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黄寺的缘起缘灭(下)

铁轮 (王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曰:君子不立于危墙,智者不陷于覆巢。东西黄寺所处的位置,恰恰与军事营地靠得太近。珈蓝乃浮屠悟道之所,刀兵之险悬于佛门,必会殃及修行精舍,"谁怜弹丸地,终古祸兵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代将城墙从元大都向南缩进五里后,安定门与德胜门外这块地方,就成为京城北部防卫的重要之地。</p><p class="ql-block"> 明代"土木之变"发生后,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瓦剌也先兵马分三路进逼京师,与明军激战于德胜门外地区。</p><p class="ql-block"> 明代在北城外设军队的兵营和大教场,驻防外有四卫勇士营、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等。《松窗梦语》亦有评述:"东出得胜五里,为演武场。其地广大,可容禁兵数十万"。设兵营驻军,以防备草原民族的进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进京后,北城外作为左翼镶黄旗的兵营,也作为集合场和练兵场,是八旗军队驻兵演武的重要场所。 </p><p class="ql-block"> 清代宣统三年(1911),禁卫军在北京德胜门外黄寺教场举行秋操预演。身穿亲王补服,头戴凉帽的摄政王载沣乘坐马车亲自检阅了禁卫军。从照片中可以看见,当时的练兵场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初时在军事要地旁建东西双黄寺,也许是考虑到方便进出城,又有军队防护,寺院的安全会有保障。</p><p class="ql-block"> 在黄寺的东西两侧,也曾驻兵火器营。清全宗档案中有记载:"清康熙三十年(1691)清圣祖玄烨下令在满洲八旗禁卫兵和蒙古八旗禁卫兵中设立火器营、鸟枪护军。火器营驻扎在安定门、德胜门外黄寺左右两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殊不知,牵扯到兵家事,便会惹上麻烦。</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开始筹设分科大学,清政府将城外练兵场北部的旧操场土地(东西480丈,南北440丈),划拨给分科大学,建设仿欧洲古典式砖木结构学堂,计划六年完工,总预算227万两白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爆发后,分科大学停建。1915年,分科大学所建成的楼宇校舍(五栋二层文理和经科)及校址地,被北京政府陆军部买走。 </p><p class="ql-block"> 陆军部在此地成立"北京陆军讲武堂",是专门培训"差遣候差"的各闲散军官和在职军官的一所陆军学校。</p> <p class="ql-block">  1916年2月讲武堂正式开学。1917年1月,讲武堂改名为陆军第一讲武堂,并开设新的陆军第二讲武堂。1917年8月14日,陆军总长段祺瑞将第一讲武堂与第二讲武堂合并,改成陆军讲武堂。</p><p class="ql-block"> 1918年9月,段祺瑞为去欧洲参战成立参战军,讲武堂为其成立的军士和军官教导团进行培训。1919年11月,北京政府陆军部发出通告,因为直皖战争,"陆军讲武堂,期满停办"。其陆军讲武堂的堂长,也被调去参战军任师长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战后吴佩孚控制北京政府,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辖第13师驻防北京,派兵进驻陆军讲武堂,把讲学之地直接变成为兵营,因紧临黄寺,又称黄寺兵营。同时将西黄寺殿堂作为营舍和仓库,乱兵时常出入寺院。</p><p class="ql-block"> 军(兵)营与军校虽一字之差,但教学与驻兵却是有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 《雍和宫导观所刊物》也有记载:"达赖庙部分各殿宇僧房均因年久失修,日就颓废,加之自民国十二、三年以来屡次驻扎军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这也就为后来,以军事重地的名义占据东西黄寺,埋下了伏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此以后,安定门外兵营与讲武堂合为一处,统称黄寺兵营。民国军阀混战,其营主交替更迭,战争影响逐渐波及到双黄寺,杀人的战场是不会顾及佛门净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直奉战争,冯雨祥倒戈回京政变,致直系吴佩孚政府垮台。张作霖推举段祺瑞再次执政,并于1924年11月23日,悄然派兵入京,占领北城安定门和德胜门及城内部分重要地处,奉军郭松龄带领第6师精锐,进驻黄寺兵营及双黄寺地区,以武力威摄冯雨祥部。段祺瑞上台之后,其卫队第1旅接替军,驻兵黄寺兵营,拱卫北城内外,负责执政府和府邸安全。</p><p class="ql-block"> 1926年张作霖入主北京政府时,奉军第27补充旅驻守黄寺兵营一带。张作霖在黄寺兵营内原讲武堂楼区,设立奉系"东北讲武堂北京分校",后改名陆军讲武堂,西黄寺殿堂亦为之所用。张作霖败走东北后,分校随即撤消。</p><p class="ql-block"> 1928年商震将军率部进驻北京,时任河北省主席,将绥远军事政治学校搬到黄寺兵营,亦如张作霖办军校。学校共办了二期,于1930年结束。因该校毗邻黄寺,俗称黄寺军校,又因校舍为二层楼房建筑,又有黄寺大楼之名。</p> <p class="ql-block">原讲武堂黄寺大楼(现在总政院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0年中原大战,张学良将军率部入关,东北军第105师接管北平防务。进驻黄寺兵营,防区延至沙河和北苑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3年古北口长城抗战后,傅作义将军第35军撤往小汤山沙河一线,后撤回绥远。中央军第25师撤到北苑兵营。</p><p class="ql-block"> 1934年2月东北军第105师撤出北平,第116师接防城内防务。中央军25师主力进驻黄寺兵营和双黄寺一带,布防于北城安定门外至北苑地区。1934年10月,为加强防卫,第2师新编补充第2旅进驻黄寺兵营。</p><p class="ql-block"> 1935年春,国民政府要求全国高中学生集中军训半年。25师奉命在北平黄寺兵营举办"北平市高中学生集训总队",总队下分5个大队,共15个中队,受训学生近两千人。到1935年7月6日"何梅协定"签订后,"北平市中学生集训总队"随即解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日签订的"何梅协定",中央军、东北军及设在平津各地的国民党党政机关,必须迅速撤离北平。1935年8月,中央军第25师从北城外防区撤向河南。</p><p class="ql-block"> 宋哲元将军率部进驻平津地区,时任冀察委员会委员长、平津卫戍区司令。随即北平实施战时布防,独立39旅和冀北保安部队接手北城外防务。独立39旅防卫安定门外至北苑兵营地区。冀北保安部队司令石友三,率第1旅和第2旅防卫德胜门外至沙河地区,司令部设在黄寺大楼,其辖下第1旅驻守黄寺兵营,同时派兵进驻东西黄寺(含清静化城塔院)构筑工事,第2旅前出北土城和沙河镇一带布防。</p><p class="ql-block"> 因战争临近,双黄寺内僧侣大多已离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于1935年左右,拍摄的西黄寺六世班禅衣冠塔。注明在拍摄这张照片时,西黄寺的大部分庙宇都被当做了兵营,只有衣冠塔还可以参观。</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发生前,航拍图上可以大致看到东西黄寺的景物:西黄寺除天王殿不存外(庚子年时损毁),其他殿堂可见(建筑完好程度如前述)。清静化城塔院在照片上不清晰(大雄宝殿庚子年时损毁)。东黄寺基本完整。</p> <p class="ql-block">双黄寺(二十世纪初叶航拍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发生后,29军各部在北平与日军激战。</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28日,29军主力撤出北平,张自忠将军率2万余人留守。7月29日上午,日军独立第11混成旅团占领清河,冀北保安部队第2旅退守黄寺兵营,与第1旅合力抵御日军攻击。日军出动飞机轰炸和炮火攻击,下午四时黄寺兵营弹药库爆炸,浓烟高达数千尺,兵营周边几公里范围内受到冲击,双黄寺未能幸免。战至下午六时,冀北保安部队兵败撤离,黄寺兵营及附近地区被日军攻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军进攻黄寺兵营时,炮火将西黄寺建筑大部炸塌和焚毁;清静化城塔院山门无存,主偏殿建筑受损;东黄寺主殿堂外僧房,几近成为平地。</p><p class="ql-block"> 从日军航拍图上,大致可以分辨出双黄寺建筑轮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焚毁的西黄寺都纲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军占领北平后,黄寺这一地区成了日本兵营、特务机关和战俘临时收容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双黄寺受损情况,除航拍照片(隐约可见一点轮廊)外,还有一组东黄寺照片,拍摄于1941年,使我们能更清楚看到寺院状况。东黄寺殿堂尚存,其外观已残败不堪,殿堂内佛像圣物完好。外围厢房和僧房坍塌。</p> <p class="ql-block">东黄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从照片上依稀可见西黄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黄寺天王殿后东碑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黄寺天王殿后西碑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黄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黄寺大殿内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孙连仲司令官率部进驻北平,1945年10月10月,在故宫太和殿与10余万民众一起,接受日军投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连仲第十一战区下辖的中央军李文16军,其部所属22师,防守北城安定门和德胜门及城外一线阵地,进驻地坛兵工厂和黄寺兵营,双黄寺所存殿堂被兵营征用。</p><p class="ql-block"> 1947年12月,傅作义将军为华北“剿总”总司令,率部进驻北平。1948年10月下旬,中央军31军(青年军)进京,所辖205师与22师换防,接管北城内外防务。</p><p class="ql-block"> 1948牟12月,为撤退或起义需要,傅作义将军将亲信直属部队309师调往北城,接管205师对德胜门和黄寺兵营及双黄寺的防卫,以便于紧急撤退和与解放军谈判人员进出隐蔽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解放军围城,华北野战军二、三兵团攻占北部城外区域,与东野4纵会师。二兵团三纵七旅攻占了黄寺兵营及双黄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黄寺兵营被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接管。为军事上的需要,部队越过黄寺大街,将东西黄寺以及寺院北面至三环路一带地区,划入了部队辖区。清静化城塔院虽然划入军事区域,但未派兵进入。后来政府有关部门接手。东西黄寺对外关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东北军政大学在原黄寺兵营(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驻地),组建东北军政大学第六团,接收改编的傅作义部军官(一年期限)。1949年6月初,67军199师进驻,组成12个阅兵方队,与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的炮兵方队,参加开国大典受阅训练。</p><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改为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部;1954年4月,改为华北军区炮兵部。1955年4月,成为北京军区炮兵部;1955年7月改为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1959年5月改为北京军区炮兵。</p><p class="ql-block"> 1962年北京军区炮兵搬出城外后,炮兵大院(原黄寺兵营和东西黄寺)给了总政治部,成为总政大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原西黄寺(未含清静化城塔院)地址,成为总政的黄寺大街9号院。原东黄寺地址,在修鼓楼外大街(中轴路)后,成为总政的黄寺大街甲3号院、安华西里二区、龙德行大厦等及中轴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来的东黄寺,其主体殿堂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被拆毁,其殿堂的金丝楠木,据说被用于人民大会堂的壁画木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静化城塔在1952年时,由政府对院内进行了简单的修缮,在塔后原僧房处建起一排平房,用于修缮工人居住。因塔院僧侣业已失散,关闭山门后,安排了一户李姓人家,作为看守住于院内。</p><p class="ql-block"> 其后,中央民族学院将清净化城塔院作为修养住所。中央民族学院成立于1951年(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由于该院成立之初,房屋短缺,因此,该院的教士、老师和家属,占据了国子监的特54号,以及雍和宫里的一部分殿堂,进而进驻清净化城塔院。他们在白塔后平房处,再建了几排平房以为居所,同时也占据了前院部分殿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清静化城塔院也未能幸免,成为红卫兵批斗和武斗的战场,寺院内塑像等被毁。</p><p class="ql-block"> 1976年文革结束,一位名叫金洛丹的满族人,在落实政策后,被政府有关部门安排,住进东跨院的平房,负责看管清静化城塔院。在民国时期,金洛丹其父曾位居"护国寺"总管。解放前后,金洛丹继其父位,负责掌管该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7年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率人驻进清静化城塔院,筹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的教职工全部搬离塔院。一年后,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正式建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静化城塔院于2006年再次重修后,新增建了山门,殿堂外布局有所改动。</p><p class="ql-block"> 修缮后的清静化城塔院,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划归为中央统战部管理。崭新的清静化城塔院,改成了西黄寺博物馆,山门挂匾对外称作"西黄寺"开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多少有点偷梁换柱之嫌,好像应该叫"西黄寺遗址寺院",或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那样,直接叫"清净化城塔院",更为妥贴一些,不至于让人们混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院屡遭磨难得以幸存,有人戏称,原西黄寺是从"汇宗梵宇"拓建的阳宅,供活人居住用的,后来的人把殿堂拆了,在此盖楼房居住,倒也相安无事。而"清静化城塔院"是班禅六世安葬祭祀之地,是死人住的阴宅,所以无人敢抢占这块地盘,故得以保留下来了。细琢磨一下,也是有点道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说东黄寺大雄宝殿在京城中轴线上。找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舫空拍摄的北京中轴线照片和地图,对照查看,东黄寺大雄宝殿确实在中轴向北延长线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年代修中轴路,其路中心恰是原来东黄寺大雄宝殿的位置。不知当年修建东黄寺时,是偶然巧合,还是特意为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旅游者称,在外蒙古游览时,发现还有一座都纲殿存在于世。</p><p class="ql-block"> 从史料中查阅到,雍正五年(1727),雍正皇帝下旨建了两座寺院:内蒙古多伦的"善因寺"和外蒙古库伦(今乌兰巴托)的"庆宁寺"。两座寺院里的都纲殿(方楼),当年都采用与北京西黄寺同一张图纸。</p> <p class="ql-block">善因寺都纲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善因寺的都纲殿于文革中被拆毁。这是文革前留下的都纲殿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蒙古庆宁寺的都纲殿完整保存下来。如今,人们去外蒙古旅游,能得以见识,当年的西黄寺达赖喇嘛方楼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庆宁寺和都纲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西黄寺的都纲殿,早已湮没于风尘之中,我们只能从照片上见到它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西相依的双黄寺,留给我们的,是那沉甸甸的思绪,还有那满满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曰:缘起缘灭,缘聚缘散,皆是因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