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二十四节气

知足常乐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起源‌:</b></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通过观察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来判断季节和农时,从而指导农业生产。这一知识体系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历史发展‌:</b></p><p class="ql-block"> 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p><p class="ql-block">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来自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阳度数‌划分。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化意义‌:</b></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p><p class="ql-block"> 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际认可‌:</b></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11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农耕文明,通过观察天体运行制定,经过历史发展,最终形成了现行的依据太阳黄阳度数划分的节气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有一个朗朗上口的歌,让你很容易就会记住它。</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立春</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立春的含义是“开始”,代表着温暖和生长。‌立春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即为立春。立春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古以来被视为重要的节日,有着丰富的习俗和活动。</p><p class="ql-block"> 立春有“咬春”的习俗,吃春饼、春菜和萝卜。</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雨水</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起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p><p class="ql-block">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p><p class="ql-block">有以下风俗:</p><p class="ql-block">‌‌1.龙须饼‌:雨水节气时,吃龙须饼象征着一年好年景。</p><p class="ql-block">‌‌2.红枣粥‌:在乍暖还寒的雨水节气,喝红枣粥可以很好地补充营养。</p><p class="ql-block">‌‌3.春笋‌:春笋是春季的时令食材,不仅好吃可口,还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营养。</p><p class="ql-block">‌‌4.罐罐肉‌:在川西一带,雨水节气时会做罐罐肉送给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p><p class="ql-block">‌‌5.韭菜‌:春韭味道鲜美,可以做包子、馅饼、韭菜炒蛋等,有着阳气生发的说法。</p><p class="ql-block">‌‌6.竹蔗马蹄水‌:这是一道清肺热的甜汤,有助于生津止渴、清热解毒。</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惊蛰</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的公历3月5—6日之间交节,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惊蛰的含义是天气转暖,春雷始鸣,万物复苏。这个节气反映了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而萌发、生长的状态。惊蛰时节,春雷乍动,气温回升,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有以下风俗:</p><p class="ql-block">1、吃梨:惊蛰节气是气候比较干燥,容易让人感到口干舌燥,吃梨有助缓解。惊蛰吃梨,梨谐音“离”,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p><p class="ql-block">  2、蒙鼓皮:惊蛰响雷是节气的重要特征。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p><p class="ql-block">  3、打小人:惊蛰会平地一声雷,会唤醒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虫蚁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慢慢的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4、祭白虎: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有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5、吃烙饼:吃烙饼是山东的习俗,在惊蛰的时候人们用粮食烙饼,祈祷今年的粮食可以丰收。</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春分</b>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每年公历的3月19—22日之间交节。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上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p><p class="ql-block"> ‌春分节气的风俗多样,在春分这一天,世界各地有数以千万计的人会做“<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竖蛋</span>”实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吃春菜</span>是岭南一带的习俗,人们在春分日采摘春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为“春汤”。<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祭祖</span>是春分的重要活动,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缅怀先人。<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踏青</span>也是春分的传统习俗,人们外出游玩,感受春天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明‌</b>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每年的公历4月4—6日交节。清明节气因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表示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的自然景象。</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包括: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蹴鞠、吃青团和吃鸡蛋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谷雨</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19日至21日交节‌。谷雨的名称源自“雨生百谷”,意味着这个时期降雨量明显增加,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有“谷雨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有以下风俗:</p><p class="ql-block">1.摘‌谷雨茶‌:在南方地区,谷雨这天有摘茶的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可以清火、辟邪、明目。人们会在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p><p class="ql-block">‌‌2.走谷雨‌: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人们会在谷雨这天外出踏青,寓意着走出家门,迎接新的开始。</p><p class="ql-block">‌‌祭海‌:在一些沿海地区,如‌山东省荣成市,渔民会在谷雨这天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船。这是渔民的重要节日,象征着丰收和平安。</p><p class="ql-block">‌3.吃‌香椿‌:北方地区有谷雨吃香椿的习俗。香椿在谷雨前后上市,营养价值高,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立夏</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立夏通常在每年的公历5月5日至7日之间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立夏的“立”字表示建立、开始的意思,而“夏”字在古语中是大的意思,表示万物至此已经长大。‌</p><p class="ql-block">有以下风俗:</p><p class="ql-block">1、秤人</p><p class="ql-block">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p><p class="ql-block">2、喝粥</p><p class="ql-block">根据当地史料记载,我国古时每年“立夏”节气,民间形成了吃粥、挂蛋等习俗。民间传说立夏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p><p class="ql-block">3、吃立夏饭</p><p class="ql-block">立夏这一天,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变着花样吃各种饭,乌米饭、豌豆糯米饭……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饭,但因为加进了各种时令的料,变换出不同的颜色。</p><p class="ql-block">4、尝新</p><p class="ql-block">很多地方有“立夏尝鲜”之俗。人们品尝时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p><p class="ql-block">5、做夏</p><p class="ql-block">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p><p class="ql-block">6、食面食</p><p class="ql-block">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p><p class="ql-block">7、喝茶</p><p class="ql-block">我国江西、扬州等地有立夏饮茶的习俗。夏天酷暑炎热,经常喝茶,尤其是偏凉性的绿茶,可以让暑气顿消,起到清热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p><p class="ql-block">8、迎夏</p><p class="ql-block">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还有习俗说立夏日不迎夏,会有病灾缠身。</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小满</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每年的公历5月20—22日交节。在此期间,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降水频繁。民谚有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这里的“满”指的是雨水之盈。此时,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进的冷空气交汇,往往会导致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特别是在华南地区和江南地区。在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降雨较少甚至无雨,这个“满”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麦的饱满程度。此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完全成熟。</p><p class="ql-block"> 小满节气有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1、祭车神</p><p class="ql-block">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在相关的传说里“车神”是一条白龙,于是小满时节,农家在水车基座上放好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拜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p><p class="ql-block">2、祈蚕节</p><p class="ql-block">祈蚕节是江浙一带特有的活动。这里普遍养蚕,蚕是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所以古代把蚕视作“天物”。而小满相传为蚕神诞辰,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恕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农历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p><p class="ql-block">3、食苦菜</p><p class="ql-block">小满前后是吃苦苦菜的时节。苦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曾以此充饥,渡过了一个个难关,因此苦苦菜被誉为“红军菜”、“长征菜”。</p><p class="ql-block">4、枸杞苗</p><p class="ql-block">枸杞苗又叫枸杞尖。中医认为,枸杞苗全株性凉,味甘苦,具有清热除烦、滋阴明目的作用。适于治疗阴虚发热、消渴口干、手足心热以及肝肾亏虚、两目干涩、虚火牙痛等病症。</p><p class="ql-block">5、枇杷</p><p class="ql-block">“小满枇杷半坡黄”。时鲜水果里,大概只有枇杷的上市是“正当时”。枇杷这种水果,时令性强,并且上市时间短,因此想吃必须要抓住时间。许多止咳糖浆中含有枇杷成分,这是因为枇杷中含有苦杏仁甙,能够润肺止咳、祛痰,治疗各种咳嗽。</p><p class="ql-block">6、看麦梢黄</p><p class="ql-block">在关中地区,每年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出嫁的女儿都要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这一风俗叫做“看麦梢黄”,还要携带黄杏等礼品。</p><p class="ql-block">7、捕鱼采香蕉</p><p class="ql-block">小满节气台湾彰化附近的海域可捕获黑鲳,东北部的苏澳及南部海域则可捕获到飞鱼。高雄县的旗山、美浓等地的香蕉已经进入盛产期。台湾是有名的香蕉出产地,每年都有很多香蕉外销到世界各地。</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芒种</b>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的公历6月5—7日交节,标志着仲夏时节的开始。‌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意味着这个时期适宜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过了这个节气种植的成活率会降低。‌</p><p class="ql-block"> 芒种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这个时期高温天气频发,湿度大且多闷热,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可能出现高温天气。芒种期间,中国南方的华南地区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江南地区进入梅雨季节;而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p><p class="ql-block"> 芒种是耕种忙碌的时期。南方主要进行水稻种植,而北方则忙着收获小麦。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强调了这个节气在农事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有以下风俗:</p><p class="ql-block">‌1.送花神‌: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p><p class="ql-block">‌2.插秧苗‌:芒种是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的最佳时机,南方地区会进行水稻的插秧。</p><p class="ql-block">‌3.煮梅‌: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新鲜的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p><p class="ql-block">‌4.吃君踏菜‌:在一些地区,芒种时节有吃君踏菜的习俗。君踏菜是南方地区芒种节气前后的一种季节性蔬菜,寓意人们像君踏菜那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5.安苗‌:皖南一些地区的农事习俗活动,每到芒种时节,农民们种完水稻后,会举行安苗祭祀活动,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p><p class="ql-block">‌6.打泥巴仗‌:贵州东南部地区的侗族青年男女在芒种前后会举办一个热闹非凡的打泥巴仗活动,集体插秧、互扔泥巴,游戏结束后,身上泥巴最多的人最受欢迎。</p><p class="ql-block">‌7.开犁节‌:浙江省云和县梅源山区在每年芒种时节会启动夏种汉族传统民俗活动,包括鸣腊苇、吼开山号子、犒牛、祭神田分红肉、鸣礼炮、开犁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夏至</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日,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极限,夜晚则相应最短。夏至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天气变得更加炎热,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夏至后的天气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p><p class="ql-block">有以下风俗:</p><p class="ql-block">‌1.祭神祀祖‌:夏至是古代民间的重要节日,有祭神祀祖的习俗。人们会在夏至这一天祭祀祖先,以祈求消灾年丰。</p><p class="ql-block">‌2.放‌荷灯‌:在一些地区,夏至有放荷灯的习俗。放荷灯是一种祭祀及宗教活动,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p><p class="ql-block">‌‌3.吃面‌:夏至有吃面的习俗,尤其是江南地区。夏至面有尝新的意思,因为夏至时新麦已经登场。</p><p class="ql-block">‌‌4.消夏避伏‌:夏至后,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品,以避暑消夏。皇家也会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来消夏避伏。</p><p class="ql-block">‌5.拜神祭祖‌:在一些地方,夏至时人们会拜神祭祖,以感谢丰收并祈求来年的好收成。</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小暑</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05度,通常在公历7月6日至8日之间交节。小暑意味着天气开始变得炎热,虽然称为“小暑”,但已经可以感受到一定的热度,预示着即将进入更炎热的阶段。</p><p class="ql-block"> 小暑期间,气温显著升高,进入雷暴期,常伴随着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南方地区可能会出现东旱西涝的情况,需要及早采取抗旱和防洪措施。</p><p class="ql-block">有以下风俗:</p><p class="ql-block">‌▼食新‌: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然后人们品尝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p><p class="ql-block">‌▼吃‌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p><p class="ql-block">‌▼吃‌暑羊‌: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徐州人对吃暑羊的爱好尤为突出,有“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的民谣。</p><p class="ql-block">‌▼晒书画和衣服‌:民间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p><p class="ql-block">‌▼祭祀祖先‌:小暑也是传统祭祀祖先的重要时节,人们会提前准备好食物、祭品和香烛,前往祖先坟墓或家庭祠堂敬献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逛夏季庙会‌:许多地方都会举办夏季庙会来庆祝小暑,人们可以逛庙会、品尝美食、欣赏文艺表演以及参加各种传统游戏和竞技活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大暑</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的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p><p class="ql-block">‌ 大暑的气候特征是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然湿热难熬,但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大暑的物候现象包括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腐草为萤是指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土润溽暑是指大地闷热潮湿;大雨时行则是指常有大的雷雨出现,以缓解暑湿。</p><p class="ql-block">‌有以下风俗:</p><p class="ql-block">▼送“大暑船”‌:在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渔民们将载有各种祭品的“大暑船”抬至码头,进行祈福仪式后,将其点燃并任其沉浮于大海中,以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安康。</p><p class="ql-block">‌▼晒伏姜‌:在山西、河南等地,人们有晒伏姜的习俗。将生姜切片或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置于阳光下晾晒。晒干的伏姜具有温暖保健的功效,能有效缓解因寒凉食物引起的腹胀、腹痛等症状。</p><p class="ql-block">‌▼喝‌伏茶‌:伏茶是三伏天饮用的茶水,由金银花、夏枯草等中草药煮成,具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在温州等地,至今仍保留着免费供应伏茶的习俗,为过往行人提供解暑饮品。</p><p class="ql-block">‌▼烧伏香‌:大暑时节,百姓们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同时,烧伏香还有治疗疾病的功效,类似于中医的灸法,通过药香熏烤特定穴位来达到保健效果。</p><p class="ql-block">‌▼吃荔枝、羊肉等‌:在福建莆田等地,人们有在大暑节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寓意着消暑滋补、增强体质。</p><p class="ql-block">‌▼斗蟋蟀‌:大暑时节,乡村田野蟋蟀众多,人们茶余饭后常斗蟋蟀取乐,增添了夏日生活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立秋</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在每年公历8月7、8日或9日。</p><p class="ql-block"> “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p><p class="ql-block">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p><p class="ql-block">有以下风俗:</p><p class="ql-block">‌▼贴秋膘‌:立秋这天,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因为在夏天,人们食欲不振,体重通常会减轻,立秋之后,天气转凉,胃口大开,人们会通过吃肉来补偿夏天的损失,尤其是吃红烧肉、炖肉等高蛋白食物,以“贴秋膘”。</p><p class="ql-block">‌▼啃秋‌:也称为“咬秋”,主要是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等瓜果,寓意把夏季的酷热“咬”住。这一习俗在各地有所不同,如在南京,人们多吃西瓜以防秋燥。</p><p class="ql-block">‌▼晒秋‌:在立秋时节,一些地方的人们会在田间地头晒秋,特别是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农家景象,吸引了大量游客。</p><p class="ql-block">‌▼咬秋‌:在一些地方,立秋时吃的东西统称为“啃秋”或“咬秋”。例如,北京人在立秋这天会吃甜瓜和西瓜,寓意防止生病。</p><p class="ql-block">‌▼其他习俗‌:立秋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如戴楸叶(象征平安)、沐浴(用秋水洗浴)、吃鸡蛋、喝“立秋水”(消除暑气)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处暑</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这时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会感到闷热,天气由炎热向闷热转变,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前后。</p><p class="ql-block"> 处暑节气的风俗是多样的,<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祭祖</span>活动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迎秋</span>则是迎接秋天的到来。<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放河灯</span>是一种悼念逝者、祈求平安的传统习俗,通常在底座上放置灯盏或蜡烛,夜晚放入水中任其漂流。沿海地区在处暑期间会举行<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开渔节</span>,欢送渔民出海捕鱼,期待渔业丰收。</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白露</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7-9日交节,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冷空气转守为攻,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p><p class="ql-block">‌白露节气的风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收清露</span>在这个时节采集的露水被认为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可以延年益寿,防病治病。<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饮白露茶</span>则是因为这个时节茶叶的品质较好,具有清热解暑、提神醒脑的功效。此外,<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吃龙眼和喝米酒</span>也是白露时节的一些习俗,认为这些食物有大补身体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秋分</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过后,太阳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于夜,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p><p class="ql-block"> 2018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p><p class="ql-block">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p><p class="ql-block">秋分的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祭月</span>是秋分的重要习俗之一,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变而来。古人会在秋分这天举行祭月仪式,陈设瓜果、烧香祭拜。<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竖蛋</span>也是在秋分这一天流行的活动,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竖起来,象征着生活的和谐与平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寒露</b>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每年的公历10月8—9日交节。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p><p class="ql-block">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气温逐渐下降,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p><p class="ql-block"> 进入寒露后,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p><p class="ql-block">‌寒露节气的风俗包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赏枫叶</span>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活动,特别是北京的香山。<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吃芝麻</span>有养阴防燥、润肺益胃的功效。<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吃花糕</span>寓意“步步高升”。<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喝菊花酒和茶</span>在重阳节尤为盛行。<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钓鱼和吃螃蟹</span>是江南地区的习俗,特别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霜降</b>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开始。‌ 霜降的含义主要在于其气候特征,即天气逐渐变冷,开始出现初霜。这个节气通常发生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24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会持续下降交节,昼夜温差变大,这是全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早晚天气较冷,而中午则比较温暖,秋燥明显。此时,秋日的阳光依旧和煦,但夜晚地表热量迅速散失,可能降至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在冰冷的地面或物体上直接凝华成冰针或冰花。</p><p class="ql-block">‌有以下风俗:</p><p class="ql-block">▼赏菊‌: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许多地方会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p><p class="ql-block">‌▼吃柿子‌:霜降吃柿子是一种传统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御寒保暖,补筋骨。许多地方都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特别是红柿子,此时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p><p class="ql-block">‌▼登高远眺‌: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不仅可以使肺功能得到舒畅,还能心旷神怡,舒缓心情。</p><p class="ql-block">‌▼送芋鬼‌:在广东高明一带,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人们用瓦片堆砌成塔,点燃干柴,用烧红的瓦片热熟芋头,最后将瓦片丢到村外,以辟凶纳吉。</p><p class="ql-block">‌▼扫墓祭祖‌:古时候,霜降时节人们还会去扫墓,祭奠先人。如今,虽然霜降扫墓的风俗已少见,但寒衣节(十月初一)在民间仍较为盛行,人们会给先人送去御寒的衣物。</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立冬</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每年公历的11月7—8日交节。它标志着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p><p class="ql-block">有以下风俗:</p><p class="ql-block">▼补冬‌:立冬是进补的好时节,人们会通过食物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增强抵抗力,以抵御冬季的寒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补冬食物,如草根汤、羊肉汤、饺子等。</p><p class="ql-block">▼贺冬‌: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在我国部分地区还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祈求来年的丰年。</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小雪</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季的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 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p><p class="ql-block">‌小雪节气的风俗包括‌:</p><p class="ql-block">‌▼腌咸菜‌:北方地区有腌雪里蕻和渍酸菜的习俗,以备冬季食用。</p><p class="ql-block">‌▼吃糍粑‌:南方一些地方在小雪节气有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制成的食品,象征着丰收和团圆。</p><p class="ql-block">‌▼晒鱼干‌:在台湾地区,小雪时节有晒鱼干的习俗,特别是晒乌鱼、旗鱼和沙鱼等。</p><p class="ql-block">‌▼腌制腊肉‌: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适合加工腊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雪</b>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气候特征‌。大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时间是每年的公历12月6-8日。大雪节气期间,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北方冷空气活跃,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p><p class="ql-block">大雪的传统风俗:</p><p class="ql-block">‌‌▼腌肉‌:在大雪节气期间,南方地区有腌肉的习俗,家家户户会腌制‌腊肉、‌香肠等,以迎接新年。北方地区则会制作‌豆腐、腌制‌酸菜等。</p><p class="ql-block">‌‌▼赏雪景‌:大雪时节,全国各地的人们会在冰天雪地里赏玩雪景,堆雪人、打雪仗,享受冰雪世界的乐趣。</p><p class="ql-block">‌‌▼写诗赋‌:在这个时节,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如赏雪景、写诗赋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冬至</b>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每年公历的12月21—23日交节。标志着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因此冬至也象征着‌阴气的极致和阳气的开始回升。冬至过后,白天会逐渐变长,阳气逐渐增长,象征着新的循环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冬至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代人们会庆祝冬至,并进行各种活动,如<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祭祖、吃饺子</span>等。冬至的庆祝活动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南方地区则有吃汤圆和南瓜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小寒</b>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三个节气,<span style="font-size:18px;">冬季的第5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天</span>气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但还没有冷到极致‌。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持续降低。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往往比大寒节气更冷,有“小寒胜大寒”之说;而在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可能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p><p class="ql-block">‌小寒节气的传统习俗:包括<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吃菜饭、吃糯米饭、喝鸡汤等‌</span>。吃糯米饭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寒冷的能力,而喝鸡汤则是为了补充营养和调养身体。此外,小寒时节也是腊祭的重要时刻,人们通过祭祀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家庭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寒</b>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的1月20—21日。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到极致时节。同时,小寒、大寒也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p><p class="ql-block">‌ 大寒节气与春节相近,因此习俗多与“迎年”和“忙年”有关。人们会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祭祀供品、扫尘洁物等。同时,还有一些特定的食俗,如吃糯米、腊八粥等,以驱寒保暖。此外,大寒时节还有一些重要的民俗活动,如尾牙祭、祭灶等。</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内容来自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