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游(一)麦积山石窟,仙人崖

锦新

<p class="ql-block">天水母亲河藉河,但凡河流经过之地,总是会留下许许多多的故事。大江大河在滋养一方水土的同时,也孕育了历史与文明。藉河全长85公里,流域面积1200余平方公里,发源于甘谷县南端秦岭主脉北麓,其地高峰称瘦驴岭,海拔2477米,是甘谷与礼县的界山。源头即位于岭北山谷。其水从发源处北流,至瓦泉峪转东北流,从古坡又转东流,再东南流,进入秦州区境,最后在天水市麦积区的北道埠峡口汇入渭河,是渭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p> <p class="ql-block">流经天水市区</p> <p class="ql-block">麦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麦积石窟、石门山、净土寺、仙人崖、香积山、曲溪龙园、卦台山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4日,今天先游览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到达麦积山城区。</p><p class="ql-block">麦积区属天水市辖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秦岭西端北麓,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麦积山上,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占地面积215平方公里,为中国AAAAA级旅游景点。自北魏时期开始建造,历经东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总共有202个洞窟,分布在麦积山南北两侧的悬崖峭壁上,洞窟内保存了众多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珍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其中,第45窟的“千手千眼观音”和第61窟的“伎乐图”是麦积山石窟的代表作之一,前者是中国石窟艺术中规模最大、造型最为逼真、技法最为精湛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被誉为“中国古代塑像之冠”,后者则描绘了唐代宫廷音乐舞蹈的盛况,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艺术史上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kān]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建设历程</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开凿始于十六国的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后秦姚苌、姚兴父子“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5世纪中期至7世纪初期是麦积山石窟的连续大发展期。北魏时期(5世纪初至6世纪中期)开凿石窟数量最多,共88个。</p> <p class="ql-block">西魏(公元6世纪中期)时期因袭前制,又引起了新一轮的开窟高峰。北周(公元6世纪后期)时期的秦州历任军政官员均笃信佛教,并极力扶持佛教发展。隋代(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年)的开窟造像多利用前代洞窟的间隙进行,并利用地震后的崖面修凿了东崖大佛(现编号13窟)。隋文帝还将高僧智仙的舍利分葬于此,又进一步促进了麦积山石窟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7世纪初至11世纪初是麦积山石窟发展过程中最为低落的时期,公元708年和734年的两次大地震使山体受到严重破坏,崖面中部近百个洞窟被震毁,使整个窟群分为东西两个区域。11世纪初至13世纪中期,重修的洞窟有50余个,其中包括3、4、13窟(东崖大佛)、98窟(西崖大佛)等巨大规模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第13窟俗称“东崖大佛”,位于东崖中部。开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系摩崖浅龛,立面近方形,高17米、宽约18米。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这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高15.7米。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高13米。束发高髻,头戴高花冠,宝缯自耳后垂至双肩。佛右侧为大势至菩萨,高13米,装束、神态等大致同左侧菩萨,左手上扬至颌下,掌心托一圆莲。</p> <p class="ql-block">13世纪中期以后,麦积山石窟进入衰落时期,元、明、清各代仅有少量的塑像或彩绘活动。这一时期,麦积山石窟外界鲜有人知,也使其避免了战乱、盗窃等人为破坏活动,得以完好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45公里秦岭山脉西段北麓,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坐落于中国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其地处秦岭西端的秦岭、贺兰山、岷山三大山系的交汇处,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平均海拔为1600米左右,最高峰可达2800米以上。因其山形与麦垛十分相似,故得此名。</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第98窟位于西崖中部,又称“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组成,1978年在山体加固工程期间,沿造像边缘线用钢筋混凝土进行了喷锚加固,立面整体呈竖长方形,通高14米,宽10米,进深1米。造像正中立佛高12.2米,原作于北魏,北周、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均做过维缮,原貌已基本无存。</p> <p class="ql-block">第121窟</p><p class="ql-block">平面方形覆斗顶窟,高2.53米、宽2.36米、深2.13米。正、左、右三壁开深龛,各塑一佛,均经过宋代重修。正壁龛外两侧,各有一组一菩萨一弟子的造像,佛龛右侧的一组,菩萨和弟子双肩相互轻靠,头侧向一起,面带甜蜜的微笑,这便是著名的“窃窃私语”。最为精彩的是弟子的双手掌根微微地靠在一起,而上部则微微张开,整个手掌似开似和。菩萨和弟子均是一正一侧而立,侧立的菩萨衣着自然下垂,而迎门而立的弟子的袈裟衣袖下摆则微微地向两侧敞开。</p> <p class="ql-block">1961年,麦积山风景区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2011年,中国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麦积山风景区为中国AAAAA级旅游景点,是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属丹霞地貌,宜开窟却不宜石雕,因此石窟内雕塑多以泥塑、石胎泥塑为主。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如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饱满圆润、两宋的写实求变等。是研究雕塑史、美术史的重要资料,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造像体量高大者有十余米,体量小者仅十多厘米。这些造像形神兼备,有极高审美价值,充分体现了麦积山石窟造像浓厚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群中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雕塑题材上,有佛像、菩萨、弟子、飞天等。其中大型者,有高12米多的西崖大佛与高近13米的东崖大佛。夏朗云说,麦积山石窟的主要雕塑价值,在于保留了古代较多高级艺术颜值的原作,其中南北朝时期的泥塑占据大部分。石窟因洞窟位置较高,且位置偏僻,在古代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人迹罕至”的局面,因此纯正的雕塑原作得以保存。石窟内南北朝时期主要洞窟中的雕塑,由水平一流的顶级工匠所造,高超的雕塑技艺让每一尊雕塑都异常生动、精细非凡。</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窃窃私语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现的虔诚。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第4窟又称上七佛阁,横宽31.7米,通高16米,进深13米。原形制为一个七间八柱的大型宫殿式洞窟。屋顶为庑殿顶,在山岩上凿出屋脊、鸱[chī]尾、瓦垅[lǒng]等。</p> <p class="ql-block">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曾被称作“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虽然由于受潮的影响,许多壁画已经剥落,但仍然保留着北朝时期的一些特征,如西方净土变、涅槃变,以及一些关于本生故事的描绘。在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到城池、殿宇、车骑以及衣冠服饰,它们都融合了汉文化的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飞天的描绘,以其多彩多姿的形式独具特色。这些飞天形象以泥塑、雕刻、绘画和薄肉塑四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尽管飞天最早起源于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形象却是中外文化融合的杰作,结合了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的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飞天形象。这些飞天形象没有翅膀,也没有羽毛,却借助云彩翱翔天际。展现着中国古代艺术家非凡的创造力,被视为最具天赋的杰作之一。此外,这些壁画和雕塑也展现了舞蹈、乐器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古代音乐和舞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回望</p> <p class="ql-block">还有点时间,游览一下仙人崖。</p><p class="ql-block">仙人崖位于天水市东南65公里处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石窟的东北方向,为国家A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仙人崖景区,始于南北朝,截至2018年有近一千六百年历史。宋代称“华严寺”,明代永乐皇帝赐名“灵应寺”。相传此处过去常有高人隐居于此修行,故名仙人崖。仙人崖景区由三崖、五峰、六大寺组成,寺观修建于峰顶或飞崖之下,知名景点有“仙人送灯”、“净土松涛”、“仙水湖光”等。</p> <p class="ql-block">仙人崖景区,始于南北朝,截至2018年有近一千六百年历史。宋代称“华严寺”,明代永乐皇帝赐名“灵应寺”。相传此处过去常有高人隐居于此修行,故名仙人崖。</p> <p class="ql-block">仙人崖景区,是麦积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大子景区之一,位于麦积区东南距城区45的公里秦岭山脉,距离天水市东南65公里处,处于麦积山石窟的东北方向,距麦积山石窟17公里。景区的景色兼具北方的雄奇和南方的秀丽,景景相连,其中位于朱家后川的净土寺,是天水最有名的佛教净土宗寺院。截至2018年为佛、道合一的石窟寺庙。[</p> <p class="ql-block">仙人崖景区,由三崖(东崖、西崖、南崖),五峰(玉皇峰、东崖峰、西崖峰、宝盖峰、献珠峰)、六寺(木莲寺、石莲寺、铁莲寺、花莲寺、水莲寺、灵应寺)及仙人湖组成。三崖五峰之上现保存有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间,南北朝、宋、明、清等朝代塑像197尊,壁画82平方米。西崖长约90米,深10米,崖中起平台,建殿宇楼阁14座36间,以“仙人送灯”非常著名。</p> <p class="ql-block">仙人送灯”为秦州十景之一。古时,南崖脚下,依崖修建了燃灯阁,是仙人崖的主建筑之一。每当夏秋深夜,天然磷光与阁中的油灯和烛光浮动辉映,人传是神仙携灯往来,故有“仙人送灯”之说。</p> <p class="ql-block">仙人湖</p> <p class="ql-block">白皮松</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p><p class="ql-block">仙人崖的寺宇总名叫华严寺,到明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华严寺改名灵应寺,主要是把仙人崖的庙宇,划拨给韩开府(明韩王朱松的府第),变成了韩开府朱家私人家庙了。故一般人把仙人崖和灵应寺往往互称。</p> <p class="ql-block">净土松涛</p><p class="ql-block">曼殊寺,亦称净土寺,与麦积山石窟相邻。该寺四周群峰相拥、松涛阵阵,形成“秦州八景”之一——净土松涛。</p> <p class="ql-block">要仔细游览,至少要大半天。留点遗憾,下次再来。</p> <p class="ql-block">下午6点,走出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