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难忘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 闲暇之时,军旅生涯的日子常常在脑海中浮现,那是青春岁月中最为璀璨的记忆。时光虽悄然流转,但那些日子却仿若昨日,看似平淡,却令人难以忘怀,始终有一种难以抹去的情愫萦绕心间。</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荣誉与历程</div> 在六年的军旅生涯中,1981 年 5 月,被院政治部授予 “优秀共青团员” 称号;1982 年 5 月,再次获得总政治部直政部授予的这一殊荣。1985 年 9 月,荣获文学系的嘉奖,也是在这年里,经刘毅然介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平日里的点名表扬更是不胜枚举,这些荣誉与表扬,无疑是对我工作的高度认可。<br> 在这段军旅岁月里,我的工作岗位历经了四个阶段的转变。最初的一年多,我在勤务班;之后,调到连部担任通信员。1982 年,我进入通信班,期间曾短暂被抽调到招生办参与秋季(八三班)招生工作,与我一同被抽调的还有政治部宣传处的放映员汤辉,招生办的其他人员均由训练部干部及老师组成,招生办设在教务处。1983 年底,我来到公务班,随后被分配到文学系担任公务员,直至 1985 年底退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入伍之路</p><p class="ql-block"> 1979 年 11 月 24 日,我县下辛店、道桥、隔铺三镇的一百二十余名适龄青年获批应征入伍。当月 28 日,我们在三个镇分别集中,一大清早便乘坐嘎斯敞篷汽车前往县城集合,接着奔赴孝感花园镇,乘坐武汉到北京的 37/38 次特快列车。历经 20 余小时的行程,次日约 5 点,列车缓缓驶入北京站。下车后,我们集中清点人数,部队派来几辆大面包车,直接将我们拉至住地。天刚蒙蒙亮,轿车行驶在白石桥路上,右拐进入大门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 的牌子映入眼帘。车辆驶入院内,在一排陈旧的蓝色木板房前的篮球场上停下,我们听从带队人员的指挥,点名分班,我被分配到新兵连七班,行李也按班安顿在木板房里。</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尝玉米糊</div> 初到学员食堂吃早餐的那一天,大家看到一个不锈钢桶里装着金黄色稀稀的东西,误以为是美味佳肴,纷纷蜂拥而上,争抢着往碗里盛。然而,有人吃了一口后立马往外吐,抱怨这难以下咽的东西,顺手就倒进了泔水缸。我们这些南方新兵,从小到大只吃大米,从未见过也未曾吃过这黄灿灿的东西,当时还有人以为这是以鸡蛋为主做的稀饭呢。带队干部见状,制止道:“不吃玉米糊糊就别打了,打了又不吃,这是浪费粮食。” 我也打了一点尝试,第一口喝下去,香香甜甜的,感觉还不错。从那以后,对于玉米等粗粮做的糊糊、窝窝头、发糕等,我也吃得顺口了,渐渐地喜欢上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新兵生活</div> 我们这批湖北新兵与北京市内的十个女兵共同组成新兵连,分为十个班,三个排。由带兵的军务参谋郝华扬担任连长,鲍烈江、宋业文等人担任排长。训练教官是由北京卫戍区教导队派来的十名教官,他们同时兼任十个新兵班的班长,其中董立敢是国旗班的班长。教导队带队郭队长兼任新兵连副连长,从外单位调来的王水来担任副指导员。<br> 两个多月的新兵生活,除了正常的训练与学习之外,我们还需清理院内杂草、垃圾以及承担其他勤务工作。后期,院务部组织我们这批新兵挖平院内东南角的土山包,将土运至东院墙边的低洼地带。土山包土质坚硬,又正值隆冬季节,杂草、树木繁多,只能用洋镐刨。大家分组轮班,用镐刨、用铁锹铲、用推车拉,不顾手上血泡,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在近半个月的劳动中,湖北兵的吃苦耐劳和精干优势充分显现,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好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分配岗位及其工作的那些事</p><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结束后,经上级批准,成立了院勤务连,主要负责院务勤务和警卫工作。大家被分配到不同岗位,具体如下:部分人员前往汽车队学习驾驶;部分人员被安排至水电班(包括锅炉房);还有人员被分配到公务班、通信班、各个食堂炊事班、警卫班、勤务班、木工班、泥工班等;十个女兵中,五位与男兵共同组建电话班,另外五位女兵为军事博物馆代训人员;另有人员被分配到军需仓库担任保管工作等。</p><p class="ql-block"> 被分配到泥工班、勤务班、木工班的人员,在原有军工人员和外聘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协助建设战士食堂。完工后,又开始建设干部食堂。干部食堂开工后的主要任务是挖掘地窑,工作量大且土质坚硬,挖掘难度高,但大家毫无怨言。在此期间,负责勤务工作的班级还需前往门头沟等地运输水泥、白灰等建筑材料。两大工程完成后,只剩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相对轻松。之后,建筑方面的事务外包给专业工程队,例如对建院初期的所有房屋进行加固修缮等。</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勤务班主要负责勤杂工作,哪里有任务就去哪里,没有固定事务。在此期间,连队计划在东院墙边的一块空地上种菜,连队开会提出要安排人员负责,我在会上主动要求种菜,随后明荣华也表示一同参与。在大约半年多的时间里,在当地菜农的指导下,我们种了两季菜。我们主要负责浇水,水源是地下管道排放的污水。打开井盖,下到井底,用一块铁板堵住排水口,待蓄水到一定量时,使用吸水泵往上抽水,直至将整个菜地浇透。</p><p class="ql-block"> 冬季,院里将这块菜地平整灌水后用作滑冰场。负责每天浇水管理的是闻四毛,为此荣立三等功一次。第二年,院里在这块地上建起了干部家属楼。</p><p class="ql-block"> 我们勤务班配合拆除老式旧锅炉,拆下的小件管材被连队零零星星地卖掉,连队用这些钱购买摄影器材,请政治部宣传处摄影师曹拓给愿意学摄影的兵授课,大家一起学习照相、冲洗胶卷、扩印相片等。</p><p class="ql-block"> 院务部门还定期或不定期地为我们开展文化课程补习。有时,晚上文化工作系的邱老师会教我们唱歌。工作之余,一有机会我们还会跟随学员前往北京各大剧院观摩歌舞、话剧、芭蕾舞、音乐会以及电影等。</p> <p class="ql-block"> 通信班肩负着重要使命,在院里的日常运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信班的主要任务包括多个重要方面:报刊收发工作。每天上午工作量较大,需对各类报纸、杂志和信件进行及时、准确分发,随后由各系、部专人前来领取。机要文件传递。严格履行保密责任,从文件接收、保管至传递的每一个环节,均采取严密安全举措。在传递过程中,严格依照交接手续,仔细核对文件数量、编号等信息,进行登记并办理交接手续。所有传递的文件,无论发出还是接收,皆采用专车专人的方式,确保文件准确无误送达目的地。每天前往新华通讯社取回《内部参考》并送达院政治部和主要领导。此外,承担来访人员登记,为学院的安全与秩序提供保障。</p><p class="ql-block"> 在公务班,其主要职责是承担文学系以及创研室的日常勤务等工作。彼时,文学系在学院仅有建制却无学生,仅有一位副主任周承术以及庄明德、吕永泽两名老师,后来刘毅然也调入其中。1984 年,文学系经军委批准,组建全新的文学系,并启动招生工作。著名军旅作家徐怀中老师从八一电影制片厂调至系里担任主任,自此,系里的工作逐步迈入正轨。在此期间,冉怀舟老师从外单位调入,苏达仁从院乐队调入,赵羽调至系里担任副主任兼总支书记,开始筹备招生等事宜。后来,舞蹈系的林晓波老师、音乐系的张莉老师、戏剧系的吴兵干事先后调入。1984 年秋,文学系首次招录李存葆等 35 名在军内颇具影响力的中青年作家作为学员,授课老师主要为外聘的名师、专家、学者、作家等。</p><p class="ql-block"> 在文学系担任公务员的两年时光中,我有幸见证了从创办的艰难起步,到招生的忙碌充实,再到教学的有序推进这段历史。在此过程中,我接触了众多文人雅士以及专家教授。于我而言,这不仅让我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增长了诸多见识,还使我领悟到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人生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恰如常言所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虽资质愚钝,然而平日里常闻他们的言论,常见他们的作为,在不知不觉间受到这种浓厚学习氛围的浸染,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正如韩愈在《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中所言:“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虽然我尚未达到那样的境界,但确实对我有很大的助益。</p><p class="ql-block"> 这段在文学系的日子,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具体的人和事已在《在文学系的日子里》,这里不在赘述。</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友的发展</div> 1981 年,部队院校招生拉开帷幕,符合条件的均可报名参加考试。有几个幸运的战友考入军校,其中包括下辛店的高见、彭新海、代建堂等人。他们学成归来后被提拔为干部,处在领导岗位,职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还有个别战友被分配到总政管理局的其他部门。这批军校毕业的人终身留在军队,官职晋升至上校、大校,个别甚至到了副军职。还有的转志愿兵、转入军工和提干的,这是我们这批兵的荣耀与骄傲。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友情深</div> 我们这批湖北兵,皆来自同一个县内三个彼此相连的乡镇。大家之中,有的是亲朋好友,有的甚至是同窗同学。比如我与彭新海就是初中时的同班同学。来到部队后,战友们相处起来格外融洽,彼此之间互帮互助、互学共进,无形之中,一种既似亲情又若友情的深厚情感悄然滋生。而在部队这所大熔炉里,这种情感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br> 就拿文化补习课来说吧,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战友会主动承担起授课任务。他们认真备课,耐心讲解,用自己的知识为大家点亮前行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凝聚力也在不知不觉间不断增强。<br> 还有我与高见在新兵连同在一个班,之后虽各自处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但在日常的军旅生活中,却结下了无比深厚的兄弟情谊。尤其是他在天津军校学习期间,我们依然频繁地书信来往,交流工作与学习等情况。每一封书信,都是一次心灵的沟通。他总是细心地帮我学习,逐字逐句地修改书信中的语言用词和错别字。他的这份认真与执着,让我深受感动。那些书信,不仅仅是文字的交流,更是心灵的纽带,连接着我们两个在不同地方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战友。每一次打开信封,看到那熟悉的字迹,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回忆起那些一起度过的日子,一起经历的训练,一起克服的困难,这份兄弟情愈发显得珍贵而厚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旅的感想</div> 回首那段军旅岁月,那是一段深深镌刻在灵魂深处的征程。无论处于何种岗位,那段时光皆是我们此生熠熠生辉、难以磨灭的珍贵记忆。<br> 当兵的日子,于人生而言,意义极为深远。它磨砺出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让我们在遭遇困难挫折时,绝不退缩;它赋予我们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我们深切体悟到为国家、为人民担当的重任;它培养我们的团队精神,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唯有团结协作,方可战胜艰难险阻;它给予我们严格的纪律意识,使我们在生活中始终秉持自律,严守规范。这段无比宝贵的经历,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持续奋勇向前。<br><br>青春入伍忆当年,岁月峥嵘映眼前。<br>六载征程业绩灿,四方岗位志如坚。<br>新兵意暖情犹炽,战友心连谊若仙。<br>通信勤公担使命,军魂永驻谱华篇。 背景/图片/音乐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