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明城墙,是最有南京特色的一个户外徒步活动;官方喜欢,户外也喜欢。唯一不同的是,官办的大多走在城墙上,户外的多半走在城墙下。 每年秋冬时节,很多户外俱乐部把“大环明城墙”当做“大考”,当成“喜庆圆满”的收官活动。 “背包十年”,始于“戈九”,但起自“环城70里”;之前已走过四次,每次都有所不同。自有美篇记载,很多往事与场景都历历在目。<br> 10月20日,有幸又参加了一次南京报业集团主办的“行走南京:遇见明城墙70里”徒步活动。 当天早上八点,在中华门城堡简短的开幕仪式后,1500人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穿行“武定门、东水关、光华门、中山门、太平门、神策门、挹江门、集庆门、长干门等各具特色的城门,挑战70里城墙路线,用脚步丈量那沉淀了六百余年的厚重历史”。 这次活动,主办方很用心,一路提供饮用水,可以轻装上阵。但由于设的五个打卡点都在城墙上,且有几段需要在马路上行走的部分指引不够充分,导致几个环节都有点阴差阳错,于是一路上就平添了许多意外的乐趣与惊喜。 从中华门城堡到东水关起初的这一段,因为有两个朋友同行,一边走一边聊天,非常随意。既没有想到速度也没有想着路线,就是随大流跟着走。甚至到了龙蟠路与白下路的交叉路口,都没意识到“何去何从”问题。结果一步错,步步错,在第一个打卡点“标营门”(蓝旗街登城口)就出了岔子。 待朋友在解放路下撤后,见前面有一些队友在标营门旁找登城口,才发现可能是走错路了。因为后标营的城门尽管叫“标营门”,但却不是“蓝旗街登城口”。 从后标营上了城墙,果然发现是走错了。一行人为了打第一个卡,只能再继续往蓝旗街方向走。于是城墙上就出现了两支相向而行的队伍。一来一回,等于多走了一两公里。 说起来惭愧,尽管南京明城墙的东南西北四条线都走过多次,但一碰到事情,还老是露怯。只能在此再强化一下记忆: 南线:三山门、集庆门、长干门、中华门、雨花门、武定门至东水关; 东线:通济门、光华门、标营门、中山门至太平门; 北线:太平门、解放门、玄武门、神策门、中央门、金川门、新民门、钟阜门; 西线:仪凤门、挹江门、定淮门、草场门、清凉门、石城门。 <p class="ql-block">登南京的城墙大多需要收费。我们此行的好处就是凭号布进出可以畅通无阻。10点左右,在中山门打卡点2打完卡,就又要下了城墙走马路。这一路相对比较复杂,两个引导员显然有点力不从心。尽管指明了方向,但却没有提供相应的路径,于是就出现了各显神通的局面。一些头脑灵活的直接就扫共享单车前往下一个打卡点,习惯徒步的则依旧走着去太平门。跟徒步的年轻人一起走,明显觉得脚下快了许多。</p> 此行队伍的人员构成相对年轻,想法与做法都与户外的有所不同。问他们怎么骑车啦?答曰:我们是来走城墙的,又不是来走马路的,能省就省哎。目的不同,想法真不一样。 摄影/官方摄影师 北线太平门打卡点是当天的第三个打卡点,也是风景最漂亮的打卡点。南京山水成林的精髓在此体现得最为明显。加上当天天气晴好,紫金山与玄武湖的湖光山色格外鲜亮。 摄影/官方摄影师 走到神策门时,已时中午12点左右。记得10年前神策门刚修好时,还是“环城70里”的起点。当时就是从此向玄武门方向前行,并路过了一个“大树根”。 大家不约而同地纷纷在此打卡休息路餐。带了一包“两人份”的牛肉餐,结果一个人竟把它全吃了。顿觉精神抖擞,不跑一下不足以消食。 出了神策门,沿着金川河向挹江门方向前行,发现“引路人”是真不认识路。明明直走就可以到河边,偏僻把人都引向大路,绕一圈再下来。于是又有很多人干脆就骑上共享单车直奔挹江门。 摄影/官方摄影师 我们一行人沿着金川河向前,一路上都没碰到什么人,感觉非常幽静。10年前环城70里,体验感最差的就是从挹江门到神策门这一段——只能在建宁路的人行道上前行。现在的金川河一路已经堪称最美河边小径了。 有个跑越野装扮的美妹,不时边走边跑,无意间把节奏带了起来。能跑的不约而同都开始一路小跑。用这种方法“走”,感觉确实相对更轻松些。 摄影/官方摄影师 出了金川河,原本想绕着城之角走,不料同行的都主张直奔挹江门去找第四个打卡点。有一半人甚至又骑上了共享单车。于是就跟几个能跑的再一路小跑前行——直接跳过了仪凤门与城之角。貌似又少走了约一两公里。 过了定淮门打卡点,沿着秦淮河向集庆门方向前行,队伍就完全散开了。有的骑车,有的徒步,有的走路边,有的走水边,各有所好,各走各道。 <p class="ql-block">由于10年前曾在石头城拍过一张打卡照,这次特地从石头城一侧走,本想再拍一张打卡照,但一时找不到人只好作罢。</p> 拍了两张风景,继续跑步向前。路过清凉门公园,就便进去走了一圈。本以为此行会有些变化,结果依然如故。 出来继续一路小跑。约14:40,到了最后一个打卡点集庆门登城口,自己都觉得有点快了。打完卡,上了城墙,看了一会儿正在建设中门西街景,没一会儿就到终点了。 摄影/官方摄影师 一到中华门完赛区,就有工作人员来帮着打卡拍照、拿完赛证书和奖牌。跟着他们把一套流程走下来,才发现轨迹还没有停下;看全程仅34.62公里。 停下轨迹,仔细看时间,却有点意外地惊喜:全程仅用了6小时零三分——刷新了我前几次大环明城墙的最好成绩。记得10年前的记录是7个半小时。老了10岁成绩还能提高一个半小时,已属难能可贵。可见“用进废退”是个不变的道理。 组织者说,“每一年的行走,都是一次对南京的重新解读”;可我发现,每一年的行走,都是一次对自我能力的重新认识 。此行无意中遇见最快的自己,是偶然,也是背包十年的必然。特此记上一笔。 谢谢阅读、点赞、分享。<div><br></div>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