗渠村后,我们逐渐接近茂县城区,随后进入茂县城内。茂县岷江西岸曾有一处名为大河坝的地方,此处地势开阔,十分平坦。如今这片区域修建为中国古羌城,是茂县境内规模较大的旅游景点。下图为茂县中国古羌城广场。 我们在茂县城内并未停留,而是继续向北出发,之后进入岷江大峡谷境内,两岸几乎全部为巍峨的高山,河流两岸台地面积十分狭小。茂县城向北的古道主要位于岷江东岸,下图为在茂县城北岷江东岸看到的一座庙宇。 茂县向北第一站为燕儿岩,我们在国道上向东望去,能够发现岷江东岸山坡上有清晰的古道遗迹。下图为燕儿岩附近。 燕儿岩往北下一站为石榴沟,此地原先名叫“十里沟”,系因距离茂州城十里而得名。下图为石榴沟入口处。 石榴沟往北是渭门关,在渭门关南部附近向东望去,能够发现岷江东岸山坡上有一节保留完好的古道。下图为渭门关附近岷江东岸的古道。 渭门关所在的渭门镇是出茂州城往北第一处规模较大的城镇,但此地受地形因素限制,其建筑沿公路呈带状分布。下图为渭门镇街景。 穿过渭门镇后,渭门抵达长安堡附近,长安堡位于岷江东岸山坡上,目前已经无寨堡遗迹留存。下图为213国道通往长安堡的入口。 我们并未进入长安堡,而是继续向北出发,不久后抵达沟口镇。沟口镇地势相对开阔,下图为沟口镇街景。 沟口镇位于岷江西岸,而与之相对,在岷江东岸有一处名为沟口寨的居民点,两地之间有一座岷江大桥,不过这座岷江大桥目前禁止车辆通行,仅能允许人员和非机动车通行。我们从沟口镇东侧的岷江大桥来到沟口寨。下图为站在岷江大桥上拍摄的沟口寨。 下图为站在岷江大桥上拍摄的岷江河道。 在沟口寨南部岷江东岸,目前仍保留有一段相当长的古道,这条古道可以一直通到渭门镇附近。据当地民众讲述,这条古道是过去用铁钎一下一下开凿出来的,可谓是十分的艰辛。下图为沟口寨南部古道,旁边便是湍急的岷江。 在沟口寨古道入口处,有一座玉皇庙。这座玉皇庙虽然是近年来新修,但是其原先就一直存在。玉皇庙紧邻松茂大道,过去南来北往的商旅行人途经此地时,大多在此上香叩拜以保平安。下图为沟口寨玉皇庙现状。 我们沿沟口寨古道向南步行约一公里,随后原路返回至岷江大桥处,乘车离开沟口镇,继续向北考察松茂大道。不一会儿就抵达宁江堡。宁江堡一带建筑稀疏,地势略为平坦,地处岷江西岸。下图为宁江堡街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