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从教近三十年了,虽然也曾经教过二年级,但现在的二年级语文还真不是你以为的“合着眼也教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自认为也是个勤勉的老师,不但兢兢业业批作业,课前更是认认真真备课,但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仍然值得我深刻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我们学课文《黄山奇石》,课前,我把课后题都做了攻略。不但研究了教学参考书,还从网上搜了一下课后题图片所配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我搜了一下,金鸡叫天都与五老上天都其实是同一块巨石,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看上去就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第二题有三幅图,从网上资料得知,它们分别是“天狗望月”“老僧采药”“仙人指路”(我们的祖国山河远阔,壮丽的景色比比皆是,黄山风景区应该是数一数二的了,遗憾的是我没有去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题要求“用加点的词语说说图片里的石头,再选一张图片写下来”,我提前准备了第一二幅图片的文字。因为“仙人指路”在课文中有介绍,我就没有准备第三幅图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果,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说了说前两幅之后,鬼使神差的,我让孩子们继续说说第三幅图(惯性思维)。孩子们一片沉默,我只好自导自演:“这就是仙人指路,你可以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再说一遍。当然,你还可以这么说:那巨石真像一只巨大的手臂,伸着食指,指向苍天,仿佛在质问:老天爷,你为什么不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加深印象,我不能让孩子们光动嘴,还必须让他们多动手。课堂上,我让孩子们把三幅图所配的文字写在了课本上。布置周末家庭作业时,我让孩子们再把它们抄写一遍巩固巩固。</p> <p class="ql-block">(最常见的仙人指路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言道:“十个指头还不一样齐呢。”班里五十多个孩子,总是有那么四五个孩子拖班级后腿,在课堂上完不成任务(其他人已经等他们半天了)。别人玩的时候他在玩,别人写的时候他还在玩,写字慢还磨蹭,吼着哄着都不管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不,有几个家长私聊我,问我写什么,她家孩子课本上没记。我也记不准课本上是怎么记的啊,只好大约摸着编辑了一下,发到班级群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能潜意识里,面对家长和面对孩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信息一发到群里,“质问苍天”那一句就让我忐忑起来:除了长得丑点,眼神差点,我这个人一向顺风顺水的,怎么心中就突然冒出“老天不公”这样的想法来?二年级孩子小小年纪,阳光灿烂,无忧无虑,又如何会想到“老天不公”?我那一句话实在缺乏正能量,欠考虑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正在自我反思,有家长私聊我。她从快手上搜到的第三幅图片配的文字是这样的:“那巨石真像一只美丽的孔雀站在树丛中,望着远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立刻肯定了这个答案,有正能量,也符合小孩子喜欢小动物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次回到课堂上时,我首先检讨了自己的说法不够阳光,又把“孔雀石”这个说法讲给孩子听,同时这样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语文,语文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此,《黄山奇石》终于画上了句号,我心里的一个疙瘩也终于解开。</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快手,这是家长发给我的链接截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愿这次思维碰撞出的火花能长明不息,时刻提醒我多动动脑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