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台的石梁镇石门岭头之上,有一个山村,叫桐天村,又叫洞天村,因唐代高道司马承祯隐居的玉霄宫(后改名为洞天宫)得名,司马承祯的隐居修身之地,他在这里留下《天隐子》《坐忘论》等传世之作,也留下许多旧迹与传说。司马承祯深受唐睿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个皇帝的尊崇,曾经多次谢绝进京的邀请。他与李白贺知章等人,结为仙宗十友。</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唐诗之路的关键节点,也是道家朝圣之地,因为他在朝廷的地位,许多诗人因为他直奔天台山而来,他们无非出于三个目的,一个是想请他引荐在朝中担任一官半职,求得进身之阶,还有一个就是跟随他学道求仙,得白日飞升境界,再有一个就是喜欢与他行吟酬唱。</p> <p class="ql-block">他在洞天村后的玉霄峰天台隐居了四十年,人称司马炼师。就在这洞天村后的玉霄峰下,司马承祯开创了天台仙派。写了《天隐子》和《坐忘论》,他强调,学道就是修心,“学道之功,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心有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不种子,嘉苗不茂。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所谓的坐忘,就是静心,收心灭心,心斋坐忘,归于虚寂。他说:“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的司马承祯居住之后,洞天宫(玉霄宫)规模最大,自大殿到山门直径有三百余米;司马承祯奉诏封山四十余里方圆,禁止樵猎,洞天宫也在其中。唐代时,建在玉霄峰上的洞天宫,三宫六院,布局雄伟,另有石门山居、香淋山居、法宫、白云庵、仙人坛建筑,金庭宫鼎盛时期,有田903亩,地44亩,山1160亩。气派很大。司马承祯谢绝朝廷征召,又一次拗不过,就骑马下来,到了山脚不远处,听人唱歌,心生悔意,就下马回城,那个地方叫做落马桥,附近有司马悔山,被道家福地。</p><p class="ql-block">要朝觐洞天宫得先上桐柏岭,至桐柏宫稍作歇息,然后再行六七里陡峭山道,过石门关,至岭头著衣亭,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沐浴更衣,这种仪规非外地宫观所有。</p> <p class="ql-block"> 天台司马古道得名于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司马承祯(639年-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是河内温县人。他在天授年间(690—692)来到天台山,看到朵朵白云围绕着这里的山峦,便在玉霄峰上结茅修道,自号天台白云子。司马承祯深受唐睿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尊崇,曾多次谢绝进京的邀请。</p> <p class="ql-block"> 司马古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得名于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这条古道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绝佳去处,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 第六十福地司马梅山(司马悔山)一一在台州天台山北,天台县城西北三十里有座形似凤凰的山峰,人称“司马悔山”,为天下第六十福地,因唐道士司马承祯而得名。司马悔山又称“斑竹山”,隶属于天姥山脉。山中有一小庙,名“司马悔庙”;庙前有一桥,名“司马悔桥”。司马承祯是陶宏景的四传子弟,隐居在天台桐柏山玉霄峰,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结成“方外一卜友”,道术高超,人们尊称他“司马炼师”,名声一直传到京城长安唐玄宗的耳朵里。唐玄宗象前朝皇帝一样,痴想长生不老,永享富贵,可各地抓来的“仙药”吃了总不见效,心里闷词不乐,后来听杨国忠说天台有个司马承祯,台州太守邀他进京面圣,推脱不了,被迫出山,走在这里却悔而止步,故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修道就去天台山,天台山虽小却有12处洞天福地堪称“仙山”之最。他在洞玉霄峰天台隐居了四十年,人称司马炼师。就在这洞天村后的玉霄峰下,司马承祯开创了天台仙派。写了《天隐子》和《坐忘论》,他强调,学道就是修心,“学道之功,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心有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不种子,嘉苗不茂。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所谓的坐忘,就是静心,收心灭心,心斋坐忘,归于虚寂。他说:“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p><p class="ql-block"> 在洞天福地,司马承祯成了中国洞天福地学说的首创者,他曾经画了《天地宫府图》,第一次明确了中国的道家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并写文记之。</p> <p class="ql-block"> 莲花峰是环绕天台桐柏的九峰之一,海拔722.4米,山势类似安徽九华山,早期佛道盛行,附近有莲峰道院、证教寺、普慈寺等名胜古迹。环绕天台桐柏的九峰之一,在琼台西十里莲花峰峰顶,海拔722.4米,这里不但山似安徽九华山,而且早期佛道盛行,就在该峰东南两面有莲峰道院、证教寺、普慈寺、莲花等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 莲峰道院建于唐咸通13年,即公元872年。系桐柏高道叶藏质所建。因以层峦叠嶂,状似莲花,故号莲峰道院。宋治平三年(1066)改额为法莲院。叶藏质除莲峰道院外,还在桐柏建有洞天宫,即原来玉霄峰上的石门山居和玉霄宫。叶藏质还在玉霄宫建藏经殿,称作玉霄藏,开后代《道藏》的先声。</p><p class="ql-block"> 莲峰道院的存在时间,跨越唐、五代、北宋,至南宋宁宗时编的《嘉定赤城志》,它都还存在,当时还有田70亩、地33亩、山421亩。但到元朝王中立编的《天台山志》,它已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到南宋末,或元初,它才消亡。存在时间约四百年。现在,当地农民叫建院的地方为莲花大宫,都是梯田了。于此派生出来的还有大宫岭、大宫岗、大宫殿等名称。院前还有一口圆形的放生池,是莲峰道院的唯一遗物。</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证教寺,老百姓都叫莲花寺。它位于台地位置的最西面。与莲峰道院比较,莲峰道院开阔,可以一览无余,证教寺却十分幽静。证教寺刚好坐北朝南。后山即莲花峰主峰,高大雄伟;前山小巧灵珑,但比寺院高,能遮挡住视线;象征青龙白虎的左右山齐全。</p> <p class="ql-block">山间的土都是花岗岩风化后的石砂砾,容易打滑,行走有些不易。</p> <p class="ql-block">登顶的路虽然湿滑陡峭,但小心一些倒也无大碍。越往峰顶走,风景越是喜人。那些在山下看见的状若莲瓣的巉岩巨石均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上到绝顶,心情既惆怅又豪迈。峰顶仙人是肯定不会有的,这只不过是人们对这未知神秘事物和灵气山水的一种心理寄托罢了。或许在古时,有修真之人寄情这里的风景,曾于此隐居修行。</p> <p class="ql-block">与朋友们边走边聊。探讨这里风景的旅游价值。其实这岩下奚的位置相当好,背靠莲花峰,有古朴的老房、有淙淙的山溪,有各种奇岩怪石,也有纵横阡陌的高山梯田,风景很漂亮。在大力发展更乡村旅游的今天,如果当地有能人乡贤领头,合理地利用修葺好这山山水水,再充分挖掘山水的文化底蕴,肯定也是城里人向往的度假胜地。到时,青山绿水也肯定会变成金山银山。</p> <p class="ql-block">爬山,能够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豪情总让我们为之疯狂。四人都是户外的好手了,这样的岩壁间的攀爬一点儿也不在话下,三下两下就到了主峰侧的一块巨石上。在平坦的岩石背驻足欣赏了一会风景,继续沿着路迹不算明显的山腰小径上行。</p> <p class="ql-block"> 仙人有没有其实无所谓,一点也不妨碍我们登顶的万丈豪情。古人云,“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在绝巅的感觉是常人无法感悟的,世间变化烦扰,而我却超然物外。四人或穿梭在山顶苍劲的青松间,或行走于壁立千仞的悬崖侧,或攀爬在竣险的巨石巅,用仙人的角度俯瞰尘世,只觉绿笼群山、清风曼妙,精神舒爽,每个角度似乎都有好风景。</p> <p class="ql-block">美妙魔幻的石头让人陶醉,但今天的路还很长,只能有些不舍的告别它,继续踏上征程。</p> <p class="ql-block"> 如果换个方向,坐西朝东,仍旧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齐全。紧邻寺前,现在是一座现代建的、贮量十万立方米的水库。库水清绿如镜,视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p>