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大楼</p><p class="ql-block">秋日清晨,沿着雨后被冲刷一新的浅红色小径,走过树荫里一缕缕阳光,就隔绝了早市的喧嚣。静谧安宁中,在像卫兵一样矗立的柏与松之间,掩映着一座朴素简洁的建筑,我亲昵地称呼它“老大楼”。</p> <p class="ql-block">老大楼有四层,是个“80后”。相对于人生来说,“80后”正值好年华,而对于新浩特的建筑来说,却已是老资格了。老大楼是伴随着阿拉善盟成立的步伐建设的,它饱经风霜有着见证历史的持重和严谨。它与北面规整的行政四合院、南面昂首阔步的“中国驼乡”雕塑遥相呼应,同处于“盟委原址公园”内,是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走入老大楼就恍若步入了一段旧时光。老大楼第一代入驻者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陕甘宁边区干部,曾参加过阿拉善旗解放和建设事业,建盟后又从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汇聚到这片热土。他们规划了阿拉善盟成立后的第一张蓝图,也设计了老大楼及周边,并有意“留白”,使后来人发挥想象建成了今天的盟委原址公园。因此说老大楼生来就带着红色基因,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时光真是一条款款流淌的小河,老大楼不语,却无声诉说岁月的流转。老大楼连着过去,几十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从大楼进进出出,有的走向更加遥远的远方,而更多的过往则湮没在历史迷烟中,唯有在那幽深的楼道和彻夜的灯光映照下,偶尔才能勾起心中一缕缕温情。</p> <p class="ql-block">几天前,在大楼附近偶遇一位老者,山东人,大高个,虽年近九旬、头发花白却依然腰杆笔直、矍铄爽朗,声若洪钟、步履有力,他也曾在这大楼里谋篇布局啊,瞬时就联想起很多往事。</p> <p class="ql-block">20余年前,我所在的单位就在三楼,它像个校园一般朝气蓬勃,总是有一拨拨新人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解读阿拉善,用文章、用讲座、用传媒、用不同文化形式在阐释在展示,又千方百计地传播扩散开去。</p> <p class="ql-block">犹记得那时的师长是一位慈祥严谨实在的长者。他主张力气要用在刀刃上,他常常会说我们比不了实力部门,但我们有情怀,我们要“独辟蹊径”“有为才有位”。几年间把系统部门装备全部更新,实现了报纸扩版,电视台每天播放当地新闻。那几年“神舟”接连出发,我们借势发力,推出“神舟号升起的地方——阿拉善”系列读本、画册、邮册、歌曲集、文史集、奇石册。我们还举办了首届民间收藏展览、系统文艺展演,许多年后在行业内还津津乐道。他和蔼可亲,而严厉起来更让人难忘。那年师哥师姐们中午公务后未回家,就势在会议室打牌,不知不觉到了上班时间,师长竟悄然走入,进而大发雷霆……许多年后,一位师哥谈起还羞赧不止,私下里给我说:“当时被骂……”</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们虽是小字辈,但众师哥师姐们的风采早已领教,是我等仰望的对象。一位萨拉齐师哥总把“广场”说成“钢厂”,令初听之人费点脑筋,他每年能创作发表十余篇论文;一位学究师哥能讲课能钻研,出版专著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那位师哥是记者出身,写过大量大篇幅报道,却还躬身每日做服务采访的事;同为小字辈的师妹,那时还未婚,经常一身牛仔衣走路风风火火,讲课、做财务却不含糊。那时,我的老师是一位个头不高但充满昂扬激情的中年男子,他下过乡当过知青又干过语文老师,出了两本散文集,能逐字逐段教我们改材料,时常说“做人要直、作文要曲、喝酒不能太实在”。曾带领我们在广场完成了《崛起的阿拉善——中央民族歌舞团慰问演出》,至今他一直关注我鼓励我。</p> <p class="ql-block">老大楼最接地气,不只连接着喧闹的早市,楼前时常漫步着蹒跚的老人,还有初学步稚嫩的孩童。大楼门前原有一个水池,后来改造老大楼时,设计人员随手把这个水池修成了莲花状,又横跨中间修了一座木制拱形桥,拉来沙漠里的沙子倒入池中,无意间,这片沙地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十多年间,不时有家长们坐在护栏上看着手机,把孩子们丢在沙里任他游玩创意,一批批孩子也由此成长。</p> <p class="ql-block">新大楼</p><p class="ql-block">新行政中心在东城区,我称它新大楼。老大楼和新大楼在同一条中轴线——额鲁特大街上,相距2公里多,遥遥相望。新大楼十层,视野开阔,楼前有敞亮的大广场。那些年我从广场走过,那绿草茵茵、蓝天白云与不远处神采俊逸、云雾缭绕的青青贺兰山组合,常使我融化迷醉。也时常在深夜时分一身轻松地走出灯火辉煌的大楼,月色清辉洒在身上、洒在石阶上,照耀我归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那几年,巴彦浩特东连西扩,舒展身段迎来了城市建设发展最好的时期。同时期,传媒中心、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胡杨音乐厅等先后在新大楼周边落成。文化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品位,更使人们渴望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互联网的突飞猛进更给我们拓展了思路和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p> <p class="ql-block">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新的师长是一位精力充沛、运筹帷幄的“60后”蒙古族大姐,她是从基层一步步走出来的,为人做事大气豪迈,与家人聊天时我会亲切称呼她“老太太”。她崇尚虚功实做,那一年“五个一工程”缺项,她懊恼不已,“别人都在挖空心思做事,我们底蕴这么丰厚,更不能落后”。“文化走出去”就是切入点,以呼和浩特为走出第一站,办春晚、开展览、搞演出,一波接一波,忙得不停脚。继精心打造的歌舞剧《天赐阿拉善》首战告捷后,又以音舞诗画《阿拉善传奇》再次打响,在首府掀起一阵阵“阿拉善文化旋风”。然而更加浓墨重彩的还在之后,2014年4月至5月,一场文艺巡演加文旅推介招商活动在全国十大城市展开……于是北京王府井、上海东方明珠、天津劝业场、杭州西子湖畔第一次出现了阿拉善旖旎的风光摄影,十城市保利剧院轮番上演音舞诗画《阿拉善传奇》,融汇阿拉善特色的美轮美奂图片与精彩绝伦的民族歌舞再度掀起热潮,“苍天般的阿拉善”引起全国范围关注,当年阿拉善旅游人数明显上扬。那几年,还第一次承办全区双文明会;第一次举办阿拉善文化节;第一次对优秀文艺作品进行再奖励;第一次提炼本土“文化符号”;第一次举办系统运动会;全区最早实现两台合并,引进的多场大型精彩文艺演出,至今人们还在称道。</p> <p class="ql-block">人要在事上磨炼,这话不虚。许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老太太”的推动下,不由自主往前再往前。那时女儿9岁,正玩着一个拼图,童稚的她有一次拼出一个睡眼朦胧的小熊头像说:“以前爸爸是这样”,接着拼出一个炯炯有神的大眼的小熊头像又说:“现在爸爸是这样”。忙碌与专注常会使人忘记一切,那时“老太太”带领我们常常凌晨一两点还在探讨节目、审核材料,即使很晚也依然兴致勃勃。她认准了的事和人不会被轻易改变,会不遗余力去推介表扬,创造更大的平台和机会。</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那是许多个激情燃烧日子的积攒。再回首时,我们会一遍遍在爽朗的笑声和激越的鼓点中,温习那熟悉的场景、亲切的脸庞。雅致的美女师友热情洋溢,一向的快手快语冲锋在前,谈笑间一场宏大的歌咏赛策划瞬间形成;憨态的“毛豆”天然具备执行力,笑容能融化一切生疏与隔阂;有着如他名字一样具有宽广情怀的戈壁,却又执着地把每件事做到极致的品格;还有大方温和善良的美女师友善解人意,关键时刻充足的人脉资源能攻下一方壁垒……岁月还掩映不住的是那昔日诸多的小字辈,如今更是随着新时代昂扬的鼓点,一如同当年奋发的他、她和我们一般的充满斗志,“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p> <p class="ql-block">老大楼让我悟得传承、习得笔力,新大楼让我强健脚力、磨炼意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