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陋

乔也

<p class="ql-block">礼之陋</p><p class="ql-block"> 李兴发</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个礼仪之国。礼在历史上是与治国理政相关联的。在古人看来,礼的本质是有序,因此,礼是维系秩序的伦理。周代开始制礼,形成一整套的“礼制”,从而成为周人创造的四大制度之一。礼制是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因之,治国理政也称之为“礼治”。因为礼之有“序”,因之也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正因为礼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孔子在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时,才会念念不忘“克己复礼”</p><p class="ql-block"> 礼的一个重要功用是“仪”。不要说历朝历代朝仪、祭祀、庆典法度严谨,隆重非常,便是民间社团乃至平民百姓遇村社祭祀年节喜庆之事,总也会规模不等地礼庆一番。甚至,家庭之间、亲朋之间的交往,也将礼作为情谊的纽带。从而,形成中国独特的礼文化。</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进步,礼的政治功用早已弱化,但其外在的“仪”“情”功能不但没有弱化,反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而日渐强化。于是,中国传统“礼”的文化内涵被日渐其多的陋俗所替代,而与其本质要求渐行渐远。公权力部门、企业、社团不必说,单说百姓大众,凡各种有名无名有必要无必要的大事小情,其招待、铺陈、规模之大,似有愈演愈烈之势。</p><p class="ql-block"> 时下办红白事,出动数十台轿车,办数十桌席宴已不稀奇。名目繁多的各种聚会,如同学会、战友会、同乡会、生日会、考学谢师会、晋职晋级会、迎新会、成果会等等,不胜枚举。种种聚会,其形式几乎都大同小异,都离不开“吃”“喝”二字,少则数桌,多则数十桌。参与者不能白吃白喝,都要奉上多少不等的礼品、礼金。一些往来于场面上的人、社会交往多的人参加各种聚会的频律很高,不要说应对吃喝力不从心,经济上更是不堪重负。上升到社会层面来说,不但耗神费力,社会物质财富也是极大浪费。显然,过度之礼已成为一种陋习。虽然明知是陋习,但从城市到乡村,礼之陋已形成强大的群体压力,任何个人都难与之抗衡。</p><p class="ql-block"> 虽然礼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文化功用,然而,除重大祭祀活动外,人们一般不会在各种活动或交往中大肆铺陈。除却限于当时低下的经济条件,重要的是人们对办事或送礼的简约态度。其实,送礼有多寡,寄情有远近,因人而异。然而,情义无价,又岂是以礼之多寡而称量的?所以,古代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的说法,所表现的是人们对礼仪交往的超然境界。</p><p class="ql-block"> 今天,人们在浮燥且时髦的心态下,无休止地追求洋、大、全的所谓红火,使各种礼仪活动上行下效,相互攀比,水涨船高。哪怕是债台高筑、打肿脸充胖子,也要张扬显摆一下。由此,也给那些暴富土豪提供一个“斗富比贵”的平台,更会给某些贪腐权贵创造一个聚敛钱财的“灰色空间”。</p><p class="ql-block"> 对于礼之陋,有识之士早有认识,并以种种作为与之抗衡。比如说多年来从上到下提倡的婚事新办、简办,乃至组织集体婚礼、成立红白理事会等等,用以监督礼仪的操办,使之简约。但这种提倡和制约力量太微弱,不足以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因此,陋习依然。</p><p class="ql-block"> 礼仪庆典乃人之常情,依国人习惯,在某些场合聚会一下也无可厚非。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也是社会常态。但任何事情都应有个度,过度则会走向反面。现今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了,不能抱住多年来的陋习不变。因此,我们社会的引领者不但应当对礼之陋从思想上进行教化引导,更应当从制度法规层面上加以规范约束,使之逐渐淡化简约,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理念和形式。只有这样,礼之陋才有可能根绝。</p><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