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打击敌人保存自己的“地下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冉庄地道战展览馆参观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尚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耳熟能详经久传唱的影片《地道战》中的一首主题曲。影片《地道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通过高家庄民兵队长传宝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后,觉悟出打和藏要结合起来、地道要改良成战斗地道的道理,于是,动员并组织全村人们齐动手,挖出了能打能防的地道,强调了“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决心和行动,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勇气。《地道战》的原型是如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早年为清苑县)冉庄村。1959年在冉庄村建革命历史纪念馆——冉庄地道战展览馆并对游人开放,如今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61年3月,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为全国首批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余米,现对游人开放1200余米。纪念馆展厅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厅内珍藏着431件宝贵的革命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冉庄地道战展览馆坐南朝北,馆门靠西,额有杨成武将军题写的深红色底金框金字“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一匾;中间为一个半圆形花坛,周边簇拥中心红底金字“地道战”三字,突出主题,十分醒目;靠东花团锦簇背景的馆墙壁,下半部为地道造型,上半部灰红色底深红色字“冉庄地道战展览馆”。纪念馆顶多面红旗飘飘,迎风招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馆门为序厅,迎面为一组雕塑,两旁各有一组浮雕——抗战奇观•地下长城。雕塑中,我八路军指挥员领导的全民,包括民兵、妇女、儿童,肩背钢枪,手持大刀、钢叉、红缨枪,同仇敌忾,威风凛凛,团结一致,共同抗战,敢于歼灭一切来犯之敌。两组浮雕,一组为民兵妇女挖地道,与另一地道连通时大家欢喜的场景;另一组为民兵们手持钢枪、大刀,备好了地雷,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消灭来犯之侵略者的情景。这雕塑与浮雕,其实就是这座纪念馆的主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面对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抗战。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地道战是冀中军民的伟大创举,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地道战在冀中平原广泛开展,成为“保存自己、打击敌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有效作战形式,是一种十分巧妙的对敌斗争方式。可以说冉庄地道战,是冀中村落地道战的典范,在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向东沿着长长的下坡通道进入地下展厅。金灰色墙壁上的浮雕数字从“1931”到“1945”上下两行排开,代表了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抗日战争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墙壁上大小窗口是复原当年的射击孔,当年冉庄人民就是用它来侦察敌情、打击敌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厅中用大量图片、实物、文物、数字、场景及说明文字,以“抗战奇观•地下长城”为主题,以冀中平原地道的形成、发展、完善及在抗日战争中的特殊作用为主线,以冉庄地道战为重点,生动再现了冀中人民在家乡沦陷后,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乡、捍卫国家的钢铁长城,利用地道战“保存自己、打击敌人”,而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三省。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铁蹄践踏我华北大地,冀中地区迅速沦陷,冀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9月,日军攻陷平津后,沿津浦铁路南下,于24日攻陷保定,10月10日侵占石家庄。日军建碉堡、挖封锁沟、修公路,对冀中平原进行“细碎分割”,肆意杀害冀中人民,甚至用毒气弹杀害幼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是敌人野蛮的行径,激起了冀中人民的深仇大恨。我基层党组织组织民兵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战争的基本要求是:消灭敌人;其另一要求是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贯彻执行毛主席“兵民是胜利基本”的指示精神,引导民兵挖沟掘道,改造地形,克服困难,深挖地道,由“地道斗争最初是在距离敌人据点较近,受敌骚扰最厉害的村庄产生的,是一个群众叫‘蛤蟆蹲’的简单防身洞(程子华语)”开始,逐步开挖为户户村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呼下应,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毫不夸张地说,地道战是冀中人民在游击战争中的伟大创举,地道战成为我抗日军民打击敌人保存自己的地下长城;也充分说明,在共产党组织领导下,冀中人民把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化作了无穷无尽的抗日力量,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群策群力,构筑地下堡垒,以其独特的战斗方式,给侵略者以沉痛打击,体现了冀中人民乃至中国人民的无穷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冉庄地道始挖于1938年。早一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侵华,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为了防御敌人的袭击,保存自己,冉庄一带人民开始挖地洞藏身,称“蛤蟆蹲”,但在实际斗争中,发现这种单口藏身洞常被敌人发现,无法撤离。于是人们开始挖多口地洞,有的院院相通,洞洞相连。虽然这种初级形式的地道不能作战,但在日伪军经常“扫荡”的形势下,它还是保证了抗日工作人员坚持正常工作,保护了群众,对抗日工作乃至抗日战争是个促进。因此,冀中平原这种初级地道很快发展起来,最后挖成了地道。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庄,最后挖成户户村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 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多处秘密设施。他们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地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他们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地形地貌,构筑多处工事与地道相通,还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千秋凛然志,热血铸忠魂。冉庄人民在八年抗战中,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与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其中张森林、李连瑞便是典型的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森林,1909年出生于冉庄,1938年,任清苑县冉庄抗日政权秘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村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40年,调任区委书记兼清苑县大队政委。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张森林与县委宣传部朱信等同志在耿庄组织秘密会议时被敌逮捕,于三月初八慨然就义,年仅34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连瑞,1921年出生于冉庄,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冉庄“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1940年调区委工作,任宣传委员。1942年冬,到东孙庄宣传抗日、组织抗日力量,奸人告密被敌人逮捕,身中数枪和十几处刺刀伤。被敌人强制游街后壮烈牺牲,年仅21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还展出了多件一级革命文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义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文已介绍了张森林。他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冉庄村抗日政权秘书,在此期间,写下了一首抗日诗作《从戎赋》。他常常说,光玩笔杆子不行,一定要拿起枪杆子,才能同敌人做斗争。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夜间,在耿庄南场一老乡家中召开秘密会议时,遭汉奸告密,与日军战斗中被捕。最后用敌人要他写投降书的纸和笔,写下了这首《就义辞》:“鳞伤遍体傲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壮志未酬共产党人一颗赤诚的心,感受到了他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张森林牺牲后,高志等人用清水洗其身时,从他的内衣袋中发现了该诗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司令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的一天,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来到冉庄。在他的动员下,乡亲们情绪高涨,齐呼抗日口号。小伙子李恒一看到司令员讲得口干舌燥,急忙端来一碗水:“吕司令,喝我们冉庄一口水吧!”当年司令员喝水用过的碗,被冉庄人民一直珍藏着,亲切地称它为“司令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榆木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1942年,冀中地区抗日环境越来越残酷,为了能有力打击敌人,冉庄人民把村东南秤砣坟地里的一株老榆树拉了回来,制成了榆木大炮。第一炮打到了耿庄的护沟里,第二炮直接打进了敌炮楼顶,紧接着炮声枪声响成一片,炮楼顶上火光冲天,里面的敌人仓皇逃窜,乱作一团。仅短短几个小时,民兵们就端掉了耿庄炮楼,活捉了日伪军100多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寻常的一面锦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5月的一个早晨,日军集结了两个团的兵力,分三路进攻冉庄。民兵们分别把守在沿街的工事里,敌人进村后地雷四处爆炸,各工事火力齐开,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冉庄民兵只有30多人而对付敌人两个团的兵力,战斗持续了近13个小时,最后以轻伤1人的代价取得了胜利。战斗结束后,清苑县武委会为冉庄召开庆祝大会,授予冉庄“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了这面锦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厅里依实景利用声光电制作有街景、地道、炮楼等,生动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站在大街的老槐树下,好似高老忠正拉绳打钟集中全体民兵;天空蒙蒙亮,发现敌人正接近冉庄偷袭村庄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拉响了大钟,即使中了日酋山田的枪弹,依然咬紧牙关拉响了最后一响钟声。驻足窗前竖入地道的竹筒前,好似听到了高传宝向所有民兵发出指令:“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敌炮楼前,好像听到了日酋山田阴险的说话声:“八路,狡猾狡猾的……”伪汤司令奉承讨好地伸出大拇指:“高!高!!实在是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的到来,在党的领导下,冉庄乃至冀中军民节节胜利。到1945年8月,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冉庄乃至冀中人民的地道斗争以其独特的形式,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人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追思战争岁月,是为了牢记历史,开创未来,激励广大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完纪念馆,我们来到了冉庄村原始地道,亲身体验一下钻地道的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始地道高不过一米,宽不过半米。在里边如果要回身,只能先爬下,翻身,坐起,才能转过身来。这样,即使鬼子进来,他的枪也施展不开,也只能与前面一个人照面。如今我们参观体验的是加宽加高的地道,宽约0.7米,高约1.2米,有电灯,有十字通道,有多处出口。尽管如此,当我们猫腰进去,猫腰走一段路后,便凶喘肤汗憋闷难耐。可以想象,我们的前辈在如此环境中与敌周旋,打击敌人,是何其艰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太阳照得人身暖哎,毛主席思想的光辉,照得咱心里亮,照得咱心里亮……”从地道里出来,电影《地道战》中插曲《太阳出来照四方》的歌声,响彻整个街巷上空,响彻冉庄地道遗址上空,响彻冉庄村的上空,响彻华夏大地的上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10</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